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掩赤城
-
2 # didokill
我們又沒有全球擴張,維持霸權,造那麼多幹嘛。武器從來都是頂級奢侈品。
如果需要,同樣開足馬力,我們應該比美中國產能高很多
-
3 # 山川雜談
殲20產量已經相當可以了,要知道這是咱們國家第一款五代機!一邊裝備還要一邊改進和升級,並且五代機的製造複雜程度更高,工藝水平要求也更高。
同樣的第五代戰機,俄羅斯的蘇57昨天還是前天了才交付第一架。美國的F35屬於中型機,並且在此之前有F22的製造和生產裝備經驗。所以殲20從更新升級和生產裝備並形成戰鬥力兩方面來說都是非常快的。
-
4 # 寧靜淡雅34
生產那麼多幹什麼?馬上要打仗了麼?有人要買了麼?我們不是生產不了,而是沒有必要。國家戰略決定需求量,需求量決定生產量。
-
5 # 依紅偎綠61087256
只能在生產線上用手工裝,而中國沒有裝件的工人,那是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再在生產車間千錘百煉過的。中國沒有。不信?中國政府敢派學生去德國亞深工業技術嗎?保證一個都不能畢業。
-
6 # 戰略轟炸機1000
殲-20尚無標配發動機批次裝備,怎麼可能“大批次產”?耐心等等吧!同志哥!我們正處在航空發動機研發及將翻身的前夜!三十年了,是時候了!中國加油!
-
7 # HM夢迴大唐
誰說美國F-35的年產量是“幾百架”? 不覺得說這話的人對五代機的製造一無所知嗎?根據美國洛馬公司自己的資料(刊發於《飛行國際》),F-35各種型號合計每年的產量為:2011年:9架;2012年:30架;2013年:35架;2014年:36架;2015年:45架;2016年:45架;2017年:66架;2018年:91架;2019年:預計超過100架,計劃為130架。
至於今年受疫情影響,產量只有比去年減少。所以F-35年產量超過100架的只有一年即2019年。
而殲-20投入批次生產的時間本來就比F-35晚了好幾年,生產線與工人仍在磨合期,產量低於F-35很正常。況且目前已裝備空軍的殲-20,所用的發動機“太行”WS-10B並不是理想的最終動力,而是正接近研發成功的“峨眉”WS-15發動機。所以在完成測試各程式後,配裝了WS-15渦扇發動機的殲-20,才是中國空軍最想要的殲-20。那以後才是中國加大生產批次的時機。目前已裝備部隊的48架至70架(不同來源的資料)殲-20,已可滿足暫時的需要。
-
8 # 六零後老農民
同是殲二零,今年製造的技術與科技含量就好比去年的高出一大截!我們不著急,慢慢的造,有了高新技術就利用上了,美國的F22再先進也是十幾年前的技術,和現在咱們的殲二零比已經落後了!
-
9 # 閆祈諾
這個問題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的,有現實因素也有認為因素,更多的是根據一個國家的國情來定的,普通人關心不了這個事,至於以後我們是捱打還是橫行這個世界天數,別猜沒意義
-
10 # 家春秋26
應該就兩方面原因,
一、不得不承認,儘管我們在技術標準這方面追上來說,但在工程技術製造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美國在20幾年前F22就開始生產了,到F35時相關技術更為成熟,所以相關零配件拿過來微調後便可利用,而不必擔心它的質量,美國甚至搞了個“脈動生產線”流水化生產,這足以證明美國飛機零配件質量。而殲20是中國首款四代機,而且中國正真自研的三代機也只有殲20,所以相關技術積累薄弱,在設計技術向工程技術轉換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磨合,使產品更為成熟——很多時候,實驗室生產的產品在生產廠家無法成批生產,要麼是產品不達標,要麼是良率不夠。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其次相關的製作、組裝工人也時間培養,據相關專家介紹——培養一名合格的飛機裝配工人不亞於培養一名飛行員,所以這裡的“工人”不是簡單富士康的組裝工人!
二、F35是美國忽悠了眾多國家投入巨資生的“聯合國機”,這麼國家投了錢,不賣幾架心不甘,目前預估F35的訂單可達5000架,美國也打算把它打造成F16的外銷規模,其次美國還利用各種手段製造危機,威迫相關國家購買F35,所以F35的大量生產大大攤薄了F35的研發成本。
我們的殲20是從無到有的開始,本身家底就薄,更不能拿到國際市場去賣——一賣就透家底了,所以我們殲20的單機成本應該不會比F22低——目前單機應該上3億美元;但沒關係,我們通殲20的成功獲得大量的技術人員、技術、材料,為殲20的大規模生產與FC—31的上馬做準備。
-
11 # 天空151782223
美國的F35是用來掙錢殺人的!
