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麟角動漫

    為什麼乖寶寶突然開始唱反調了?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會有和包包媽媽一樣的感受,兩三歲的孩子,忽然怎麼都搞不定,經常和爸爸媽媽唱反調,叫他幹什麼都喜歡說“不”,還愛發脾氣,讓爸爸媽媽們都非常頭痛。

    其實,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被稱為“第一反抗期”。在孩子兩到三歲的時候,絕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第一反抗期”,大約會持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由於孩子在這個年紀已經積累了不少活動經驗和各方面的知識,獨立性開始萌芽,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一種不太滿意老是得聽爸爸媽媽,和被爸爸媽媽控制的小小心思不斷在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都能自己來做主。於是,就開始和爸爸媽媽鬥智鬥勇,反抗命令和控制。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愛唱反調的“第一反抗期”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階段孩子愛唱反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毛病,爸爸媽媽們也不要再頭疼,認為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和別人孩子不同。反而應該感到高興,小小的人兒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好奇心增強,開始想要展現自己的想法。

    1

    少用或不用命令的口氣

    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簡單粗暴,孩子也不會有高情商,只會用高壓來命令孩子的家長,也會得到一個性格倔強叛逆的孩子。

    與其命令孩子:“不許把鞋子亂放!” 不如對孩子說:“鞋子應該在鞋櫃裡哦。”

    生活中事情其實都不大,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意願,不要壓迫孩子執行命令,比如當你強制關掉孩子的動畫片,孩子一定會大哭大鬧,你再罵孩子一頓,孩子更生氣了。不如問孩子:“你再看幾分鐘關掉?”孩子通常會說個五分鐘十分鐘,那麼就等他幾分鐘由他自己關掉電視又何妨?

    但是家長請注意,少用命令的口氣並不是不可以對孩子說“不”,畢竟孩子還在成長期,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是很有必要的。

    2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

    孩子強烈的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如果爸爸媽媽不希望寶貝太過隨心所欲,又不希望和寶貝起無謂的爭執,可以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既給孩子劃了一個範圍,又滿足了孩子自己做主的要求,而且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通常孩子也會很樂意,事情也會很順利。

    例如:如果之前爸爸媽媽說:“寶貝,穿鞋咯。”得到的回答是:“不穿!”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可以儘量用輕鬆友好的語氣對孩子說:“寶貝,你要穿這雙藍色的鞋,還是紅色的鞋?我覺得紅色的還比較好看耶。” 寶貝可能會說:“我穿藍色的。”

    3

    不要製造讓孩子說不的機會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時候,有些問題是可以避免,或者是完全沒必要發生的。例如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買零食,孩子吃習慣了,路過小商店就嚷著要零食,總是吃零食不吃飯。家長很頭疼,然後就會和孩子起衝突,有矛盾,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不好,要買零食。

    如果家長沒有養成給孩子吃零食的習慣,其實孩子也並不會總是主動去要零食吃。就會少了很多衝突和矛盾。所以,家長們要多考慮考慮自身的做法有沒有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要求孩子。

    4

    隨孩子去吧

    孩子們一出門玩,媽媽們就跟在後面:“不許玩泥巴,泥巴很髒的,不許爬臺階,摔下來很痛。”

    孩子看看地上的樹葉,媽媽就趕緊說:“不許撿髒東西。”

    孩子跑到魚池邊上看魚,媽媽也會警告:“不能再靠近了,會掉下去被魚咬的。”

    在家裡,孩子看見掃把,想要掃地,爸爸說:“掃把髒,別把地上弄亂了。”

    孩子想要在水池裡放水玩,爸爸說:“會把袖子都搞溼的,別玩。”

    這麼多警告和不許,孩子能樂意嗎?孩子天性愛玩,好奇,你非但不滿足,還要去強制的阻止,孩子說不,也很正常嘛。

    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孩子願意幹什麼,就讓他去做好了,玩玩泥巴,掃掃地,在水池裡放水玩玩,這些又算的了什麼大事呢?過後讓孩子洗乾淨手,或者換件內衣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何必一定要阻止孩子呢?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的要求,只會讓孩子的活動經驗更加豐富,體會不同的快樂,孩子高興了,自然對家長說不的次數就少了。

