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是一個典型的“人造英雄”,他在後趙之時先是認賊作父,在暴君石虎手下當了十幾年屠殺自己同胞的劊子手;石虎死後,又因為爭權奪利,打擊自己當初的朝廷同僚;他還數次用兵,把自己越打越窮,最後敗在慕容恪的手中,結束了自己扭曲的一生。可是就因為他敢於對胡人舉起大刀,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時期,被一幫人塑造成了反對奴役、反對侵略的典型人物,不惜甚至給他編造戰功。這樣的一個人,跟英雄一點兒都不沾邊,甚至說他是暴君他都沒有資格。他頂多,就是一個沒有理想的武夫而已。
冉閔能出現在後趙的舞臺上,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冉良。冉良是個少年英雄,在陳午的乞活軍中非常活躍,11歲時就帶領族人抵抗胡人。12歲時,陳午戰敗,冉良被石虎看中,改名石瞻,收為養子。此時顯然冉閔還沒有出世。後來冉閔出生,長到8歲時,深得石虎喜愛,開始在軍中歷練。在昌黎之戰中,石虎被初出茅廬的慕容恪擊敗,而冉閔一軍獨全,這讓他聲名鵲起。此後,冉閔在後趙軍中繼續立功,成為了可以影響朝局的大臣。
需要注意的是,石虎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不僅與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為敵,更與江北的所有漢人武裝為敵。很難想象,從冉良12歲,到冉閔成年,這大約30年的時間裡,這二人的戰功,只是面對前燕取得的,其中必然包括大量攻伐漢人武裝的。此時的冉閔,只不過是後趙屠殺漢人的鷹犬,和抗日時期的皇協軍沒什麼兩樣。只是由於史書記錄的缺乏,讓他的罪行得以掩蓋。
石虎死後,其子石遵自立,沒有兌現立冉閔為太子的諾言,結果引起了冉閔和後趙宗室的矛盾,石遵因此而死,冉閔擁立石鑑為帝。石虎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想對冉閔下黑手,結果做事不密,被冉閔提前得知,於是搶先動手,幹掉了對方。此事加劇了冉閔和石趙集團的矛盾,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組織了三千胡人對付冉閔,石鑑害怕這些人對自己不利,也怕冉閔借題發揮殺了自己,於是讓冉閔進宮啥孫伏都等人。結果冉閔從鳳陽門殺到琨華殿,只砍得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孫伏都死後,冉閔害怕胡人勢力對自己不利,於是發動了“殺胡令”。“殺胡令”是分三個步驟的,第一步是冉閔下令對都城中手裡有武器的胡人格殺勿論。結果很滑稽,胡人有的攻破城門而走,有的翻越城牆而走,冉閔手下的部隊竟然攔阻不住,逃亡者不可勝數。然後冉閔釋出第二令:"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結果是百里之內的漢人回來了,胡人卻大部分都走了。冉閔於是釋出第三令,讓漢人可以任意斬殺胡人,並且拿著人頭來領賞。他自己也是帶領親兵衛隊,親自斬殺胡人。造成的後果就是,後趙境內,所有漢人殺胡人殺紅了眼,幾十萬胡人因此而死。
殺胡令是後人給冉閔貼金的主要事蹟,說是冉閔此舉是為了給漢人報仇。但是實際上,“殺胡令”僅僅是冉閔為了奪取權力而進行的一場政治清洗,和民族仇恨根本不沾邊,冉閔只是利用了漢人對胡人的仇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晉書》、《魏書》、《資治通鑑》等史料中,關於為什麼冉閔要發動“殺胡令”,都會說一句“閔知胡人不為己用”。也就是說,冉閔是因為胡人和自己不一條心才殺他們的,而不是因為給漢人報仇。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殺胡令”中死得漢人也不少。以上的不光是長得像胡人的漢人也被殺死。還是以上的三本史料,都提到了一句話:“晉人貌似胡者多亦濫死。”,或者“高鼻多須濫死者半”。這樣的記載,讓我們想到了另一個詞:殺良冒功。
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些材料,說冉閔在屠戮胡人之後,曾經希望晉朝王室迴歸中原主持大局,結果東晉沒理他,他才稱帝。很抱歉的是,這段原文我已經找不到了,反正確實有這種說法。後來查了一下出處,發現這種說法,最早是出現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一部文言評書。而這個時候,是冉閔被慢慢推向神壇、開始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時期,所以不足為信。真正的歷史事實是,公元350年,冉閔殺石鑑,司徒申鍾、司空郎闐等四十八人尊冉閔為帝。而冉閔真正謙讓過一次的,是自己的戰友兼對手李農,根本沒有東晉什麼事兒。
