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自7月初,日本政府宣佈對出口南韓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至今,雙方爭端持續升級。圍繞日韓紛爭,南韓在暴露出自身產業鏈缺陷的同時,也讓人注意到日本被低估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力,因此有必要對所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進行重新審視。

      2019年7月,日本列入對韓出口管制範圍的半導體原材料,包括“氟聚醯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三者皆為半導體制造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材料。在這些材料上,不僅南韓對日本依賴度很高,而且在整個世界市場上,日本企業也佔據著70%-90%的壓倒性份額。原材料和生產裝置盤踞半導體產業的上游環節,控制著整條產業鏈的源頭。在此次日韓爭端中,日本政府堅持強硬態度的背後,是來自產業鏈上游的底氣與制御能力。

      據日媒分析,除上述三項原材料外,日本企業在其他關鍵材料和半導體生產裝置上也佔有較高的世界份額。例如,在矽晶圓、光掩模以及封裝材料等核心材料領域,日本企業能夠佔到全球市場的五成份額。在生產裝置方面,根據美國半導體市場調查企業VLSI Research所做的排名,2018年全球十大半導體生產裝置供應商中,日本企業獨佔5家,其餘為美國4家,歐洲1家。因此,日本對南韓實施出口管制的氟聚醯亞胺等三項原材料,僅僅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版圖中的一小部分。看似沒落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突然轉身變為日本牽制南韓的利器,這其中的產業佈局和戰略思維值得深思。

      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諸多領域,日本的科技創新力不容小覷。根據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每年公佈的全球百強創新機構名單,自2014年起,日本趕超美國,在大多數年份成為百強榜上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百強創新機構名單始於2011年,全球共有35家企業在所有年份均榜上有名,其中日本佔14家,排名第一,這體現了日本企業的持續創新力。2014年-2018年間,除2016年外,日本企業在百強榜上的數量保持在39-40家(2016年34家),日美合計約佔總數的75%,日本成為與美國並立的全球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後盾。日本透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控制技術含量大、進入壁壘高、壟斷程度強的產業鏈環節,從而形成產業隱形競爭力,並在世界技術革新潮流中,保持並不顯眼但始終核心的位置。如果對日本企業創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發展科技的重點領域。以2018年百強創新機構為例,日本企業主要分佈在汽車、化學、硬體和電子、製造和醫療四大領域。其中,在汽車領域,日本企業上榜6家,佔比86%(共7家企業);在化學領域,日本企業上榜7家,佔比70%(共10家企業)。

      自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就一直有“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說法,這種看法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日本的客觀判斷。此次日韓紛爭讓人注意到日本被低估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力。現階段觀察日本經濟時,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總是以中國經濟、美國經濟或者日本高速增長時期和泡沫經濟時期為參照物,這成為“失去了二十年”的根源。同時,由於中日關係一波三折,民眾對日本心結難平,出於唱衰日本的心理,“失去的二十年”在國內輿論中廣為流傳。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失去的二十年”,實際上是日本改革調整的20年,是砥礪創新的20年。

      日本在1955年-1973 年間實現了高速增長,已經完成了追趕歐美髮達國家的任務,在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處於鼎盛時期後開始走向低迷,但直到現在,日本仍然是一個經濟體量大、科技能力強、居民生活水平高的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日本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排名世界前五。企業的高研發投入,促使日本的潛在技術實力上升,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位居高階。以半導體制造的關鍵裝置為例,據日本政策投資統計資料,2001年-2010年間日本企業在塗膠顯影機、檢測裝置和切割裝置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由66%、67%和77%,增長至81%、75%和87%,在清洗乾燥裝置和減壓CVD裝置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分別由38%和46%,增長至55%和53%。這成為日本控制半導體產業鏈源頭環節的核心支撐。

      回顧戰後歷史,日本曾張揚過,併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日本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進入最輝煌的時期,浮躁之氣開始充斥日本列島。彼時,日本投資者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甚至聲稱要“購買美國”。眾所周知,美國很快有了動作,首先是美日貿易戰,接下來就是“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劇升值,再加上後來經濟政策失誤等各種原因,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從此陷入長期低迷。