    5

    家長說話要算數

    爸爸媽媽們有時候會和孩子們講條件,比如答應孩子,如果他一週吃飯都表現的很好,週末就會帶他去遊樂場玩。

    孩子對於爸爸媽媽的承諾,是一定會記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們答應了孩子的事情,過後就拋在腦後忘記了,或者壓根就沒打算帶他去遊樂場,只是為了哄他好好吃飯騙他的,那麼孩子會特別特別失望。

    這種事情如果反覆發生個幾次,孩子就不會再相信家長說的話了,也會變得很不聽話。

    6

    不要縱容孩子

    孩子在反抗期的時候,喜歡說不,是他在成長階段必經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每次都因為孩子說不,而處處滿足孩子,順從孩子,就會把孩子養成任性的性格,反而有害。

    在孩子吵鬧,說不的時候,其實有幾個小方法可以給爸爸媽媽們參考:

    提前約定好:很多時候,家長突然要求孩子關掉電視,馬上睡覺,孩子是一定會反抗說不的,所以,家長儘量要提前告知孩子,和孩子說好,看多久電視就關掉,還過幾分鐘就睡覺。

    講道理:當提前約好不管用的時候,或者其他情況下爸爸媽媽和孩子起衝突了,首選是和孩子講道理,注意要保持平靜溫和的態度,去好好的對孩子講清楚,為什麼爸爸媽媽不同意孩子的要求或者是為什麼要求孩子這麼做。

    轉移注意力:孩子壓根聽不進去講道理的時候,就不如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用使他感興趣的其他事情去吸引他,或者做出好笑的表情,做做鬼臉,讓孩子覺得好笑,和孩子一起玩起來,讓他暫時忘記目前的不合理的要求。

    冷處理:如果孩子的要求實在是無理取鬧,很不合理,而且無論家長怎麼講道理或者轉移注意力都沒有用,就冷處理,不理睬孩子的要求,等孩子自己覺得沒趣就不再吵鬧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階段,爸爸媽媽如何教養孩子,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和品格。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一點耐心,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孩子們一定會順利的度過“反抗期”的。

    還能獲得由阿梨為大家準備的育兒文件,幫你解決在育兒路上遇到的困難。

  • 2 # 皮皮搞

    父母不容易,做孩子也不容易。孩子需要諒解父母,父母也需要諒解孩子。相互諒解。

    關於父母 面對孩子時,他所希望的是什麼?理想中父母要做到教育、養育、教導、指導和資助,而現實正在做的卻是批評、指責、限制、辱罵、批評、同意、恩賜、施捨,這些詞語父母全做到了!不同意、不批准、不支援、必須限制、不準這樣、不準那樣。只有我同意才行,我不同意就不行,我是皇帝皇后,你是我生下來的,我叫你這樣就這樣,我不同意你就不要做,作為父母,我們只做一件事,霸權和奴化。(霸權:我是你爹;奴化:你必須聽我的)為什麼我們想要一個最好的兒子卻正在做最惡劣的父母?

    關於孩子 孩子是的關乎未來的東西。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孩子能做的是上學、聽話、服從和一個責任,這個責任叫優秀,最惡劣的是聽話和服從。孩子正在做的是被奴化、被強制、被批判以及沒有自我,決不允許擁有自我,作為兒女是沒有資格擁有自我的。所有的父親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在奴化自己的孩子,但是所有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將來獨立堅持奮鬥。

    孩子終有一天會意識到有現實存在,終要面對背井離鄉、應聘工作,一個被奴化的孩子在人生地疏的地方怎會知道自己路在何方?到最後前路茫茫、自甘墮落。

    讓孩子活的自我,孩子將來都是自由行者。

  • 3 # 愛閱讀10

    小朋友不聽話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是大人不夠耐心,養個孩子不是小貓、小狗,養孩子真的需要超能量付出,方能養大成人,成才還要另說……

  • 4 # 青欖教育

    下面這些場景對於我來說很熟悉:

    每天催孩子“快點”、“去做家務”、“去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

    每天誇孩子“你很棒”、“做得好”,孩子翻翻白眼,不吃這一套;

