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坡居士
-
2 # 一般四般
二戰結束後的外交戰略。
由於當蘇聯過於強大,歐洲其他國家,都懼怕蘇聯。
這個時候美國開始執行他們的戰略方案,惡魔化蘇聯,向歐洲樹立起這樣的敵人。
這樣的好處是歐洲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統一的聯合體。
二來如果戰爭啟動,永遠是先發生在歐洲大陸,美國本土可以遠離戰爭,從而在贏得一站和二戰的戰爭福利後,還可以贏得三站的福利。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戰爭武器,包括核武器,雖然比起蘇聯時期差遠了,但也不是歐洲其他國家可以比擬的。
這樣一來,美國就可以不斷繼續推行自己的歐洲分裂計劃,歐洲各國雖然明白這個計劃,但是俄羅斯的強大確實是事實。
其實這個計劃可以看做中國封建時期的朝貢政策的延續。
-
3 # 小虎幾
從沙皇以前俄國侵佔了很多土地而成橫貫兩洲旳現在。之後卋界又成二大陣營,以蘇聯為代表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在當時社會主義就是實行共產主義制度,目標是解放全人類,這對西方國家都成了對立之勢,所以西方對老底的俄羅斯就不喜歡了…
-
4 # 偶爾來隨便看看
東正教和西歐天主教矛盾。
被蒙古統治過有初夜權,有蒙古人血統。
太大,融入歐洲那堆小國中就成主導了。
-
5 # 卡卡利亞啊
俄羅斯人,西方的人 佔著東方的土地。 西方人對著幹的體制。 少了西方人的陰險 多了草原上的蠻勁! 歐洲中最大的歐洲民族 蘇聯留下的影子 歐洲國家害怕 現在解體了歐洲人想要給俄羅斯人一點溫暖 但是他們的小主子不樂意 所以兩邊安撫
-
6 # 兵者詭道也
為什麼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很簡單,要是你是歐洲人,你也不會喜歡。
其實歐洲,特別是與俄羅斯接壤的部分國家,對俄羅斯向來沒有好感。這種不對頭的原因有很多,簡單得來看,可以歸結為民族,信仰,歷史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民族差異。俄羅斯大多是東斯拉夫人,而歐洲國家以安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普魯士等民族人種為主。這些血統的差異使雙方自然而然得產生心理上的情感上的隔閡。
其次,信仰差異。俄羅斯信仰東正教,而歐洲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我們知道宗教信仰這東西很難調和,不同教派之間容易因信仰差異出現矛盾和分歧,歷史上東正教和基督教會和天主教的矛盾也不少。
另外,歷史問題。俄羅斯向來比較霸道,甚至有侵略傾向。由於俄羅斯國土跨及歐亞,對歐洲人來說身邊住著一頭好鬥的北極熊可不是一件能令人開心的事情。特別是蘇聯時期華約和北約的對峙即使今天還讓人心有餘悸,當前的歐洲幾個強國當年可都是北約的成員,心理上站在美國陣營,但身體卻就在俄羅斯身旁,這種矛盾的處境實在是讓人尷尬的。歷史上,俄羅斯欺負歐洲的例子也不少,像現在的波蘭等國家如今依然對俄羅斯有非常大的牴觸。
其實不關歐洲,俄羅斯對中國來說同樣是一個大威脅。一個強盛的俄羅斯向來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半死不活的毛熊才是中國想看到的。
-
7 # 歷史區總柴
其實民間的排斥俄國並不是常事。
多數是政治上的作為,和輿論上的宣傳,而這些都是要服務於國家的關係和政策。
蘇聯時代,蘇聯作為一個龐大的怪物不停地威懾著整個歐洲,對於制度、意識形態、軍事威脅,這些讓西方人很難正視俄羅斯人。
東歐的國家本來都是蘇聯的加盟國或者盟國,有的從蘇聯分裂出來和俄羅斯由於對蘇聯的遺產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有的則是在蘇聯時代就被經常控制、壓迫,比如布拉格之春。
現如今,即是蘇聯解體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他需要什麼?需要一個敵人,一個能讓它繼續成為超級大國管理世界的敵人,而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有這個資格。
人種不同,凱爾特人種、猶太人、日耳曼人種為主的西歐和美國一直和俄羅斯這種蒙古化的東斯拉夫人種有隔閡。
宗教不同,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教派不同也導致了西方對俄羅斯的眼光異樣。
現今俄羅斯政治軍事態度都十分強硬,與北約處處對抗,這也是原因之一。
-
8 # 三橫兩豎的毛
沙皇俄國時期,巔峰的俄羅斯雄視歐洲,全歐洲都對俄羅斯充滿著恐懼的情緒,這就是導致之後幾百年,但凡有機會,歐洲就會想辦法削弱俄羅斯,唯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國家一個是法國,一個就是俄羅斯。
-
9 # 非洲雄獅12
我也不喜歡俄羅斯,把我們外蒙獨立出去了,堪察加半島和海參崴,庫頁島都搶去了,我們本來應該和它們是以伏爾加河為界線的。除非它現在主動歸還或是賣給中國,庫頁島堪察加半島,並且中國收復蒙古時候不可以敢於,才會改變我們對俄羅斯看法。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丟失土地,我們不應該承認才對
