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武當山、廬山、龍虎山、茅山是古代歷史上出隱士比較多的山,現在隱士比較多的山是終南山、武當山。
關於隱士,唐代著名詩人兼僧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寫盡了隱士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帶關、張二兄弟三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一通夢語“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既裝了逼,又把自己“包裝”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副大智大賢形象。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人士大夫都有隱逸情節。
中國的隱士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代。相傳堯想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顧辭不受並“遁耕於中嶽,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開了隱居的先河。隨後在渭水邊垂釣等願者上鉤的姜尚;動輒以鯤鵬之喻的莊子;幫助越王勾踐蟄伏二十年,一戰滅吳而成就霸業,然後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終成商聖的范蠡,這些都是先秦時期著名的隱士。
到了秦漢時期魏晉時期,歸隱文化開始興起。這一時期著名的隱士包括:授高徒改變天下的鬼谷子,尋徒傳世的得道仙人黃石公;以文謀事、功成身退的張良;隱而入世的商山四皓;個性張揚、隱而不得的竹林七賢;“不為五斗米折腰”,動輒“歸去來兮”,引領隱居文化“新風尚”的陶淵明。連曹操這種梟雄,還要時不時嚷嚷要回譙縣隱居來自抬身價。
進入唐宋以後,玩的是高隱的放達和閒情逸致。遭受安史之亂、官場失意的王維隱居秦嶺藍田輞川向佛修性,“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晚年的白居易可謂功成名就,大隱於朝市太囂喧,小隱於丘樊太冷落,朝市,還是中隱吧,於是隱居在洛陽郊外龍門香山;而遭遇烏臺詩案的蘇東坡,流放就是隱居,出行只能“竹杖芒鞋”,還自我安慰“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生假隱居、真豁達!
隱士們隱居,或為參禪修道、修身養性,或為困頓失意、逃避遁世,或為躲避喧囂、寧靜身心。除少數意志堅決者為出世而隱居外,大部分隱士只是階段性隱居,機緣一到還是會翻身入世,或者說隱居本就為重新入世。因此,隱士們選擇的隱居之地,大多位於喧囂都市的周邊幾十上百公里範圍內,如終南山,而真正修仙問道者往往選擇遠離塵世的荒野大山,如武當山、廬山、龍虎山。
終南山——“隱居聖地”:
提到隱士,不能不提終南山,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家隱居之地。它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西安藍田縣,主峰位於西安市南部的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
由於終南山距離“十三朝古都”長安僅幾十公里,並且峪口較多,從古到今一直是隱士們“熱門”隱居地。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著名漢學家、作家比爾·波特親自到中國尋找隱士文化的傳統與歷史蹤跡,並在終南山探訪隱修者而撰寫的《空谷幽蘭》出版後,終南山成了“隱居聖地”,隱士似乎成為獨立特行高人的代名詞,隱居似乎成為一種高雅的生活狀態,引發了終南山“隱居”熱,各路“隱士”、“準隱士”紛紛趕赴終南山,以至於秦嶺各峪口內農民的破土房甚至茅草房出租價價格飆升,一房難求。
歷史上隱居在終南山的有名隱士包括:張良、王維、姜子牙、王重陽、呂洞賓、孫思邈等。
終南山隱士居所
終南山修行人
武當山——洞天福地好修仙: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東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南岸,屬秦嶺、大巴山交接地帶。這裡群山綿延,江河阻隔,交通閉塞,歷史上屬蠻荒之地。武當山山勢以雄、奇、幽、絕著稱,主峰天柱峰附近,奇峰聳立,巖澗幽邃,飛雲蕩霧,自古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稱。
武當仙山
從春秋開始,凡遇社會動盪,數以百計計程車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諸如老子的弟子、周大夫尹喜隱居於隱仙岩、三天門尹喜岩石室修道,漢代方士尹規、馬明生、陰長生,也曾隱此山修煉。宋元時期,陳摶老祖隱居南巖修煉睡功丹法,並在天一真慶宮皇經堂磚壁上橫書“福壽”二字儲存至今;張三丰隱居五龍宮、清微宮二十多年,觀蛇雀相鬥發明了太極拳,創立了內家拳流派。藥王孫思邈曾隱居黃龍洞,採藥醫人,樂善好施。