華人的殲20是保家衛國反抗美國侵略的!夠用就好!我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合國加油!
-
12 # 冰城步行者
因為我們不斷地有新技術驗證成熟,所以需要不斷地新增到後續機型裡去,所以沒辦法像成熟產品一樣大規模流水線製造,後面的總比前面的強,只好不斷地改。
-
13 # 資訊空間
根據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2020年末公佈的資料,2020年全年洛馬公司一共交付了123架F35戰鬥機,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實際交付數量比原來的年度計劃目標的141架少了18架,這也意味著F35戰鬥機在2020年生產了至少123架,這樣的產量在五代機領域已經算非常高,要知道同樣是五代機的F22,差不多6年時間才生產了不到200架,而F35一年就生產了一百多架,並且產量還在迅速提升,而同樣是五代機的J20,幾年的產量也不到100架,為何會如此呢?
F35戰鬥機
1、技術儲備不一樣
首先從技術儲備來看,美國在五代機領域技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推出了首款隱身戰機F117,並且後來還發展了B2隱身轟炸機和F22隱身戰鬥機,所以美國在隱身戰鬥機領域技術非常先進,到了F35戰鬥機專案,美國就立刻快速實現量產,量產速度也越來越快,而中國則是第一次發展隱身戰鬥機,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過程。
F22戰鬥機
2、需求數量不一樣
F35專案是全球多個國家參與研製的一個聯合攻擊機,約有10個國家參與,並且還有其它非專案參與的國家,也和美國簽署了訂購合同,F35到目前為止,訂單數量已經超過了1500架,最終需求數量將會超過3000架,這樣的數量,必須要有巨大的產量支撐,所以美國不光在本土建立生產線,還在義大利和日本建立生產線,進一步擴大產能,而J20只屬於中國裝備,需求有限,並不需要大量裝備。
F35生產線
3、定位不一樣
F35戰鬥機屬於一款多用途戰鬥機,適合執行多種任務,所以每個國家對它的需求量很大,適合一機多用,而J20戰鬥機屬於空優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後面的任務交給非隱身戰鬥機執行,在這一點上,美國F22戰鬥機也是如此,F22也屬於空優戰鬥機,在服役的6年時間內,一共服役數量也才187架,這也能說明中國可能對J20戰鬥機的需求數量也不需要那麼大。
J20戰鬥機
4、升級和改進需要
前面提到了,J20屬於中國首款隱身戰鬥機,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探索,目前服役J20戰鬥機數量有限,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需要根據使用情況,總結經驗進行改進,並且進行升級,使J20戰鬥機的效能更加優秀,比如J20A和J20B等型號,也都在研製當中,J20的設計總師也說過,J20要形成一個系列,當技術徹底成熟後,進行最終的量產。
5、部分配件受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服役的J20戰鬥機,還使用的是進口俄羅斯的發動機,這也證明J20配套中國產發動機至今還沒有定型,這也限制了J20戰鬥機的部分效能,因為目前J20所使用的發動機,還是四代機使用的發動機,比如蘇30戰鬥機,所以發動機的限制,也讓J20戰鬥機難以進行大規模的量產,一旦發動機定型成熟後,J20的產量將會提高,不過最終建造數量也有限,因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並不需要數量較多的J20戰鬥機。
俄羅斯AL31系列發動機
綜合來看,J20戰鬥機產量不多存在著各種原因,此外中國其它型號隱身戰鬥機也在研製當中,屆時J20戰鬥機的壓力也會減少,就如同F22搭配F35戰鬥機一樣,J20負責奪取制空權,第二款隱身戰鬥機或者非隱身戰鬥機負責執行剩餘任務。
-
14 # 華哥關心你
F35屬於F22的閹割版,為降低成本,其加工生產流程大為簡化,大部分零件由機械流水線完成。
而殲20是針對F22進行研發的五代機,由於後發優勢,殲20在許多方面已經強於F22。未來將安裝峨眉發動機,屆時殲20將會完敗F22。
由於殲20走的是高階高配路線,技術水平高,其許多先進配置不僅優於F35,甚至優於F22。其加工製造難度和要求的精度也高於F35。所以加工難度大,生產週期長。
