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其實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問題,你不打他,他發展起來了就肯定會來打你,你如果偏安一隅等他發展起來了再來防禦他,那就算守得了一時,也守不了一世。所以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那麼孫權,很多人評論他奪荊是為了自保,雖然因此失去了統一的野望。可最後吳國也逃不過滅亡的命運,追根溯源就是因為在襄樊一役時,他選擇了背刺,使得吳蜀兩國再也沒辦法齊心協力對抗魏國,也沒辦法縮小雙方的國力差距(甚至擴大了雙方的國力差距)那麼,孫權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如果算,理由是什麼?守成的要求呢?
5
回覆列表
  • 1 # 晨舟0312

    吳國大皇帝孫權絕不僅僅是區區守成之主,而是孫氏基業的開創之主、吳國政權的開國之主,我們不能因為孫權在合肥的難堪表現,就徹底否定人家的開創之功,畢竟瑕不掩瑜嘛,掠奪人口對吳國而言當然是功,促進發展也是功,無非怎麼說而已,其實意義不大,把張魯提溜出來,也能總結一打功勞來。有人研究東漢時荊南地區的人口和糧食產量增長,發現影響要素是駐軍,罪徙,這種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可以記成功勞。北方地區的發展歸功於佔據北方的曹魏,江南流域的發展歸功於穩坐東南的孫吳,益州地區的發展歸功於統治益州的蜀漢,這是理所當然之事,羅列出來也誇不出個新鮮。其實同時代直接對比便是,孫吳政權的社會民生和政治生態以及軍制服役狀況,是三家當中最差的,如此而已,有功並不代表做的好,做得好也不一定反應在什麼功過總結上。"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看到孫權的軍隊威嚴整齊時的感嘆,可以充分說明孫權治軍優秀。治軍往往是判斷將領優劣的關鍵,軍紀嚴格,訓練有素的軍隊戰力超群。如:周亞夫,呂蒙都是如此被看重的,也有例外,如漢朝的李廣,記載他的軍隊自由無束,軍餉頗高,兵卒皆往。但與之相對的是軍隊戰鬥熱情高昂,所以戰力也十分不錯。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相拒於濡須塢,曹操攻破孫權江西營,俘獲了江西都督公孫陽。以上兩場是與曹操的對抗,曹操作為一個軍事家能力未被質疑過,作為旁證來證明。這是在赤壁之戰之後,有人會說是曹操實力大損導致孫權撿便宜,但這種假設應是站不住腳的,赤壁之戰主動進攻的依舊是曹操,由此可見曹操還是佔有優勢的才會主動發兵,赤壁之戰的陣亡人數雖是爭論的問題,但最多應不超過10萬,而曹操至少還有20萬軍隊。比起水淹七軍的成果,關羽的過失也很巨大,關羽在消滅于禁的七軍後,便將自己後方大部分軍隊調往前線,雖然有呂蒙和陸遜的心理戰術原因,但這種做法還是太冒險了。並且在呂蒙投降時,守軍直接投降,如果一城投降也許是守將原因,但過多如此只能說關羽治理有失。如果有人說關羽失敗完全是被孫權背叛的行為,那也太不客觀了,此時關羽計程車氣已失,只得撤退,然後再中呂蒙埋伏。

  • 2 # Zh上善若水W

    提到孫權,在三國之中世人皆知,他的江山是由他的父兄打下基業傳承給他的。和曹操及劉備相比完全就成了一個佔便宜的守成之主。可是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雖然他是佔了一些身份和地位上的優勢,但是他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

    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手下有一些將士十分畏懼梟雄曹操日益壯大的勢力,甚至起了前去投誠的打算,但是孫權最終還是在周瑜和其他大臣的支援下,決意要和曹操抗衡,並且在出兵之際曾經做過戰前動員,告知全軍將士,他和曹操勢不兩立。從他的言論之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著非凡志向的人,而並不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守成之主。

    當他成為了江東的掌門人之後,在他一開始掌權的時期,江東局勢十分不穩定,不但內部人部也是戰事頻發,可以說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但是孫權卻以極其老道而又穩重的手腕,迅速的穩定了當時搖搖欲墜的江東局勢。而且他懂得依靠周瑜和其他一些謀臣團結人心。後來透過討伐平山越加速穩固了江東的權勢!