明初永樂皇帝朱棣大修武當,歷幾代皇帝,武當山終建成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十二亭”,成“皇帝家廟”,四時祭祀,香火旺盛。於是明代之後,全山修行者眾多。
武當山七十二峰多懸崖、洞穴,為修仙修道者提供了遮風避雨之所。近兩年,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工作專班在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過程中,在千米絕壁之上的天仙岩,發現巖洞內古代修仙者倚巖洞搭建的7層木樓。類似的簡陋建築還發現有多處,均為修行者搭建。
古代武當隱士居所:上:隱仙岩;下:天仙岩
據有人估計,目前武當山山上共有各種隱居、修行者達上千人之多,主要分佈在逍遙谷-瓊臺一帶、五龍宮一帶、西神道全真觀琴人谷一帶以及後山的武當口村附近。其中全真觀琴人谷的“琴劍逍人”夫婦經眾多媒體、自媒體關注、報道,已成“網紅”,每天斫琴、彈琴、品茗、練劍、會友,網友感慨“一家人把生活過成了詩”,琴人谷也引得不少人獵奇、圍觀。
全真觀隱士居所
網紅:全真觀琴人谷琴劍逍人夫婦
廬山:
廬山,又名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境內,南依鄱陽湖,北望長江,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廬山有山峰171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廬山陡峻,全山瀑布達22處,其中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曾引得李白詩興大發,寫下著名詩篇《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三疊泉瀑布
廬山從山名就可看出與隱士的關係不一般。關於“廬山”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九江府志》記載,說周代早期,有一位方士追隨老子一同到廬山築草廬隱居,修煉仙丹,功成之日二人得道成仙,二人的草廬遺存於山上,所以此山得名廬山。第二種傳說是認為廬山的“匡廬”得名來自於隱士匡裕在廬山隱居成仙的傳說。
在廬山眾多的隱士中,最負盛名的要算晉代的陶淵明瞭。陶淵明本身就是江西九江(晉代潯陽柴桑)人,41歲任彭澤(今九江轄區內)縣令時,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田,在廬山腳下結廬而居,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寫下了《歸田園居》等不朽篇章,開創了田園詩派。
其他隱居廬山的名人包括:唐朝詩人李白曾於安史之亂爆發後隱居在廬山,《望廬山瀑布》就曾創作於此時; 唐朝詩人、江州刺史李渤年青時曾隱居白鹿洞讀書;大詩人白居易貶謫江州司馬任上時,曾隱居廬山。
含鄱口
錦繡谷
終南山、武當山、廬山、龍虎山、茅山是古代歷史上出隱士比較多的山,現在隱士比較多的山是終南山、武當山。
中國自古有隱居文化關於隱士,唐代著名詩人兼僧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寫盡了隱士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帶關、張二兄弟三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一通夢語“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既裝了逼,又把自己“包裝”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副大智大賢形象。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人士大夫都有隱逸情節。
中國的隱士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代。相傳堯想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顧辭不受並“遁耕於中嶽,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開了隱居的先河。隨後在渭水邊垂釣等願者上鉤的姜尚;動輒以鯤鵬之喻的莊子;幫助越王勾踐蟄伏二十年,一戰滅吳而成就霸業,然後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終成商聖的范蠡,這些都是先秦時期著名的隱士。
到了秦漢時期魏晉時期,歸隱文化開始興起。這一時期著名的隱士包括:授高徒改變天下的鬼谷子,尋徒傳世的得道仙人黃石公;以文謀事、功成身退的張良;隱而入世的商山四皓;個性張揚、隱而不得的竹林七賢;“不為五斗米折腰”,動輒“歸去來兮”,引領隱居文化“新風尚”的陶淵明。連曹操這種梟雄,還要時不時嚷嚷要回譙縣隱居來自抬身價。
進入唐宋以後,玩的是高隱的放達和閒情逸致。遭受安史之亂、官場失意的王維隱居秦嶺藍田輞川向佛修性,“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晚年的白居易可謂功成名就,大隱於朝市太囂喧,小隱於丘樊太冷落,朝市,還是中隱吧,於是隱居在洛陽郊外龍門香山;而遭遇烏臺詩案的蘇東坡,流放就是隱居,出行只能“竹杖芒鞋”,還自我安慰“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生假隱居、真豁達!
