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名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將其列為六家(陰陽家、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之一。

    名家又稱“訟者”“辯者”“察士”“刑名家”等,名家有一個理論特點,那就是聚焦於對邏輯思想的探索,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開創者。古代名家的“辯者”們十分注重嚴謹的邏輯思想,提出了 “實”與“名”等關鍵的範疇和相關的命題。名家所提出的“歷物諸題”(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等對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名家的著名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鈃、尹文、惠施、魯勝、呂才、葉適、傅山、程智等。

    公孫龍子畫像

    名家有其獨立的政治主張,比如,鄧子提出“無厚”觀點,惠子提出"去尊"觀點,因其著作已散佚,很難知道其具體思想內容,但其“去尊”的思想在古代學說中是很少見的,應該是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這與惠子和公孫龍所提出的"偃兵"“兼愛”“惠民”“非約”等觀點是相通的,反對至尊,反對暴力統一天下,重視人與人的平等關係。這種觀點與儒家、法家、縱橫家等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雖在先秦時期很難行得通,但其主張是很可貴的。

    莊子與惠施

    名家其實是一種名辯之學,其學術思想特點是注重對語言與邏輯的研究。名家學者的一個基本學術態度是將“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號。並側重探索語言符號中違反語言的約定俗成規範的方面,將變異的語言作為哲理思辯內容來討論。在名家學者看來,語言不再只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物件。

    在惠施的學說中,不僅分離了語言與事實的關係,而且還試圖消解語言認知和經驗知識在人們思想中所形成的約定熟成原則,盡力從相對論角度去理解語言。以否定事物的絕對分別來達到萬物統一、天地一體的境界。

    在公孫龍的學說中,十分注重純粹的語言分析,將用於描述事實、性質的語言與事實分離,將事實視為只是感覺要素的集合,因而,只有語言的呈現才能讓事物真實存在。這種觀點與後來西方的分析哲學有一些相似。

    在先秦時期,未見有“名家”之稱,先秦諸子只談到”辯者“,如《莊子‧天下篇》:“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有學者認為,該是到漢代才稱“名家”的,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曰:“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另,《漢書‧藝文志》採用劉歆《七略》說法,稱:“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名家分為不同的派別:

    一是“合同異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這一派抓住了事物的普遍聯絡和不斷髮展的特徵,認為事物的差別只是相對於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的,一切現實差異都只有相對的意義。主張在認識中應該否定差異界限,承認一切對立其實都是無條件的同一。比如,他們認為:“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萬物都由一種叫做“小一”的東西構成,因而彼此在本質上並無差異;由萬物組成的宇宙,又是一個唯 一的“大一”,此外別無他物。再如,他們認為:“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即:一般常識認為,事物之間有“大同”與“小同”的差別,但從本質上說,萬物“畢異”其實也是“畢同”。

    二是“離堅白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孫龍。

    這一派抓住了事物和名稱的差異和各自的獨立性,強調不同名實的不同質的規定性和發展的中斷性。在他們看來,萬物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種屬性也是互不相關的,並由此來否定事物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絡。這一派的著名論題是“白馬非馬”和“堅白石二”。他們認為,“馬”是用以“命形”的,“白”是用以“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說“白馬非馬”。此外,他們認為,眼看不見石之堅,而只能看見石之白,因此“無堅”;手摸不著石之白,而只能觸及石之堅,因而“無白”,由此斷言“堅”和“白”是互相分離、各自獨立存在的。他們以感覺來否認事實,並進行狡辯,挑戰約定俗成的語言規則。

    名家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繼續發展,逐漸衰落,而導致其衰落是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禁止私學,以吏為師,並經過了“焚書”,作為側重於語言與邏輯研究的名家,沒有存在的空間,加上漢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名辯之學難以繼續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

    二是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思想意識不一致。秦漢以後,中國思想意識重人文,輕自然;重仁德,輕思辨,從而,名辯之學注重窮極事理的理論方向招致諸多批評,逐漸失去了留存的學術空間。後來,儒家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學術界的顯學,士大夫皆關注於社會倫理,強調經世致用,而名辯之學便被視為無聊爭辯的無用之學,自然也就衰落了。此外,名辯之學所採取的分析方法,過分重視純粹語言分析,而這種研究方法顯然與佔據主流意識的儒、道之學大相徑庭,因而受到批評、排擠和否定,名家之學在學術界很難有立足之地。

    三是名家之學的發展越來越走向純語言的爭辯,其辯詞和邏輯艱澀難懂,嚴重脫離了語言的現實內容,糾纏於一字多義的不同理解,詁訓無準則,含義模糊不清,不受學術界歡迎。此外,由於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來敘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學者們逐漸對其失去研究興趣,因而,名家逐漸失去了繼承者,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 2 # 味哎兒

    現在的中國與隋朝以後的中國,其實僅名家大發展了,其它各家幾乎消殆盡了。

    名家,是引經據典,引用套用名人.名句.名篇述事論事的人群群體的稱詞。

    科舉制,就是背誦名人.名句.名篇的背書人,直至中華民國廢出科舉,仍沒終止名家興旺,又擴延歐學的背書考試當人才式了。

    其它各學家全衰落了。

    背書考試好就人才精英天才,就是名家,怎衰落了呢,興旺發達著呢。

    只不過工匠的墨家,由科技的物理化學數學等替代,也興旺的應用著呢。

    而,農家,由農林牧漁替代為農技農藝,也興旺的實用著呢。

    而,百家,歸一於方家。

    (各行各業的祖師爺雕像區域性圖片)

    方家,由劑家分生出的專項,與:醫家,藥家,煉內外丹家,神仙家,並列。

    常見的是:方劑一詞。

    劑家分:劑,技,伎,妓,計,記,共六項。

    方家是,把劑.技.伎.妓.計.記,模式專業化的整理出來的人群群體稱詞。

    內外煉丹術的外丹術,傳入歐洲,被開拓成:物理.化學出來。

    技,就是技能.技術.技巧的辭說式。

    伎,是雜耍.魔術等體操體育等,人肢體做出的空動作的辭說說法。

    妓,就是逗人樂,娛樂,演藝等,陪玩.陪酒.陪旅遊的三陪職業的辭說式。

    計,就是統計,謀劃的計算計策的辭說。

    記,就是記憶的記住,有文字以後可用筆記寫文字式的記錄下來了。

    (重大工程進行不下去時,總會突然來個白鬍子老頭,指點迷津)

    所以,現在提及百家爭嗚,僅八家而已。

    沒入史記書本上的各家,儲存在全中國民眾內,共同名稱為:道門。

    道門,在老農民口語上說成:門道。

    (五千年以前玉器極精良了)

  • 3 # 火雲雜談

    名家,又稱“訟者”“辯者”“察士”“刑名家”。

    秦朝禁止私學,漢朝獨尊儒術,,名家衰落

    名家與當時主流文化不一致。中國古代文化重人文,輕自然,名家的學說窮極事理

    名家學說晦澀難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過《雞毛飛上天》這部電視劇你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