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他們都不知道五行指的是啥,真以為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東西。沒文化啥都不去了解就人云亦云,還特麼瞎BB。

    五行其實指的是把萬物分成這五種性質,以這幾種東西作為典型代表,完全是一種分類方法,科學得很。對事物分類方法那麼多,沒哪種完美,能自圓其說就是好方法,關鍵是按五行分還真是效果奇佳。

    傳統文化幾千年,糟粕不少,以訛傳訛更多,需要多一些像曾仕強這種大家來正本清源。

  • 2 # 朱子美

    分類是人們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就研究方法而言,這是沒問題的。有些事物對其他事物有促進作用,有些又有抑制作用。這樣建立一個簡單定性的模型也沒太大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有些問題不見得適合這個模型,其次模型最好有一些待定的係數,以便進行定量的研究。對自然界的現象建立定量的模型,並研究模型之間可能的邏輯聯絡,是科學技術的起點。作為現代人,應該把自己的認識建立在現代的科學認識之上。

  • 3 # 前塵懶人

    `五行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嗎?我說不是。

    五行說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與陰陽學一起闡述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合在一起就叫"陽陽五行"。

    中國的傳統文化,離開了`陰陽五行",就不知道人為何物,社會為何物,世界為何物。傳統文化亦不會存在,至少是空洞無物的文化。

    人,在傳統文化中分為五類,符合金木水火土之形。再以陰陽別男女。內以心為火,肝為木,腎為水,肺為金,脾胃為土。以辯生老病死。

    社會以君臣兵農商為主體,再分各項各業,皆符合五行以訂規矩,使之和諧穩定。

    自然界以五行分類己無遺物。春夏秋冬及長夏一年四季以五行別之,利於工作和生活。

    等等全部是以陰陽五行學說引導而來,而成。包括現在還用的農曆。中醫上的理論,人們生活上的俚語。五行學,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不是糟粕。

  • 4 # 聆風動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世間萬物對立統一的觀點,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初級形態。這些傳統的理論,形成了華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觀念和西方國家是完全不同的。

  • 5 # A南史氏

    評價一個理論,應該先深入瞭解一下才是。就算最終不能完全明白,還一定想有個概念,也可以多方面借鑑前輩先賢的看法,不至信口雌黃。

    五行說,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是人類最初對自身所處世界的理解,並據此發展出各個領域的思想和探索思路。在世界上,有很多文明的起始,都有五行或近似的理論基礎,實際上也和文明內部的很多領域交叉,互相產生著影響。

    如果題主只是說咱家的金木水火土,也絕然不單純是道家冥想、術士煉丹,抑或是哲人對人類發展的歸納,又或者是格物對於物質世界的探求,等等等等

    如果這些東西,都因為與五行沾邊而歸為糟粕或糟粕衍生品,

    呵呵,那我們的文明還剩下什麼呢?

    呵呵,那人類的文明又能剩下什麼呢?

    懷疑沒有錯,

    但不要被帶節奏,不要輕易否定自己,更不要輕易評價自己不完全瞭解的東西

  • 6 # 泉石心語

    1、五行學說是中醫哲學基礎,是古人對宇宙萬物的又一分類模型,對我們認識天地萬物非常實用。

    2、中醫的很多學說,目前西方科學都無法認同,因為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如果五行學說是糟粕,那麼氣一元說,陰陽學說,經絡學說等,都是糟粕了。

    3、不論它是不是糟粕,在它指導下的中醫可以透過辯證用藥,治病救人,這點不可否認。

    4、我知道會有很多中醫黑一心想抹殺中醫,很多西方利益集團也不希望中醫崛起,利用財團,媒體,引導輿論,欺騙民眾,試圖把中醫復興扼殺,歷史的原因,使得中醫積弱,中醫的力量現在還只是星星之火,所以面對網路水軍一概不理不睬。

    5、如果因為不瞭解反對一樣東西,是迷信,就像現在很多人,對很多科學研究都不瞭解,就毫無保留的相信,也是迷信。

  • 7 # 吉普小號

    中國古人人為什麼提出個五行呢?他們要解決什麼問題?不用五行能不能解決問題?二者有什麼區別。只有逐個搞懂了這些問題,你才會真正理解五行的智慧。

  • 8 # 黃蜂二師兄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稱“五行學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理由是五行學說是一個閉環,什麼東西都能在五行裡得到自圓其說,哈哈!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