-
10 # 詹思丁
俄羅斯在人種上與西方國家並不二致,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在膚色、頭髮、眼睛等等都與歐洲國家非常接近,也就是說從外表上看俄羅斯與西方人的差別非常小,頂多是東歐和西歐的差別。雙方本來有很好的相互友好相處的條件和資本,相互之間的親切感本應存在。但是雙方卻沒有因此走在一塊,西方國家可以把本屬於東方的日本看作是西方陣營,卻對本屬於西方的俄羅斯難以真正接受,只能說人種之外的其他因素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俄羅斯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莫斯科公國。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後,俄羅斯人一步一步向外擴張,領土面積不斷增大,成為了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後來經過彼得大帝以及之後歷代沙皇的改革,俄羅斯慢慢強大起來,特別是軍事實力,這樣導致俄羅斯的擴張野心越來越大,最後把領土擴張到北極圈和太平洋。而俄羅斯佔領的土地資源都比較豐富,這又反過來為俄羅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最後俄羅斯終於成為與英法得並駕齊驅的歐洲大國,並且可以參與到歐洲問題的解決中,列強也不得不重視俄羅斯的態度。
俄羅斯在十月革命後,社會制度的變化讓雙方的對立成為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加上新成立的蘇聯在綜合實力上越發強大,由於是新生的社會制度,對外比起西方來又有自身獨特的吸引力。這讓歐洲國家感受到了威脅,不斷找機會想把蘇聯扼殺,但事與願違,在二戰中還不得不與蘇聯合作。戰後蘇聯更是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也是西方國家的心腹大患。後來蘇聯解體,俄羅斯的國力大大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特別是是軍事實力,加上不可限量的潛力,讓西方國家老是擔心俄羅斯再次崛起成為蘇聯。就算俄羅斯再三宣告與蘇聯劃清界線,表示要融入西方世界,並做出了讓步,但西方國家就是不相信俄羅斯,反而在戰略上不斷打壓俄羅斯。這讓有大國情懷的俄羅斯頗為受傷,不得不另尋它途,走上了與西方國家既合作,又對抗的道路。這樣西方與俄羅斯的距離也從若即若離向越來越遠發展。
另外俄羅斯的文化是一種東西合併的文化,雖然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但東方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國土大部分位於亞洲,與亞洲國家的聯絡也非常緊密,這讓西方國家始終在心裡和文化上無法認同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是與自身不同的異類。沒辦法真正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這樣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複雜。
-
11 # 千佛山車神
恐怕不止西方不喜歡吧?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不過西方人也不是一直都不喜歡俄羅斯。
西方和俄羅斯的分裂是源自一戰後蘇聯的建立。蘇聯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西方截然不同。並且在十月革命後,作為曾經的英法同盟一方的蘇聯擅自與德國媾和,退出了一戰,這極大的增加西線戰場的負擔,差一點改變的戰局。
為此,西方人在蘇聯成立伊始就對這個國家充滿了敵意。
不過在此之前,俄羅斯不只是和西方關係不錯,俄羅斯就是一個西方國家。
自從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之後,俄羅斯就一個勁兒的往西方靠攏。
為此,彼得大帝不惜屈尊前往荷蘭做學徒,在回國之後又將都城從內陸的莫斯科遷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為的就是更好的與西方溝通,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文化制度。
(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15世紀時還是隻是一個偏居東歐的邊緣國家)
1473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皇室遺族——索非亞公主。至此,擁有羅馬皇族血統的俄羅斯歷代統治者均以光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
隨著俄羅斯的不斷強大,西歐國家也不得不開始正視這位來自東歐的暴發戶。
