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筷樂廚房
-
2 # 豆豆愛美食
“我是衛恆,你要的50箱饅頭,我們馬上送到!”甜甜的聲音,就像衛恆饅頭一樣,筋道,咬一口香甜香甜的,一股家鄉的味,鄉情鄉戀油然而生。
在新絳,衛恆饅頭幾乎家喻戶曉,娶媳婦嫁閨女孩子滿月老人過壽,宴席上大都要上一盤衛恆饅頭,小小饅頭成為絳州的“名牌饃”。衛恆饃業經理程春霞和丈夫王衛恆經過20多年的艱辛拼搏,把“衛恆”饃做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品牌,帶動幾十家饃鋪共同發展,產品銷售到全國十多個省市。
用執著拼出品牌
程春霞說:“我的品牌是拼出來的。”
1997年,20多歲的程春霞和王衛恆離村進城,在新絳東街學校門口開了一家小小的饃鋪。饃鋪開起來了,儘管小兩口信心十足,可生意總是不溫不火。
一天,一位買饃的老大爺對程春霞和王衛恆說:“不要看這裡饃鋪多,一切都要靠質量,只要你們的饅頭蒸得好吃,就一定能開啟市場。”顧客的鼓勵,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為了開啟市場,他們四處打聽蒸好饅頭的方法。一次,他們聽說汾南有一位老人蒸的饅頭很有名氣,就專門去拜訪。老人說:“我今天有事,沒時間教你們。”過了兩天,他們又帶上禮品去拜訪,這一次老人還是沒有接待他們。接連兩次吃了閉門羹,還要不要去?程春霞說:“只要我們能取到真經,就是十次八次也值!”就是靠這種精神,程春霞和王衛恆一連5次到老人家學藝,終於感動了老人。老人從用料、和麵、發麵、揉麵、蒸饃火候等方面精心傳授技藝,使他們學到了蒸好饅頭的一整套程式。
為了讓顧客吃到最香甜最筋道的好饅頭,程春霞和王衛恆在饅頭質量上從不含糊,只要味道有一點不過關,一個也不會賣。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婦倆經過反覆摸索,採用傳統的“酵窩窩”來發酵麵粉,高檔的禮品饃用雞蛋代替水和麵,就這樣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饅頭越做越好,顧客越來越多。
用誠信贏得市場
饃鋪生意越來越好,有眼光的程春霞以丈夫王衛恆的名字,把自己饅頭註冊了“衛恆”商標。因為饃饃形狀喜慶、味道好吃,“衛恆”饃聲名鵲起。但程春霞仍不滿足,她要把“衛恆”饃業做到產業化。
2005年,面對更大的需求,程春霞多方籌集資金,在縣城繁華的文廟路蓋廠房,發展新絳饃業。有了場地,就有了更大的經營空間,衛恆饃業職員由原來的四五個增加到幾十個,日加工麵粉也由原來的幾十公斤增加到近千公斤。逢年過節生意最紅火時,日加工麵粉達四五噸。他們在保持“衛恆”饃業大路產品的同時,開始做精品饅頭,把新絳縣有名的硬麵饃做到了精緻、美味又美觀。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和節日特點,增加花樣品種,受到群眾極大歡迎。
程春霞認為要使饅頭產業化,就必須擴大專業人才隊伍。於是,她開辦了培訓班,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有人勸她:“同行是冤家,你把他們教會,他們另起爐灶不是要打你的飯碗?”程春霞說:“要把新絳饅頭產業做強做大,不是一家兩家,而是要幾十家。一家獨大、一家獨強,不是發展方向,路會越走越窄。”十幾年來,衛恆饃鋪先後有30多個面案師傅到外地發展,還有的在當地另起爐火,在良性競爭的同時,也不斷延續著衛恆饃業的聲譽。
用愛心回報社會
程春霞夫婦倆認為,沒有社會給予的幫助和扶持,沒有消費者給他們發展空間,他們什麼也做不成。因此,他們把做人應有的“德為先、誠為本”,做事應有的“和為貴、善起始、誠以修身、信以立世”作為人生真諦,把回饋社會作為應盡的責任。
程春霞有一個紅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衛恆饃業一件件獻愛心的事例: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向災區踴躍捐款;扶貧攻堅,義不容辭;村裡打井、建文化廣場、修路,捐款數萬元;扶助貧困學子、為貧困鄉鄰看病,慷慨大方。夫婦倆還是新絳縣愛心公益聯盟的成員,縣裡的幾個敬老院孤兒院他們都去過,每年都會多次看望老人和孩子們,帶去自己的一份份愛心。
2011年3月,市食品安全協會為衛恆饃業頒發“貫徹《食品安全法》先進單位”牌匾;2011年12月,山西社民滿意度評測中心評選衛恆饃業為“百姓滿意笑臉示範單位”A級單位,同年,市食品安全協會授予衛恆饃業“食品安全示範單位”;2018年1月,衛恆饃業被新絳縣愛心公益聯盟評為新絳縣“愛心商家”。
回覆列表
你好,是很不錯的。
2011年12月,山西社民滿意度評測中心評選衛恆饃業為“百姓滿意笑臉示範單位”A級單位,同年,市食品安全協會授予衛恆饃業“食品安全示範單位”;2018年1月,衛恆饃業被新絳縣愛心公益聯盟評為新絳縣“愛心商家”。
在新絳,衛恆饅頭幾乎家喻戶曉,娶媳婦嫁閨女孩子滿月老人過壽,宴席上大都要上一盤衛恆饅頭,小小饅頭成為絳州的“名牌饃”。衛恆饃業經理程春霞和丈夫王衛恆經過20多年的艱辛拼搏,把“衛恆”饃做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品牌,帶動幾十家饃鋪共同發展,產品銷售到全國十多個省市。
1997年,20多歲的程春霞和王衛恆離村進城,在新絳東街學校門口開了一家小小的饃鋪。饃鋪開起來了,儘管小兩口信心十足,可生意總是不溫不火。
一天,一位買饃的老大爺對程春霞和王衛恆說:“不要看這裡饃鋪多,一切都要靠質量,只要你們的饅頭蒸得好吃,就一定能開啟市場。”顧客的鼓勵,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為了開啟市場,他們四處打聽蒸好饅頭的方法。一次,他們聽說汾南有一位老人蒸的饅頭很有名氣,就專門去拜訪。老人說:“我今天有事,沒時間教你們。”過了兩天,他們又帶上禮品去拜訪,這一次老人還是沒有接待他們。接連兩次吃了閉門羹,還要不要去?程春霞說:“只要我們能取到真經,就是十次八次也值!”就是靠這種精神,程春霞和王衛恆一連5次到老人家學藝,終於感動了老人。老人從用料、和麵、發麵、揉麵、蒸饃火候等方面精心傳授技藝,使他們學到了蒸好饅頭的一整套程式。
為了讓顧客吃到最香甜最筋道的好饅頭,程春霞和王衛恆在饅頭質量上從不含糊,只要味道有一點不過關,一個也不會賣。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婦倆經過反覆摸索,採用傳統的“酵窩窩”來發酵麵粉,高檔的禮品饃用雞蛋代替水和麵,就這樣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饅頭越做越好,顧客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