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葉志超是淮軍中以驍勇善戰而著名的將領,曾被清廷授予額圖渾巴圖魯的稱號,這個稱號說起來就厲害了,看過《鹿鼎記》的同學都知道鰲拜這個人吧!鰲拜也是巴圖魯,只有獲得清廷認可的將領才能夠被授予這樣的稱號,可以說,能夠獲得巴圖魯稱號,是每一個清朝武人的終身夢想。

    葉志超早年就是以團練出身,沒有什麼文化,這樣的人能夠出人頭地,靠的就是敢打敢拼,由於其個子高大,身材魁梧,人們都稱其為葉大呆子,有一次葉志超,被土銃槍彈擊中打翻在地,人們都以為他被人打死了,結果卻沒死,原來那個槍彈打中了他的腰刀。

    當時團練解先亮說葉志超是大難不死,必有洪福,所以每次戰鬥都讓葉志超打頭陣。

    虧的葉志超命大,衝鋒那麼多次都沒有被打死。

    葉志超在1862年開始投靠淮軍張樹聲帳下,此後主要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圍剿捻軍的戰爭,長期的軍旅生涯讓葉志超逐漸脫穎而出得到李鴻章的賞識,成為淮軍系統中的核心將領。

    1875年,葉志超被任命為直隸正定鎮總兵,後來在鎮壓熱河朝陽教匪起義的時候,又立下戰功,被清廷賞穿黃馬褂,1889年,葉志超被提拔為直隸提督,成為清廷名副其實的軍政大員。

    此後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葉志超被派遣到北韓,其實,這趟苦差事,葉志超並不想去,當時清廷首選人物是已經辭官回鄉的淮軍名將劉銘傳,劉銘傳不去,最後葉志超才被點將,實際上葉志超也不願意去,最後無奈之下才接了這個活。

    大概也正是這次出行,葉志超從一向是清軍誇讚的將軍,竟然成了逃跑將軍。

    關於葉志超的詆譭也接踵而至,在平壤戰役後,有人說葉志超是一天狂奔五百里,堪稱逃跑將軍,其實是有點言過其實的。只要用腦袋想一想,一天跑五百里,估計是全程百米衝刺的速度了。

    葉志超在甲午戰場的潰逃行為的確不齒,但是將北韓戰場的失利完全歸咎於葉志超貪生怕死也解釋不過去,這不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故事,而是一場壓根就難搞的戰役,如果葉志超真的是貪生怕死之輩,怎麼可能一點點做到這個位置的。

    那麼,葉志超為何會創造出,一日狂跑五百里的壯舉呢?

    清軍在北韓內的實力無法對抗日軍

    葉志超並非沒有打過仗,肯定知道雙方的實力,所以才產生怯戰的情緒。

    東學黨起義初期,清軍入北韓軍隊只有兩千淮軍,到6月25日時達到2465人,而日軍到6月29日已經達到8000餘人,相對於清軍佔據絕對優勢。

    當時李鴻章認為中日應該共同撤兵,但是日本又反悔不撤兵,雙方發生爭議,當時清廷以慈禧、李鴻章為首的後黨一直不希望戰事擴大,希望以和談結束北韓問題,等到日軍開始行動時,清軍才開始派遣援軍。

    當時日軍已經控制北韓,清軍調集大概一萬五千人,在八月份從北部入朝,駐守平壤,而日軍的兵力多大一萬六千人,比清軍實力要強很多。

    很多人認為,日軍不過比清軍多一千人,差距並不大,實際上這是不瞭解近代戰爭,儘管當時的清軍已經配備洋槍,但是相對於日軍的裝備,還是極為落後的。

    實際上就是清軍的編制也極為落後,當時清軍的作戰單位是以營為戰術單位,一個營五百多人,一萬五千多人形成三十五個營,指揮起來的難度是相當大了。

    淮軍的軍事體制壓根無法與日軍硬拼,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日軍掌握制海權,切斷清軍在北韓的補給

    最要命的是,以往清政府的援助都採取水路的方式,然而從豐島海戰開始,日軍已經取得登陸北韓的制海權,清軍不能再從海上進行支援。

    而從陸路進行支援的話,更不現實,清軍淮軍主力大多在京畿一帶,從京畿到平壤的交通不僅遠,還很不好走。縱橫曾經在鴨綠江邊的丹東讀的大學,每次上學都是一個艱難的旅程,實在是太偏僻了。

    要是從遼東半島對葉志超部進行支援,難度很大,而且當時的朝廷內部反應極其慢,壓根就沒有準備後手。

    這就導致清軍在北韓境內沒有足夠的補給,當時入朝作戰的清軍口糧只能維持幾天,並沒有長久的糧草供應。

    相對於糧草問題,彈藥問題更為嚴重,以往的資料中都說葉志超逃跑時,給日軍繳獲大量的輜重,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純粹是為了埋汰哪個歷史人物,直接弄點洗腳水往人身上潑。

    平壤在潰逃實際上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再與日軍作戰的情況下,葉志超只能選擇撤軍。

    而葉志超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指定一個更好的撤退方案,白天激烈作戰後,9月15日當天,葉志超謊稱投降,第二天再開城投降,打算以此麻痺日軍,然後當晚率領清軍撤退,結果計謀被日軍識破,在半路對清軍進行了埋伏。

    在此次撤退過程中,清軍傷亡兩千餘人,撤退也就變成了潰退。

    葉志超作為主將,對於戰場失利有著不可避免的責任,但是時局如此,想要打勝是很難了,只不過葉志超被當作了典型,差點被砍頭。

  • 2 # 跪射俑

    人是會變的。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葉志超英勇善戰,受到清朝重賞。經過富貴享樂的腐蝕,加上年事已高,北韓戰場上的葉志超早已不是當年刀頭舔血的那員虎將。葉志超在戰前三番五次電告李鴻章要求回國,請李鴻章換將,只是中堂大人不肯。葉志超無奈只得硬著頭皮硬上,結果在牙山戰役中葉志超打的一團糟,狼狽的逃到了平壤。逃到平壤後,葉志超不思進取,大戰在即不僅沒有加緊戒備,竟然跑去找姑娘,結果日本來了他慌了手腳,撒腿就要跑。不過左寶貴、馬玉昆等人攔下了他,左寶貴堅持要打。葉志超無奈,只得讓左寶貴試一試,結果左寶貴在平壤戰役中戰死,葉志超一看形勢不妙,連夜狂奔五百里,一路逃過鴨綠江,把北韓丟給了日本。日本不戰而勝,不僅佔了北韓,還繳獲了大批清軍留下的物資,帶著這些物資前往遼東,把清軍打的潰不成軍。其實,當時清政府已經糜爛,換了誰去都一樣,葉志超不戰而逃,是晚清沒落腐朽的一個縮影。當然,葉志超對北韓戰場的戰事失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曹老師xixi