在幾代雄主的不斷經營下,俄羅斯帝國持續擴張,到19世紀初時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美的超級大帝國。並在隨後的拿破崙戰爭中成為歐洲反法同盟盟主,最終帶領著反法聯軍殺入巴黎,流放了拿破崙。
光宗耀祖啊,俄羅斯同志!
雖然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與俄羅斯一度反目成仇,兵戈相向。但是面對著歐洲中部瘋狂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和英法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到一戰前夕,英、法、俄組成了三國同盟集團,共同對抗德、奧、意的三國協約集團。
這時俄羅斯與英法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俄羅斯也屬於以歐洲為主的西方大家庭內。不僅如此,作為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俄羅斯國旗所使用的白、紅、藍三色也被廣泛應用與其他的斯拉夫國家。
在之後打響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用巨大的傷亡牽制住了德國大量的兵力。加之美國的參戰,同盟國的勝利指日可待。
根據英、法、俄三國戰前簽訂的協議,若是打贏戰爭就將奧斯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割讓給俄羅斯。屆時,俄羅斯將遷都君士坦丁堡,完成500年來光復東羅馬帝國的夙願。
但可惜的是就在戰爭結束前夕,俄羅斯突然倒在了革命者的手裡。新生的蘇聯在割讓了大片領土後退出了一戰,也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君士坦丁堡。
唉,百年夙願,就這樣功敗垂成。
(卡廷慘案,蘇軍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趁機強佔波蘭東部地區,並且在卡廷森林槍殺大批波蘭精英)
戰後,在蘇聯的控制下,東歐各個附庸國經濟是一片蕭條。人民生活水平跟西歐是越拉越大,越拉越大。最終引爆了東歐劇變,蘇聯也在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中走向解體。
東歐的這些國家在掙脫了莫斯科的枷鎖後紛紛轉投北約和歐盟門下,相比於英法,他們更加的敵視俄羅斯。
因為俄羅斯給他們造成的痛苦實在是太深了。
另外說明一點,東方國家也不太喜歡俄羅斯。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羅斯強佔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
12 # 梅絲露
西方的國際問題專家承認,冷戰結束之後,首先是西方國家把俄羅斯想錯了,所以在和俄羅斯的關係上做錯了,最後導致目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處於一種暗冷戰狀態,把西方和俄羅斯的互相敵視正常化了。
如果要說俄羅斯在歷史上侵略成性,所以在歐洲結下了很多世仇,那倒正有點冤枉俄羅斯。首先歐洲歷史就是各國之間的侵略史,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波蘭、俄羅斯等國家和民族之間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在這些國家之間,侵略就是家常便飯,不值得記仇。事實上俄羅斯在早期一直是一個被鄰居波蘭瘋狂侵略的落後國家。直到十八世紀,一直“受欺負”的俄羅斯才第一次和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打敗了波蘭。從1772年開始,直到前蘇聯時期,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一共4次瓜分波蘭。
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當代之仇是二戰後結的
二戰結束後,美國一方面對西歐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大規模支援西歐國家復興;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排擠東歐國家和蘇聯。1955年,蘇聯代表東歐國家陣營提出加入北約的申請,被北約拒絕。隨後蘇聯牽頭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東西方陣營的冷戰對抗正式開始。所以說,西方國家和蘇聯陣營的敵對態度,始作俑者可以算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因為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主動把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敵視俄羅斯。