美國大批次產F35,表面是照顧盟友,滿足盟友所需,實質是藉機大撈一筆,並且利用對F35技術和維修保障的控制,綁架盟友,從中套利。
美國轉移到日本和南韓的生產線,其生產的F35效能質量,就象當年的中國產臺式聯想電腦一樣,相信使用起來類似於印度產的蘇30。
比生產速度,F35確實比殲20快了不少,論質量和效能,F35與殲20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
15 # 手機使用者臘肉
因為我們國家軍費佔國民經濟比重太低,才百分之二不到吧,當年美國冷戰高峰時期可是佔到百分之十幾到二十,這比例對美國的經濟也沒太大影響,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高。
如今美國正在挑起新冷戰,面對挑戰,中國必須要強硬麵對,以世界最大工業國的實力碾壓之。嚇倒美帝國主義,使之退出第一島鏈,為此,必須擴大軍費投入,以美國六十年代的軍費支出為例,中國要達到年軍費支出佔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中國2020年大約15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計算,把軍費支出提高到百分之二十,那麼每年支出3萬億美元來擴軍備戰,連續十年,這十年至少要投入五十萬億美元擴軍
這五十萬億軍費支出,中國可以造出起碼30艘不亞於美福特級的航母,3000架20,1000枚東風,50艘核潛艇,500架戰略轟炸機。以中國的體制優勢,把美國拖得疲憊不堪,自動退出第一島鏈,不戰而勝。
-
16 # 科羅廖夫
2021年的1月11日,是殲-20隱身戰鬥機首飛10週年的紀念日,軍迷們都期待這一天還有新型戰機的首飛,這些預期包括安裝渦扇-15C發動機的完全版殲-20、殲-20的雙座型戰機,海四代艦載戰鬥機,或遠端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劃掉,是轟-6Z)等等。
殲-20隱身戰鬥機的意義在於,在世界先進戰鬥機領域,我們不僅追上了世界一流,而且在部分領域還有趕超的的設計。在隨後的歲月中,在人們的目光中,殲-20一步步成熟並服役。不過,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殲-20的生產不夠快,產量不夠多,一般認為目前殲-20的總數量在一百架左右。
現在,世界乃至亞太地區各國服役的F-35隱身戰鬥機的總數量已經有數百架之多。頗有隱身戰鬥機“圍堵”中國之勢,這會給中國空軍帶來不小的壓力,值得高度警惕,幸虧我們早就有了殲-20。在2021年1月23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釋出了F-35專案的最新月度簡報——截止到去年年末,F-35系列隱身戰機的交付數量已超過610架,輕鬆突破600架大關。
實際上如果不是受到美國國內COVID-19疫情“野蠻生長”的影響,早在去年11月結束時就可以實現這個新突破。在經歷早期漫長的研發試飛、改進升級陣痛後,F-35隱身戰機終於是苦盡甘來,正式量產服役工作終於得以穩步推進。超過600架這個交付數量相當驚人,遠比其他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乃至隱身無人機的量產數量加起來還要多,甚至比很多三代機、三代半的量產數量還要更多,量產速度還要更快。
這還不是F-35量產速度的天花板,按照最新計劃表,F-35將會在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全速率生產,屆時F-35的年量產數量將高達160架,這種全速率生產將持續10年以上,未來F-35在量產上帶給外界的震撼還會更多。
那麼問題來了,F-35隱身戰機究竟是如何得以實現這種驚人生產速度的呢?這就要從其專案本質說起了。
F-35隱身戰機生產速度快的一大奧妙就是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合作生產。F-35專案擁有1900多家供應商/配套廠商,其中1800家位於美國本土,100多家則分佈在國外,直接或間接僱用了近20萬人,預計到2022年還將增加到26萬人。
F-35專案的這些供應商不乏西方頂級航空技術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作為總承包商,BAE系統公司、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普拉特•惠特尼集團、阿萊尼亞•馬基、羅•羅公司、柯林斯埃爾位元公司等一系列軍工/航空巨頭作為主要供應商,確保能夠高效、合格、及時交付產品。