    李鴻章麾下兩大長跑健將,冠軍是陸軍統領葉志超,亞軍是海軍艦長方伯謙,都以擅長逃跑聞名天下。

    葉志超是李鴻章的嫡系將領,葉志超早些年在平頂內亂叛匪的時候,比較勇猛,屢立戰功,被清廷賞賜額渾巴圖魯之稱號。

    但人呢,年輕的時候,無家無業一身輕,玩命拼命無所謂,到了中年,功成名就了,有家有業了,自然就惜命了。到了甲午戰爭前,日本不斷增兵北韓,李鴻章被迫向北韓增兵,李鴻章在調兵強將上,是典型的任人唯親,嫡系放第一,能力排第二,所以李鴻章找到了葉志超。

    而此時葉志超多大了,都58歲了,幾近花甲,毫無鬥志,不願意去,幾次推脫,最後礙於李鴻章反覆催促,才勉強千萬北韓。這樣的將領,一點國家責任感和軍人素養都沒有,讓他去,能不逃跑嗎?

    葉志超不僅自己沒鬥志,他也深知老長官李鴻章是戰和不定的,所以他去北韓就沒有想好好打仗,結果一直虛報戰功,忽悠中央,誤導戰局,在關鍵戰局時刻,居然突然撤退,結果坑了聶士成和左寶貴。日軍指揮官在日記中寫道:(日本)士兵士氣低落,加上陰雨不斷,糧草匱乏,計劃近期撤退,再謀方案。然後聽到清朝主將葉志超居然撤退了,不敢相信,接著下令猛攻,不僅攻破了漢城,得到了大量儲備物資,並且在追擊中幾乎全殲清朝潰散士兵,大獲全勝。

    而葉志超不煩神,策馬透過各處要塞,不下命令,不聞不問,一夜狂奔500餘里,回到鴨綠江對岸,日軍的獲勝,葉志超功不可沒!

    葉志超在軍營中一直有個外號,叫“葉大愣子”,說明什麼?說明葉志超沒有腦子,這樣的人任將有餘,任帥那就是坑人了。可恨可氣!

  • 4 # 小姐姐講史

    葉志超在清廷眼皮子底下作戰確實不要命。他在鎮壓太平軍、出擊捻軍、平定熱河金丹道教時都是一馬當前,勇猛無比,對清廷的忠心日月可鑑。他被朝廷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意思就是打起仗來是個不要命的勇士。也正因為葉志超的勇敢他還有個響噹噹的名號“葉大呆子”。但是就這麼個厲害人物怎麼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喪失民族氣節棄城逃跑,“狂奔500裡”,落了個“逃跑將軍”的名號呢?

    甲午中日戰爭中,葉志超的軍隊和日軍雙方軍隊的缺點都是後勤補給不足,但日軍總指揮每天喝稀粥仍然堅持戰鬥。另外清軍除了後勤不足外,還有另外的不足,導致了葉志超做出逃跑的舉措:

    一、彈藥不足

    平壤之戰從9月12日起到15日戰鬥暫時結束,清軍的彈藥基本耗盡,剩餘的那些不會支撐太久。沒有彈藥,幾乎就是等死。葉志超看到這些就想到了退路,三十六計跑為上策。

    二、糧草不足

    清軍糧草不足,而當時找不到運送糧草的路線。清軍的海上運輸線早被日軍控制,此路不通。運輸線也只能是從旅順到營口這短短的一段。 糧食被積壓在北韓義州,無法供應。清軍唯一的出路就是隻能從平壤城內居民那裡籌糧,但是杯水車薪,而沒有糧食供應的軍隊將不戰自敗。

    三、葉志超認為清軍無能力守住平壤

    15日清軍大戰之後,牡丹臺、玄武門等要地失守,左寶貴戰死。葉志超判斷認為這種情況下如果死守的話清軍將會全軍覆沒,平壤失守;但如果撤退的話還能儲存部分軍隊實力,平壤仍會失守。無論怎樣平壤一定會失守,這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葉志超召集全體將領開會,找出一條較好的路可走——從平壤撤退保軍隊實力,堅決保護好槍械不落入日軍之手。

    四、清廷內部官員之間的矛盾,葉志超考慮到李鴻章的利益,做出逃跑決策

    葉志超是淮軍名將,得到李鴻章的賞識提拔,才在仕途上一路飛昇,二人的利益密切。李鴻章的政敵想整垮李鴻章,所以李鴻章的海陸軍敗的越慘他的政敵們越高興,在戰爭失利時,他們絕不會對李鴻章的軍隊增派援軍。儘管李鴻章戰前向南洋水師提出:非常時期請出兵相助。結果說了也是白說,甲午戰爭戰到底都是李鴻章一方在和日軍戰鬥,家底打光如何應對朝中政敵?葉志超考慮到李鴻章這邊的利益,他怎敢讓李鴻章派出的軍隊全軍覆沒?為了保住了部分淮軍的軍力,葉志超做出逃跑的舉措。

    但是在決定撤退的過程中,葉志超沒有做好。他派人給日本指揮官送去投降信,說要拱手交出平壤,日軍的要求是投降不但要交城也要繳械,葉志超認為向日軍繳械是絕對不行的,所以他決定趁夜黑偷偷溜出城去。15日夜大雨傾盆,葉志超帶領清軍帶著大炮、槍支彈藥等飛奔出逃。他沒有料到他的計劃被日軍識破,日軍提前在他必經的路途中埋伏了大批軍隊。清軍中了日軍設下埋伏,傷亡慘重,死傷約2000人,軍火武器被日軍掠走無數,這比和日軍火拼要付出的代價還要大,這個責任葉志超無論如何是逃避不了的。

    總之,葉志超的逃跑,歸根結底在於清政府的無能,而清廷內部又分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這導致清軍備戰不足,倉促應戰,讓葉志超對這場戰鬥失去信心和鬥志。不可否認的是葉志超在勉強作戰下給了日軍一定的打擊,但功過相比,他的過失更大,“逃跑將軍”的名號送給他不虧。

