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諸如此類的問題表明了對進化是什麼?以及它的原理存在根本的誤解。這就像你講了一個故事,你讓聽故事的人複述一遍。
如果你想評判複述的講的不好,你可以指出,複述者哪部分少講了,這叫“缺失一環”。試想一下,去年的今天發生過的事情,讓你從頭到尾講一遍,你肯定記不住,缺失了好多環。
人類的進化過程一切都是隨機的,並沒有按部就班的“說明書”可以遵從,也就沒有所謂的步驟與環節,所以討論一開始是否應該存在什麼?不存在什麼?中間是否需要哪一個環節人類才能達到所需的進化效果?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環節?這些問題就好像你有了本“說明書”然後照著說明書檢查是否缺了哪塊化石,然後否定進化論,這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尋找的不是“缺失環節”而是人類遵循大自然規律進化過程中的“過渡性化石”。需要能把故事串起來,講明白,而不是要把人類起源到現在一五一十的全部還原,就好比破案講究關鍵性證據。
下面用顏色的漸變來舉例,人類進化過程的“環節”和“關鍵性證據”如何串出人類起源的故事。
物種隨時間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透過以下從藍色到黃色的顏色漸變來表示:
上圖最左側的畫素顯然是“非黃色”,明顯是藍色的。影象右側的畫素是“黃色”。很明顯,當您從左向右移動時,畫素逐漸從藍色過渡到黃色(或從“非黃色”過渡到“黃色”)。然而,儘管畫素可以清晰地從藍色到黃色進行轉變,但如果你先確定一個畫素點,你無法找到另外一個點和這個點顏色相同,它們只能無限接近,雖然用肉眼幾乎看不到,但是它們是漸變的。你也無法找出“第一個”黃色畫素。很多人經常問“第一個人類”是誰?無法解答的原因就在這,你也無法判斷出第一個黃色畫素。
現在,我們從上圖隨機選擇一部分連續的畫素點。你會發現在兩段隨機連續的畫素點中,所有畫素看起來都完全相同。但是,你明明知道它們存在漸變的過程,當您從漸變的整體上分析時,心裡是知道最左邊的畫素與最右邊的畫素完全不同的。
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到兩個相鄰畫素的不同。但是可以使用敏感的科學儀器來檢查它們的細微差別(比如利用Photoshop的吸管工具):
進化也是如此。如果您回到過去足夠遠的時間,您會發現我們的遙遠祖先顯然是“非人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您將永遠找不到第一個“非人類”過渡到“人類”的時刻,因為個體的變化太小而無法察覺,在一步步微小的變化的累加下最終合併成為一個巨大的變化,就像由黃到藍的過程。
如上所示,進化本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涉及很小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在很長的時間內積累。然而,化石化是相對罕見的,我們永遠無法在化石記錄中找到屬於一個物種的遠祖與後來屬於另一個物種的後代之間的每一代的例子。因此,儘管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進化過程實際上可能是這樣的:
然而我們能找到的化石是下圖這樣的:
很多人認為這些化石代表著進化階梯上一個又一個獨特的梯級的成員,但是實際上它們只是漸進過程中的“瞬間”片段。科學家使用各種方法,包括解剖學比較,在地質層中進行比較定位,放射定年法等,來找出哪些化石屬於同一物種進化的支線,以及它們的時間節點。有時他們會犯錯誤,必須進行調整。然而,事實上就如同漸變的畫素點,每一個發現的化石都仍然代表著上一代和後代之間的過渡。
於是不管事實如何,進化論反對者都會聲稱這是“有缺陷的”,因為在梯度中顯然存在間隙或“缺失的環節”。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發現更多的化石,畫素中的空白也就越少。
那是不是把畫素點找的差不多了,人類的進化論就算完結了?實際上隨著我們研究發現,我們對人類的進化資訊越詳細,然後我們發現我們需要了解的資訊需要更多,這就像你以為面前的這座山的山頂是終點,當你爬到山頂看到前面連綿不絕的山脈。就像下圖一樣,雖然找到的化石多了,進度條似乎越來越滿了,但是“空白”部分所謂的“缺失環節”也越來越多了。
以前的化石組合:
現在的化石組合:
隨著化石的發現,缺口反而是以前的10倍!