F-35專案也證明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強大的領導力和系統整合能力,如此一來F-35的批次生產計劃才得以穩步推進。
在得到西方知名軍工/航空巨頭的供應支援後,制約F-35隱身戰機生產的就是組裝了,在這方面F-35專案同樣表現出現。目前F-35已擁有三個總裝廠,分別是美國德州的沃斯堡工廠、義大利卡梅里和日本三菱重工名古屋小牧南裝配檢驗廠,三個廠三條生產線一起開動,生產速度自然很快。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約91%的生產量是由沃斯堡工廠承擔的,卡梅里和名古屋兩個廠只能算是打醬油,這兩者計劃生產總數只有150多架,剩下數千架F-35都要靠沃斯堡工廠。
而沃斯堡工廠也的確擁有這種能力,該工廠擁有1.4萬人,其中8000人直接為F-35專案工作。早在2010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斥巨資全面升級工廠設施,從基礎設施條件上為F-35爆產能做準備。
目前沃斯堡工廠採用F-35A/B/C三型戰鬥機共線生產的方式,巨大的廠房足夠同時生產總裝105架F-35,每架F-35生產總裝時間大約需要11個月。每次沃斯堡工廠對外發布生產畫面,一眼望不到頭的正在總裝的F-35總能夠讓人驚歎不已。
說到這裡,儘管殲-20的量產數量、速度從未披露過,但顯然是不及F-35的,很肯定存在巨大差距。不少人當然非常期待未來殲-20實現F-35這種量產速度,這其實並不現實,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首先,F-35專案是要全面早於殲-20的,2007年首架生產型F-35B就已下線,首架F-35C在2009年也已下線,而殲-20在3年後才首飛,時間上明顯落後,要實現量產速度反超是不可能的。
其次,F-35作為一款“國際合作戰機”,擁有國內和國際大量訂單,只有極力提升生產速度才能按時交付各國空軍。而殲-20和F-35在市場定位、使用者群體乃至計劃列裝規模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巨大差異,一味地拿它們量產速度進行比較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
17 # 拾玖雲鏡
F-35戰機的總產量已達600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更是直接表示F-35戰機的年產量已逾130架,與美國的瘋狂造機模式相比殲-20三年50多架的產量確實比較低。其實這種大型量產我們也完全可以做到,只是現階段的部分條件還不夠成熟制約了殲-20的產量罷了。
F-35大象漫步
一個最主要的制約條件還是大家所熟知的發動機問題,在渦扇-15正式問世前殲-20幾乎不可能開啟大規模生產模式。最初殲-20採用的是俄製的AL-31F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並不能完全滿足殲-20的需要,而且這種受制於人的情況也不可能大規模量產。而後殲-16、殲-10C等戰機裝備的渦扇-10C發動機成熟之後殲-20戰機的產量就明顯地加快了,因為這款發動機已經可以滿足殲-20的基本需要了,儘管任有不足但至少不再在受制於人。所以渦扇-15一旦正式問世殲-20的產量將會進入一個高峰期,只有這時的殲-20才是一架真正的五代機。
另一個制約條件就是殲-20戰機還處於生產初期,隨時可能發現新的生產和使用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花費時間的過程。殲-20面世至今已經進行過很多次的微調,任何一個細微的改動都會影響整條生產線的效率,但很多問題在設計戰機時是根本發現不了的,只有在生產線上才會暴露;同時,殲-20生產線還有可能隨時根據飛行員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反饋意見而進行改進,所以前期的生產速度註定快不起來。052級驅逐艦在建造生產之初就因為艦體焊接問題而停止了一段時間,遼寧艦的改造也是在解決航母用特種鋼技術的難題後才得以實現。要知道F-35戰機在生產之初速度也不快,網上關於它的各種問題頻頻爆出,甚至讓人一度覺得這款戰機就是美國用來坑錢的,它現在的生產速度也是一年年慢慢提升上來的。
殲-20黃皮機
所以現階段生產50餘架的殲-20不僅不算少甚至還是有點多,因為這段時間主要還是部隊與戰機的磨合驗證期,而且後期重新換裝渦扇-15發動機本身也是件麻煩事。之所以短時間內裝備一定數量殲-20與我們周邊國家的F-35陸續到貨也有莫大的關係,為了應對周邊地區F-35戰機帶來的壓力,我們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殲-20。
