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4653974290大連小朝
-
2 # 燕趙節度使
西夏。
縱觀西夏的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弱小民族黨項族在與遼宋的夾縫中掙扎求生不斷壯大的歷史,讀之蕩氣迴腸,豪氣頓生。
早在唐朝末年,党項族首領因為幫助唐朝平定黃巢之亂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夏
州節度使,賜號定難軍。他們大受鼓舞,再接再厲,幫助唐朝收復長安後又封夏國公,賜姓李,領有夏州、銀州等五州之地。從此党項族成為一個割據陝北的籓鎮。
960年,宋朝建立。當北宋陸續平定南方各國後,宋太宗開始有意削除夏州政權。党項人李繼捧擔任夏州節度使,向宋朝獻土。982年宋太宗招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
但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願祖業就這樣被敗光,於是率族人逃往地斤澤(今陝西橫山縣東北),聯絡當地的党項部落反抗宋朝,光復祖業。
初期,李繼遷因為實力弱小,連續被宋朝擊敗,自己也到處躲藏。但李繼遷百折不撓,愈挫愈奮,連敗連戰,最終由弱轉強,相繼大敗宋軍,收復銀州、夏州等地。
同時,他為了增加勢力,向遼稱臣,迎娶遼國公主,得到了遼的援助。遼也有意以李繼遷為籌碼,牽制宋朝,訛詐更多歲幣。所以党項和遼一拍即合。
990年,李繼遷被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而李繼遷對宋朝則是時降時叛,為了利益可以拋棄一切原則。
不久李繼遷又叛,圍攻重鎮靈州,於996年擊退宋將李繼隆率領的五路大軍。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從此李繼遷光復了祖業,徹底鞏固了夏州等地。
在鞏固夏州領地後,李繼遷又攻破了河西重鎮靈州,並定都於此,但此後對宋朝以和為主,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河西走廊上的勢力。李繼遷陸續佔領涼州(今甘肅武威縣)等河西重鎮,擊退與宋朝聯手的河西涼州吐蕃六穀部。
後李繼遷被六穀部首領潘羅支襲擊而亡,其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繼續執行李繼遷的政策。1005年,李德明派兵殺了潘羅支,報了殺父之仇
如果說李繼遷是開拓之主,那麼李德明在西夏基業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李德明深知西夏地狹人少,位於四戰之地,無法和宋朝進行長期戰爭,所以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與兩國維持和平,同時積極進行貿易,獲取急需的物資,充實國力,執行“韜光養晦”之策。
他在位期間最大的功勞就是向西消滅河西走廊上的吐蕃和回鶻勢力,先後奪去了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東)等地,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極大的擴充套件了西夏的領土,提升了西夏的國力,也為西夏創造了戰略縱深之地。
到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時,西夏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1038年11月10日自立為帝,自稱世祖始文字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脫離北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
建國後,李元昊命人創西夏文,。推動教育,大力發展西夏的文化。重視農業生產,開鑿“李王渠”,以便西夏國民耕種。他不拘一格降人,重用張元等漢人。
面對北宋的進攻,他勇於亮劍。李元昊率領西夏軍隊分別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及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的戰役中大敗北宋,並於遼夏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大勝遼國。從此,西夏憑藉自己的赫赫武功,迫使與遼、宋兩國承認其獨立地位和事實。
李元昊之子李諒祚繼位後,對內加強皇權,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
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正常化。遼和宋國力強大,李諒祚多次對勢力相對弱小的吐蕃作戰,將國土擴充套件到佔領河湟與青海一帶。
在後繼的皇帝中,西夏與宋朝時戰時和,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為之。
南宋時,因為西夏與南宋並不接壤,所以並未發生戰事。
金國崛起後,戰力強悍,而此時的西夏早已在和平安逸中戰鬥力衰退,所以只能對金稱臣,以確保國家安全。
