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老師,又作李奕潔、梅派傳人當中的優秀佼佼者、國家一級演員、京劇旦角、梅派青衣、有名京劇演員、京劇名家、梅花獎得主、有名錶演藝術家、江蘇省梅派藝術領軍人物、梅派名家、杜近芳弟子、丈夫嚴陣。
大家都瞭解到她是陳正薇老師的得意弟子了,那麼她認為作為一個梅派的繼承者,首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素質,她覺得繼承梅派藝術除了具備嗓音、個頭、扮相等自然條件外,更需要鍛鍊紮實的基本功和對梅派藝術風格的深刻理解。李潔從廣大觀眾對她的瞭解來看,她已經具備了什麼個頭、嗓音、扮相這些自然的條件,同時她也是一個很用功的演員,但是最後一點就是對梅派有深刻的理解,就是她作為一個梅派的傳人,她心目當中的梅派藝術是什麼樣的,她怎麼理解的,她曾言,梅派藝術博大精深,但是又非常平易近人。一般來說,大家認為梅派藝術是美的化身,它非常端莊、大方、自然和諧,當然要真正認識梅派藝術還需要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很長的過程,確實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的。
說起她的學藝,瞭解到李潔是九歲開始學藝,她是九歲進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她的啟蒙老師是陳正薇陳老師,陳老師她、李潔覺得她對一個學生不光是在唱的方面她非常注意培養,在別的地方她也非常注重培養,在別的形體上面,比如她給他們說的一些戲,都是載歌載舞的戲比較多。說到這個載歌載舞,人們是印象特別地深,因為李潔當時也經常演,像《天女散花》啦、《廉錦楓》等等,這些應該都算是載歌載舞的戲。《天女散花》是她演的戲比較多的這齣戲,因為她記得她是1996年學這齣戲的,陳老師當時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也提到梅先生給她排這齣戲,這齣戲梅先生當時指出可能說對這齣戲的神韻和意蘊,就這個掌握,要特別把握。還要把握一個就四個字,叫莊嚴妙相,雖然是文戲,他說是載歌載舞的,要文戲武唱,對這齣戲要求比較高。
聽說過楊小樓先生有一個理論叫武戲文唱,陳老師又有一個理論叫文戲武唱,怎麼來理解。老師對這齣戲要求也非常高,首先她要把握這個莊嚴妙相這四個字,一般就是,他們那個年齡,她覺得是很難理解,老師首先帶她到一些寺廟去,觀察一些佛的這個形象,這種造型、表情,都去慢慢地去看,完了回到學校呢也到一些資料室去閱讀一些敦煌的壁畫上面的東西,它的一些造型,也都是看了,透過這些觀察來揣摩、就慢慢地去找那種意境。
這齣戲呢,她當時演的時候,記得它中間沒有插這個,她這齣戲的綢子是長達有七丈多,沒有棍,因為陳老師說《天女散花》跟別的戲不一樣,因為它是一種空靈的、一種仙氣很濃的一齣戲,所以舞出的綢子,像她舞得(的)綢子的綢帶跟別的綢帶也不一樣,是很輕很薄的一種料子,質地料子。所以舞出來的感覺就不一樣,如果你帶棍的感覺,舞出來是譁下來的、很快地下來,這種不帶棍的這種綢子呢,就是舞出來是那種飄逸的、慢慢的下來,感覺是這個樣子。給觀眾帶入一個廣袤的仙境當中,所以就是說這齣戲的綢花也非常多,它的回紋、二龍戲珠,一些大小波浪、車輪這些綢花也非常多的,非常豐富,意境也非常高遠。但是她舞起來覺得有難度,因為畢竟靠手腕,完全靠手腕。這個完全要腕子來帶它,另外這齣戲呢,梅大師當年在創演的時候給人印象最深的也是有很多的獨特的造型,他造型比較多,比如些半蹲,他們就是等於說陳老師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也吸取了一些敦煌的一些造型,這種佛教的手指加的比較多。