前蘇聯解體,柏林牆倒掉,華沙條約組織不再存在。本來,這是一個雙方放下敵視,重新牽手的機會。但是西方國家牢記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原罪”,不願放棄對俄羅斯的敵視。從葉利欽開始、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多次提出加入北約。但是每次都被北約的領袖們拒絕了。也許美國需要這樣一個歐洲的共同敵人存在,透過恐懼來維持美國對歐洲的統治。
北約不但不接受俄羅斯的加入,還透過北約東擴,兼併了所有前蘇聯的友邦和加盟共和國,導彈已經直接架到俄羅斯邊境了。普京說:當你把彈簧壓到最緊的時候,也是彈簧彈力最大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放棄了加入西方的企圖,走向了西方的對立面。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可以說是俄羅斯和西方的決裂點。這一問題,不論美國中央情報局還是英國情報6處,都有分析專家公開撰文,批評西方國家在對俄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之前,一直缺乏一個明確對俄羅斯政策,導致俄羅斯被推向對立面。
西方國家不喜歡俄羅斯,有最初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有美國需要維持一個歐洲共同“敵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當前蘇聯垮臺之後,俄羅斯沒有像其它鄰國那樣支離破碎,乞討求活。相反,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一直保持著團結,國力不斷壯大。這種強大,沒有讓西方國家感受到冷戰結束“最後的勝利”。
-
13 # 琺大庶吉士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的原因很多,比如歷史原因,俄羅斯主體民族所屬的斯拉夫人種,在羅馬時代經常淪為奴隸,社會地位低下,為西方人所不齒;在比如宗教原因,雖然他們都信奉基督教,但西方人更多信奉天主教以及後續改革的新教,而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彼此間對教義的理解存在很多差異,齟齬的事情也非常多。
當然,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更多基於現實因素,即強大的俄羅斯對西方國家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威脅。在西方近現代歷史中,但凡俄羅斯強大,歐洲國家必然一地雞毛,衝突不斷。這是因為強大的俄羅斯一定會努力尋求西向的擴張,至少也是實際的影響力,這期間俄羅斯時常成為歐洲的“世界警察”,頻繁插手歐洲事務,而歐洲並不是統一的地區,面對俄羅斯的威脅也必然出現無法有效應對的情況。所以恐俄是近代以來歐洲國家的通病,比如在二戰末期,納粹敗亡的時候,幾乎當時的德國高官都會想辦法投降西方國家,因為他們瞭解戰後的歐洲必然會反俄,而這時的德國也必然成為反俄的前線,自己的前途仍一片光明。
-
14 # 傾苦念
歐洲人不喜歡俄羅斯,俄羅斯人也不喜歡歐洲。
從地理上看,俄羅斯大片領土其實在亞洲,不過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歐洲,所以俄羅斯是一個傳統歐洲國家,這一點已被世界所公認。
可是我們發現,歐洲人似乎又從來不把俄羅斯人當成“自己人”看待,他們時刻提防著俄羅斯人,預防著外族入侵。俄羅斯這邊也時刻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想挖走一塊土地。
於是,俄羅斯與歐洲人互相看不慣,互相仇視著,這並不是近幾十年才發生的,而是在上千年前就已經如此了——綿延千年、深入骨髓的仇視活動。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至少可以從宗教、種族和歷史戰爭三個方面來看。
宗教信仰的不同,往往是兩個國家或者民族仇視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伊斯蘭世界與以色列的水火不容便是如此。若拋開這個原因,你會發現以色列跟周邊那些國家,其實也沒什麼大的矛盾。
歐洲人多是信仰基督教的,而俄羅斯是信仰東正教。這兩個教本來是同宗同源,但在11世紀初基督教東西兩派分裂了。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自稱為正教;基督教以羅馬為中心,調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人滅亡。後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他宣佈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並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
從此以後,俄羅斯代表東正教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作鬥爭。這種宗教上的鬥爭,直到現在依然在進行著。
若從戰爭這一方面來看,歐洲人不喜歡俄羅斯也是情有可原,誰叫你老侵略別人?