    鬧了矛盾,反覆強調“你做錯了”,結果卻愈演愈烈……

    這些話,就像是車站裡的廣播,內容和語氣一成不變,無論如何提醒“下車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傘”,還是會有數百名乘客把傘落下。

    不想河東獅吼,溫言細語說卻沒用,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

    我發現,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親自上,也不是所有的話都得親自說。

    霍思燕一家,一直被視作模範家庭的樣本。可是再和睦的家庭,也有鬧矛盾的時候。

    之前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因為招待別的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因此發了一整天的脾氣。無奈的霍思燕跟嗯哼道歉,他卻怎麼解釋也不聽。

    眼看矛盾就要升級,但霍思燕沒有發火,沒有繼續解釋,而是撥通了杜江的電話。

    她把情況簡單地向杜江描述了一遍,對杜江說:“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後,媽媽把電話遞到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聽了爸爸的勸解,嗯哼一邊答應著,委屈一下子都化成眼淚哭了出來,鑽進了媽媽的懷裡。

    這時候,霍思燕再次道歉,母子倆言歸於好。

    霍思燕放棄直接溝通,請求“第三人”的做法,無意中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

    我查了查,發現“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 1983 年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第三人”的說服力究竟有多大?

    兩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戒菸實驗,他們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肺癌患者(當事人)透過訴說自身的痛苦來勸誡他們戒菸;

    而另一組則是由一位醫生(第三人),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非常客觀地解釋抽菸的害處。

    實驗的結果令研究者們大吃一驚: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第三人效應”已經在生活中廣泛應用,比如商業廣告會請知名人士進行宣傳,往往比直接說服更能激起顧客的購買慾;法庭在處理糾紛時,會請來民事調解員進行調解。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發現說孩子不聽時,不妨停下我們的話語,讓第三個人傳達!讓家裡其他人與他溝通,或者同一句話效果卻不一樣。

  • 5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其實我並不認為孩子一定要“聽父母的話”。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自己制定出新的、合理的規則,完全值得鼓勵啊!

    不過,我也理解提問的家長,以及生活中很多家長口中的“聽話”,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願意尊重父母的合理要求,遵守必要的規則。

    確實,保證“自由”和“指導”的平衡,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中,有兩個關鍵因素:

    1、溝通

    2、紀律約束

    不過,能做好“有效的紀律約束”,還是很不容易的。

    你本來跟孩子說:

    “講完這個故事就睡覺了”!

    但孩子非讓你再講一個,哼哼唧唧、在你身上蹭來蹭去、眼淚就要奪眶而出了……你無法拒絕,只好再講一個;

    帶孩子逛商場,孩子想買個玩具,你本來想說:

    “你已經有這樣的玩具了,不能再買了”!

    但孩子撒潑打滾,哇哇大哭……你看不下去,只好買了。

    別說希望“孩子聽爸媽的話”了,現在分明是“爸媽聽孩子的話”。

    特別是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讓步之後,孩子們很自然會這樣認為:

    “我為所欲為的時候,才是爸爸媽媽重視我的時候!”

    或者這樣認為:

    “你愛我,就應該聽我的、滿足我”。

    如果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那父母不僅沒做好“紀律約束”,反而被孩子反過來“操縱”了。

    孩子的“操縱”行為怎麼發生的呢?

    操縱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也許是我們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教會了孩子“操縱”。

    我們可能是怎麼教的呢?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設計了一個“斯金納箱”。

    一隻飢餓的大白鼠來到斯金納箱裡,這是個像籠子一樣的小箱子,箱壁上露出一個槓桿,還有一個放東西的小托盤,除此之外啥都沒有了。

    開始時,大白鼠溜達了一圈,然後無意中把前肢搭到了槓桿上,沒想到隨著“咔噠”一聲想,一個食物就會掉進托盤裡。

    大鼠吃掉了食物,又開始四處探索,又一次不經意地碰到了槓桿,沒想到“咔噠”一聲響,托盤裡又掉進一個食物!

    經過幾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之後,大白鼠學會了頻繁地按壓槓桿的行為。

    食物作為獎賞,提高了大白鼠按壓槓桿這個行為的頻率,甚至形成了習慣,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

    生活中,我們也無意中給予了孩子很多“獎勵”,從而讓孩子把一些行為形成了習慣。

    比如因為孩子一再懇求或發脾氣,於是媽媽答應給他買一個玩具,玩具就成了一個獎勵,讓孩子以後增加發脾氣的頻率——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次又一次地發脾氣。

    孩子成功地“操縱”了父母,真的開心嗎?