因為說現在演跟梅大師當年演也不是特別完全一樣,就是他們更先進的去把這齣戲更突出它這些特點,有一些新的東西,融入了一些新的東西。同樣有這個發展和創造的也是她經常演的另一個載歌載舞的戲,那就是《廉錦楓》。《廉錦楓》這齣戲也是載歌載舞的戲,陳老師在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呢,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所改進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覺得廉錦楓這個人物她是一個十幾歲少女的這種年齡,所以呢就是比較大膽地加了一些花旦的表演程式,加了一點點,就比如在唱腔當中,看到一對白鵝,就是一般來說是這種樣子,但是呢他們唱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一點點,但不能過,過的話就是覺得又邁了一步,就不太好了。還有就是他們這齣戲,就是在刺蚌的後面也有所改進,情節上,有一點點改動。有一點改動就是說當時梅先生演這齣戲的時候,也請了一些專家、一些領導來看,他們首先肯定對這齣戲是非常肯定的、是非常美的,也是載歌載舞的戲,但是同時又提出來,覺得廉錦楓最後刺蚌,把這蚌給刺死了,把珠子取出來,覺得好像有點殘忍,對這個人物好像覺得一個十幾歲小姑娘好像形象有點破壞,所以就是說,他們現在把老師的就是當時梅先生提出這個問題呢,現在把它有所改進,蚌看到廉錦楓的孝心所感動,所以它把自己的珍珠主動最後送給了廉錦楓,是這樣,就改進了這一點點。這樣一來呢,這個情節就更圓滿一些了。這樣子呢,大家最後看到覺得,也挺舒服的。
其實梅大師的這個唱,人們都說,要是總結起來,也不是太有特點,那她理解的這個梅派的唱腔是什麼特點,梅派唱腔總體感覺是自然大方,比較和諧,就給她感覺是這樣子的,但是呢就是說,他們聽梅大師唱的時候,感覺非常美、非常舒服,又比如像《貴妃醉酒》,十幾段的反[四平調],還有這個《宇宙鋒》的這些長達十幾分鐘的反二黃唱腔,聽起來覺得真好,但是你想叫好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叫好,就覺得是很美,聽起來感覺特別舒服,但是呢,就是她覺得它是一個整體的美。另外就是說梅大師在創造這個唱腔的時候,同樣比如說是二黃,或者同樣是[西皮慢板],戲與戲之間不同,他這個唱腔表現起來也不一樣。你就比如像這個(西皮慢板)落咪著(的)下句的這拖腔,你就比如像這個《玉堂春》,在院中住了整九春這個拖音,“整九春”,這個拖腔,一般它在中音區流暢,就感覺表達這個蘇三對自己的身世遭遇痛苦的一種回憶。你就比如她演的《天女散花》,離卻了眾香國,遍歷大千,最後一個遍歷大千的千字的拖腔,“大千”,這句腔,就是把天女的這種飄逸的這種感覺給體現出來了,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演的《穆桂英掛帥》,畫堂內、獨自個暗地沉吟,沉吟,“暗地沉吟",這個腔就感覺穆桂英這個憂國憂民的這種感覺、心情,這種腔就把它表現出來了,又很穩健的感覺。這個天女是飄逸的感覺,蘇三是對這種身世的痛苦的回憶的這種感覺。你看雖然是一個基本相同的腔,但是它這個意境、感覺完全就不一樣。所以他對每個人物的描寫這個就不一樣。她除了演梅派的代表劇目《掛帥》丶《別姬》這些,也演過《楊門女將》,這是新編的,像《白蛇傳》,另外記得是在1995年的時候《西施歸越》,還獲得了京劇節的銅獎。那排演這麼新的角色、這麼新的劇目,怎麼把梅派藝術給融合進去,雖然這些戲不是屬於梅派的戲,但是她學的,她所學排演的這些戲可以往梅派上靠,就對角色的一些理解。
