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55781504378

    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沒人對“無後”的解釋有什麼異議。

    近幾年以來,則屢屢有人說這句話被曲解了多少年,比如知乎有個帖子 哪一句名言誤人最深? 裡,隔三岔五就有人把這句話拉出來鞭打一頓。

    我搜了一下,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最早的說法,大概出自一位叫李守力的先生在2007年1月21號發表的博文 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先生在博文中寫到

    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不便稟告。況且堯作為帝王是天下人民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

    看內容正是曲解論的源頭,知乎那個帖子裡基本也是直接抄這篇文章的內容。

    李先生以為“無後”被曲解源於數百年後的趙岐,大謬。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孟子的兩段發言是一致的,都是給舜不告而娶做開脫。“男女居室,人之大倫”跟“無後為大”都是指婚姻生子乃大事,若告父母則不得娶妻,從而“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為“不孝”。趙岐注孟子,也是源於此意。若將“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上下文怎麼也不可能解釋通順。

    至於“三”,古文中可做多解,確實不必拘泥於趙岐所說的三項。“為大”也不一定要作“為最”解,但無後肯定是不孝中很嚴重的一種。古人重祭祀,若絕嗣則父祖先人都無人祭祀,自然是大不孝。這是“無後為大”的緣由。古人對繼嗣的執著,不是人際關係變淡薄的現代人能理解的。

    關於無後,可以看一下時間相近的《左傳》記載,都是比較明確指沒有後嗣。

    莊公十六年:鄭伯治與於雍糾之亂者。九月,殺公子閼,刖強鉏。公父定叔出奔衛。三年而復之,曰:“不可使共叔無後於鄭。”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公父定叔為共叔之孫,出奔於衛,則鄭國沒有共叔之後。

    莊公三十二年:公疾,問後於叔牙。對曰:“慶父材。”問於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公曰:“鄉者牙曰慶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於針巫氏,使針季鴆之,曰:“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後。”飲之,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

    季友以無後來威脅叔牙,叔牙喝了毒酒,才立叔孫氏,也就是“有後於魯國”。

    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這是對晉侯的不滿,認為他會無後,“何繼之有”“何以長世”都是對無後的描述。

    宣公四年:其孫箴尹克黃使於齊,還,及宋,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尹,天也,天可逃乎?”遂歸,覆命而自拘於司敗。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所,改命曰生。

    令尹子文之孫。

    宣公十二年: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華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三監之亂,紂子武庚被殺,封微子於宋,以代殷後而非紂後,紂後嗣已絕。

    成公八年: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重新立趙武為趙衰、趙盾之後。

    昭公十五年: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這裡指責籍談忘記祖先,日後也沒有後人會記得他。

    昭公二十八年:是鄭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無後,而天鍾美於是,將必以是大有敗也。

    早死無後。

    哀公十七年:冬十月,晉復伐衛,入其郛。將入城,簡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亂滅國者無後。’”衛人出莊公而晉平,晉立襄公之孫般師而還。十一月,衛侯自鄄入,般師出。

  • 2 # 風子李先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譯為: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以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最為嚴重。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君子認為這種事情還是應該告知父母的。

    如今人們的知識水平普通很高,卻失去了很多傳統的文化。我們在生活中做一些事的時候往往不曾告之父母。告訴父母是源於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尊敬也是一種孝順。我們會告訴父母正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父母的一種孝順。

    沒有後人,也就等於體會不到那種兒孫滿堂的幸福。只能羨慕著他人。

    沒有後人,也就等於血脈沒有了傳承,也就等於許多年後,長輩們每逢節日沒有人祭祀了。

    後人是血脈的傳承民族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國家的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衝上來掐你脖子想打你時,反手打了別人一拳屬於正當防衛嗎?法律上如何界定“正當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