    當今世界任何理論體系,其框架、執行機理,不能不說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閉環,否則根本無法傳承、推廣和實踐,就拿西方定義科學,認為凡是可以重複實驗的才稱為“科學”,但是包括天體探索等科學突破都是建立在大膽假設上的。

    五行學說和哲學都認為事物都是相剋相生並且依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詳細的介紹,當然人們介紹時由於個人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有時候對整體性方面太過強調,

    比如一提“中庸”就認為是走中間路線,是和稀泥,實際不然,只是不像“法家”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破壞性罷了。

    而西方的《聖經》有關於水的描述,按道理結冰,物理結構更緊實、更重,而“神”擔心冰塊下沉會把水裡的魚都壓死,於是安排結冰以後冰反而比水輕,科學家也沒法解釋這種神奇現象是誰安排的?

    “五行學說”最主要著作是《易經》,其中陰陽八卦和“金木水火土”相剋相生更是樸素辯證法的精華,難怪它被稱為是中國哲學的鼻祖,中醫經絡學說,科學家用各種儀器檢測都一無所獲,但是針灸就是這麼神奇,可以讓病痛馬上消除。

    中華瑰寶“五行學說”

  • 9 # 趙日金141

    五行出身不正。

    學術界普遍認為五行出自《尚書.洪範》。然而同一個大禹的《尚書.大禹謨》為“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尚書.洪範》去“谷”,變五行。五個物具有五味。但無五行相生相剋之說。

    戰國鄒衍,陰陽五行並論,作《終始》。秦始皇推崇終始無德,以周火德,秦水德,五行相剋,水克火,秦克周。朝代更替,五行相剋,天命如此。

    漢立,劉邦至武帝,不承認秦承五行之運,以漢為水德。漢武帝之後,改為五行相生,漢土,周火生漢土。

    漢武帝召眾占卜家問,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歷家,天人家,太一家,所佔結果不一,難以確定。最後五行家所佔正合皇上之意,拍板定案:“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人取五行者也。皇上一句話,其它佔家不行了,五行盛行。

  • 10 # 桃燃哥哥

    五行學說在中醫領域貢獻很大,它很形象化的揭示出了人體各個系統之間複雜的平衡關係,是高於現代醫學數個緯度的哲學理論。它肯定不是糟粕。

  • 11 # 禿頭歌姬

    五行陰陽演化是古人解釋世界的方法,方法有老舊過時之感說明時代在進步,當代人解釋世界採用一套更加先進切實的理論,像大爆炸理論構建的宇宙模型,微觀世界有原子理論,這些觀點還在根據最新的科學探討不斷參正修補,毫無疑問,現在的原子理論在量子學科突破後也馬上變得老久過時。別忘了大爆炸還有行星撞地球這些讓人信以為真的理論本身也是科學設想。糟粕與精華在中文語境是兩個極端用詞,於是這個問題本身就跟非黑即白以及成敗論一樣愚不可及。

  • 12 # 道法自然之致良知

    五行是中國的先人對所有物質的總稱。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方位上說,分東,西,南,北,中。在季節上,分春,夏,秋,冬,長夏。在顏色上分綠,白,紅,黑,黃。在水果上分李,杏,棗,桃,慄。在氣味上分騷,焦,香,腥,腐。在肉食上分狗,羊,牛,雞,豬。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歸五行,木,火,土,金,水。透過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合理的運用,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尤其中醫對五行的運用,更是登峰造極,對人民的治病和保健起了很大的作用。

  • 13 # 阿魯巴彥國學

    用發展眼光看待五行說,用動態思維去理解五行說,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經歷了矇昧,懞懂,初步理解與嘗試歷經幾千年時間才能科學理性認識這個世界。五行說也能說是世界觀,是華人對世界認識的自己理解,同時代其他地方仍是懞懂片面認識世界,在當時的時代當時世界是最先進學說之一,同時五行說又蘊含了相生相剋辯證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不能用現代眼光苛求古人,假如未來人苛求我們,那我們在他們眼中是不是白痴了?客觀理性動態理解五行說,理解我們傳統文化,才能讓中華精神不滅。

