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
2 # 小龍女5505
劉琦南宋一位抗金名將,出身將門,忠勇兼備文武全才,大破金兵鐵浮屠第一將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精忠報國血戰沙場屢破強敵保家衛國的代名將卻結局悲慘,被昏庸的朝廷猜忌排擠削權終於在憂憤痛心下鬱鬱而終,一代抗金名將落得淒涼而死的悲情結局可憐可嘆。
-
3 # 94310417小云
大將軍劉琦是南宋王朝為數不多的幾位智勇雙全,文韜武略集一身的大將猛帥,他當年有提撥岳飛之賢明,大破四太子的鐵浮屠戰陣,功勳卓越勘稱國之棟樑之材,很可惜南宋王朝的孝子賢孫開疆破土軟弱,但抑武崇文有招,實乃軟慫貨一堆令人氣憤,他死於抑鬱無為得以善終,為不可多得的匡世奇將。
劉琦是南宋為數不多的幾位智勇雙全、集文韜武略一身的大將軍。劉琦功勳卓著,對岳飛有提拔之明,曾大破金完顏宗弼(金兀朮)的“鐵浮屠”、“柺子馬”戰陣,堪稱南宋國棟樑支柱。是南宋初期不可多得的匡世奇將。可惜因看不慣南宋小朝廷軟弱無能、奸臣當道,死於抑鬱悲憤之中。
劉琦(1098―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劉琦出生在一個將門世家,是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劉琦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琦去世。享年65歲,朝廷賜諡號“武穆”(一說諡號“武忠”)。宋孝宗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
劉琦因為父親劉仲武的關係,歲數不大時便跟隨軍隊馳騁疆場、四處征戰。劉琦正是透過這段時期的摸爬滾打,為日後軍事和指揮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宋亡國後,宋高宗趙構在眾人的擁立下,在南方地區建立了偏安於一隅的南宋朝廷。他不敢同金人作戰,只知道一味的南逃、卑躬屈膝同金國簽訂了“和平條約”。 金人在取得巨大勝利果實後,開始積極準備南下繼續滅亡南宋政權。
張浚在“富平之戰”中失利,他的部下有一個叫慕洧的在慶陽叛投金國。引兵攻打環州。張浚令駐紮在渭州(今甘肅平涼)的劉琦前往救援。劉琦恐渭州遭襲,留下部分人守衛渭州,自己則率主力救援環州。果然,金軍趁虛進攻渭州,劉琦只又好留下部將李彥琪與慕洧作戰,自己則又親率精銳部隊回援渭州,但已經晚。渭州此時已被金人攻陷,劉琦沒有辦法,只得將軍隊撤到德順軍(今寧夏隆德)。那個李彥琪根本不是慕洧的對手,就私自逃歸渭州,投降了金國。劉琦兩城皆失,損失較大,被貶為知綿州兼沿邊安撫使。
紹興十年(1140年),金人撕毀了與趙構所簽訂的條約,金兀朮率領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大舉南下。遭到了岳飛、劉琦等人帶領的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剛官復原職,初提升東京副留守的劉琦憋了一口氣,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城外設伏,一舉擊潰金軍先鋒兩千多人。隨後又又親自帶人夜襲金軍大營,金軍損失慘重。完顏宗弼(金兀朮)大怒,親自指揮重鐵甲騎兵“鐵浮圖”和輕鐵甲騎兵“柺子馬(連環馬)”,與宋軍決戰。當時,正值盛夏,劉琦利用順昌有利地形,採用強弓硬弩與敵周旋。巧妙利用天時,在早晚涼快時輪番休息,堅守不戰。中午正熱時則出兵騷擾、偷襲。金兀朮哪裡經得住這個?天氣特熱,重灌甲捂在人馬身上,中暑熱暈了不少人馬;從早到晚,不敢歇息。人困馬乏,那有戰鬥力?劉琦又派人在潁水上游草地肥美處、以及金兵汲水處撒毒(瀉藥)。金軍人馬病倒一大片。金兵經過一上午的攻城戰,又經過烈日的暴曬,正是精疲力盡之時、人困馬乏之際,哪裡能無法發揮其機動作戰的優勢?劉錡則率精兵發動突起襲擊,利用短兵器與金兵近身肉搏。金兵在宋軍官兵的殊死奮戰之下,大敗潰散。遺屍5000多具,被迫躲避鋒芒。金兀朮則認為自己尚有兵力的優勢,在城西挖掘城壕,想這種辦法困死劉琦。沒想到當夜天降暴雨,地上積水一尺有餘,金兵修築的工事全部被雨水沖垮。劉琦又利用金軍不善於夜戰的劣勢,派敢死隊出城夜襲,給予金軍沉重地打擊。金兵在泥濘的戰場上,重灌騎兵行動困難、士氣低迷。而長期在江淮一帶作戰的劉琦則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多次大敗金軍。金兀朮見情況不妙,知道難以攻下順昌城,便只好率部撤退了,無奈退往東京。
順昌保衛戰中,劉琦因地制宜。很好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根據金軍的弱點,有針對性的對金軍展開積極主動地攻勢防禦。在順昌城下給金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劉琦則以少勝多、以步兵勝騎兵。“順昌保衛戰”使得金軍遭遇了南侵以來最大的敗績。這場戰鬥甚至震憾了金國皇帝。此後,劉琦在與金國的交鋒中又多次給予金人重創,迫使得金國皇帝完顏亮在之後南犯時,專門下令:但凡今後有誰提到劉琦之名就罪不容恕。金人從此後,再也不敢提劉琦之名。可見,劉琦在金軍心目中陰影極大。這一戰也成為後世以少勝多,以步制騎的經典戰例之一。
順昌之戰的勝利之後,因為主和派執掌南宋大權的原因,劉琦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朝廷的任何獎勵。而且劉琦反被秦檜等人一味打壓,被排擠到地方為官。他在任地方官員之時,恰好碰上百年不遇的蝗災。劉琦千方百計的滅掉了蝗蟲,保住百姓的糧食菜蔬,取得了意外的滅蝗的成績。
劉琦一生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於紹興三十二年去世,被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宋孝宗時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據說,劉琦死後被尊為神,被稱為“蟲王”,也稱“蝗蟲王”。以紀念他治蝗功績!
劉琦晚年備受排擠,心灰意冷,後來面對金軍進攻的時候,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英勇銳氣。英雄遲暮、廉頗老矣。劉琦是在聲名最盛之時選擇了掛印歸隱,寄居在湖南湘潭,據說他歸隱之後,經常在村中小店吃酒。店裡的人沒有一個知道他就是當年那位大名鼎鼎的抗金英雄!劉琦還曾經在店裡聽見他人在議論自己,把他貶得一文不值。劉琦只好搖頭嘆息。有一首《鷓鴣天》是劉琦寫的,原文是:“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 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三千里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這也許就是劉琦歸隱後心情的真實寫照吧?
《宋史》主要編撰者脫脫說:“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或謂其英概不足,雅量有餘,豈其然乎”?
明末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評:劉琦“盡南宋之力,充嶽侯之志,益之以韓、劉錡、二吳,可以復汴京、收陝右乎?曰:可也”!
可惜,南宋趙構媾和,重用奸賊,若不是有劉琦等這樣的忠臣良將拼死護佐,他想偏安一隅,恐怕就是在做夢吧!
(一千個細節還原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