隱士們熱愛的名山隱士們隱居,或為參禪修道、修身養性,或為困頓失意、逃避遁世,或為躲避喧囂、寧靜身心。除少數意志堅決者為出世而隱居外,大部分隱士只是階段性隱居,機緣一到還是會翻身入世,或者說隱居本就為重新入世。因此,隱士們選擇的隱居之地,大多位於喧囂都市的周邊幾十上百公里範圍內,如終南山,而真正修仙問道者往往選擇遠離塵世的荒野大山,如武當山、廬山、龍虎山。
終南山——“隱居聖地”:
提到隱士,不能不提終南山,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家隱居之地。它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西安藍田縣,主峰位於西安市南部的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
由於終南山距離“十三朝古都”長安僅幾十公里,並且峪口較多,從古到今一直是隱士們“熱門”隱居地。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著名漢學家、作家比爾·波特親自到中國尋找隱士文化的傳統與歷史蹤跡,並在終南山探訪隱修者而撰寫的《空谷幽蘭》出版後,終南山成了“隱居聖地”,隱士似乎成為獨立特行高人的代名詞,隱居似乎成為一種高雅的生活狀態,引發了終南山“隱居”熱,各路“隱士”、“準隱士”紛紛趕赴終南山,以至於秦嶺各峪口內農民的破土房甚至茅草房出租價價格飆升,一房難求。
歷史上隱居在終南山的有名隱士包括:張良、王維、姜子牙、王重陽、呂洞賓、孫思邈等。
終南山隱士居所
終南山修行人
武當山——洞天福地好修仙: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東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南岸,屬秦嶺、大巴山交接地帶。這裡群山綿延,江河阻隔,交通閉塞,歷史上屬蠻荒之地。武當山山勢以雄、奇、幽、絕著稱,主峰天柱峰附近,奇峰聳立,巖澗幽邃,飛雲蕩霧,自古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稱。
武當仙山
從春秋開始,凡遇社會動盪,數以百計計程車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諸如老子的弟子、周大夫尹喜隱居於隱仙岩、三天門尹喜岩石室修道,漢代方士尹規、馬明生、陰長生,也曾隱此山修煉。宋元時期,陳摶老祖隱居南巖修煉睡功丹法,並在天一真慶宮皇經堂磚壁上橫書“福壽”二字儲存至今;張三丰隱居五龍宮、清微宮二十多年,觀蛇雀相鬥發明了太極拳,創立了內家拳流派。藥王孫思邈曾隱居黃龍洞,採藥醫人,樂善好施。
明初永樂皇帝朱棣大修武當,歷幾代皇帝,武當山終建成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十二亭”,成“皇帝家廟”,四時祭祀,香火旺盛。於是明代之後,全山修行者眾多。
武當山七十二峰多懸崖、洞穴,為修仙修道者提供了遮風避雨之所。近兩年,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工作專班在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過程中,在千米絕壁之上的天仙岩,發現巖洞內古代修仙者倚巖洞搭建的7層木樓。類似的簡陋建築還發現有多處,均為修行者搭建。
古代武當隱士居所:上:隱仙岩;下:天仙岩
據有人估計,目前武當山山上共有各種隱居、修行者達上千人之多,主要分佈在逍遙谷-瓊臺一帶、五龍宮一帶、西神道全真觀琴人谷一帶以及後山的武當口村附近。其中全真觀琴人谷的“琴劍逍人”夫婦經眾多媒體、自媒體關注、報道,已成“網紅”,每天斫琴、彈琴、品茗、練劍、會友,網友感慨“一家人把生活過成了詩”,琴人谷也引得不少人獵奇、圍觀。
全真觀隱士居所
網紅:全真觀琴人谷琴劍逍人夫婦
廬山:
廬山,又名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境內,南依鄱陽湖,北望長江,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廬山有山峰171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廬山陡峻,全山瀑布達22處,其中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曾引得李白詩興大發,寫下著名詩篇《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三疊泉瀑布
廬山從山名就可看出與隱士的關係不一般。關於“廬山”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九江府志》記載,說周代早期,有一位方士追隨老子一同到廬山築草廬隱居,修煉仙丹,功成之日二人得道成仙,二人的草廬遺存於山上,所以此山得名廬山。第二種傳說是認為廬山的“匡廬”得名來自於隱士匡裕在廬山隱居成仙的傳說。
在廬山眾多的隱士中,最負盛名的要算晉代的陶淵明瞭。陶淵明本身就是江西九江(晉代潯陽柴桑)人,41歲任彭澤(今九江轄區內)縣令時,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田,在廬山腳下結廬而居,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寫下了《歸田園居》等不朽篇章,開創了田園詩派。
其他隱居廬山的名人包括:唐朝詩人李白曾於安史之亂爆發後隱居在廬山,《望廬山瀑布》就曾創作於此時; 唐朝詩人、江州刺史李渤年青時曾隱居白鹿洞讀書;大詩人白居易貶謫江州司馬任上時,曾隱居廬山。
含鄱口
錦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