冉閔之死沒有爭議。公元352年,冉閔在籌糧時和前燕名將慕容恪相遇,以一萬多步騎混雜士兵對抗對手的十萬大軍。這一戰初期冉閔也算露臉,十次接戰十次取勝。可是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冉閔部隊最終不支,再加上自己的寶馬累死,冉閔被擒。當了俘虜之後,冉閔面對前燕皇帝慕容儁,曾經說了一句豪言壯語:“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王耶!”《十六國春秋》、《晉書》、《太平預覽》等書中都是這麼寫的。但是到了《資治通鑑》裡,這句話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可作王耶!”。僅僅兩個字的差異,已經看出將冉閔打造成“民族英雄”的趨勢,在宋朝已經有了。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網路上開始流行一篇所謂冉閔所作的《殺胡令》原文,也稱《討胡檄文》,其中的漏洞簡直可笑,隨便摘幾句就是槽點:“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句話很顯然是抄的唐朝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且是一字不改的抄;“凡此種種,罄竹難書!”罄竹難書這一成語,出自祖君彥給李密寫的《為李密檄洛州文》,同樣也是幾百年後的事兒了;“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這句更離譜,模仿自我黨在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7月8日通電全國號召抗日的電文“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
翻遍所有史料,都可以看出冉閔和胡人的恩恩怨怨,沒有夾雜半點所謂的民族性在裡邊。不過是個胡化的漢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激化民族矛盾,給胡人和漢人都帶來了災難。而且此人似乎只會打仗,政治、文化上均毫無建樹。所以,如果說他是暴君,簡直是辱沒了暴君這兩個字。再加上他發跡的過程中,雙手也是沾滿了漢人的鮮血,所以英雄二字更是無從提起。冉閔不過就是個不忠不義的一勇之夫,是一個被別有用心的人刻意推起來一個被扭曲的符號。現在的社會,還是和平發展為主流,刻意拉仇恨的行為,還是不跟風為妙。
冉閔是一個典型的“人造英雄”,他在後趙之時先是認賊作父,在暴君石虎手下當了十幾年屠殺自己同胞的劊子手;石虎死後,又因為爭權奪利,打擊自己當初的朝廷同僚;他還數次用兵,把自己越打越窮,最後敗在慕容恪的手中,結束了自己扭曲的一生。可是就因為他敢於對胡人舉起大刀,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時期,被一幫人塑造成了反對奴役、反對侵略的典型人物,不惜甚至給他編造戰功。這樣的一個人,跟英雄一點兒都不沾邊,甚至說他是暴君他都沒有資格。他頂多,就是一個沒有理想的武夫而已。
冉閔初期:給石虎當孫子,成為羯族的鷹犬冉閔能出現在後趙的舞臺上,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冉良。冉良是個少年英雄,在陳午的乞活軍中非常活躍,11歲時就帶領族人抵抗胡人。12歲時,陳午戰敗,冉良被石虎看中,改名石瞻,收為養子。此時顯然冉閔還沒有出世。後來冉閔出生,長到8歲時,深得石虎喜愛,開始在軍中歷練。在昌黎之戰中,石虎被初出茅廬的慕容恪擊敗,而冉閔一軍獨全,這讓他聲名鵲起。此後,冉閔在後趙軍中繼續立功,成為了可以影響朝局的大臣。
需要注意的是,石虎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不僅與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為敵,更與江北的所有漢人武裝為敵。很難想象,從冉良12歲,到冉閔成年,這大約30年的時間裡,這二人的戰功,只是面對前燕取得的,其中必然包括大量攻伐漢人武裝的。此時的冉閔,只不過是後趙屠殺漢人的鷹犬,和抗日時期的皇協軍沒什麼兩樣。只是由於史書記錄的缺乏,讓他的罪行得以掩蓋。
冉閔中期:爭權奪利,殺胡令是不是真的是冉閔對胡人的復仇?石虎死後,其子石遵自立,沒有兌現立冉閔為太子的諾言,結果引起了冉閔和後趙宗室的矛盾,石遵因此而死,冉閔擁立石鑑為帝。石虎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想對冉閔下黑手,結果做事不密,被冉閔提前得知,於是搶先動手,幹掉了對方。此事加劇了冉閔和石趙集團的矛盾,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組織了三千胡人對付冉閔,石鑑害怕這些人對自己不利,也怕冉閔借題發揮殺了自己,於是讓冉閔進宮啥孫伏都等人。結果冉閔從鳳陽門殺到琨華殿,只砍得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孫伏都死後,冉閔害怕胡人勢力對自己不利,於是發動了“殺胡令”。“殺胡令”是分三個步驟的,第一步是冉閔下令對都城中手裡有武器的胡人格殺勿論。結果很滑稽,胡人有的攻破城門而走,有的翻越城牆而走,冉閔手下的部隊竟然攔阻不住,逃亡者不可勝數。然後冉閔釋出第二令:"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結果是百里之內的漢人回來了,胡人卻大部分都走了。冉閔於是釋出第三令,讓漢人可以任意斬殺胡人,並且拿著人頭來領賞。他自己也是帶領親兵衛隊,親自斬殺胡人。造成的後果就是,後趙境內,所有漢人殺胡人殺紅了眼,幾十萬胡人因此而死。