俄羅斯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史,為了能獲得出海口,從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女王,一代代沙皇不斷向西擴張,先後打敗了波蘭、芬蘭等國,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了聖彼得堡。俄華人並不能滿足,因為波羅的海其實是一個內海,他們依然被關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裡。
為了獲得南方的溫暖土地,俄華人又不斷南下,經過長久艱苦卓絕的戰爭之後,終於獲得了克里米亞等黑海出海口。
從歐洲人的心態來說,俄華人是門口的野蠻人,一個長期存在的外在威脅,況且俄羅斯南方的大片沃土也是歐洲人所向往的。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歐洲人意識到,必須征服俄羅斯,必須一勞永逸地解決!
於是我們看到從拿破崙到希特勒,都費盡心機想要征服俄羅斯,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歐洲人的想法是征服俄羅斯沒有錯,錯的是方法沒對,時機沒對。一旦有機會,歐洲人還會這麼幹。俄羅斯人同樣如此,一旦有機會,他們也會一點點向西推進。
這是已經成為一種不可調和的歷史癥結。
種族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不得不承認,歐洲存在一個鄙視鏈,英、德、法、意等國互相鄙視著,互相視對方為文盲。然而在對俄羅斯人的看法上,他們卻取得了難得的共識,一起鄙視俄羅斯人。
他們對俄羅斯人的鄙視,甚至比對其他那些斯拉夫人還要嚴重。因為俄羅斯曾經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這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龐雜聯合體。有作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還有欽察人,突厥系人種,土庫曼人等等。對人種純潔要求很高的歐洲人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並且在歐洲人看來,以上這些人種都是野蠻的,具有侵略性的,讓人瞧不起的。
曾經有一個西方外交官用這樣一個現象比喻,來說明為什麼他們看不起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我們都是一個媽生的,但是俄羅斯我知道他是我爸的兒子,可是我不知道他是我爸和哪個女人生的……
回覆列表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這話沒毛病!不信你看歐盟“盟主”德國總理默克爾看普京的眼神。
我想題主所說的西方人應該是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國家,主要應該還是以地緣上距離俄羅斯比較近的歐洲國家。個人覺得不喜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歷史看,嗜血成性。閒言碎語不要講,就先從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俄羅斯帝國開始。彼得一世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俄羅斯人認為他是俄羅斯帝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皇帝,因此稱他為彼得大帝。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權上位後開始向西看,制定了西方化政策,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使得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在他執政期間,窮兵黷武,先後發動了遠征土耳其奪取亞速的戰爭;又與瑞典開戰,奪取了大片土地,並佔據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還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了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東擴張,透過《尼布楚條約》、《璦琿條約》以及後來的《中俄北京條約》侵佔遠東直至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甚至其晚年曾企圖率兵侵佔中國長城以北地區,但因力所不逮而未能實現其霸權野心,俄羅斯參政院授予其“全俄羅斯的皇帝”頭銜。自此,俄羅斯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帝國,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後世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又與奧斯曼土耳大戰,奪取了黑海出口克里米亞,在南部其勢力侵入到巴爾幹半島;在西部趁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十九世紀,又在阿富汗與英華人展開爭奪殖民地戰爭,將阿富汗分而治之。二十世紀初,又為爭奪中國東北利益,與日本在中國土地上打了一場日俄戰爭。再到現代蘇聯與希特勒德國瓜分波蘭,強行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納入蘇聯版圖,威逼羅馬尼亞割讓了摩爾達維亞(摩爾多瓦),吞併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再後來的入侵阿富汗等等大家就比較熟知了。可以說,整個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這樣的俄羅斯鄰居,又如何不讓歐洲等西方提心吊膽呢?
