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幾個版本的“春”字,只有馮承素臨摹的,一撇起筆和行筆沒有變化,非常僵硬,這不符合王羲之的用筆。大家怎麼看的?
7
回覆列表
  • 1 # 陳家莊大發

    馮承素先生經常臨摹王羲之作品也很大膽的批評書聖的筆法瑕疵繼而有所懷疑,據文字記載:郭沫若先生認為《蘭亭序》不是王羲之先生作品!

  • 2 # 拾客

    說這個字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蘭亭序。蘭亭序是啥?《蘭亭序》為東晉謝安的聚會上王羲之隨性而寫的,我們認為這篇書法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說白了就是“天下第一美”的說法,那我們現在來看,美不美?那是真美寫的真好!!!

    一種感覺

    先說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自己寫書法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放不開,可能往後面寫才覺得完全放開了,我想你說的有一點僵硬的感覺,應該就是這個感覺。把這個春字放到句子裡來看,您看他完全與“暮”、“會”字所對應,他們的角度完全一樣,完全可以確定是一個人寫的!

    春的各種寫法對比:

    再來說說古往今來“春”的寫法,我們注意到王羲之的忠實粉絲:李世民、米芾、董其昌、王鐸等人的春字寫法,是不是感覺與王羲之的這個“春”有點像,都是那個角度,都是一個取勢。

    所以說,我認為這是王羲之寫的,可能看著僵硬的感覺就是因為剛開始寫字那種拘謹造成的。我想我們不應該去糾結那些,畢竟能有這一副這麼美的字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慶幸!

    個人分析,請各位書友多多交流!

  • 3 # 潁水蕭蕭

    單從一個字、一個筆畫就能看出端倪,這得有多高的水平啊!

    就《蘭亭序》作品本身而言,無論是書寫技法還是結構,確實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筆法多變、自然天成,每個字,甚至每個點畫都有變化,有些字根本就看不出筆順(醉酒所致?後人鉤摹所致?或者乾脆說這就是書聖的高妙之處?),這是高度的書法素養的綜合體現,雖無心為之(據說是集會時王義之醉酒書寫),卻成為書法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令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如果硬要挑刺,該帖似乎露鋒入筆和牽絲過多,個別字結體還可以商榷。另,該帖有幾個摹本,據說最接近原帖的是馮承素摹本,系雙鉤填摹,上文所述亦是就馮本而言。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貽笑方家。

  • 4 # 書道跡

    話說我的感覺,蘭亭序沒有幾個像王羲之的字,畢竟是臨摹的,就我臨摹的集字聖教序來說,蘭亭序上面的字很多都沒有達到王的最高境界水平,而集字聖教序確實是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一字千金的範本。

  • 5 # 止於至善1

    馮承素臨摹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歷代公認較好摹本,他是用雙勾法臨出來的,所言“春”的“撇”不符合王羲之的風格沒有道理。再說《聖教序》中好多字的撇也和《蘭亭序》中“春”字的撇像似,而且根據“春”字上下左右字的結構,春字的撇就這樣寫才舒服。

  • 6 # 麓風軒

    看到這個問題,我特意檢視對比了《蘭亭序》的幾個高畫質版本。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春”字的一撇,當然是王羲之寫的,而且不管是從單字,還是上下整體結合來看,都處理得非常到位。分析如下:

    一、單字來分析

    這個字看似很平淡,其實平中見奇,穩中寓險。把這個字的外框用線連結起來,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三角形,而且下面一條邊不是水平的,呈四十五度角傾斜。

    這樣一種傾斜結構,看起來卻波瀾不驚,全靠一撇一捺的處理,穩住了陣腳。

    單字用筆上,三橫都很輕盈,撇畫的起筆,與第三橫有一個明顯的呼應,細微筆畫,表現的非常精到。

    這一撇一捺,在書法上稱之“兩翼齊飛”的筆法,左右兩翼分張,像一隻滑翔的蒼鷹張開的翅膀,構築了平衡,可謂神來之筆。

    二、從整體來分析

    把這個“春”字還原到《蘭亭序》的區域性上進行分析,我們更會為書聖的巧妙處理而拍案叫絕。

    從上下左右來看,除了“春”字以外,還有“癸”、“暮”、“會”、“修”四個都是筆畫相同(撇捺開張)的字,每一個字都寫的神態各異,毫無雷同之處,確實不簡單!

    三、說明一點

    題主所附的“春”字圖片(見圖三),我不知來源何處,相對於高畫質版本,顯得僵硬了一些,特別是撇畫的起筆,採用藏鋒起筆,沒有出尖,也沒有與第三橫呼應,個人覺得與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原帖遜色了許多。

    因此,建議書友們在臨寫的時候,儘量選質量好一點的範本,以便更好地觀察細微之處。

  • 7 # 永書101

    《蘭亭序》雖然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但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蘭亭序》都不過是臨摹本,這些臨摹本與王羲之原作《蘭亭序》有多大的差距,不得而知,也永遠不從知曉。對於題主說馮承素臨摹的這個“春”字不像王羲之的問題,我有三點看法:1、沒有原作,像與不像無從考證。

    蘭亭集序早已消失,既然沒有原作,像與不像客觀上無從考證。如果與王羲之其他書法作品真跡對比,又不科學,因為即使是書聖,也首先是個人,而人用手執筆寫字,不可能每個字都完美,都一模一樣。

    有人統計說蘭亭集序中有21個“之”字,個個不同,甚至認為這是書聖的神功所致。我看這個統計沒有意義,我寫21個甚至210個之字,也會個個不同,不是吹牛,當然你也行。

    2、我看了幾個摹本,這個春字一撇寫法都基本上一樣。

    不能說完全一樣,不過差別微乎其微。作為臨摹者要做到亂真談何容易,不進行後期修補,幾乎不可能與原作一模一樣。因此,我覺得馮承素這個撇基本上是臨摹時常見的“合理誤差”,已經是很高水平的臨摹了。

    3、臨摹未必要一模一樣。

    啟功先生在回答“臨摹作品與原作不完全像怎麼辦”的問題時,他說“不完全像就對了!”,這句話有著深刻的書法思考和書法實踐。我們臨摹的目的不是製作贗品,而是學習別人的用筆、結體、章法等等,為我所用,最終還是要行成自己的書風,因此大可不必每個筆畫都追求一模一樣,再說,臨摹本身就有臨摹與意臨之別。

    一家之言,多有不足之處,還望題主及各位書友海涵。

  • 8 # 龍行人

    練字的目的不明確,臨再好的字帖也寫不好字。為何說字如其人,是對寫手好字人的誇獎,寫手好字的人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養成端正了其人的意識形態,意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其人不一定知曉自己為何能寫一手好,而有的人不能。就象所談論研究春字的結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寫字為行為藝術,和所有的行為藝術一樣,練術先練心、練術為練心。只有王羲之的意境和心性才能寫出這個春字,我們無需去臨摸,欣賞足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潛意識會被人操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