  • 5 # 歐洲軍武通訊

    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畏敵逃跑的原因有三點:一、他的對手非常強大

    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國力逐漸強大,相比清朝老說它就是一個20來歲的小夥子,然後滿清確實是一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並且百病纏身,兩國的實力相差太大,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

    二、葉志超的地位變高了

    葉志超早年出身貧苦之家,為了填飽肚子,他根本沒有顧慮,所以年輕的時候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靠著這份膽量葉志超功成名就、而且一屋的美人嬌妻,所以晚年他去打仗就有所考慮了。

    當時出征之前,葉志超上書李鴻章,說自己年紀已老,不想再去打仗了。但是李鴻章卻告訴他去了也不一定真打仗,勸他不要害怕,但是葉志超還是有所顧慮,因為他得到的東西太多了,難以捨棄。

    三、葉志超的對手變了

    早年的葉志超鎮壓的是義軍,而當時他還年輕想在主子跟前邀功,所以必須有資本,一旦沒有資本,自己在權力的鬥中就沒有了籌碼。

    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葉志超已經過了50歲了,在中國古代,到了他這個年齡已經時日不多了,葉志超的豪情萬丈也已經消退了很多,他只想安度晚年,這一點從他上書李鴻章拒絕出征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他這次領兵入朝作戰,他在內心裡是極不情願的。

    再者,甲午戰爭發生之前,葉志超已經位極人臣,並是朝廷一品大員。即使他這次入朝作戰勝利了,那麼他的升職空間也不會有多大了。然而,一旦他失敗了,他會遭到朝廷的革職查辦。而且對於沒讀過多少書的葉志超來說,他根本不懂什麼家國情懷,他打仗更多是為升官發財。而且這也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任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是極不情願的。

    但是在葉志超出發前,李鴻章曾經多次叮嚀他要"點到為止",這就給葉志超吃了一顆定心丸兒。所以在皇上聽說葉志超打了敗仗之後勃然大怒的時候,李鴻章才敢冒著被殺頭的風險為葉志超說情。在一般情況下,發生這種情況大家躲閃還來不及呢,但是李鴻章竟然奮不顧身為葉志超求情,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 6 # 不沉的經遠

    人是會變的,當年葉志超是為了博一個出身,自然打仗拼命。但是後來身居高位,享受了榮華富貴,再讓他拼命,就沒那麼容易了。

    葉志超在中國近代史中也很有名,他出名的原因是因為在甲午戰爭中,他從平壤飛奔500裡逃回國內,有名的長腿將軍。不過葉志超在甲午戰爭時雖然表現不堪,早年在淮軍中也是一員勇將,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以驍勇不怕死出名,每次戰鬥中都衝殺在前,屢建戰功,最後當上了總兵。

    不過葉志超也只是悍勇而已,在統帥方面並沒有什麼出色表現,因此一直沒指揮過什麼大戰鬥。後來葉志超能做到直隸提督這個位子,主要還是因為戰後淮軍老將們有些功成名就,早已高升,有些則年老退役,運氣好空出了這個位子。

    在直隸提督任上葉志超表現可圈可點,在編練直隸練軍中表現不錯,還創辦了山海關武備學堂,引進了一些近代軍事教育體系,因此在李鴻章手下也算得力干將了。

    然而長期的安逸生活無疑讓葉志超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在甲午戰爭時期,葉志超畏敵如虎,成歡之戰中他就扔下了聶士成自己先逃。逃到平壤以後,葉志超又稱病請求回國,未戰先怯。

    當然,葉志超這麼膽小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情報誤導了,當時清軍一直認為日軍已經有3萬多人,而平壤清軍只有1萬出頭,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葉志超自然就怕了。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一度率部穩定了防線,不過他始終認為日軍佔據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加上自己彈藥損耗太大,於是力主撤退,最終在撤退途中被日軍伏擊,損失慘重。

    所以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表現不堪,一是因為長期安逸的生活導致他不復當年之勇,二來錯誤的情報也誤導了他,最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 7 # 94310417小云

    非葉志超無能他是淮軍中久負盛名的一員戰將猛夫,深得中堂信任倚重,由於中日二國的軍事理論思想有差異,日軍以驚天逆轉為現代化的新式陸軍,採用步炮協同的軍事戰略,小叢集七八人為一組相互交替運動。而大清帝國死板的克守著一字長蛇陣的蜜集陣營隊,在日本軍隊的狂轟濫炸下死傷殘重毫無優勢而退出漢城,據守北韓平攘堅城盾鱻。時左寶貴,聶士誠領援軍到達,軍部召令也同時到達,令葉志超為前敵總提督司令三軍奮力退敵,不想日軍六萬餘人一齊攻來,平攘城外的三道防線皆以失守,葉志超有令分兵把守各自為戰,加上堅城高牆和清軍的20餘挺馬克新機槍大發神威打的日軍屍山血海肉陣屍橫遍野風聲鶴唳鬼哭狼嚎,倒下了四千多縣倭鬼野魂。善變多謀的日軍師團長,採用正面攻擊,有另派二萬多大軍奇襲清軍側背,僅驚天動地的反轉成功,回軍大將左寶貴中炮身亡,日軍狂奔著殺向內城,失去了制高點,形勢大為不利,如堅守陣地死戰也會全軍覆沒,無乃之下為了全中國最優秀的一點陸軍家底,只好被迫撤退,否則會全軍覆沒無人信免,葉志超以盡了全力,放上任何一位將領也只會如此,這便是那個年代的中國軍人和國家素質。

  • 8 # 圖文繪歷史

    《悲平壤》裡有一段“三十六計莫如走,人馬奔騰相踐蹂;一夕狂馳三百里,敵軍便渡鴨綠江”,這段描繪的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平壤戰役一幕,諷刺的即是清軍陸軍統帥葉志超。

    圖為淮軍將軍,依次是葉志超、鄭國魁、吳育仁、潘萬才。

    葉志超何許人也,翻其履歷,曾經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合肥人,早年投淮軍,參加平定太平軍,戰場上不怕死,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後又剿捻軍,所向披靡,被賜“巴圖魯”名號,步步升遷,在鎮壓熱河教匪時,率軍長驅直入,收復熱河全境,賞黃馬褂,升任直隸提督,是一位炙手可熱的驍將。