蒙古興起後,敲響了西夏滅亡色喪鐘。
為了滅亡西夏,從側翼包抄金國,蒙古對西夏進行了五次入侵,歷時22年之久,才將西夏滅亡。
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入侵西夏,發動第一次徵夏戰並洗劫了西夏邊城。
1227年,西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而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之戰亦宣告結束。在西夏滅亡遷徙,成吉思汗猝死軍中,死因不明。
蒙古大軍隨即於西夏都城中興府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築皆被破壞、毀滅。
西夏立國189年(1038年-1227年),共10帝,以西北一隅之地,在各大政權之間周旋,生存,可謂十分不易。
-
3 # 劉言非語之家國天下
如何評價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意義? 近些年來,關於少數民族政權,比如蒙元滿清政權,民間有一部分人認為是異族入侵,打亂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程序,阻礙了華夏文明前進,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蒙元滿清統治時期就是亡國,不承認蒙元滿清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一些歷史學者諱莫如深,不原多談蒙元滿清政權的歷史意義。 本人漢族,並非對少數民族政權貼金,僅以個人所認知與見解,淡淡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意義,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蒙元滿清政權入主中原,是比較落後的部落體制與遊牧文化取代相對先進的封建體制與農耕文化,在此不多敘述。 那麼就簡單的說說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價值,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奠定了現在的的疆域與版圖,縱觀中華歷史,除大漢以外,漢族政權基本都是保守政權,無論宋朝明朝都一樣,這也許和農耕文化的影響有關吧!而恰恰相反中華民族的基本版圖是元朝奠定的,大清是現代中國疆域的奠基人,要知道宋明兩朝跟本就沒有完全統治過長城以北地區,無論金,後金,北蒙,大遼,契丹,西夏,西域,西藏,歷史上都是獨立的朝庭或者國家,或許有人問還有大唐,要知道大唐也是半個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有人認為蒙元滿清不是中華歷史,那麼你是不是不承認中國現有的疆域與版圖?承認這一塊土地那就必須承認這一塊圖地上的歷史,如此簡單而矣。 於是有人說如果抗日戰爭失敗,是不是也和蒙元滿清一樣,這個問題看似相同,失則謬誤,首先必須清楚蒙元滿清與日本的地理含義不一樣,更主要的是近代對現代國家含義的明確與定義,古代其實對國家的含義並不明確,比如漢朝與匈奴,大唐與突厥,大宋與遼金西夏,大明與滿清北蒙,無非是你搶我的地盤,我奪你的人口,就這塊土地,你爭我強而己,而近現代以來,現代國家有了明確的含義,包括了領空領土領海。中華民國繼承了大清帝國的疆域,完成了現代國家的轉變,所以抗日戰爭就是一個國家戰爭,抗日失敗,就是亡國,因為中華民族已經有一個現代國家,所以也會出現全民抗日,保家衛國。而古代並無國家含義,城頭變幻大王旗,老百姓不管誰來統治也得交稅,即便一些忠臣良將,一般也是說是忠於誰家天下而矣。 還有現在一些喜歡歷史假設,比如假設吳三桂成功如何,袁世凱成功如何,明朝不亡如何,我覺的更可笑了,打個比方,就說比如吳三桂成事,最多也就保住明朝長城以南地區,或許有人說明朝不亡,不會向清朝一樣,中國或許走向資本主義,我覺的跟本不可能,要知道中國古代體制叫家天下,一個英明的君主開疆拓土,也僅僅是為了皇朝延續,家族統治的千秋萬代,最多還有些流芳萬代,而大多數時候,君主是平庸的,所以最先考量的是家,然後是天下,為了家族榮華,會不惜出賣天下,為什麼趙宋殺岳飛,朱明殺于謙,他們為了自己的天下,跟本不會考慮民族國家,大清晚期如此,換了大明也一樣,換了大宋亦如此。
回覆列表
鮮卑族。
北魏時期的孝文帝說:我們是軍事上的勝利者,但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並規定如下:1、廢除鮮卑語,所有官員學習漢族,說漢話。
2、不許穿鮮卑服裝,只許穿漢服。
3、首都從大同遷至農耕文明的中心洛陽。
4、努力和漢族通婚。這樣,鮮卑族的文化就和漢文化融合在一起。並將世界的優秀文化因子同中華文化結合在一起,造就了中國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唐太宗、唐高宗有2分之1和4分之3鮮卑血緣。)公元七世紀的長安當時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北魏的鮮卑族不但避免了因五胡亂華導致中華民族非常有可能的滅亡,還一次性補強了中華文化的所有不足。你能不欣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