    通常,我們之所以甘願被孩子操縱,就是因為:

    孩子用“哭”換來了玩具,真的不哭了;

    孩子用撒潑打滾換來了棒棒糖,真的不打滾了;

    孩子用耍賴換來了看電視的權利,真的停止耍賴了……

    先不說是不是有利於孩子的教養,但至少,他們這下高興了吧?

    不一定哦!

    雖然透過“操縱”父母而達到了自己的小目的,但孩子們卻並不真正開心。

    孩子嘗試操縱,通常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無力,並且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辦法,能夠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可能是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於是把“操縱”作為一種報復的手段。還有一些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處理“沮喪”這種情緒的能力,遇到一點點不好的事情、小小的挫折,就完全喪失了克服的信心,於是只好操縱父母。因為他們並沒有學過與他人一起尋找雙贏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

    是的,孩子可能真的“操縱”了父母,但他們卻並不想“操縱”父母。

    那麼,爸媽如何應對孩子的“操縱”呢?

    首先,樹立這樣的一個信念:

    即便孩子真的在“操縱”我,我也並不把這當成“操縱”。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如果我們把孩子的行為解釋為“操縱”,我們自己心裡也很可能不好受,比如:

    一旦覺得孩子在操縱我,我會覺得焦慮,於是我下意識地會反擊、懲罰孩子;

    一旦覺得孩子在操縱我,我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於是下意識地對孩子冷淡,至少暫時不想和孩子親密地聯絡了;

    一旦覺得孩子在操縱我,我就覺的需要給他一個教訓!於是我給他講道理,或責罵他;

    一旦覺得孩子在操縱我,我覺得自己對孩子“失控”了,於是我下意識就想加強對家庭的控制,努力保持自己的地位。

    簡而言之,如果覺得孩子在“操縱”我們,我們也往往陷入一種非常不愉快的心態。

    第二,關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但不縱容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頑皮、哭鬧、耍賴,其實到在向我們傳達一種資訊,即:某種程度上的需求沒得到滿足。

    那孩子到底在需求什麼呢?

    孩子的需求其實很深刻。

    當4歲的孩子仍舊抱著小時候的毯子、奶嘴的時候,他並不真的需要毯子和奶嘴,他可能是需要一點愛和安全感;

    當孩子在商場哭鬧著要一個玩具時,他也許並不真的需要這個玩具,他可能是在長期逛商場的過程中,累了,緊張了,和媽媽的情感連線告急、安全感不足了,他更需要媽媽的安慰和關注。

    這對於家長來說,也很不容易。

    我們自己小時候也哭過,或發過脾氣,當時我們或許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我們的父母也希望趕緊控制住我們,趕緊“止哭”。

    於是,現在我們的孩子情緒爆發時,我們第一想法也是“控制”,除此之外,並沒有其它辦法。

    其實,這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急於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想辦法和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建立起緊密的連線。比如:

    蹲下來、專心地、緊緊地擁抱孩子,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喜歡那個玩具車,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委屈”。

    也許你對孩子表現出這樣的同感心之後,孩子並不能立刻停止哭鬧。但如果能這樣持續安撫五分鐘,孩子很可能慢慢恢復情緒,願意安靜下來,聽媽媽舒緩人心的安慰。

    想要玩具車只是表象,而對媽媽的愛和關心的需求才是內因。

    一旦孩子獲得了媽媽的安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獲得了媽媽的理解,玩具車就不那麼重要了。

    即便孩子還有點心心念念,但媽媽如果在孩子已經平靜後再建議“媽媽回家給你做一個”,“我們回去一起畫一個”,“過生日的時候就給你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這個建議。

    第三,允許孩子情緒的閥門偶爾“撒撒氣”

    孩子們確實需要時不時地開啟自己情緒的閥門,也需要在“撒撒氣”的時候,得到爸爸媽媽的關心。

    他們心碎地哭,發脾氣,尖叫,顫抖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來幫助他們,孩子們會因此感到安全,感到自己是被愛的。