    平壤戰役中,被俘虜的清軍。

    1894年藩屬北韓國爆發東學黨起義時,清廷派遣葉志超入朝鎮壓,所以當時入朝清軍陸軍最高統帥即為葉志超,以前打農民軍是耀武揚威的,現在打外敵,才是檢驗真格的時候。葉志超率部剛到牙山時,清軍補給船在海上被日軍擊沉,清軍聶士成一部又與日軍前鋒接上火,不敢與日軍正面交戰的葉志超率部退回平壤,等待補給和援軍。

    野津道貫,甲午戰爭日第一軍司令,指揮平壤戰役。

    本來清廷的計劃是葉志超部和援軍部兩面夾擊日軍的,還沒開打,就因為葉志超畏首畏尾,瞬間打亂了清廷的作戰計劃,不久清軍陸路援軍共4路分別抵朝,在平壤與葉志超匯合,此時各路人馬共15000人,數量人雖多,但缺糧少藥,彈藥不足,使葉志超消極備戰,在日軍分四路包圍平壤時,主張棄城逃跑,僅有左寶貴、馬玉昆等人主戰,不久日軍攻打平壤,左寶貴等官兵陣亡,葉志超信心徹底擊潰,一天雨夜的晚上,棄城狂逃。

    葉志超逃回國內,革職解送京師,判為斬監候,經李鴻章斡旋,獲赦免回鄉,圖為葉志超墓址。

    不誇張的說,葉志超正面作戰是懦夫,但逃跑的勁兒非凡,日軍已對清軍形成合圍之勢,葉志超率部15日夜開始跑,擊潰日軍阻截,16日就衝到安州,再次衝破層層日軍阻攔,又逃往義州,24日便退過鴨綠江,撤回國境。關於葉志超,被派往北韓作戰本就非常不樂意,他根本不關心勝敗,回國後路過是他心頭所繫,於是作為主帥,既沒主動殲敵,也沒有血戰的決心,一味的庸懦怯敵,最終敗潰,自己身敗名裂。

  • 9 # 火雷天水

    簡單點的說,在北韓葉志超已經彈盡糧絕了:

    去看新挖掘出來的關於北韓彈藥的第1手材料《邱鳳池解運炮彈子藥雷電清折》和《楚囚逸事》

    葉子超在撤退之前,由於清政府準備不足,北韓作戰的懷軍沒有收到後方一粒米一顆子彈,在跟日本進行三天作戰後,葉志超發現子彈和糧食都快沒有了,而且在後方,也發現日本的行蹤,也就是說部隊面臨彈盡糧絕被人包圍的危險,同時平壤城的制高點牡丹臺又被日本奪取,於是跟大家商量撤退出平壤。大家一致同意這個決定。

    之後葉子超以假投降的手段,向日本提出停戰,準備連夜撤退,但是被日本識破了手段,中了日本的埋伏,由退變為潰!

  • 10 # 東方鉞

    葉志超的表現和李鴻章思想是一致的,他一生戎馬倥傯,出生入死,思想早已發生重大變化。只有保住生命,才能享受後半生的榮華,他不願再為清廷賣命,已經看透了時局,是他臨陣逃跑的主要原因。這次出國與日本作戰,凶多吉少,他不願去,迫不得已硬著頭皮率軍出征,他可能反對抗日援朝,但他不能說。當看到左寶貴陣亡,連夜狂逃500裡,逃到中國境內,自知老上級李鴻章會保他安全無恙,才沒有後顧之憂。否則他寧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也不能背上臨陣逃跑被殺頭的罵名。即然掉不了腦袋,又何必與日軍激戰?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與日軍決一死戰,擊敗日軍的意志,當看到日軍兇狠頑強的戰鬥力,逃為上策,這和李鴻章的思想意識是一致的。北韓告急,皇上要抗日援朝,主戰派們要打,李鴻章不能不打。當年明末就有抗日援朝的勝利歷史,大清不打,太沒面子。當然,能打勝固然好,打不勝就和,大不了割地賠款,但不能把老本都賠上,李鴻章和清廷以後的表現都是按這條原則辦的。大東溝海戰失利,北洋海軍仍有再戰能力,丁汝昌主張主動出擊,攻擊日本海軍,李鴻章嚴令不準出戰,保船要緊。結果日本陸軍在榮城登陸,陸海夾擊威海港內海軍,威海失守,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明知日軍會登陸,奪取威海,卻不派朝廷大員率重兵支援,與日軍決戰山東,而是坐視北洋海軍覆滅,何也?李鴻章與清廷是一致的,用部分兵力與日軍戰鬥,打的勝就打,打不勝就求和,不能把老本都賠上。保留相當的軍力,以防內亂,以前都是這這樣辦的。自一八四O年以來,屢戰屢敗,割地賠款是最後結果,不會影響滿清皇權統治。這就去慈禧太后的:“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旨意,李鴻章理解的最透,最徹底。外夷打進來了,不打說不過去,打敗了不影響皇權統治,不影響滿漢大員的榮華富貴。做為高階將領,李鴻章的嫡系,葉志超豈能不知李鴻章和清廷的真實意圖,所以葉志超得知左寶貴陣亡後,立刻率淮軍連夜狂逃回國,即保住了淮軍,又保住了自已的性命。

    可謂是:

    北洋海軍多悲壯,

    至今稱頌英烈歌。

    葉督性命最要緊,

    罵名千載又如何。

  • 11 # 小魚兒的歌聲

    葉志超這一號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是認識的,他有“葉大呆子”的稱號,可以說在打仗中是非常上進、拼命的,而且,還受到李鴻章的重用,但是,這只是早期的形象而已,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卻成為了逃軍,這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那時候的他他受李鴻章重用,甲午戰爭中為何會成為逃跑將軍?在清軍與日軍交鋒的時候,清軍很明顯是佔於下風,因此,作為將帥的葉志超,以糧食不足,軍隊鬥志渙散,運輸不便等為說法,支援退軍,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日軍的各種遭遇不會比我們好很多,我軍遭到的不好情況他們也是會有的,但是,到最後,我們是以慘敗為終,很多人是認為日軍的軍備設定比較完善,所以,才打敗了我們。但是,據統計,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因為當時,我們國家也是有向外面的國家購買一些槍支彈藥的,但是,由於,軍隊素質不高,很多高的裝置都是派不上用場,加上軍隊裡的軍官膽小怯懦,遇到一點點困難就往後退,這樣一來,我們不吃敗仗都是不可能的。就說葉志超這個將領吧,他是因為自己的驍勇善戰出名的,但是 在面對日軍的一點壓力,在還沒分清敵我的狀況下,就下令退兵,這是一種很不可取的行為,而在後期的總結上也是表明,甲午戰爭的失敗,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軍隊的不斷退縮,最後,失去了鬥志和信心,才被打敗的。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12 # 魏青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葉志超。