F-35整機組裝
F-35戰機和殲-20的產量與生產線的數量也有關係。F-35戰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斯堡、日本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廠、義大利卡梅里組裝中心設有多條生產線。因為全世界對F-35的需求量異常龐大(預計將在3000架以上),而且類似於英國這種等飛機上航母的國家更是對F-35翹首以盼;所以美國一直在逐年提高產量,為了提升效率還特地採用了全新的“脈動生產線”才達到了現在的產量。但就算如此130餘架/年的產量還是不能滿足全世界3000多架戰機的需求,未來美國就算再開新生產線也不奇怪。
脈動生產線
而殲-20的生產線很長時間都只有1條,所以產量自然不高,後來提升到了3條生產線的數量後速度就快多了。據說最近又增加了一條,那就是4條生產線了,而且中國採用的也是類似於美國的“脈動生產線”,在生產效率上不會比美國差,一旦4條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一年幾十架的殲-20肯定沒問題。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等待新款發動機和殲-20生產線的細節問題完完全全地解決。
多條生產線
美國F-22戰機的生產也對我們分析殲-20的產量有一定的借鑑意義。F-22前前後後十年時間總共也就生產了187架,原因就是技術更新得太快而且價格著實太過昂貴,所以才會重新研發低端版的F-35戰機。殲-20戰機作為與F-22戰機相當的新銳五代機價格必然也不便宜,所以也有可能採取也沒過類似的兩款隱形戰機高低搭配的可能。目前來看我們採取的是殲-16與殲-20的組合,但是殲-16畢竟是一款四代機,與數量眾多的F-35比起來還是不具優勢,不排除後面殲-31戰機出現繼而成為中國一款大會規模生產的價格相對便宜的五代機。
殲-31原型機
實際上,我們的生產速度不比美國差,殲-16戰機在殲-20之後都已經服役150多架了。殲-20作為我們的大國重器必然需要做到盡善盡美,任何細節問題都一定會在充分的驗證後妥善解決,這同樣需要時間。慢工出細活兒,殲-20大批次生產之時必定會給我們一個大大驚喜。
-
18 # 不知不覺107856831
因為烏克蘭沒有把航空發動機技術賣給中國,如此而已。
中國軍艦能下餃子般製造,那是因為烏克蘭給了船用發動機技術,不然,你下個毛線!?
-
19 # 魑魅涅槃
殲20作為中國自主研製得第一款五代隱身戰機,殲20早在2017年就已經批次裝備服役,經過幾年的量產現階段裝備服役的殲20數量越來越多,而且殲20的年產量也在不斷上升,從早前每年只能個位數早已躍升到兩位數的年產量,這一點光是經常從網上披露的停機坪照片就能看出殲20的產量已經提升有多快。但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在批次生產的F35隱身戰機年產量更高,比如2020年F35隱身戰機的年產量高達157架,算下來平均每個月產量就高達兩位數,基本相當於殲20全年產量了。
其實殲20現階段年產量較低也是有原因的:
一、雖然成飛早在2014年就逐步建立了殲10戰機”脈動式生產線“,而脈動式生產線相比傳統生產線最大的優勢就是生產效率更高,比如現階段很多汽車生產線就採用了脈動式生產線,也就是熟悉的流水生產線,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透過模組化站點設計,每個站點只負責單個零部件裝置的組裝任務,所以生產速度和效率能夠極大提升。但是成飛掌握脈動生產線時間還不是很長,在生產線的快速組裝效率上還不夠成熟,外加上殲20隱身戰機整體技術複雜,需要的組裝裝置更多,所以產量現階段還不是很高。
二、殲20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五代隱身戰機,不光整體氣動佈局先進,而且裝備了很多先進航電裝置,比如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ETOS分散式光電孔徑系統、EODAS光電瞄準系統等,不光存在初期航電成本高的問題,而且這些航電結構複雜、需要更多的組裝時間成本,這對於殲20的產量也是一定的影響。
