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賢君

    韓非子集“法術勢”於一身,是這個方面的大成者。

    遇到昏庸君主,進諫會招來災禍,遇到賢明君主,進諫也要看形勢。

    所以韓非子對君主進諫要把我循法,循法則少有罪名加身,還要順勢,就是形勢窘迫不得不進諫,否則君主不聽不管找個理由治罪也常有,最後就是有術,進諫什麼怎麼講怎麼說,怎樣把握彼此心態心理,這都是機術。

    個人淺見。

  • 2 # 千清逸悠悠球

    韓非子認為“詐說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意思是謊言抗法,違背君主而強行進諫,在韓非子看來不認為是忠。這裡的“強行”一是違背君主的意願與命令,二是有鑽牛角尖的意思,歷史上強行進諫最強者就是以死為諫,他認為這樣做就是不忠的表現。

  • 3 # 中醫生命科學

    “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南韓是七雄中比較弱小的一個國家。到了戰國晚期,南韓卻出了一位非常強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論家,他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對當時南韓的社會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韓非出身南韓貴族,與後來成為秦國丞相的李斯,一同在儒家大師荀子門下求學。荀子雖然身為儒家,但他的思想中已經包含了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人性本惡”。韓非從這點出發,融合商鞅、申不害的法家學說,將刑名法家思想推向頂峰。

    韓非所處的年代,正是戰國末期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的年代。他眼見國家政治腐敗,在強秦進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他多次上書韓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國強兵的改革建議,可惜不為韓王所採納。於是,韓非退而著書,寫成55篇10餘萬言的《韓非子》。

    《韓非子》共20卷,分為55篇,總字數達10多萬言。在體裁上,有論說體、辯難體、問答體、經傳體、故事體、解注體、上書體等7種。在內容方面,重點論述“法”、“術”、“勢”、“君道”等,用意深刻。其中,以下列5篇最能代表作者思想:

    《孤憤》論述韓非對法家變法之志難抒的憤慨。《說難》論述對君主進諫的困難,反映韓非對君主的心理分析。《奸劫弒臣》前半部論述奸臣的奸行及治奸之法,後半部反對儒家思想,倡導法家思想治國之道。

    《五蠹》中的“五蠹”是指5種蛀蟲,比喻在國家內部危害整體的木中之蟲。在韓非看來,儒家、縱橫家、墨家俠者與俠客、怕被徵調作戰的人、工商買賣者,是擾亂君王法治的5種人,應除掉他們。本篇亦為歷史上公認的韓非子代表作。

    韓非認為人生來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群合作的唯一力量,利害關係才是人類唯一的社會關係,趨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國家執行賞罰、法令的依據。

    《韓非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觀點,具有相當的遠見卓識。《韓非子》還提到了很多關於中央集權的政治思路,比如: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意思是,具體事務應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準確把握全域性,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韓非子》還提出了君權問題,主張君王不要放權:

    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意思是說,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書中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絡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將君主統治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君主應當運用嚴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後來,《韓非子》傳到秦國,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拍案叫絕,愛不釋手。為了得到韓非,嬴政發兵攻打南韓,韓王只好把韓非送到秦國。韓非的思想在秦國丞相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

    韓非吸收了儒、墨、道等諸家的精華觀點,所著《韓非子》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治思想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及其著作對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4 # liuxinping劉75028064

    既站在君主的立場上,竭力從政治思想上維護專制君主權力的存在與利益。也從臣屬的角度,試圖找尋能夠對專制君主進諫的實際途徑,確保君主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自己的專制統治。

  • 5 # 顛強時代

    韓非子呢是中國的“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呢與“儒家”、“道家”,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三大學派大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三大家百家爭鳴,促進了中國的文化發展,在這個時期呢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度。

    在這三大家的發展過程中,各家主張各家得思想,推廣自己學派主張治理國家,像“儒家”主張“仁”的學說,提倡以“仁”治理國家,而“道家”呢主張無為而治,積極宣傳自己得學派學說,希望自己得學說得到更一步得發展,而法家呢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以“武”治理國家。

    在瞭解了這三大學派學說得主張思想,我們就更加對比出“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的主張學派學說了,韓非子呢提倡對君主諫言要順勢而為,不能違背君主得意願,對君主抵抗,不按君主得自願去做事,是對君主得不忠,所以呢韓非子認為對君主諫言得關鍵就是“順勢而為”。

    其實以小編得拙見,我並不很提倡韓非子得這種說法,在古代帝王得地位是高高在上得,可以說真的是“萬人之上”,掌握著很多人生殺大權,但是古代帝王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有著別人無法攀越的權力,他們得心理上難免狂暴自大,尤其是一些“皇二代”、“皇三代”們,他們不可能瞭解百姓得艱辛,對待忠臣得進言是聽不進去得,如果一些不好的做法去按照君主得做法去做,這是不利於國家得統治的,久而久之君主就會霸權,惹起百姓的怨恨,人們就不會擁護君主得統治,長期以往下去國家得統治就會動盪不安,步步走向衰落。

    在古代有很多冒死諫言的忠臣,他們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安危,為了國家的長期利息,可以說不怕得罪君王,哪怕有生命危險,像我們知道的著名諫臣――魏徵,他就是一代忠臣,敢於進言只要為了國家得利益,就不怕得罪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成就了一段佳話,不過像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在古代是非常少的,只有君臣相惜才能進言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裡方臘被武松單臂擒住,正史上方臘的結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