-
1 # 陳道農
-
2 # 沙鷗說一說
時代不一樣,孝子和好孩子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封建社會,孝是百善之首,強調晚輩對長輩絕對的服從,長輩對晚輩絕對的權威,所以也產生了“埋子奉母”之類的荒誕的孝道。大人對孩子用棍棒來毆打,只是為了確定自己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是非觀強加在下一代的身上。至於這樣棍棒之下產生的孝子是不好孩子就不得而知了。
現在社會,人們更多的是鼓勵孩子還有自己獨立思考,用激勵的方式讓他們成長,所以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時代不一樣,對下一代的要求也自然不一樣。
-
3 # 怪客老李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是誇出來的?
古代人生活條件差,小孩都要邊上學,邊做家務和農活。所以小孩都是在自己的苦力和磨鍊中而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小孩都在苦力和磨鍊中知道上一代勞動之苦而磨出感恩父母之苦的,慢慢的產生孝德吧!……
而今天小孩幸福,基本不要家務和苦力,單純讀書,恰恰相反,古代讀書比較單一,而現在讀書比較多元化,比方多了英語、數理化。
所以現在讀書,小孩不專一也不行,不吃苦也不行,老師不誇學生,不鼓勵學生也不行,家長不誇,不鼓勵孩子也是不行的。所以說為了學生,為了孩子老師,家長不誇學生和孩子可能也不行。
所以說現在的孩子是誇出來的。……
-
4 # 農業百曉生
棍棒底下出孝子和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是兩個顯然不同的對孩子的兩個教育方式。
作為我們的家長,誰都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思想?都想教育出一個好孩子,以此來光耀門庭,改變面貌。
但我個人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先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無疑是講的打罵教育,你比如我有兩個孫子,由於兒子兒媳人長的還是比較漂亮,所以兩個孫子也都長得非常漂亮,基本不管走到哪兒?是人見人愛,可是兒媳在教育孩子上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旦有錯,就是打,打哭了,打痛了,還不讓哭,而且總是大呼小叫的,弄得孩子都非常怕他,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的學習從不過問,到考試的時候只是嫌成績不好,這樣下去只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學習成績自然一直上不去。
再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毛主席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一味的誇孩子,能使孩子產生自滿情緒,久而久之,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能認真地總結自己,只有經常對自己認真地進行總結,才能取長補短,才能進步。
所以我認為在教育孩子上面,關鍵問題是要選用正確的方法,從小就開始抓起,有知識,有文化,講科學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從零歲就開始,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讓胎兒受到損害,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和孩子建立起親子關係,交朋友,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對於孩子的學習,從入幼兒園一開始就要抓緊抓好,對於孩子的學習,要認真檢查,對於孩子沒學好而不會的,要耐心輔導,使孩子不能在起跑線上掉隊,其次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不說謊,對人要有禮貌,要學會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敢於戰勝一切困難,對孩子在心中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應要求孩子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奮鬥,對於後進的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評,這樣只能讓他喪失信心,要抓住機會進行表揚,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離成功更進一步,取得好的效果,實現人生的奮鬥目標。
-
5 # 農村老頭001
謝謝!兩者並不矛盾,一個軟體一個硬體。過去老話說的好!叫一打二嚇唬,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一樣。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教育模式,家有家法鋪有鋪規,但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聽說聽道的不太多很少,別說沒有。哪位家長父母不盼,望子成龍!哪個爹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己身上掉的肉。打孩子能真的使打嗎?但打歸打,打完必須講事實擺道理說明問題為什打犯錯在哪這是關鍵?該誇的得誇,但不能慣脾氣,不論棍棒還是口誇首先要端正態度。現在的孩子都比掌上明珠還珍貴誰還捨得打了啊,棍棒相加更談不上了。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幼兒園裡受到良好的教育多花兩錢兒也合適不用操心管教了。但就一宗管不了不用我說大家都明白了吧就是這個小玩意!
-
6 # 陽光5511322811580
教育孩子應是方方面面的,不靠棍打不靠誇!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抓住較典形的例子,再因勢而導地與之講道理,不要怕其煩,因教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因勢而導,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才是孩子的稱職師長!
-
7 # 半履緇衣
棍棒和誇獎是粗糧和細糧,單給一樣肯定營養不全面。
如小孩摸電門,這肯定要打,因為這要讓他記住,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有改正機會的;
如小孩做了善行,就要誇獎,激發他內心的善根,使他產生向善的積極性、主動性。
-
8 # 作家孫友誼
孝子與好孩子,不是同義詞,更不是相同的概念。孝子,僅僅是子女相對於父母的優良稱謂。他對自己的父母十分好,能夠無微不至地照顧,並且特別尊敬,就是孝子。可是,他對其他人和社會,卻未必怎麼好,甚至非常壞。例如:黑社會老大,貪官汙吏中的很多人,往往就是孝子,他對自己的父母孝敬有加。可是,你能說他是“好孩子”?好孩子,應該是一個紳士或者淑女形象之初始形態。他應該具備博愛精神,對父母親友和同胞乃至人類都好。並且他要肯學習,務正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等等。所以,題中陳述非常籠統,不符合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孝子不是打出來的,好孩子也誇不出來。一個少兒青年的成長髮展過程,會十分複雜,罄竹難書。當然,遺傳因素也很重要。
-
9 # 徽乎其微
棍棒底下出孝子和現在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是兩種不同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有百千萬種,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優點和缺點,應該取其優棄其缺。
無論那一種教育方式,只要適時適地適人適度地運用,都能達到教育目地,反之害人害己。
回覆列表
每個人自己就是例子,家人也是例子,熟識的人也是例子。從這些例子中能不能找出棍棒出孝子的規律?能不能得出“被誇的孩子就一定好”這個結論?顯然不能。既然不是普遍真理,何必糾結呢。人性是複雜的,豈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棍棒教育用在哪裡是有嚴格的要求的。同樣,誇孩子也要適用才好。守株待兔的故事都知道,放在教育裡一樣恰當。教育是因人而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