三、批次生產的殲20現階段裝備的發動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渦扇10B發動機,渦扇10B發動機作為中國自主研製、批次生產的第一款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改進版本,2018年才實現批次生產,初期發動機產量並不是很高。一架殲20就需要兩臺渦扇10B發動機,但是兩臺渦扇10B發動機都能交付兩架殲10C了,所以對於當前的中國空軍而言,相比殲20而言反而更需要的是殲10C這種機型,更何況渦扇10B發動機同時還被沈飛批次製造的殲11B、殲15艦載機、殲16多用途戰機同時使用,本來產量就不是很高,分配到殲20身上實際產量更是比較少的,所以這一點也是殲20產量比較低的原因之一。
四、殲20真正需要裝備的發動機是正在試驗階段的渦扇15,如果初期建造大量殲20,但是實際裝備壓力又不是很大,那麼勢必會造成一定軍費預算浪費,畢竟這些使用頻率不是很高的殲20日常運營維護成本更高,後期依然需要更換渦扇15發動機。
五、承擔殲20製造任務的成飛除了要量產殲20外,還要量產訂單壓力更大的殲10C,過去幾年空軍向成飛增購的殲10C訂單量越來越大,而成飛過去幾年也一直在增加殲10C的生產線數量,所以在有限的產能面前對於殲20的產量提升也就不如殲10C多了。
六、短期內快速大量生產完殲20並不合適。因為殲20的服役週期至少要到2045年前後,從後勤保障角度來說,如果過早停產會影響到殲20的後續正常戰備,比如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最近就被爆出缺少核心零部件,很可能會造成全部B2轟炸機停飛。再加上一個國家的軍隊不可能連續三十年每年都裝備十幾架殲20隱身戰機,更何況殲20是一款雙發重型制空戰機,從軍隊武器裝備的建制要求來說,這種重型制空戰機比例不可能太多,那麼殲20裝備的數量也就不會太多,就像美國的F22隱身戰機只裝備了187架就全面停產一樣。
而美國的F35隱身戰機不斷提升產量背後,除了美軍現役的很多戰機都是裝備服役於上世紀90年代急需更換外,還有另外兩點就是F35對於美軍而言是一款國際外銷機型,如果不趁早搶佔市場的話,除了會喪失藉助F35隱身戰機控制盟友外,還會喪失未來F35的外銷市場,所以美軍在不斷提升F35的產量來降低成本的同時,更是為了搶佔市場、控制盟友。
但是對於我們而言,殲20短期內外銷的機率為零,那麼也就沒必要快速提升產量了,而且放緩生產速度對於殲20和中國空軍未來發展也是有很多優勢的。就像美國的F22隱身戰機到最後停產實際量產機型只有183架,但是F22從2205年開始量產到2011年關閉生產線,實際上每年產量也不過30架,結果關閉生產線沒幾年美軍不就後悔了嗎。
回覆列表
殲-20與F-35定位不一樣,跟F-22相比他的生產速度絲毫不低
關於殲-20的準確數量,顯然是不知道不能說,只引用下香港《南華早報》2020年1月22日的報道稱。2019年底時,(成飛)向軍方交付了第50架殲-20,這個資料也被國外媒體廣泛採用。
考慮到殲-20是2017年才開始小批次服役,這個生產速度已經是相當了不起。戰鬥機生產前幾年一般都是低速運轉狀態,生產人員培訓、生產線除錯、供應鏈協調需要時間,不可能一上來就到巔峰速度。現在保守估計殲-20的年產能已經可以達到30架左右,這個水平實際上已經超過了F-22。
當年F-22是從2003年開始交付,到2011年12月最後架於多賓斯基地移交給美國空軍,生產線總共運行了8年時間,總產量187架,平進年產量23架,這樣你還覺得殲-20生產速度慢麼?
至於跟F-35比,那是非常不妥。F-35本身是輕型戰鬥機,生產起來要比殲-20與F-22這種重型戰鬥機簡單的多。更重要的是訂購量上,現在不是打仗,需求不可能無限增長。要根據實際需求量來安排生產,總不能今年多建幾條生產線,多招把產量衝上去,明年沒訂單集體去喝西北風吧。比如F-22產能最高是2004年,達到31架,洛馬甚至計劃安排在2005年生產43架。但在2005年美國國防部宣佈將產量從339架砍至183架後,洛馬立刻將F-22產能調整至18-20架。
F-35目前產量最高是2019年的134架,今年受疫情影響生產124架,未能達到141架生產計劃
這方面F-35的持有訂單數實在是太猖狂了,已經交付了700多架,手頭上還有1000多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計劃在2022年產能增至巔峰170架,可以保持160架以上的高速生產模式至2030年以後。這方面是無法跟F-35比的,殲-20也不肯能以F-35的產能進行生產。
最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增產上也有小花招。採用模組化生產和脈動流水線裝配,洛馬把F-35的生產拆分數個大模組,諾斯羅普•格魯曼、英國BAE系統、義大利馬基公司等都分得部分模組生產。國內與國際合作商生產送交後,以脈動生產線的形式組裝,大大提升生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