      此後,日本選擇了明退暗進的“哀兵之策”,嚴防其他國家的捧殺,長期低調行事。2008年,金融危機對日本造成沉重打擊,日本的大眾媒體上充斥著政府官員的發言、學者的分析以及各種報道,一片哀鳴。但當2009年6月,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觸底”,2010年GDP反彈增長3.4%時,不但政府不發聲,也很少有專家評論和媒體報道。另外,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關於日本損失慘重的報道非常多,但實際上日本產業鏈條迅速恢復,特別是2013年以來,日本經濟實現了長達76個月的戰後最長的繁榮期,對這些各種報道卻又非常少。在泡沫經濟崩潰20年後,日本仍保持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且到2030年仍將保持世界前五。日本的經濟實力和政府掌控宏觀經濟執行的能力不可輕視。更需要認清的是,日本正在進行從“世界第一”到“世界唯一”的戰略轉型。在這一戰略指導下,日本企業積極調整產業佈局,表面上看,一些日本傳統企業正在逐漸沒落,但這並不意味日本製造業的真正衰退,而是日本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上游攀升的過程,最終使其獲得了制衡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絕對優勢。此次日韓爭端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 2 # 侃熙

    在1991年其自身資產泡沫破裂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日本仍然處於經濟停滯狀態,債務不斷增加,退休人員的壽命越來越長,這給日本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日本的GDP增速從2017年的1.9%降至去年的0.9%。最新資料加劇了這一陰霾。去年基準Topix股指下跌了近8%。

    未來的經濟怎麼樣還得看安培經濟學管不管用。

  • 3 # 見聞79

    二戰後,日本在明智維新的基礎上,拜美國為師,學習了西方國家的真諦。朝顯戰爭中,天上掉餡餅撿了大紅包。人才,是日本強大最大的財富。當然具體的就是對世界人類的新供獻,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取者的人數呀。

  • 4 # 錦繡中源

    放眼全球,日本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6.1%。人均GDP方面,2017年日本人均GDP為38440美元,位居世界第25,日本仍然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PPP),日本的經濟實力也不俗。2017年日本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為54288億美元,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位居世界第四。

    當然,GDP只是經濟當中其中的一個指標,未必能真正反映出日本的經濟實力。因為日本是一個對外投資大國,而且其國內大部分的製造業轉移到了海外。因此日本在海外擁有鉅額的資產。

    截止2017年12月底,日本政府、企業及個人在海外持有的對外資產餘額首次突破1000萬億日元,高達1012.43萬億日元(約9.04萬億美元)。要知道2017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545.8萬億日元(4.87萬億美元)。日本的海外資產是其國內GDP的1.855倍。日本的海外資產減去負債所得的海外淨資產為328.4萬億日元(約合2.83萬億美元),日本已經連續2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所以日本的整體經濟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大國。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經濟還曾經一度有趕超美國的態勢,直到2010年日本經濟總量被中國超過,日本已經保持了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幾十年。目前日本在汽車、電子、機械、機床、動漫等行業實力雄厚,而且它的製造業發達,其“工匠精神”世界聞名。2017年日本仍然有51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

  • 5 # 我整幾句

    許多人對日本的認知略有偏差,感覺是人口老化,日落西山;當年日本彩電、冰箱風靡一時的景象不見了,看不到日本的手機 除了汽車之外 幾乎沒有日本產品了。錯了,日本是“政治侏羅,經濟巨人”;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科技實力在世界是名列前茅;近年來,日本的政策做了一些調整,放棄了某些產業,但仍然掌握著許多核心技術,許多幕後看不見的技術 ,來自日本;大家一定記得前一陣日、韓貿易戰,大名鼎鼎的三星幾乎被日本掐死;日本的專利,日本的諾貝爾獎也不算少數。

    近年來,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規模沒有明顯增長,但其實力不容小視,有人把日本比做“精壯的漢子”,相比之下,印度等則是“虛弱的胖子”。我們還是需要虛心向日本學習,需要借鑑日本的技術。

  • 6 # 吳芸琦

    日本是一個世界性中等強國,GDP排名全世界第三,人均GDP是4萬美元,這些都是日本經濟實力的表現。問題是以上數學日本已停滯二十多年,這可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俗話說"不進則退",一個國家停滯了那麼長的時間,再怎麼解釋也很難說得清。日本是亞洲第一個進入發達國家,其成就確實很了不起,很多地方值得華人學習,學習使人進步,國家也一樣需要學習,特別是向比自己優秀的國家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8歲的小孩整天只會吃,很懶,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