    葉志超,淮軍將領,安徽合肥人。

    早年時期,葉志超憑藉著鎮壓捻軍起義積累了一定的戰功,後升至總兵職位,這時候李鴻章正全力打造北洋水師,葉志超被李鴻章看中,成為了北洋水師的一員,為正定鎮總兵。

    後來葉志超更是成為了直隸總督,在大清朝廷都成為了排的上名的人物,

    然後的事情,就是葉志超一生的敗筆了,葉志超參與甲午中日戰爭,戰時,葉志超棄守平壤,一路狂奔五百里,跑回了鴨綠江。

    臨陣脫逃本就是大罪,更何況葉志超這樣的人物,要知道,葉志超之所以能夠成為直隸總督,與其驍勇善戰不無關係,然而就是這樣的葉志超,卻又為何要臨陣脫逃,將北韓拱手讓給日本人呢?

    其實別看葉志超驍勇,那都是他年輕時候的事情了,年輕時候的葉志超憑藉著一股子狠勁,的確驍勇善戰,步步遷升,但在發跡以後,葉志超反而沒有了當年那股銳氣,反而開始畏畏縮縮。

    當初清廷與日軍在北韓的戰事一觸即發,戰爭開始之前,李鴻章等人正要選將前往北韓抵禦日軍,朝中無人敢去,葉志超同樣如此,只不過,葉志超最終還是被趕去了北韓。

    為何曾經的葉志超這時候反而不敢面對日軍呢?因為葉志超安逸享受久了,依舊腐朽了,沒有了當年的銳氣,在面對日軍之時,自然便想要臨陣脫逃,要知道,葉志超可是在日軍兵臨城下之前,依舊在自己帳中尋歡作樂的人物。

    尚未與日軍交戰,葉志超就已經開始收拾行李準備撤退,等到日軍正式兵臨城下,葉志超棄城而逃,連夜趕路五百里,逃回了大清地界。

    葉志超的腐朽只不過是清廷腐朽統治的冰山一角,清廷早已經整個由內而外腐朽了,或許年輕時候的葉志超也曾經嗜血,不畏戰鬥,但在經過清廷官場薰陶之後,葉志超也成為了一個膽小怕事的窩囊將軍。

    也就是這樣應當直接誅殺的葉志超將軍,在逃回清廷以後,竟然也沒有直接被處死,而是判作了斬監侯,說白了就是死緩,幾年以後更是無罪釋放了。

    雖說人性各有不同,但當朝統治者對手下的影響絕對是深淵的,慈禧膽小怕事,驕奢淫逸,慈禧手下的官也大多如此,正如葉志超,或許一開始也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將軍,但經過清廷數十年的薰陶,最終也被清末官場的不良作風吞噬。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早年的葉志超,以打仗不怕死著稱。他一刀一槍打出名堂,做到了直隸提督,獲得了額渾巴圖魯名號。

    然而,甲午戰爭中,葉志超卻留下了“狂奔五百里”的惡名,身敗名裂。

    同樣一個人,為何會有這樣的“神反轉”呢?

    不怕死的“葉大呆子”

    葉志超幼年時父母雙亡,是在舅父的收養下長大的。早年,他以放牛,幹雜活為生。

    太平軍攻到安徽後,他參加了團練。每次作戰,葉志超都衝鋒在前,屢屢立功,漸漸打出了名聲。

    1862年,李鴻章組建淮軍後,葉志超轉投淮軍,參與平定江浙的作戰,無役不從,悍不畏死。

    其後,葉志超都被調入劉銘傳所部,隨之參加了剿捻作戰。

    其間,由於葉志超作戰勇猛,獲得了額渾巴圖魯(勇士)名號。

    平捻後,李鴻章辦理北洋軍務,葉志超也就留在北洋,統領馬隊,參與“剿匪”,勤勤懇懇,每戰不擒首領,不解散其眾,絕不罷兵。

    1885年,他成了直隸正定鎮總兵,率新式練軍駐天津新城。

    1889年,他又擢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

    1891年,熱河發生教民起義,葉志超率軍鎮壓,不到一月,擒拿首領,獲穿黃馬褂。

    可以說,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葉志超表現得敢戰、善戰,不取全勝不罷兵的氣勢。

    然而,僅僅3年後,葉志超卻迎來了“神反轉”。

    勉強赴朝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應北韓政府之請求,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朝廷令葉志超率部赴朝協助鎮壓起義。

    從來都是“無役不從”的葉志超猶豫起來,託周馥找李鴻章說情,“不欲往”。

    李鴻章表示:未必一定會真打起來,你怕什麼?

    怎麼怕起死來了呢?

    從李鴻章“亦未必便戰,何怯”來看,葉志超的猶豫之處,是不確定是否會與日本開戰。

    朝廷決定派兵時,依《天津條約》約定,照會日本。

    接到照會當日,日本便做出反應,有派兵的跡象。

    當時,朝廷計劃分三波派兵,合計2464人,由葉志超統領。

    如果單純是鎮壓東學黨起義,2464人是足夠的,但如果是與日本接仗,2000多人孤懸於千里之外,危險很大。

    淮軍自成軍以來,以“立穩腳跟”、“穩紮穩打”為基本戰法,這樣的情況確實為他們此前所未遇到過的。

    李鴻章之所以堅持派兵,也是出於日本“必無他意”的判斷。

    事實上,從後面的情況看,葉志超“不欲往”,並非貪生怕死。

    葉志超、聶士成等人迅速平定東學黨時,日本出兵的訊息已經確定。

    聶士成致電李鴻章,“請班師”,請求以輪渡接軍回國。

    聶士成的理由是:我們此來是平叛,而非與倭爭雄。現在日本已大隊來戰,我們在此地利人和均落後,不應在此與戰。應趁機內渡,使日本失去口實。我軍駐紮到邊境,到秋天,陸軍下平壤,海軍塞仁川,一鼓破敵!否則,我們就會讓倭人先發制我,大局可危!