    我們需要讓孩子懂得:

    你有時候感到生氣、委屈、難過、忍不住發脾氣,這沒什麼不對的,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我們應該學會接納它;

    不論你感到生氣、難過、還是委屈,爸爸媽媽都會尊重你的情感,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我們家的一份子,我們都依然愛你;

    你可以生氣,但你也要學會直面問題。當然,爸爸媽媽會體諒你、安撫你、幫助你。

    如果你相信爸爸媽媽,那我們可以幫你想辦法發洩情緒,比如,爸爸要是生氣了,就喜歡去房間裡打打沙袋!但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你罵人。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裡,你要學會接受它、尊重它,認識到你生氣了,然後學會放下。這樣你會變得更好。

    讓孩子學會從“困難”變得“Sunny明媚”,相信自己能從不好的情緒裡走出來,這樣,他們才不會感到害怕、無力、沒信心,他們才會相信自己能勇敢地表達內心的任何感情,減輕自己的情感負擔。

    孩子會“操縱”父母嗎?孩子會“不聽話”嗎?也許是的,但這並不是孩子的本意,這只是孩子在感到無助時,發出的“求助訊號”。

    孩子撒潑打滾、大哭大鬧的時候,真的只需要滿足他的要求,他就高興了嗎?未必!

    孩子可能是不會說“我很委屈”、“我很生氣”、“我很嫉妒”這樣複雜、深刻的表達情緒的語言……於是只能說“我要抱”、“我要玩具”。

    其實,孩子自己也不想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他也想學會“走出來”的方法。他很希望爸媽能理解他,從而幫助他。

    因此,如果爸媽只是一味滿足孩子表面的要求,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於是更容易依賴、喜怒無常,而且社會技能、自控能力都比較低。

    被“溺愛”的孩子,也並不真正快樂。

  • 6 # 愛的成長

    這個問題,我認為也要從兩個角度看:父母讓孩子聽話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為維護自己為人父母的權威等等,那權利和優勢在父母一方,就像領導對下屬,想怎麼辦看心情,只要不違法就好。

    --不然---

    還記得《小王子》裡面有關國王的故事嗎?如果我們執意要把孩子當作我們的臣民進行統治的話,那我們至少該明白:“如果陛下希望人們對你唯命是從的話,您應該下達一個合理的命令......"

    因此,如果是為了孩子好,那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做父母的就該好好反省一下:

    一:自己是否懂得、理解孩子,瞭解孩子所在年齡的心理、行為、思維特點

    二、自己是否尊重了孩子,沒有違背、控制、干涉、孩子的自身成長需要

    三、自己真的是在為孩子著想,還是在為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慾望、焦慮、緊張、擔心等等)服務

    四、自己言行是讓孩子舒服、放鬆、開心,受鼓勵的,還是讓孩子感到恐懼、緊張、倍感壓力的......

    總之,如果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我們為人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模式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好好學習,去提升自己,才是愛孩子、讓孩子聽話的正確方式。

  • 7 # 育兒網

    為什麼怎麼吼,孩子都不聽?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理解我?

    為什麼孩子不愛跟我說話?

    為什麼...

    其實,

    這些情況的出現,

    多半就是由於情緒把控不到位,

    沒有掌握說話的藝術。

    面對不懂事的孩子,

    我們或無暇顧及,

    或恨鐵不成鋼,

    想說的話一到嘴邊就變了味,

    成為了既浪費自己口舌,

    孩子又聽不進去的廢話。

    看看下面這些廢話糾察表,

    有沒有你的口頭禪呢?

    孩子取得一些成就時:

    × “你真棒/真聰明!”

    √ “你很努力/你獨立完成的呀/進步很大!”

    誇讚孩子的時候,

    不要過於敷衍。

    不必誇他們智商高,

    而是要讓他們知道,

    盡力而為是件很幸福的事,

    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最好具體說孩子有哪些進步,

    並對孩子提出中肯的建議。

    孩子精力旺盛上躥下跳時:

    × “我說了多少次了?別在這蹦來蹦去!能不能消停點?!”

