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古觀津
-
2 # 康巴Danzhou
宋錢鑄造量大,錢文精美,是收藏把玩的好選擇,一般的古玩小市場都可以交易收購和鑑定,現在古錢幣收藏算是熱門,但要避免上當受騙,一定要找到有資質的公司或聲譽不錯的個人,注意甄別騙子,
-
3 # 蔫老王
遼和北宋並存,在當初遼管轄區域,出土最多的是宋錢。這說明什麼?一是遼前鑄造的少,只是證明有那個年號而已。二是遼國世面流通的多為宋錢,可能是澶淵之盟造成的吧。本人是一名文物工作者,參加過很多遼金遺址、墓葬的考古發掘,出土的錢幣多為宋錢,遼錢鳳毛麟角。
-
4 # 墨染南國
《遼史·食貨志》記載的年號錢有:乾亨、太平、鹹雍、大康、大安、壽隆(壽昌)、乾統、天慶共8種;《泉志》另外記有:天贊、應歷、重熙、清寧4種,兩書合計共有12種,實際上鑄造了13種年號錢,因為大康年號有元寶和通寶兩種。遼代從太祖建年號開始,到天祚帝共有22個年號,歷代錢譜共收有傳世年號錢19種,非年號錢5種。
遼代除了年號錢之外,還有幾種非年號錢以及契丹文錢。
第一種是“通行泉貨”
史書中沒有記載,1981年7月內蒙古林西縣三道營子村發現的錢幣窖藏中有1枚通行泉貨。1989年石家莊市工農路出土窖藏錢幣14000餘枚,其中也發現1枚通行泉貨。據考證這批錢幣窖藏的時間為939-946年,正值遼初太宗耶律德光執政時期(927-947)。由此可以證明,通行泉貨應該是遼代早期鑄造的非年號錢,可能是最早的遼錢。
第二種是“千秋萬歲”
《泉志》中有收錄,說明此前已有鑄造。但是《泉志》只有文字,沒有可靠的錢圖做借鑑。因此,難以在大小不一、版別各異的眾多千秋萬歲錢中甄別出來。即便按照《泉志》記載“錢徑三分”,將超出此標準的排除,也是種類繁多,難以定奪。因為千秋萬歲錢多出自與宗教寺院有關的佛寺遺址中,可能是供養錢的一種。
第三種是“牡國元寶”“助國元寶”
這兩種錢幣,形制大小、書法風格都極為相似,明顯是同一錢爐所鑄,直徑23毫米,重2.4克,錢文旋讀,書法不精。舊譜中將牡國元寶列為無考品,助國元寶則因天福二年(937)宣武軍節度使楊克遠曾進獻過。因此,被說成是五代時後晉宣武軍節度使楊克遠所鑄。牡國元寶、助國元寶在原遼國境內多次伴隨遼錢出土的例項,說明這兩種文獻中沒有記載的錢幣應該屬於遼錢。另外,牡國元寶之“牡”字,有人考證為“狀”字的隸書變訛體,“牡國”實際上就是“狀國”,正好與“助國”寓意相同。
第四種是“大遼天慶”。屬於遼代大錢
直徑約47毫米,光背,鑄工及書法都非常精美,是遼錢中最精美的一種。也可能屬於開爐錢,或是為慶典所鑄,數量極少,特別珍貴難得。
第五種是“大康七年”“大康六年”
這兩種大錢,都出自於墓葬,應該屬於隨葬用的冥錢。
第六種是“天朝萬順”這是一種契丹文大錢,舊讀為“大泉五銖”,後來被契丹文字專家陳乃雄教授重新釋讀為“天朝萬順”。屬於非流通錢,有金、銀、銅等不同的材質,而且大小、輕重都不統一。可能是壓勝錢的一種,究竟鑄造於何時?因何而鑄?目前還都沒有切實的解讀,存有很多的疑問。
另外,傳世的還有“神冊通寶”“大丹重寶”“開聖丹寶”“丹巡貼寶”“百貼之寶”“巡貼千寶”等幾種錢幣,也被認為是遼錢。這是因為《欽定錢錄》引用《遼史·食貨志》認定契丹建國號以前就鑄造錢幣了,並將一批無考錢歸為契丹建國號之前所鑄。但是上述錢幣既無文獻記載,又沒有出土證明,對真偽的認定不能輕易下結論,還有待於將來的考古發現來驗證。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立國二百多年,社會經濟始終維持“蕃牧漢耕”的二元化狀態。最初的貿易形式主要是以物易物,多以布帛為等價物,如953年北宋使臣胡嶠記述上京還是“交易無錢而用布”。