  • 14 # 非熊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認知,就不要妄加評論和判斷;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成百上千年還能立於不敗之地,足見其現實的價值適用性,針對“五行說”,我覺得其不僅不是傳統文化的糟粕,反而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

  • 15 # 辛沙

    陰陽五行說是我們遠古的先祖們(說白了就是人類的童年時代)觀察理解世界而形成的原始、樸素的哲學觀,體現了先祖們對自然的理解。把自然物質分為金木水火土,把天地日月晴雨水火白天黑夜四季歸為陰陽,以陰陽轉化和萬物相生相剋來理解世界的變化。把這種樸素的哲學觀由自然轉移到社會和人身上,也就成為華人理解社會和人生的世界觀。構成了中醫,卜卦等等學說的理論基礎。

    科學發展到今天,凡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人,都不會把陰陽五行學說奉為真理,掌握這一學說也應該是把它作為研究這個民族的過去的手段,畢竟你不理解這一學說,就無法理解古人的思想行為。但如果仍把這種學說當成真理,就大謬不然了。

    今天很多人仍將五行說視為真理,多數都是有其私心在焉。陰陽五行是傳統中醫的理論基礎,否定了它,就等於否定了中醫。這些人出於樸素的愛國觀念和民族感情,不願否定中醫,有點小毛病還願找中醫,有群醫束手的大毛病也找中醫,那能讓心理得到安慰。三年前我到長壽之鄉巴馬參加一個調研活動,走近百魔洞時,陪同我們調研的當地政府領導說,百魔洞方面宣傳得太過分了,現在洞裡都是那些得了絕症的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這裡,天天在洞裡待著,指望奇蹟的出現,其實是死得更快些。聽了他的話,我們一行人也就不敢去洞裡看了。

  • 16 # 一老沈一

    (漢魏彩錦護膊)

    這是個太大的題目,也是個很難的題目。

    “太大”,是指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大約需要一本專著。

    “很難”,即不是以“非黑即白”的極簡方式,就可以輕易判定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

    概括地講,“五行說”——

    第一,蘊含著中國上古甚至遠古先民的高超智慧。

    第二,起源於古人長期對天象的觀測。

    第三,由此促進了中國古代先民哲學觀的形成。

    第四,戰國至漢代階段發生了很大演變以致“魚龍混雜”。

    “五行”,起源於古人天文觀象,這毫無疑問。

    《管子.五行篇》曰:“經緯星曆,以視其離(歷);通若道,然後有行。……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史記.曆書》雲:“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

    這裡不要太在意“黃帝”二字,認為指遠古之人就行了。

    《史記.律書》說:“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索隱》:“八正,謂八節之氣。”“八節”,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史記.天官書》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漢書.藝文志》雲:“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

    “五星”和“五行”,在古文中,屬於 “互文”,兩個詞說的是一個意思。

    “天有五星”,現在一聽,就知道說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水、金、火、木、土。

    古代這五顆行星另有其名——分別是“辰星”、“太白”、“熒惑”、“歲星”、“填星(鎮星)”。

    這五顆星,在古人命名的“二十八宿”恆星群之間穿梭執行,所以,亦稱“五緯”。“二十八宿”則被稱為“經星”。

    《史記.天官書》裡,還記載“五星”其他的名稱,不再贅述。

    西周初年的青銅器銘文上,已經有對“歲星”的記載。可以確定,古人觀測“五星”的執行,一定比這個時間早了很多。

    古人,對“經星”和“緯星”,是作為相互參照物觀測的。由此經過很長時間後,總結出了許多很重要的規律性認識。

    比如,對“五緯星”的所有執行規律,在漢以前,幾乎已經窮盡了現在仍然存在的各種可能——行星向前的視運動,稱為“順”或“進”;向後的視運動,稱為“逆”或“退”;某星在某處改變執行方向,不動稱為“留”,隱而不見稱為“隱”,緩慢執行稱為“遲行”,快速前進稱為“疾”或“速行”;行星執行到太陽背後稱“上合”,重疊在太陽前面稱“下合”;行星執行到日地相反方向稱“衝”,等等。