    √ “寶寶真有活力,來幫媽媽做點事吧,幫忙把蘋果拿給爸爸~”

    小孩子本身就精力旺盛,

    你的責備不僅無用,

    反而讓他們玩鬧得更high。

    與其壓抑孩子的天性,

    倒不如引導他們,

    把活力用在有意義的事上。

    例如幫媽媽倒杯水,

    幫爸爸找本書,

    給爺爺奶奶捶捶背。

    孩子幫忙端盤子時:

    × “小心點啊,別摔了!”

    √ “寶寶,兩隻手拿、分批拿,這樣更穩更安全!”

    家長擔心孩子做錯事,

    總是習慣性地反向提示,

    發出非常寬泛的警告,

    “別摔了!”

    “要小心!”

    這樣不僅達不到目的,

    反而還形成反面效果。

    其實,

    直接告訴他們如何拿得更穩、更小心,

    比一句看似關心,

    實則蒼白無力的叮嚀,

    要有意義得多。

    快開飯了孩子吵著吃零食:

    × “不許吃!吃了零食你又不吃飯了!”

    √ “先吃點水果解解饞,吃完飯我們再吃零食好不好?”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

    但很多家長用暴躁的語氣,

    直接呵斥孩子,

    不僅讓孩子覺得委屈,

    還會助長他們的逆反心理。

    此時可以笑著拒絕孩子,

    或者做一點點小妥協,

    讓孩子明白,

    你對他的訴求是在意的。

    快睡覺了孩子還在慢慢收玩具:

    × “你看你,磨磨蹭蹭的慢死了!快點啊!”

    √ “媽媽跟你比賽好不好,看誰先把玩具送回家~”

    面對孩子慢吞吞的行動,

    家長很容易急躁,

    但我們都知道,

    大人都越催越急,

    越急越辦不好事,

    何況還是稚嫩的孩子呢?

    與其在一旁跳腳責備孩子,

    倒不如轉換方式,

    把催促變成一場趣味的比賽。

    孩子幼兒園放學歸來:

    × “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呀?”

    √ “今天有沒有交新朋友?做了什麼有趣的事呀?”

    孩子放學回來,

    不要不管不顧,

    也不要寬泛地問詢,

    這樣會讓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

    多多采用啟發式問詢,

    多關心孩子過得開不開心,

    有沒有學到新東西,

    有沒有與人交流等。

    孩子跟家長頂嘴:

    × “你這孩子怎麼說話呢?!沒大沒小的!”

    √ “爸爸媽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但是講話要注意語氣哦!”

    家長別擺架子,

    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

    很容易讓你聆聽不到孩子的心聲。

    你可以在孩子情緒穩定一些的時候,

    溫柔地教導他:

    對長輩說話應該有禮貌,

    有什麼需要傾訴的,

    可以慢慢說給我們聽。

    孩子不聽話時:

    × “你再這樣就去罰站,讓爸爸打你屁股!”

    √ “咱們出去散散步放鬆一下吧,動物園的小動物很可愛哦!”

    威脅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過度的威脅,

    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心裡陰影。

    當孩子不聽話時,

    不要跟著孩子一起鑽牛角尖,

    帶他們出去走走散散心,

    轉移下注意力,

    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想法。

    孩子悶悶不樂不說話時:

    × “你怎麼了?”

    √ “寶貝是不是不開心,發生什麼事啦,跟媽說說吧~”

    我們不開心時,

    如果有人直直地問你怎麼了,

    估計也很難燃起傾訴的慾望吧,

    那麼就不要奢求孩子啦!

    這時候就要輕聲細語,

    告訴孩子你在擔心他,

    以商量式的態度,

    讓孩子緩緩道來。

    溝通方式太重要啦,

    無效的溝通方式,

    不僅磨滅了父母的耐心,

    也對孩子的成長百害無一利,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們時,

    多多講究言語的藝術哦!