要想完全沒有“缺失環節”的唯一方法是找到從起點到終點存在的每一代的化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當然指出問題,不說方法不是我性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死咬著“缺失環節”沒有意義,有點像中國的兩句老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雞蛋再密也會有縫”(忘了怎麼說的,大概意思啊)。
所以我們不能揪著“缺失環節”,就像複述故事一樣,正確的方向是故事的梗概,故事的核心。就像記者訪問時做筆錄,她會把重要的點記下,然後回去串起來撰寫出新聞。而我們則是透過評估每個化石的結構,位置,突出特徵,將“證據環節”放到適合的漸變位置。因為雖然我們知道英語26個字母需要從A到Z,我們沒有找到B,但是我們知道A和C是由聯絡的,即每一代都是前代和後代之間存在聯絡。因此我們不需要B,即我們並不需要看到每一代,就可以繪製出進化的過程。任何一個說人類缺少“缺失環節”或“過渡性化石”的人實際上都沒有明白這一點。
會有諸如此類的問題表明了對進化是什麼?以及它的原理存在根本的誤解。這就像你講了一個故事,你讓聽故事的人複述一遍。
如果你想評判複述的講的不好,你可以指出,複述者哪部分少講了,這叫“缺失一環”。試想一下,去年的今天發生過的事情,讓你從頭到尾講一遍,你肯定記不住,缺失了好多環。
人類的進化過程一切都是隨機的,並沒有按部就班的“說明書”可以遵從,也就沒有所謂的步驟與環節,所以討論一開始是否應該存在什麼?不存在什麼?中間是否需要哪一個環節人類才能達到所需的進化效果?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環節?這些問題就好像你有了本“說明書”然後照著說明書檢查是否缺了哪塊化石,然後否定進化論,這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尋找的不是“缺失環節”而是人類遵循大自然規律進化過程中的“過渡性化石”。需要能把故事串起來,講明白,而不是要把人類起源到現在一五一十的全部還原,就好比破案講究關鍵性證據。
下面用顏色的漸變來舉例,人類進化過程的“環節”和“關鍵性證據”如何串出人類起源的故事。
物種的演變漸進的過程物種隨時間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透過以下從藍色到黃色的顏色漸變來表示:
上圖最左側的畫素顯然是“非黃色”,明顯是藍色的。影象右側的畫素是“黃色”。很明顯,當您從左向右移動時,畫素逐漸從藍色過渡到黃色(或從“非黃色”過渡到“黃色”)。然而,儘管畫素可以清晰地從藍色到黃色進行轉變,但如果你先確定一個畫素點,你無法找到另外一個點和這個點顏色相同,它們只能無限接近,雖然用肉眼幾乎看不到,但是它們是漸變的。你也無法找出“第一個”黃色畫素。很多人經常問“第一個人類”是誰?無法解答的原因就在這,你也無法判斷出第一個黃色畫素。
現在,我們從上圖隨機選擇一部分連續的畫素點。你會發現在兩段隨機連續的畫素點中,所有畫素看起來都完全相同。但是,你明明知道它們存在漸變的過程,當您從漸變的整體上分析時,心裡是知道最左邊的畫素與最右邊的畫素完全不同的。
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到兩個相鄰畫素的不同。但是可以使用敏感的科學儀器來檢查它們的細微差別(比如利用Photoshop的吸管工具):
進化也是如此。如果您回到過去足夠遠的時間,您會發現我們的遙遠祖先顯然是“非人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您將永遠找不到第一個“非人類”過渡到“人類”的時刻,因為個體的變化太小而無法察覺,在一步步微小的變化的累加下最終合併成為一個巨大的變化,就像由黃到藍的過程。
缺失環節如上所示,進化本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涉及很小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在很長的時間內積累。然而,化石化是相對罕見的,我們永遠無法在化石記錄中找到屬於一個物種的遠祖與後來屬於另一個物種的後代之間的每一代的例子。因此,儘管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進化過程實際上可能是這樣的:
然而我們能找到的化石是下圖這樣的:
很多人認為這些化石代表著進化階梯上一個又一個獨特的梯級的成員,但是實際上它們只是漸進過程中的“瞬間”片段。科學家使用各種方法,包括解剖學比較,在地質層中進行比較定位,放射定年法等,來找出哪些化石屬於同一物種進化的支線,以及它們的時間節點。有時他們會犯錯誤,必須進行調整。然而,事實上就如同漸變的畫素點,每一個發現的化石都仍然代表著上一代和後代之間的過渡。
於是不管事實如何,進化論反對者都會聲稱這是“有缺陷的”,因為在梯度中顯然存在間隙或“缺失的環節”。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發現更多的化石,畫素中的空白也就越少。
那是不是把畫素點找的差不多了,人類的進化論就算完結了?實際上隨著我們研究發現,我們對人類的進化資訊越詳細,然後我們發現我們需要了解的資訊需要更多,這就像你以為面前的這座山的山頂是終點,當你爬到山頂看到前面連綿不絕的山脈。就像下圖一樣,雖然找到的化石多了,進度條似乎越來越滿了,但是“空白”部分所謂的“缺失環節”也越來越多了。
以前的化石組合:
現在的化石組合:
隨著化石的發現,缺口反而是以前的10倍!
要想完全沒有“缺失環節”的唯一方法是找到從起點到終點存在的每一代的化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當然指出問題,不說方法不是我性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死咬著“缺失環節”沒有意義,有點像中國的兩句老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雞蛋再密也會有縫”(忘了怎麼說的,大概意思啊)。
所以我們不能揪著“缺失環節”,就像複述故事一樣,正確的方向是故事的梗概,故事的核心。就像記者訪問時做筆錄,她會把重要的點記下,然後回去串起來撰寫出新聞。而我們則是透過評估每個化石的結構,位置,突出特徵,將“證據環節”放到適合的漸變位置。因為雖然我們知道英語26個字母需要從A到Z,我們沒有找到B,但是我們知道A和C是由聯絡的,即每一代都是前代和後代之間存在聯絡。因此我們不需要B,即我們並不需要看到每一代,就可以繪製出進化的過程。任何一個說人類缺少“缺失環節”或“過渡性化石”的人實際上都沒有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