    在確定日軍來的情況下,聶士成也反對在牙山與敵對峙。

    葉志超則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其中,Superb大軍南下是上策!聶士成的建議是中策。

    由此來看,葉志超“不欲往”,是出於對形勢的判斷,並非懼死。

    然而,這也說明:葉志超在鎮壓國內起義時積累的經驗,確實不足以應付近代戰爭。

    他初則“不欲往”,到了牙山後,面對聶士成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又提出不切實際的上策,致使牙山清軍長期孤懸在外,陷入被動。

    暴露問題的成歡之戰

    接下來的牙山之戰,則暴露了葉志超更為嚴重的問題。

    戰事開始後,聶士成提出建議:海道已絕,援軍難來,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地形有利,您可以駐公州。如果我軍戰勝,您可為後援,如果我軍戰敗,還可以繞道北歸。現在最重要的是各營竭力防禦,相機進止。

    這個計劃與葉志超不謀而合,大家依此計劃而行。

    然而,開戰後,聶士成初戰於安城渡,次戰於成歡驛,拼力死戰,一度陷入圍困,葉志超一直沒有相救,聶士成“不得已率眾潰圍而出”。

    聶士成突圍後,退到天安,與葉志超會合。

    聶士成請葉志超先往公州,自率軍斷後。

    熟料,次日,聶士成行到公州時,見葉志超正率軍北撤。

    此時,葉志超才告訴聶士成:公州不可守,不如繞道至平壤。

    此戰中,葉志超身為後援,在聶士成激戰不支時,不曾相救,在與聶士成約定退守公州後,又不打招呼,直接更改部署,放棄公州。

    可以說,即便是湘軍、淮軍早年“敗則相救”、“協力進止”的傳統都已經被葉志超丟掉了!

    之所以如此,一則是因為情報失誤。

    當時,日軍來攻的,不過4000餘人,葉志超在得到前來增援的仁字營後,兵力也達到3880人,兵力基本相當,如果組織得到,完全可以一戰,即便不利,也應當可以從容進退。

    然而,清軍各方情報卻顯示:日軍“眾約三萬”!

    在這種錯誤情報的引導下,葉志超也就急於“走”了。

    二則是因為葉志超指揮問題。

    如果說一開始還因為情報問題而做出錯誤判斷的話,那麼,當聶士成已經與日本作戰,而且戰事膠著的情況下,葉志超理應對戰場形勢有新的判斷。

    如果說這些都還是“能力”問題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態度”問題了。

    葉志超明明敗歸,卻發電“奏捷”,宣揚說自己以死傷200餘人的代價打死日軍2000餘人!

    朝廷因此賞銀2萬兩犒軍!

    看來,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使葉志超也沾染了各種劣習!

    如此葉志超,怎能不敗呢?

    平壤之戰:問題大爆發

    退到平壤後,葉志超會合了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豐升阿四路大軍。

    當時,諸將軍地位相當,互不統屬。

    李鴻章以葉志超為帥。

    葉志超在牙山的敗績,瞞得了朝廷,如何瞞得了前方將士呢?眾將都不服!

    因此,當時,軍中就有人認為必敗了!足見選擇葉為帥對士氣的影響!

    葉志超自己也懂,屢屢推辭,請求易帥,但李鴻章在先後嘗試請劉銘傳等人掛帥無果後,也只有繼續以葉志超為帥。

    隨即,葉志超提出了”兵齊秋收後合力前進“的計劃,被李鴻章稱為”老成之見“。

    其實,葉志超的計劃,完全就是拍腦袋決定的。

    當時,清軍探子只能偵察平壤附近,對日軍的兵力、路線、補給一無所知!這種情況下,提出待秋後進軍有什麼意義呢?

    而且,葉志超所謂“秋後前進”的計劃,本來就是糊弄人的,連他自己都不信!

    葉志超的真實想法,是退出平壤。

    他曾召集諸將商議:敵人乘勝而來,鋒芒正銳。我軍彈藥不齊,地勢不熟,不如暫退。

    左寶貴怒斥:國家養兵幹什麼吃的?現在敵人懸兵長驅,正因出奇痛擊!

    隨後,李鴻章與葉志超開始了一段奇葩“合唱”。

    得知日軍由元山登陸後,李鴻章要求葉志超準備進擊。

    葉志超回覆:聽說敵人準備由海路登陸,斷我後路!

    李鴻章堅決要求葉志超趁敵人兵力分散,設伏打擊。

    其後,葉志超抽調7000餘人,準備相機在中和殲一部分敵人。

    然而,李鴻章又表態:敵人可能抄我後路!應該去元山方向設伏阻擊!

    結果,出擊的清軍一番混亂的行軍後,又回到了城內。

    自此,清軍失去了戰機,只能嬰城而守!

    開戰後,戰事十分焦灼。

    當時,平壤南、西兩個戰場打得很不錯,北路失利,左寶貴犧牲,但敵人只是突破玄武門外門,尚難以進城。

    而且,日軍長途奔襲,一日未曾進餐,糧食、彈藥都遇到了困難。

    此時,葉志超如果下定決心,組織反擊,平壤仍可堅守,戰事仍然有可為。

    然而,葉志超卻下令逃跑!

    日本歷史學者都認為:清軍仍有繼續戰鬥的可能,是總指揮的失敗主義導致了大潰退!

    身敗名裂

    退出北韓後,聶士成建議:安州地勢險要,可以在此暫時安頓下來,穩定形勢,組織反擊。

    葉志超不聽,放棄安州,狂奔五百里,直到回國。

    同時,葉志超再次謊報:倭人以三四萬人來猛攻,我軍苦戰五晝夜,子盡彈絕,被迫退出平壤···

    朝廷再次降旨撫慰:此次退出平壤,實因寡不敵眾···加恩免其議處。

    不過,這樣的敗績,到底瞞不住人。

    很快,其捏造戰功的事情被揭發,經查辦,葉志超被判“斬監侯”。

    當年的巴圖魯,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總的來說,將葉志超“狂奔五百里”單純歸結於貪生怕死是不客觀的。

    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一潰再潰,但潰散的清軍將士未必都是貪生怕死之徒。

    之所以一潰再潰,其根本在於積弊的總爆發。

    洋務運動後,清軍的裝備上來了,但其總體水平仍然很低。

    葉志超等人,以勇武成為武將,但完全沒有接觸、學習過近代戰爭的經驗。

    憑藉他們過去的經驗,在國內鎮壓起義尚可,但應付近代戰爭,則完全不知所措!

