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月成眉
-
2 # 雲上仙
這個成語其實都是出自《南華經·逍遙遊》,是經典中,南華真人給我們講的第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呢?
說在北冥海里,有一條叫做鯤的魚,鯤有多大呢?叫“不知其有幾千裡”那麼大,比能看的到的幾千裡還要大。這種魚還可以化為鳥,變成鳥之後,名字叫做鵬,這隻鳥的背也“不知其有幾千裡”那麼寬廣,當鵬鳥張開翅膀怒而飛天的時候,它的翅膀之大,就像垂到天邊的雲。這隻鳥,將藉著海運之風,遷徙到像天一樣寬廣的南冥海。
鯤鵬的傳說,在《奇諧》這本專門記錄怪異之事的書裡也有記載。說這個鵬鳥在往南冥海遷徙的時候,激濺起的水花就有三千里,鵬鳥有這麼大的翅膀,便可以憑藉著扶搖而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一直飛了六個月,到了南冥的天池才停下來。
而小鳥呢,小鳥一飛是半日,到榆樹和枋樹上去休息。我們想象春天草原上萬馬奔騰的景象,我們再觀察一縷Sunny斜照之下,無數塵埃的浮沉……萬物都是氣息沖和相雜而生。我們看到的天空蒼蒼茫茫的顏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是不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天空更高遠的最深處呢?飛上天空的鵬鳥,從天上看地上,跟我們從地上望天空,是一樣的啊,鵬鳥也只是到南冥而已,但是這個事情的趣味之處,就在於鵬鳥可以自勝而去。
那麼鵬鳥扶搖而上背後的寓意是什麼呢?南華真人下面接著給我們講了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當中學到的道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說,如果那海水沒有集聚那麼厚的話,那麼大海就沒有力量來承載大船;如果我們在很小的坑中,“坳堂”實際上是當時楚國的方言,指很小的坑,所以我們說,如果我們在很小的坑中,倒一杯水的話,這樣只可以浮起草芥那樣的小船,如果放置一個杯子,就會觸底擱淺,這是因為對於一個杯子而言,一杯水太淺了,不足以託浮起杯子這個“大船”啊。
同樣的道理啊,如果沒有大風厚重的積聚,也承載不起鵬鳥的翅膀,所以鵬鳥憑藉扶搖而上九萬里之後,風就在鵬鳥下面,鵬鳥就可以拍乘著風力,脊揹負載著青天而沒有任何阻礙的遷徙南冥之海了。
鵬鳥之所以能高飛,是因為首先它有一雙碩大無比的翅膀,這是它先天特性使然,所以它期待,也需要南冥海更廣闊的空間,它所憑藉和使用的東西,都要匹配它這雙翅膀,比如厚重的雲氣。如果我們的天性自然,沒有給予我們那麼大的翅膀,我們在北冥之海也可以暢遊,我們即使憑藉鵬鳥那麼厚重的雲氣,也很難到達南冥之海。這是天道賦予我們的不同的秉性。
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理想,有過夢想,不知道你的理想、夢想現在還有沒有,是被現實磨滅了,還是已經實現了?我們有沒有在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就想著半年以後要升為部門經理?我們有沒有在基本外語對話都成問題的時候,想著找找關係成為海外事業某部的負責人?我們有沒有看到下屬極強的工作能力,而心生妒忌,想盡辦法不讓下屬升職?
這就像鵬鳥與小鳥的故事,對於我們的工作而言,能力、素質、知識、人際關係等等,缺了其中任何一項,我們可能都不能去“圖南”,而對於具備了這些條件的下屬,終歸是要遷徙南冥的。小小的故事,影射了我們生活中很多的經歷啊。
理有至分,而物有定極。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言行志向放在不合適我們的位置,那麼我們行事的時候,也不會順利,好像做事的整個過程都不如人意,雖然我們有遠大的志向,就像鵬鳥擁有垂天的翅膀,也不能窮盡天之高遠,不能擺脫艱難阻滯。而大鵬鳥之所以決計圖南,也並不是好高慕遠,而是因為有厚重的風,如果沒有這風,鵬鳥也會因為翅膀太大而難舉的阻礙,去不了南冥之海。這是鵬鳥順勢而為、順時而為的逍遙啊。 而我們有沒有為了我們的人生理想,去積累“圖南的雲氣”呢?如果我們空有滿腔抱負,而沒有實際的積累,那麼這種抱負,就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就成了我們的精神負擔,非但去不了南冥,就算在北海,也找不到一絲樂趣,這就是我們認知上的偏差了。
-
3 # 許躍
莊子《逍遙遊》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鯤再大,只能在水裡,有侷限性!海闊,只能憑魚躍!當鯤變成鵬,展翅高飛,打破了水的侷限性,即可穿越天空,又可以沉入海底!這個世界都是他的!任其選擇。
平臺很重要!海和天是不一樣的平臺!改變很重要!只做一隻鯤,永遠只能在海里遊!在父母身邊,在你熟悉的地方,你一定很舒服!但你一定會成為一個不會變的自己!
-
4 # 諦鑫源
鯤鵬展翅的意思是指施展抱負,實現宏偉的理想,創造一番事業。比喻前程遠大
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莊子》:“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回覆列表
“鯤鵬展翅”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莊子·逍遙遊》。在這則寓言故事中,莊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說北邊的大海里有一條巨大無比的魚,叫做鯤,它在海里遊啊遊。後來又變成了一隻巨大無比的鳥,叫做鵬。大鵬沖天而起,扶搖直上,它要飛到南海去。後世用“鯤鵬展翅”比喻志向遠大,前途不可限量。
這則寓言故事中,鯤和鵬都是巨大無比的動物,一個在海里,一個在天上。在這裡莊子是把北邊的大海比作現實,所以對鯤來說,北海再大都是局束的,是難酬壯志的。而天空就不一樣了,它曠遠而博大,遠比大海寬廣,又高邈無際,可青雲直上九萬里。所以他要變成大鵬,要展翅高飛,目的地就是南海。為什麼他要到南邊去呢?西周時期南海是未開化的處女地,叫南蠻。南海瑞未開化,卻代表著純樸和清靜,因為道家是倡導清靜無為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入世的,哪怕是遇到再大的阻欄,他都能盡全力去化解,哪怕最終以失敗告終,也仍然能潛心私學,積極培養弟子,傳播自己的思想政治理念。老子是出世的,他也做到了真正的出,雖然學識淵博,深不見底,但仍然堅持自己的清靜無為,就算是唯一的作品《道德經》也是在出關時被逼無奈才寫下的。而莊子他既沒入世,不願為自己看不起的“竊國者侯”服務,又被五斗米所困,做不到徹底的出世,所以他是徘徊在世的邊緣。他聰敏卓絕,博學多才,看他的文章,總會有一絲心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