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通篇在說“道”,但是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道”的真正含義。透過此平臺的討論,可以幫助大家理順對“道”的認識,並加深大家對《道德經》的更全面理解、接納與解讀。
回覆列表
-
1 # 朱家堂
-
2 # 模糊黃金紅
中國古太極☯文明對於宇宙的起源和演變資訊已經印刻在《河圖》和《洛書》兩張無字天書裡並由老子《道德經》這部有字天書加以闡述,現在這個秘密㊙️終於水落石出了:
宇宙大爆炸奇點是什麼?
奇點之前有哪些宇宙過程?
太極☯生兩儀是如何創生正反物質的?
宇宙最終統一是如何實現的?
統一場力是什麼?
光子在真空中的傳播有沒有介質?是光子本身嗎?
引力波傳播有介質嗎?
引力波和光波傳播若有介質,那麼介質是相同的嗎?
宇宙五極(冷極、動極、無極、陰太極、陽太極)說(-1 1 0 1 1)這5個神奇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暗能量、暗物質、黑洞是什麼?暗物質由什麼組成?怎樣形成的?
中微子長什麼樣?
道恆等式(引力子+光子≡中微子)如何被發現的?
光子長什麼樣?
引力子長什麼樣?
大爆炸前宇宙是什麼樣子的?
真空是什麼?
空洞是什麼?
……
所有宇宙終極問題盡在《中國古太極文明溯源考》一文中以一種超凡的統一性給出了明確回答。
老子曰:上善若水…故幾於道。
修習《道德經》要有三個步驟,或者說是三層境界。
第一步,修習《道德經》,要做到“知道明德”。
《道德經》之所以叫《道德經》,不只是因為經中道、德出現的頻率很多,而是因為祂是一部談道論德的經典。所以修習《道德經》當然是首先知道什麼是道、明白什麼是德。
古語曰,你知道嗎?這是一句高深的玄機之語。說的就是你知---道嗎?道有天之道,有人之道。天之道,是真常無為自然之道,是萬物之本原、萬事之規律。此道獨一無二、自本自根、不生不滅、常清常靜,卻又能化育天地、生養萬物,所以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源。
人之道則指的是人倫之道,是人類社會的秩序問題。人之道如果能符合天之道,那就是天下有道;人之道如果違背天之道,那就叫天下無道。太上著《道德經》,就是希望執政者能夠儘量遵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達到天下大同的至治之極境界。此是太上講道之主旨。
道有天道、人道,德作為道的表現形式,當然也有不同的表現。天之道表現為天之德,也就是太上所謂的“玄德”、“上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這就是天道之德, 與人和萬物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截然相反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不執著於德,做盡好事卻不顯露自己,做盡好事都是順應本心,順應自然之道,不是刻意,標榜、作秀、炫耀……所以深遠無極,不被世人所理解。
人道之德則體現為社會公德、人倫道德,與天道之德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現實社會中,有些人倫道德、社會公德是符合天道之德的,而有些卻與天道之德有所區別。我們只有知道了什麼是真道、真德,才能夠在自身的社會行為中儘量的避免不合乎天道的行為。所以必須要“知道明德”。大家說,遵守人道就不錯了吧?我們道門中人要有高境界,可不該只是停留在好公民、好人這個檔次,我們要學經、悟經、明經、持經,要與天道合真!
第二步,修習《道德經》,要能夠“尊道貴德”。
道何以尊?德何以貴?或者說,道、德最尊貴的品性表現在哪兒呢?太上說,是自然!“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萬物、德養萬物,不是誰要求祂這麼做的,祂只是自然而然的去做了,這是可貴之一。祂生養了萬物,卻不主宰、不佔有、不干涉、不居功,讓萬物自然繁育,這是可貴之二。人卻萬難做到這些,所以尤其顯示出道的尊貴。
什麼叫自然?自然即是本然、本性、是本來的樣子。是不是為所欲為、率性而為就是自然了?當然不是的。不但不是自然,而且是違背自然的。因為一般人所認為的“自然”、“本性”,其實不是本來的樣子,而是受到後天沾染、教育而形成的習性和認知,並不是人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大家知道,古今中外,無論是貴有四海的帝王、富可敵國的商賈,還是學富五車的文人, 他們的心裡其實都是一個桃花源,都有一個田園生活的夢想,可以遠離勾心鬥角、遠離是非侵擾、遠離名利煩惱,擁有一個簡單、平淡、愜意,衣食無憂自給自足的生活。“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其實才是人們內心真正想要的自然。
我們修道人所說的自然,是道祖所說的常清常靜的“玄鑑”,是元神、自性、良知,是經過千錘百煉、無數次擦拭洗滌才有可能展現出來的,絕非當今爭名逐利、為所欲為,隨自己貪慾執念而發生的行為。
第三步,修習《道德經》,必須要“行道立德”。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能自然生養萬物,修道之人當然要效法大道,參天地之造化、贊萬物之繁育,這是身為修道之人的責任和擔當,所以必須要行道、立德。
如何去行道呢?主要是法道之自然,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法道之自然,也絕非消極等待、無所作為,那豈是道之所為?又豈是道之尊貴?法自然,是要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遵循人性物性,不違揹人性物性,自然能夠事少功多、事半功倍。齊姜太公受封於齊,以道家思想治國,尊重東夷的習俗和生活習慣,因其俗、簡其禮,鼓勵齊人發展魚鹽商業,結果三個月齊國大治,其後春秋戰國,齊國均為大國、霸主。而反觀魯國,周公之子伯禽治理魯國,變其俗、革其禮,三年才有所成,而其後呢?春秋戰國皆為小國、窮國,最後被楚國吞併。這就是法自然與違自然在治國上的差別。
如何去立德呢?立德即是行道,凡事效法大道之自然。道法自然體現在各個方面,修身而言,就是清心寡慾,常保清淨;處世而言,就是處下不爭,與人為善;治國而言,就是敬天愛民,無為而治。所以修道之人,心需異俗,身要同塵;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猶為小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施恩不望報,與人不追悔;講經說法,弘道暢玄;常行三寶,慈儉不爭;祛三業、滅五毒,皆為立德行道。
我輩修習《道德經》,不只是要熟讀、細讀、精讀,更要知道明德、尊道貴德、行道立德,按此步驟,循序漸進,知而後行,行之有恆,合道則進,非道則退,知行合一,才是修道人之本分。
太上《道德經》字字珠璣,放之四海皆道理,當為現世現時放莫大光明!然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好學好道者,尚望多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