    因此,幾次作戰,葉志超從來沒有搞清楚對方的兵力、路線,始終都是在懵懂的情況下捱打,不知所措!

    黃海大戰後,日軍控制了制海權,葉志超就更是蒙圈了。

    他擔心日軍威脅其後路,卻對日軍的運力、兵力、補給一無所知,根本拿不出應對之法,一旦遇到嚴重威脅,自然就擔心被包餃子,趕緊來溜了。

    而清官場的陋習,也使這些當年樸素的勇士變成了虛偽官吏。

    跟上級彙報的作戰計劃,不是其本來計劃;跟上級彙報的戰績,都是謊報的;眾將擬定的協作方案,自己不去執行···

    上下之間,全部都是虛文,根本沒有一句實話!

    這樣的軍隊,能打什麼仗呢?

  • 14 # 歷史益生君

    我們的歷史潛規則向來是,必須把罪過都完全算在某一個或幾個人的頭上,只有這樣其餘人才能卸下包袱,繼續向前。這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倘若晚清就此發憤圖強,徹底維新,那葉志超方伯謙之流被揭批也算是做了鋪路石。可惜,晚清早已是一艘破船,這麼做已經沒啥意義了。

    縱觀甲午北韓陸戰,若據實而論,葉志超唯一指揮失當的只當追平壤倉促撤退時的組織不力,考慮不周之責。撤退決策本身無過,其餘方面也都是合格的表現。整體實力和理念落後於日本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這是代差問題。就連英勇的左寶貴將軍的理念也同樣是落後的。

  • 15 # Mer86

    葉志超是個孤兒,自幼父母雙亡。小時候為了生活,曾經放過牛,做過雜活。

    像這種無權無勢的人,能從小兵做到直隸提督,並且深得李鴻章的信任,就證明他絕對不可能是軟柿子。必然有過人之處。

    史載,葉志超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期間,總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屢建戰功。有一次與東捻軍作戰,他衝入敵陣,與捻軍貼身肉搏,雖身受矛傷,但仍裹創力戰,表現得極其英勇。

    那麼,為何早年作戰不要命的葉志超,到了甲午戰爭期間,卻變成了逃跑將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從清政府裁撤淮軍開始說起。

    捻軍被鎮壓後,清廷按照裁湘軍的套路,也對淮軍進行了裁撤。

    當時,朝廷只定裁員名額。至於怎麼裁,朝廷不管。由淮軍自己負責。

    按理說,這種裁撤方案對淮軍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李鴻章可以把不能打的弱旅淘汰,只保留精銳,利用有限軍費,走精兵化路線。只要淮軍骨幹不受損失,隨時都可以擴充為大軍。畢竟大頭兵是永遠都不缺的。

    但人情化社會,你懂得,任何變更最終都會或多或少地偏離預先設定的軌道。

    裁軍之初,李鴻章原本是想“留其精銳、汰其軟弱”。

    但裁著裁著,就變成了“誰沒錢就裁誰,誰與上級關係不好就裁誰”。

    到最後,很多在地方駐防的淮軍,就淪為了養老院。兵營裡面全是關係戶。當兵的成天混日子,當官的也不關心軍隊訓練。整個兵營暮氣沉沉,變得與綠營相差無幾。

    對此,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在其小說《官場現形記》中就有描述:

    (裁軍之後)又過了二十年,那些打過前敵,殺過“長毛”的人,早已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又招了這些新的,還怕不與綠營一樣。這防營的統領幫帶,無論什麼人,只要有大帽子八行書,就可當得,真正打過仗,立過功的人,反都擱起來沒有飯吃。就有幾個上頭有照應,差使十幾年不動,到了這種世界,入了這種官場,他若不隨和,不通融,便叫他立腳不穩,而且暮氣已深,嗜好漸染,就是再叫他出去殺賊也殺不動了。至於那些謀挖這個差使的,無非為剋扣軍餉起見,其積弊更與綠營相等。

    葉志超深受李鴻章重用,所帶之兵雖然是精銳淮軍。但受大環境影響,至甲午之前,他整個人的心態也變了。

    如果對手是類似“熱河金田道教教民”的烏合之眾,他可能還有拼死一搏的勇氣。

    但如果是經過近代化武裝的日軍,他就明顯底氣不足。

    當時,不止是葉志超,很多淮軍將領的指揮能力和精神面貌都嚴重退化,反倒還不如早年鎮壓捻軍和打法國鬼子時的臨陣表現了。

    這也正是李伯元所說的“功臣宿將,入了官場,暮氣已深,嗜好漸染,再叫他出去殺賊,也已然是殺不動了”。

    當然,葉志超後來在北韓很慫,也不能全歸因於“暮氣已深,嗜好漸染”。

    他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直接原因還是李鴻章的縱容和朝廷的不作為。

    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成歡之戰”。

    因為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瞭解清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以及葉志超為什麼敢於冒著殺頭風險也要逃跑。

    當時,清軍兵力約3500,主將有兩人,分別是葉志超和聶士成。

    葉、聶二人在聽說日本不宣而戰後,都預料到日軍下一步必然要來進攻自己。所以他們都立刻在成歡驛一帶積極佈防。

    事情到這裡,清軍的表現都還算正常。但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就是丟人丟到家了。

    首先,戰鬥還沒打響,就有探子來報:“倭隊聚梁川、水原,眾約三萬”。

    這個情報著實把葉志超、聶士成嚇壞了。

    但實際上,日軍兵力僅為四千人。

    清軍偵查人員低下的情報收集能力,硬是把日軍兵力足足誇大了七倍多。

    葉、聶二人都不相信日軍真有三萬人。但他們又不敢不相信情報。故而,在錯誤情報的影響下,戰鬥還沒開打,駐守成歡驛的清軍就喪失了堅守的決心。

    緊接著,日軍進入戰場,戰鬥打響。

    清軍因為早有準備,提前派三百人在日軍必經之處設下埋伏,所以戰鬥打響初期,清軍佔了上風,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當日軍後續大部隊趕到後,清軍的增援部隊卻遲遲看不到人影。無奈之下,設伏的三百名清軍只好撤退,丟棄工事。

    葉志超和聶士成直到事後才知道,他們派去的增援部隊,不瞭解地形,在行進中遇到一片沼澤地,由於不知該如何過去,竟然就直接撤退了。既沒有給友軍打招呼,也沒有第一時間給上級打報告。

    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打仗前,要提前踩點。就算在戰場上真遇到麻煩,也可以找老鄉幫忙帶路。哪有戰前不踩點,臨時遇到一點小麻煩就直接跑路的道理?