    不但這樣,孫權還積極的開始向外拓展疆土,最具說服力的當然是荊州。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希望將荊州的地盤納入江東!而且還希望將爭奪荊州一戰作為自己打天下的一個突破口。而且他不畏強敵,在經歷了多次劇烈的大戰,在和曹操及劉備的數次抗衡之後,最終取得了勝利,拿下了荊州!

    而當時孫權把自己的地盤早已經擴張到了越南一帶,可以說在孫權作為當時的江東主要領導人時期,他的地盤一直在向四面八方擴充,這些都不是一個所謂的守成之主能夠做到的。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邁之時的孫權自然失去了意氣風發的年輕時期的志向,特別是在他登基稱帝之後,更加沒有了曾經的銳氣和野心。

    但這也和當時的局勢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當時三國鼎立,沒有任何一方有力量能夠讓天下大同,孫權能夠保障江東,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有一席立足之地,並且迅速發展,本來也是一件極其有作為的事情了。

    如果將他和當時真正的守成之主劉表和其他一些人相比,他的功業和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肯定的。因此守成城之主這個標籤給孫權確實不合適。

  • 3 # 清山雅舍

    前言

    孫權在曹操和劉備的光輝下顯得有些不那麼出彩,但其實對孫權的整體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他作為三足鼎立東吳政權的領導者,算得上是一位守成之主。

    △孫權劇照

    年少父兄喪,稚肩承重擔

    其實說起來孫權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他年少時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就相繼故去。當時孫氏在江東的地盤尚不穩固。一方面需要與當地計程車族進一步和洽,另一方面還要抵禦山越的不斷侵擾。

    而年紀輕輕的孫權原本應該還在父兄的庇護下鍛鍊成長,可是時時間不等人,孫家嚴峻的形勢已經無法等待其慢慢成長了。孫權必須忍受悲痛,強擔重任,堅定振作,否則孫氏在江東的基業就要付水東流了。

    而歷史上孫權經歷住了這一次的殘酷考驗,軍事上,他以周瑜、程普等一干忠心老將為核心,平定內部的李術叛亂和宗室叛亂,又大敗山越,收編人口以為己用。內政上,他廣招賢才名士,彙集了魯肅、諸葛瑾、陸遜、顧雍等賢才,安定了世族、士人之心,快速穩定了江東局勢。

    △孫權劇照

    勵精圖治,定鼎三分

    赤壁之戰不僅是劉備的大勝利,更是東吳的大勝利。其實赤壁之戰的勝利主要有賴於周瑜的統帥指揮。東吳也因此避免了被曹魏一波推平的不良結局,從此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孫權的父親孫堅同劉備、曹操是同輩,而孫權是曹操和劉備的子侄輩。小輩兒能與老一輩英主平分秋色,也難怪連曹操都忍不住誇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如此優秀,卻也只能算是守城之主,這主要是因為孫權在對外擴張上比較乏力。其主要的攻略方向是沒有太強勢力的南方,而奪取蜀漢的荊州也靠的是撕破盟約、陰謀偷襲,並非是軍事上有多麼強盛,正面與關羽對陣東吳也佔不到便宜。

    △孫權劇照

    事實上,東吳自從損失了大都督周瑜之後,就再也沒有銳意開拓進取的統帥了。後期的陸遜雖然戰績斐然,但是往往都是進行防禦性的保守戰爭,在開拓戰上也沒有什麼斬獲。

    結語

    有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孫權的個人軍事能力比較一般,合肥之戰出的洋相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是北方的曹魏政權軍力實在太強,曹操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善戰英主,所以孫權雖然很優秀,但是也根本佔不到便宜,只能是被壓制在江東,做一個守成之主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生活中:如何理解“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