    古人很看重“五星會和”,即從天文上解釋此種現象,也更多地從“星佔”角度解讀。

    出土的高廟文化白陶紋飾顯示,至少在8000年前,古人已經產生了天神崇拜。

    這是在古人觀測天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古人,把太陽月亮都做充分想象並當作神;“二十八宿”被想象成了“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當做神;“五星”也不例外。

    日月,古人首先以“陽”和“陰”來概括其特點。這是古代“陰陽哲學觀”的最初形成。

    透過“觀象授時”,古人辨別了方向和季節,由此得出了“陰陽轉化”的結論。

    天象執行帶來地上物候包括災害在內,使“天神主宰”的宗教觀產生。

    “占星術”在此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產生的,是“分野” 理論,即天上的天象和星辰都與地面上的人與物相對應。

    “五星”也是,古人也將其與地上的人與物緊密聯絡在了一起。

    《史記.天官書》中有很詳細的述說,不多贅述。

    戰國時期,“五星”已經被改變成了“五行”。但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當時已經有了“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名稱。

    齊國鄒衍及門人,提出了“五德終始說”,講了五種帝王之德,以“金木水火土”名之。嚴格來說,這一理論,與“五行”不完全相同。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五星佔》一篇,被認為是最早、最權威,也是完全把“五星”“五行”、“金木水火土”與“星佔”結合於一體珍貴文獻。其曰——

    “東方木,其帝大浩(昊),其丞句芒,其神上為歲星。……西方金,其帝少浩(昊),其丞蓐收,其神上為太白。……南方火,其帝赤帝,其丞祝庸(融),其神上為(熒惑)。……中央(土),其帝黃帝,其丞后土,其神上為填星。……北方水,其帝端(顓)玉(頊),其丞玄冥,(其)神上為晨(辰)星。”

    “金木水火土”怎麼來的呢?

    其實源於古人對地面世間物質世界的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如《左傳.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後漢書.馬融傳》引此作“五オ”,章懷注:“五オ,金、木、水、火、土也。《左傳》宋子罕云云。”

    《左傳.昭公十年》:“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將用之。”《國語.鄭語》中,亦作“五材”。

    《左傳.昭公元年》裡,“六府”、“三事”、“九功”並舉,還多次說到“六氣、五味、五色、五聲、六疾、四時、五節”。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裡,亦說到“六氣、五行、五味、五色、五聲、六疾”。

    第一,這個時期,古人對於地上世間的認知在大大增加;第二,古人也開始用數字來羅列很多事物和現象。

    正是以此為基礎,到了秦漢,“五星”和“五行”和“金木水火土”終於統一在了一起,天上人間也統一在了一起。

    《漢書.律曆志》載:“‘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則三統、五星可知也。……故三辰之合於三統也: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鬥合於人統。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金合於太白,木合於歲星,土合於填星。”

    (馬王堆漢墓出土星佔圖)

    還是前面說到的,一是,觀測“五星”及執行規律,=凝聚著古人辛勤的勞動和高超的智慧;二是,古人根據日月星辰執行變化總結出了“陰陽”及“易變發展”的哲學很了不起;三是,對“五星”的觀測包含著極卓越的天問成就,於此相關的歷法對農業生產和古人生活起到了巨大幫助;四是,以“金木水火土”作為事物變化不同形態作為考察研究基礎,具有很重要方法論意義。

    不過,“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成為一個“筐”,既不能裝下世界萬物,也不能作為一成不變的“工具”。

    原因就是科學已經大大發展了。

  • 17 # 一來一往一二三

    我認為“五行說”不是傳統文化的糟粕。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乃五個、五類也,行乃運動、變化、發展也。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宇宙當中有五個或五類運動著的物質或物質型別,分別用金、木、水、火、土來表示。關於五行的說法最早是源於《易經》的。

    《易經》最主要的三個符號圖案之一的《河圖》與“五行說”緊密相聯,而《河圖》主要展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上的排列位置及五行的生數和成數。

    金,表示堅固、牢固、顛撲不破的物質或物質型別。

    木,表示生機、活力、生生不已的物質或物質型別。

    水,表示溼潤、靈動、不拘一格的物質或物質型別。

    火,表示熾熱、燃燒、轟轟烈烈的物質或物質型別。

    土,表示靜宓、沉穩、博大包容的物質或物質型別。

    其相生關係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乃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相互順遂、相得益彰。