偶爾也使用從中原輸入的錢幣,這從遼代窖藏中大量為唐宋錢幣就可以得到證明。大抵重熙以後鑄錢數量才開始增加,此前的都極為稀少。遼錢鑄造的都不精美。錢背經常出現錯範,文字也不規整,錢文都在隸楷之間,旋讀,光背,拙而不秀,鑄工粗糙。甚至一枚錢上有兩種字型,反映了契丹人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準都很初級。遼代總體上鑄造的錢幣不多,直到天祚帝保大五年(1123)亡國之際,交易和支付還有用牲畜的,這說明契丹人一直維持著實物經濟的生活,貨幣經濟比較落後。遼朝雖然發明了契丹文,但是在流通錢幣中,還沒有發現鑄有契丹文的錢幣,說明錢幣主要是供漢人使用的。
藉助於歷年來出土發現的遼錢實物、參照文獻資料並結合遼代的歷史發展程序,我們雖然大致上能夠梳理清楚遼錢的發展脈絡。但是,仍然還有很多未解之謎。而要最終消除籠罩在遼錢上的迷霧,還其本來的面目,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因為只有出土實物,尤其是窖藏的遼錢,對鑑定真偽才能夠起到一錘定音的判定。
回覆列表
遼代初期錢幣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遼代在歷史上建朝時間短,錢幣鑄量少,傳承時間長,因此遼代初期錢幣在中國民間傳世極少。尤其象天顯、會同、天祿、應歷、保寧、統和等幾個年號的真品,更是廖若辰星,難以尋覓,極為珍貴,在2007年春季中國北京嘉德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枚遼代“會同通寶”,以55萬元價格成交,其珍貴程度可窺一斑。
由於遼代初期錢幣的珍貴,近一個世紀以來仿者不少,甚至在國內某些大型的拍賣會上也不乏其贗品。因此,喜歡收藏錢幣的朋友在購買時應慎之又慎。
1、 遼代初期錢幣從外觀上看,整體做工十分拙劣、粗糙,極具古代遊牧民族那種原始、古樸、落後、粗曠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地區流行的精緻、規整的錢幣比,質量相差甚遠,風格巡異,不能同日而語。而仿品大多仿不出其特有的民族風格。
2、 遼代初期錢幣的錢文極具民族特點,寫法稚嫩,筆劃歪斜,字形拙劣,比較類似今天的“幼兒體”的味道,反映出當時契丹民族掌握中原漢文化還不十分成熟。而仿品儘管使出全身解數也仿不出這個效果,仿不出這種韻味。
3、 遼代初期錢幣的另一個突出特徵,就是錢幣的厚度極薄,是歷代錢幣中最薄的一種。這反映出契丹族當時生產落後,金屬材料奇缺的社會風貌,因此錢幣一般都在一毫米,或薄於一毫米,顯得非常佶據、寒酸。不像中原錢幣那麼肥厚、大氣、闊綽,而這正是遼錢難仿之處。仿品都略厚於真品。如果遇到一枚較厚的遼代錢幣就應該引起您的注意了。
4、 遼代初期錢幣的錢文字口極淺,錢文晦漫不清,錢文字口深一般都在0.3---0.5毫米左右。遠不象同時期中原流行錢幣那樣字口深峻,文字清晰。而正是仿品容易露出破綻之處。。
5、 遼代初期錢幣的正、反面往往都有錯範造成的鑄造缺欠,這符合契丹民族鑄造水平不高時代特徵,而仿品大多沒有錯範,在工藝上往往脫離不了中原錢幣精緻、規整的限制。
6、 遼代初期錢幣的底地一般都是麻麻劣劣,凹凸不平,這反映了當時遼代生產工藝低下。而仿品的底地較平,工藝較精,特意仿不出來這粗糙的效果。
7、 遼代初期錢幣背面比較平侇,內穿廓、外緣廓幾乎沒有。而仿品則不然,內穿廓、外緣廓很清晰、工整,怎麼弄也離不開中原錢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