李潔老師,又作李奕潔、梅派傳人當中的優秀佼佼者、國家一級演員、京劇旦角、梅派青衣、有名京劇演員、京劇名家、梅花獎得主、有名錶演藝術家、江蘇省梅派藝術領軍人物、梅派名家、杜近芳弟子、丈夫嚴陣。
大家都瞭解到她是陳正薇老師的得意弟子了,那麼她認為作為一個梅派的繼承者,首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素質,她覺得繼承梅派藝術除了具備嗓音、個頭、扮相等自然條件外,更需要鍛鍊紮實的基本功和對梅派藝術風格的深刻理解。李潔從廣大觀眾對她的瞭解來看,她已經具備了什麼個頭、嗓音、扮相這些自然的條件,同時她也是一個很用功的演員,但是最後一點就是對梅派有深刻的理解,就是她作為一個梅派的傳人,她心目當中的梅派藝術是什麼樣的,她怎麼理解的,她曾言,梅派藝術博大精深,但是又非常平易近人。一般來說,大家認為梅派藝術是美的化身,它非常端莊、大方、自然和諧,當然要真正認識梅派藝術還需要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很長的過程,確實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的。
說起她的學藝,瞭解到李潔是九歲開始學藝,她是九歲進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她的啟蒙老師是陳正薇陳老師,陳老師她、李潔覺得她對一個學生不光是在唱的方面她非常注意培養,在別的地方她也非常注重培養,在別的形體上面,比如她給他們說的一些戲,都是載歌載舞的戲比較多。說到這個載歌載舞,人們是印象特別地深,因為李潔當時也經常演,像《天女散花》啦、《廉錦楓》等等,這些應該都算是載歌載舞的戲。《天女散花》是她演的戲比較多的這齣戲,因為她記得她是1996年學這齣戲的,陳老師當時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也提到梅先生給她排這齣戲,這齣戲梅先生當時指出可能說對這齣戲的神韻和意蘊,就這個掌握,要特別把握。還要把握一個就四個字,叫莊嚴妙相,雖然是文戲,他說是載歌載舞的,要文戲武唱,對這齣戲要求比較高。
聽說過楊小樓先生有一個理論叫武戲文唱,陳老師又有一個理論叫文戲武唱,怎麼來理解。老師對這齣戲要求也非常高,首先她要把握這個莊嚴妙相這四個字,一般就是,他們那個年齡,她覺得是很難理解,老師首先帶她到一些寺廟去,觀察一些佛的這個形象,這種造型、表情,都去慢慢地去看,完了回到學校呢也到一些資料室去閱讀一些敦煌的壁畫上面的東西,它的一些造型,也都是看了,透過這些觀察來揣摩、就慢慢地去找那種意境。
這齣戲呢,她當時演的時候,記得它中間沒有插這個,她這齣戲的綢子是長達有七丈多,沒有棍,因為陳老師說《天女散花》跟別的戲不一樣,因為它是一種空靈的、一種仙氣很濃的一齣戲,所以舞出的綢子,像她舞得(的)綢子的綢帶跟別的綢帶也不一樣,是很輕很薄的一種料子,質地料子。所以舞出來的感覺就不一樣,如果你帶棍的感覺,舞出來是譁下來的、很快地下來,這種不帶棍的這種綢子呢,就是舞出來是那種飄逸的、慢慢的下來,感覺是這個樣子。給觀眾帶入一個廣袤的仙境當中,所以就是說這齣戲的綢花也非常多,它的回紋、二龍戲珠,一些大小波浪、車輪這些綢花也非常多的,非常豐富,意境也非常高遠。但是她舞起來覺得有難度,因為畢竟靠手腕,完全靠手腕。這個完全要腕子來帶它,另外這齣戲呢,梅大師當年在創演的時候給人印象最深的也是有很多的獨特的造型,他造型比較多,比如些半蹲,他們就是等於說陳老師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也吸取了一些敦煌的一些造型,這種佛教的手指加的比較多。