  • 8 # 勻木教育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其實就是不聽安排,不願意跟家長合作。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們合作:

    (1)我們來看孩子不願意和我們合作的情況是怎麼發生。

    我們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希望孩子能夠在能力上有充分的發展,還要教育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則,這恰恰是我們和孩子產生矛盾的地方:

    我們希望孩子注意外表整潔、講秩序、懂禮貌、按流程辦事,但是孩子們恰恰不關注這些,有多少孩子會願意洗澡、洗衣服、禮貌的講話呢?於是,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教孩子們這些內容,而他們卻越來越反抗,我們差不多成了孩子們的“敵人”。

    我們想讓孩子們去做這些事情:“洗手去,小聲點、把衣服疊好、趕快寫作業、先刷牙再睡覺、趕快睡覺去......”,同時,我們又不讓孩子做另外一些事情:“別咬手指頭、別亂扔東西、別磨蹭......”

    而孩子們呢,他們的態度變成了:“我就是幹我想幹的。”我們家長的態度就成了:“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於是爭吵不可避免地發生,孩子再也不肯和我們合作了。

    (2)我們來了解孩子當時的情緒反應。

    首先,我們梳理一下每天要求孩子“必須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這個過程大家不要省略,這是找到具體問題並進行實踐操作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們來體驗孩子的感受,進行換位思考體驗訓練。這在書中主要是從第52頁到56頁的內容,幾乎包括了家長對孩子發出指令的所有方式:責備和問罪、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控訴、比較、諷刺挖苦、負面預言等。

    比如:我們對孩子說:“你的髒手印又弄門上了!怎麼老這樣?......到底怎麼回事?你就不能做的好一點?”這本質是責備和問罪,我們親自體驗後知道,孩子不會改掉這個毛病的,因為他們心裡想的可能是:“在媽媽眼裡,門可能比我還重要,下次我乾脆騙她吧”。

    我在按照書中的這一部分做完訓練後,馬上就理解我女兒的平時對我的反應了。不管我們所要求的事情多麼正確,因為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我們給孩子帶來的情感傷害、自尊心打擊,甚至是羞辱,孩子要麼委曲求全,要麼奮起反抗。

    當然我們瞭解了孩子的心理反應過程,我們就知道,讓孩子聽話,首先要理解孩子,然後才能讓孩子聽話。

  • 9 # 朝畫夕詩

    孩子為什要聽家長的話!?覺得最為家長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原因如下:

    1.作為家長,我覺不會要求孩子聽我的話,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才更有潛質!

    2.為什麼不聽話?作為家長就是對的嗎?大人的話都是正確的嗎?我以前聽過一個幽默小笑話,兩個孩子對話,“問大人為什麼不挑食,”另一個孩子回答,“因為大人只買他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聽後一陣唏噓,感慨不已,孩子說的不對嗎?我們常常指著孩子挑食,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大人們常常抱著遊戲嘴裡卻讓孩子趕緊去學習,大人手裡拿著電腦卻罵孩子只知道玩遊戲!想想孩子為什麼要聽話!如果這時候孩子站起來頂撞我們幾句話,那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優秀的孩子。

  • 10 # 愛陪娃的熊叔

    教育並不是為了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孩子不聽話,這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會有的抱怨,我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他就是不聽。其實這裡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們的教育往往夾雜了太多的控制慾,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規劃好的路線筆直的前行,的確,也許這條路是最快,最平坦的,但往往不是孩子最喜歡的,也並非最好的。

    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獨立處事,獨立生活的孩子,那麼一味要求聽話,對於這些目標而言,不見得是好事。

    讓孩子體驗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

    我們有的時候替孩子考慮得太多,替他們做了太多,給了他們一個太過安全和平穩的成長經歷,可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面對風雨?我們既然不能保護他們一輩子,那就應該儘早教會他們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我們要做的是識別出哪些是孩子不能承受的危險,然後在那裡做一下隔離,至於孩子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的小坎坷,小曲折,小起伏,小反覆,我們就安靜地看著便好,讓他們體會到這一輩子都會體會到的各種情緒,各種結果,讓他們經歷失敗和挫折,讓他們面對選擇自行決定,讓他們體會成功,也品嚐失敗,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去探索,去總結,去改進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多花費幾倍的時間,也許結果沒有按照我們的設定去走來得好,但這樣一路走來的孩子放眼將來會有更好的能力去適應這個世界。

    學習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我們作為父母,總是要向孩子傳授各種知識和經驗的,但是這需要技巧和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要求孩子單純地服從。而應該俯下身,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去做孩子的夥伴。