殺胡令是後人給冉閔貼金的主要事蹟,說是冉閔此舉是為了給漢人報仇。但是實際上,“殺胡令”僅僅是冉閔為了奪取權力而進行的一場政治清洗,和民族仇恨根本不沾邊,冉閔只是利用了漢人對胡人的仇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晉書》、《魏書》、《資治通鑑》等史料中,關於為什麼冉閔要發動“殺胡令”,都會說一句“閔知胡人不為己用”。也就是說,冉閔是因為胡人和自己不一條心才殺他們的,而不是因為給漢人報仇。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殺胡令”中死得漢人也不少。以上的不光是長得像胡人的漢人也被殺死。還是以上的三本史料,都提到了一句話:“晉人貌似胡者多亦濫死。”,或者“高鼻多須濫死者半”。這樣的記載,讓我們想到了另一個詞:殺良冒功。
冉閔稱帝:是否曾經讓東晉王室迴歸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些材料,說冉閔在屠戮胡人之後,曾經希望晉朝王室迴歸中原主持大局,結果東晉沒理他,他才稱帝。很抱歉的是,這段原文我已經找不到了,反正確實有這種說法。後來查了一下出處,發現這種說法,最早是出現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一部文言評書。而這個時候,是冉閔被慢慢推向神壇、開始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時期,所以不足為信。真正的歷史事實是,公元350年,冉閔殺石鑑,司徒申鍾、司空郎闐等四十八人尊冉閔為帝。而冉閔真正謙讓過一次的,是自己的戰友兼對手李農,根本沒有東晉什麼事兒。
冉閔之死:兩個字的玄妙之處冉閔之死沒有爭議。公元352年,冉閔在籌糧時和前燕名將慕容恪相遇,以一萬多步騎混雜士兵對抗對手的十萬大軍。這一戰初期冉閔也算露臉,十次接戰十次取勝。可是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冉閔部隊最終不支,再加上自己的寶馬累死,冉閔被擒。當了俘虜之後,冉閔面對前燕皇帝慕容儁,曾經說了一句豪言壯語:“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王耶!”《十六國春秋》、《晉書》、《太平預覽》等書中都是這麼寫的。但是到了《資治通鑑》裡,這句話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可作王耶!”。僅僅兩個字的差異,已經看出將冉閔打造成“民族英雄”的趨勢,在宋朝已經有了。
寫在最後:詭異的“殺胡令”,拼湊的一篇奇文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網路上開始流行一篇所謂冉閔所作的《殺胡令》原文,也稱《討胡檄文》,其中的漏洞簡直可笑,隨便摘幾句就是槽點:“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句話很顯然是抄的唐朝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且是一字不改的抄;“凡此種種,罄竹難書!”罄竹難書這一成語,出自祖君彥給李密寫的《為李密檄洛州文》,同樣也是幾百年後的事兒了;“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這句更離譜,模仿自我黨在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7月8日通電全國號召抗日的電文“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一下翻遍所有史料,都可以看出冉閔和胡人的恩恩怨怨,沒有夾雜半點所謂的民族性在裡邊。不過是個胡化的漢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激化民族矛盾,給胡人和漢人都帶來了災難。而且此人似乎只會打仗,政治、文化上均毫無建樹。所以,如果說他是暴君,簡直是辱沒了暴君這兩個字。再加上他發跡的過程中,雙手也是沾滿了漢人的鮮血,所以英雄二字更是無從提起。冉閔不過就是個不忠不義的一勇之夫,是一個被別有用心的人刻意推起來一個被扭曲的符號。現在的社會,還是和平發展為主流,刻意拉仇恨的行為,還是不跟風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