因為說現在演跟梅大師當年演也不是特別完全一樣,就是他們更先進的去把這齣戲更突出它這些特點,有一些新的東西,融入了一些新的東西。同樣有這個發展和創造的也是她經常演的另一個載歌載舞的戲,那就是《廉錦楓》。《廉錦楓》這齣戲也是載歌載舞的戲,陳老師在給她說這齣戲的時候呢,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所改進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覺得廉錦楓這個人物她是一個十幾歲少女的這種年齡,所以呢就是比較大膽地加了一些花旦的表演程式,加了一點點,就比如在唱腔當中,看到一對白鵝,就是一般來說是這種樣子,但是呢他們唱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一點點,但不能過,過的話就是覺得又邁了一步,就不太好了。還有就是他們這齣戲,就是在刺蚌的後面也有所改進,情節上,有一點點改動。有一點改動就是說當時梅先生演這齣戲的時候,也請了一些專家、一些領導來看,他們首先肯定對這齣戲是非常肯定的、是非常美的,也是載歌載舞的戲,但是同時又提出來,覺得廉錦楓最後刺蚌,把這蚌給刺死了,把珠子取出來,覺得好像有點殘忍,對這個人物好像覺得一個十幾歲小姑娘好像形象有點破壞,所以就是說,他們現在把老師的就是當時梅先生提出這個問題呢,現在把它有所改進,蚌看到廉錦楓的孝心所感動,所以它把自己的珍珠主動最後送給了廉錦楓,是這樣,就改進了這一點點。這樣一來呢,這個情節就更圓滿一些了。這樣子呢,大家最後看到覺得,也挺舒服的。
其實梅大師的這個唱,人們都說,要是總結起來,也不是太有特點,那她理解的這個梅派的唱腔是什麼特點,梅派唱腔總體感覺是自然大方,比較和諧,就給她感覺是這樣子的,但是呢就是說,他們聽梅大師唱的時候,感覺非常美、非常舒服,又比如像《貴妃醉酒》,十幾段的反[四平調],還有這個《宇宙鋒》的這些長達十幾分鐘的反二黃唱腔,聽起來覺得真好,但是你想叫好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叫好,就覺得是很美,聽起來感覺特別舒服,但是呢,就是她覺得它是一個整體的美。另外就是說梅大師在創造這個唱腔的時候,同樣比如說是二黃,或者同樣是[西皮慢板],戲與戲之間不同,他這個唱腔表現起來也不一樣。你就比如像這個(西皮慢板)落咪著(的)下句的這拖腔,你就比如像這個《玉堂春》,在院中住了整九春這個拖音,“整九春”,這個拖腔,一般它在中音區流暢,就感覺表達這個蘇三對自己的身世遭遇痛苦的一種回憶。你就比如她演的《天女散花》,離卻了眾香國,遍歷大千,最後一個遍歷大千的千字的拖腔,“大千”,這句腔,就是把天女的這種飄逸的這種感覺給體現出來了,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演的《穆桂英掛帥》,畫堂內、獨自個暗地沉吟,沉吟,“暗地沉吟",這個腔就感覺穆桂英這個憂國憂民的這種感覺、心情,這種腔就把它表現出來了,又很穩健的感覺。這個天女是飄逸的感覺,蘇三是對這種身世的痛苦的回憶的這種感覺。你看雖然是一個基本相同的腔,但是它這個意境、感覺完全就不一樣。所以他對每個人物的描寫這個就不一樣。她除了演梅派的代表劇目《掛帥》丶《別姬》這些,也演過《楊門女將》,這是新編的,像《白蛇傳》,另外記得是在1995年的時候《西施歸越》,還獲得了京劇節的銅獎。那排演這麼新的角色、這麼新的劇目,怎麼把梅派藝術給融合進去,雖然這些戲不是屬於梅派的戲,但是她學的,她所學排演的這些戲可以往梅派上靠,就對角色的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