    其相剋關係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剋乃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相互對立、相互破壞。

    對河圖而言其文字解說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生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說五行之水在北方之位,其生數為一,成數為六。用一個虛心白點兒列內,六個實心黑點兒列外表示。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是說五行之火在南方之位,其生數為二,成數為七。用兩個實心黑點兒列內,七個虛心白點兒列外表示。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是說五行之木在東方之位,其生數為三,成數為八。用三個虛心白點兒列內,八個實心黑點兒列外表示。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是說五行之金在西方之位,其生數為四,成數為九。用四個實心黑點兒列內,九個虛心白點兒列外表示。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說五行之土在中央之位,其生數為五,成數為十。用五個虛心白點兒成“十”字型列中央,十個實心黑點兒五個一組分列上下表示。

    五行的生數為一、二、三、四、五,其中有三陽數(天數、奇數一、三、五)、兩陰數(地數、偶數二、四),因此最大的陽數為九(一加三加五),最大的陰數為六(二加四),據說這便是最大的陽數乃九,最大的陰數乃六的來歷。所以,在《易經》的各卦中逢陽爻曰九,逢陰爻曰六。

    上述便是“五行說”在《易經》中的主要表述,當然,還有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也分別歸類於五行的論述等等。

    說“五行說”是糟粕,主要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被一些不懂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人,用來算命騙錢,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是一般人輕易不可能領悟的,加之從宋代開始及以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已失去原來的固有精髓,逐漸偏離了本質、本意、本根、本核。近代百年當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處於斷代的狀況,因此,導致太多太多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再者,近二三十年中,一些所謂的國學“大師”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國學”為“何物”,就堂而皇之在不同場合大講、特講“國學”,把一些人“誤入歧途”。俗話說得好“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如此等等,使華人對國學中的一些經典論說產生了不小的誤解。這當中就包括了“五行說”。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生成、運動、變化、發展著。而“道”是萬事萬物生成、運動、變化、發展的總規劃、總設計、總指揮、總能源、總力量。萬事萬物在“道”的支配下,都有其固有的生成、運動、變化、發展的方式和程式,而這種固有的方式和程式是必須要符合一定的規範的,“五行學說”便是其中的規範之一。現代的科學實驗就是在尋找、尋求、發現宇宙中符合宇宙規範的物質組合方式以造福人類。我認為,在科學實驗中失敗了的物質組合便是違背了宇宙的固有規範;在科學實驗中成功了的物質組合便是順遂了宇宙的固有規範。因此,我們只能說尋找、尋求、發現宇宙固有的規範。而不能說發明了什麼,所謂的“發明”都是“碰巧”順遂了宇宙的固有規範而已。

    因此,我認為“五行說”不是傳統文化的糟粕。

    初淺認識,請方家指正。

  • 18 # 明道堂—蘇常博

    “五行說”不能算是糟粕因為在我們古代的醫學也好,宗教也好都是提倡自然,人也是自然當中的一份子。中醫也把人當成一個自然把五臟六腑分成五行這也是一種自然科學或哲學性的體現。

  • 19 # 使用者蒙童

    中國文化中的基礎學說之一的五行說,是閘述了自然由生剋制化而演化出的生老病死的基本規律,不僅不是傳統文化的糟粕,而是同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一樣,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和瑰寶。

    因題主未提及五行源出與制化和意義,僅就命題作出簡要回答。凡學研中國文化者須知道:五行學說意義重大,須認真研究之。

  • 20 # 南寧肥超

    古人以天干地支結合五行演化來計算曆法,其準確性也不需要我多說,看看農曆就知道,農曆說雨就是雨,說冷就會冷,這難道還不說明這個演算法之精妙嗎?再說醫學,古中醫把人體各個臟器以五行劃分,並能透過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治療病症,這些已經失傳的人與自然的法則根本不是現代人隨口胡謅的陰陽八卦五行,那其中蘊含了古人的智慧之精華,集成了的數學、精算、化學、自然科學以及天地人理之大道,現代人能參透多少?之所以說是糟粕那是因為好的東西沒傳下來,倒是很多人為了一己私慾,濫用學到一些皮毛製造偽科學、並欺騙的手段斂財。人心不古才是問題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人養狗需要注意些什麼,怎麼訓練狗狗服從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