    如此表現,也能稱為勁旅?

    然而,戰鬥力退化的淮軍就是這種素質。

    之後,由於前沿陣地喪失,三千多清軍又分屬於葉志超和聶士成統領,兵力分散,無法與日軍繼續死磕。於是在日軍的大舉圍攻之下,葉志超只好下令撤退。

    而這一撤退,就是足足400裡。直接由漢城退到了平壤附近。

    打了這麼窩囊的仗,戰後得總結教訓吧?

    兵力不足就調兵,糧草彈藥不足就調撥,指揮員不行就換將。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打了敗仗不可怕。只要清廷能認真總結失敗教訓,制訂正確的作戰方針,努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未來戰局或尚有望,亦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

    然而,清廷事後卻沒有任何教訓總結。

    身為統帥的葉志超,在戰後不但諱言自己在成歡之戰中的指揮不當,反而恬不知恥的給老長官李鴻章謊報戰果。

    說什麼“倭兵漫山遍野,約近二萬,槍炮彈如驟雨”。自己指揮得當,“血戰六時之久,倭兵死一千數百名”,打得“倭先逃遁”。

    李鴻章拿到所謂的“捷報”後,很清楚葉志超是在吹牛。但為了體面,還是將錯就錯了。

    估計是嫌葉志超吹的牛皮不夠大,李鴻章還大筆一揮,把“倭兵死一千數百名”,改為“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並建議朝廷給有功人員加巴圖魯頭銜,賞穿黃馬褂。

    可實際上,日軍傷亡還不到100人。

    最神奇的是,朝廷也不派人調查,直接就嘉獎了葉志超等人。光緒皇帝真的以為日軍如葉志超所言,不堪一擊。

    這個結果,讓葉志超看出了門道。打不打得贏,不重要。關鍵是要把部隊帶回去。因為李鴻章大人,更在乎部隊。

    結果,正是因為葉志超的恬不知恥,以及李鴻章的縱容和光緒的不作為,這才為後來清軍在平壤之戰的慘敗,埋下伏筆。

    成歡之戰一個月後,日軍經過休整後,對駐守平壤的清軍發動攻擊。並派出一隊奇兵在北韓元山登陸,抄平壤清軍退回國的後路。

    當時,清軍有15000人,分屬五個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葉志超部和聶士成部外,還有馬玉昆的毅軍,衛汝貴的盛軍,以及左寶貴統領的奉天練軍。

    至於日軍,約16000人。與清軍兵力相當。

    按正常情況,清軍是守方,有堅固工事。這樣的戰鬥,清軍應該能與日軍一戰。

    但前面也說了,清廷由於自大,此時並未明白平壤清軍的險境。既不增援兵力,也不增援彈藥、糧草。(由於戰前未做準備,其實此時也無增援可派)

    而駐守平壤的清軍,我們從之前的成歡之戰也能知道,分屬不同系統的清軍,配合作戰能力很差。

    所以,當時的實際情況是:

    一比一的兵力比,清軍沒有取勝把握。

    並且由於糧草不足,彈藥不足,後路被斷等因素。清軍也幾乎不可能在平壤與日軍做長期對峙。如果不趕緊撤退,必被日軍團團包圍。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

    於是乎,葉志超就得出一個結論——跑!

    聽聞葉志超要跑,左寶貴堅決反對:“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每年消耗金錢數百萬,正是為了今天,若不戰而退,何以對北韓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

    左寶貴認為,不在北韓擋住日軍,戰火就要燒到國內。平壤之戰,就算打不贏,我們也要拼死一搏。消耗日軍。

    但葉志超不這麼認為,他可沒有左寶貴的家國情懷。他認為朝廷對淮軍的態度一向是鳥盡弓藏。若與日軍決死一戰,縱然戰勝,自軍必大損,若不能勝,海軍已敗,後路已經被斷,結果必是全軍覆沒。

    自己所部,雖名為大清之兵,但實為李中堂之兵也。若所率兵馬不存,李中堂在朝堂之上將如何自處?

    既然李中堂把兵馬交給自己,那自己就要對李中堂負責,為其保全實力。只要李中堂在朝中地位仍在,自己就有路可退。

    於是,當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立即帶著本部人馬跑路,狂奔500餘里,逃回了國內。

    在逃跑過程中,葉志超部雖損失三千人,但建制還算完整,可以給李鴻章一個交代了。

    從李鴻章的視角來看,也是一樣。

    他也不希望葉志超拼光老本。如果淮軍拼光老本,就算能僥倖戰勝日本,戰後也很難恢復實力。相反,只要淮軍實力還在,清廷就不敢動他,淮系諸君就仍能富貴榮華。

    事實上,就是如此。大清玩完後,以淮軍為基礎形成的北洋系又統治了中國16年。

    平壤之敗後,朝堂之上對葉志超可謂是罵聲一片。光緒下旨,革除了葉志超的職位,李鴻章出面保葉志超,希望朝廷能讓其留營效力。但葉志超潰逃的影響實在太惡劣,如不懲罰,前線軍心不穩。於是朝廷駁回了李鴻章的奏請。

    甲午戰爭的第二年,葉志超被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判為斬監候。

    但在李鴻章的運作下,葉志超最終還是獲得赦免,回到故鄉病死。

    國家爛到這種程度,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 16 # 南海之濱2018

    讓葉志超繼續死頂,同歸於盡?可能性不大,對於北韓戰局的糜爛,清廷也是沒有任何高招可以支了,而且從葉志超電報中可以看出,當時平壤城電力被切斷,接收電報已經成了問題,葉志超想要得到朝廷指示,也很困難了。

    撤還是死扛,作為北韓戰場上的最高領導,只能由葉志超自己來決定了。

    而壓垮葉志超心理防線最後的一根稻草,是猛將左寶貴的陣亡和部將江自康的跑路。

  • 17 # 三水共工

    這就是看不清主次矛盾的結果,被狹隘的民族主義遮蔽了雙眼,其實只要看明白甲午戰爭的雙方是清政府和淮系軍閥,日本只是清政府的工具,甲午戰爭的前前後後的騷操作就一目瞭然,同樣也就明白了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呵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八戒在取經路上吃一餐飽飯能管他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