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從資料上看,這個世界確實在變好,那為什麼我們的感覺卻恰好相反呢?

    這種悲觀的感覺,很多人都有。

    比如我在第一部分問你的那個問題,目前全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多少?這個題目出自另一本好書《事實》,這本書同樣是用資料論述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

    漢斯·羅斯林開玩笑說,即便他把問題的選項寫在香蕉上,讓動物園裡的黑猩猩選出正確的答案,它們都會比受訪者做得更好。因為黑猩猩是隨機地三選一,準確率能有33%,總比25%要高。

    你要知道,瑞典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目前的人均壽命超過了80歲,即使如此,瑞典人對世界的看法依然不太樂觀。而且,漢斯·羅斯林測試的人裡邊,還包括許多研究世界健康問題的學生和教授,與其說他們是愚昧無知,還不如說是過於悲觀。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悲觀呢?史蒂芬·平克認知心理學家的身份就發揮了作用。既然客觀資料證明,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出了問題。

    平克在這本書中總結了三個主要原因,這三個主要原因都與人類的心理機制有關: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和樂觀的豁裂。

    我來為你解釋一下這三個心理機制。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可得性偏差。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們在判斷一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時,並不會參考客觀資料,而是根據腦子裡第一個冒出來的資訊來下判斷。

    同樣,在美國,平均每年有4000人因為哮喘而離世,只有50人被龍捲風奪走生命,但是美華人反而會覺得龍捲風是更常見的死亡原因。

    可得性偏差是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機制,是用來自我保護的。每一次聽到一個壞訊息,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收集起來。再做判斷時,按照聽到的壞訊息的多少來做參考。

    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生活在相對閉塞的村落中,這樣的機制確實能保護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原始人,最近你聽說部落裡邊有好幾個人在東邊的樹林附近遇見了老虎,那你下一次打獵時肯定會躲開東邊的樹林,這是最安全的。

    可是在今天,可得性偏差更容易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很多媒體在意識地利用可得性偏差,透過傳播壞訊息來爭奪人們的注意力,提高點選率。有美國的媒體學者做過調查,他們將一些新聞素材拿給編輯,看他們從中選取了哪些素材,以及如何表現這些素材。觀察發現,在面對相同的一組事件時,美國的新聞工作者更熱衷於報道負面事件。所以想要搶佔點選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列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所有壞事,然後得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現代文明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有句俗話叫「報喜不報憂」,而對於媒體來說,更好用的辦法是「多報憂少報喜」,當媒體開始有意識地利用可得性偏差之後,我們就更容易覺得,這個世界危機四伏。

    平克作為一位語言學家,還指出了一點,也能體現出人類對負面訊息更敏感,在英語中,有關負面情緒的詞彙要比正面情緒的詞彙多得多。

    平克在這本書中借用這個詞,就是想說明,人們如果遇到問題和矛盾,就會抱怨連天。但只要一切順利,很少有人會主動去想,在歌舞昇平的背後,有多少人做出過貢獻。人們其實很容易忘掉世界的進步,把眼前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

    史蒂芬·平克在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天花疫苗,也就是我們說的牛痘。僅僅在20世紀,天花就至少造成了3億人的死亡,利用牛痘製成的天花疫苗徹底改變了這個現狀,在20世紀80年代,人類已經徹底消滅了天花病毒,除了一些病毒實驗室留下的樣本,天花病毒已經在地球上滅絕了。

    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可是提到愛德華·詹納這個名字,也許不會有多少人有印象。這位愛德華·詹納,就是第一位利用牛痘預防天花的醫生。

    在這本書中,史蒂芬·平克還列出了其他幾位拯救生命的科學英雄,像是發明自來水氯氣消毒法的埃布林·沃爾曼,他的發明至少拯救了1億7000萬人,發明麻疹疫苗的約翰·恩德斯,他的發明至少拯救了1億2000萬人,發明白喉疫苗和破傷風疫苗的加斯頓·拉蒙,他的發明至少拯救了6000萬人。

    可是這些名字,對於我們來說都很陌生。

    那平克是不是在控訴人類,說我們都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呢?並不是。雖然但丁將人類的遺忘稱為「忘恩之罪」,但是平克認為,忘恩之罪和可得性偏差一樣,也是大腦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能。

    人的心理感受有一個平均值,不管你的幸福標準是高還是低,最終都會迴歸到這個平均值。曾經有人跟蹤調查了中了彩票頭等獎的人,以及不幸遭遇車禍被截肢的人,結果發現,在多年之後,他們的心理狀態都回到了那個平均值,中了彩票的未必總是開心,截肢的人也未必總是不幸福。

    所以,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們很難對這個世界的饋贈一直保持著感激,而是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習以為常。俗話說叫「好了傷疤忘了疼」,而忘恩之罪,是類似的情況,應該說叫「好了傷疤,忘了大夫」。

    第三種心理機制叫「樂觀的豁裂」,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評判自己和世界時,往往用的是雙重標準。評判自己時,人們傾向於比較樂觀,如果是把問題從個人拓展到社會,人們就更傾向於悲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雙重標準呢?平克給出了一種猜測,就是當我們提到世界的發展史時,我們總是習慣用大戰來作為標尺劃分時間,比如「一戰之後」、「二戰之前」、「911事件以來」等等。但是這種劃分時間的方法,會給我們一種心理暗示,每次我們在回顧人類歷史的時候,第一個跳進腦海的,總是戰爭、災難或者死亡。當轉過頭來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難免會下意識地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像這樣的天災人禍,說不定遲早還會再發生。

    想到這些,人們怎麼可能樂觀得起來?

    在這本書中,平克還指出了一種現象:知識分子往往會有一種傾向,他們為了保持嚴肅的形象,而刻意選擇悲觀主義。似乎一旦樂觀,他們就不再憂國憂民。只有不斷指出這個世介面臨的問題,才算是負責任的知識分子。這種為了嚴肅而嚴肅的態度,被平克稱為「進步恐懼症」。

    「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樂觀的豁裂」,這三種心理機制共同作用,讓我們每天看到更多的負面新聞,回顧歷史時也更容易想到戰爭和傷痛,忘記人類取得的成就。這樣,我們確實容易被誤導,忽略客觀資料,反而相信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糟。

  • 2 # 寶寶心理

    生活好只能是物質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了,但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卻很匱乏,人和人的交流少,導致自己許多問題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可能會有悲觀厭世的情緒產生,所以就會有負面情緒產生…。

  • 3 # 我是木小寧

    溫飽問題解決了,物質有基礎了,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但有很多條件限制了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

    見識到的越多,慾望越大,想住更好的房子,擁有更好的車,攀比虛榮心讓人們開始盲目,開始夢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看著有些人生來就比自己優越很多,有一個富一代的爸爸,官一代的爸爸。反觀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

    這種生來的不公平造成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為自己的不成功找到了藉口。人都會本能的推卸責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久而久之負面情緒堆積,藉助發達的網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抱怨久了就會說服自己相信所有的錯誤都是外因造成的,與自己無關。這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更有可能變得越來越糟糕,失敗越來越多,心情越來越差,是一個惡性迴圈。

    少些抱怨,多些反思,負面情緒少了,離成功才能越來越近。

    共勉。

  • 4 # 李明衷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那裡那裡亮,消極的人體會不到Sunny人的益處,不理解自己消極,悲觀失望,幸災樂禍的害處。負面情緒首先傷害自己,其次禍害別人。心理的作用極大,心理Sunny身心健康,心理陰暗積陰成病,難已治癒。鼠目寸光,害人害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總是半夜叫,有什麼好的隔音產品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