二是從民族看,非我族類。據傳俄羅斯人的祖先是古羅斯人,所謂羅斯人,是芬蘭人對居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一些日耳曼人的稱呼。這些人是從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經河流水道航行而來的瑞典商人和海盜,他們以武裝商隊為基本組織,因而行動十分機動靈活,並且有極強的戰鬥力。這些人在進行貿易活動時,也從事著搶劫和殺人越貨的海盜勾當。公元13世紀,蒙古人征服了古羅斯地區,建立了以基輔為中心的金帳汗國,並統治該地區長達240年之久。在這期間,他們不斷與蒙古征服者進行鬥爭,後來才建立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莫斯科公國。而在這個過程中,古羅斯人逐步分化為三個民族,俄羅斯民族也就此誕生。由此可見,俄羅斯民族在其形成歷史過程中,由於政治、經濟、歷史、宗教等綜合作用下,鑄就了其獨特的民族精神:因群聚性而極富團結精神,因野蠻強悍而極富好鬥精神,因生活重負和靈魂不安極富侵略精神。正如俄國著名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我想西方人對他的不喜歡也是緣於這種“恨”吧!
三是從宗教看,正邪有異。俄羅斯民族信仰主要是東正教。東正教源自希臘文明對救世主的信仰,其實體通稱正教會(東正教會),全稱正統天主教會,主張隱修主義,民族主義,平等主義。在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天主教與正教會曾經結下血仇。十七世紀,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禮,俄羅斯帝國彼得一世實行宗教鎮壓迫害政策,被老信徒們稱作“敵基督”。雖然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頒佈了針對老信徒派的緩和政策,正教與羅馬教廷開始有了和解與交流,但基層群體由下而上的實際對立不變,波蘭、烏克蘭等地的教區爭奪繼續。其實,直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俄羅斯正教會才作為東正教最大的教會,加入到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1965年10月,俄羅斯正教會大主教雅君高與羅馬主教保祿六世兩人先後在羅馬和伊斯坦布林釋出《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聯合宣告》,相互廢除了900年前加給對方的絕罰,但關於聖事和教義的分歧依然存在。俄羅斯東正教帶有強烈的地域和民族色彩,雖然同根同源,但與西方國家普遍信奉天主教等還是有著長期的內在衝突和矛盾。
四是從文化看,難以融合。俄羅斯的文化結構成份非常複雜,因為在俄羅斯民族形成過程中,既有其自身北歐古羅斯人文化基因原始碼,又有徵服者蒙古——韃靼人的影響,還有其在擴張與征服過程中融入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更帶有東正教宗教文化的深刻烙印。與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雖然有著總體的一致性,也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徵和區別。主要表現在文化發展速度很慢、既有區域性性與封閉性又有相容性與兩極性、缺乏經濟聯絡卻受自身獨特東正教宗教信仰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在西方人眼裡俄羅斯人是東方人,同時也被視自身為正統的歐洲文化所不認同。
五是從地緣看,勢同水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不待見,更多的恐怕根植於其強烈的地緣政治衝突。從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帝國到希特勒兵臨莫斯科城下,從昔日鐵幕時代兩大軍事集團劍拔弩張的對峙,柏林牆切分兩個世界兩種文明,到如今雖然蘇聯解體北約依然步步緊逼,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幾百年來,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衝突幾乎就沒有停止過。蘇東劇變雖然讓北極熊元氣大傷,但並未傷筋動骨,俄羅斯強大的核武庫威懾,始終都是高懸於西方國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火藥桶之畔,誰又能高枕無憂?!
在“地圖頭”成功把蘇聯帝國拆零後,俄羅斯人曾經試圖加入北約,但卻被冷傲的拒絕。北極熊不吃人也成不了維尼熊,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剛在烏克蘭、敘利亞活動了一下筋骨,西方世界立馬就談熊色變了。這樣的俄羅斯人又如何能讓西方人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