    在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你要怎樣怎樣,而是給他一個自主探索的機會,如果他沒有求助,那麼就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嘗試,如果成功了,一定要不吝惜你的讚賞,然後啟發他看看是否還有別的更好的方法。如果失敗了,也要鼓勵,問問他是否需要幫助,還是繼續自己嘗試。有的時候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結果,固然是很省力氣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最好的方式,也不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不妨走一些彎路,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允許他們嘗試,允許他們犯錯,然後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提示和協助。

    對於一些規則性的東西也是如此,我們不要很生硬地約束孩子,很多育兒書都會提到同情,但很多人都流於表面,孩子哭就安慰說我知道你委屈,一定很傷心吧,哭吧,這樣雖然有效,但還是停留在表面。我們要真的深入孩子的內心,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試圖對抗規則,那是因為很多規則都和孩子的本能相沖突,和規則對抗的是孩子的本能。我們要先知道孩子的本能是什麼,就是不同成長階段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這是繞不過去的,然後我們可以針對這些特點去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導。比如2 3歲的孩子經常出現不排隊,不守秩序的情況,我們就不要去沒完沒了地說教,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理解秩序,也還不到自律的年紀,我們只要把他們拉回到自己的位置就好了。

  • 11 # 作家陳嵐

    小朋友不聽父母話的時候。那我得說,恭喜你啊,終於有一個不聽話的小孩。

    在我來看。小孩子過於乖巧,什麼都聽大人的恰恰是教育不成功、親子關係出了問題的標誌。

    因為從一個小孩正常的生長過程和天性來看,長著長著,就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立的思維和想法。以及與家長的這個想法有衝突的個人的需求。

    如果一個寶寶那麼小就學著看大人的臉色,而且處處都聽大人的話。那就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意味著小朋友的安全感不是那麼的充足,也不敢完全的做自己。所以呢,如果真的小朋友不聽父母的話,家長應該覺得很高興才對。你看小孩子是有自己的個人意見,說明他很有主見,現在呢,一個年輕人,如果想在社會上有競爭力那麼主見也是很重要的。

    小朋友,如果真的一味不聽父母的話呢,那也是不對的。我們在生活的各種小節方面應當尊重小孩的自己的意願。比如說,我不想穿這個鞋子阿,我不願意穿這個衣服。我現在不想吃飯,OK,這都沒有問題,他有權利處理自己的需要,那你自己要為此承擔後果,鞋子可能太薄了,那你會動刀衣服可能太厚了,你可能會熱。你不吃飯一會兒你自己捱餓。

    然後呢,在這些非原則問題之外一些重要的原則問題,父母才要堅持立場,絕不讓步:小朋友的一些基本的行為規則:“比如不和陌生人說話,自己的東西要保管好別人的東西不能要。要尊重別人的意見,不隨便侵犯別人也絕對不讓別人來隨意的侵犯自己。"等等這些原則問題,父母則要態度堅決,不管孩子聽不聽都著要讓他服從。

  • 12 # 非浪漫的人

    謝邀請小孩子不聽話父母該怎麼做?孩子大了點會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和想法很正常,比如說他她今天不想穿這個鞋子和衣服,你就按他她的選擇,不要父母給安排,我讓你穿什麼就穿什麼,這不叫不聽話,大了有自己的見解可以理解,不要一味地強加他,如果什麼都聽你安排,長大了會沒有主見,如參加工作等一件小事都和你彙報,我認為這樣教育不成功,長大了讓他的自己去闖,事業會得到成功。但也不要慣著,有的小朋友到外邊商場買東西,不給買就當面打滾,該不讓步就不讓步,不慣著他她毛病。當然該說的的說,比如上幼兒園了,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要和其它小朋友發生爭吵,拿自己的東西玩,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假如自己被欺負了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也要和孩子講在外面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上當受騙,無論有什麼事情要和家長說,孩子逐漸長大該教育就得教育,我相信家長會把握好這個度。使孩子成才。

  • 13 # 小貓鬍子103240101

    注意他的個性,既不壓制,又要引導,其中要區分是與非,好的受用一生,壞的影響一生。所以在幼苗階段,可塑性很強時,要特別注意教育方式,講究方法。如果已唸書的孩子,可隨時和老師聯糸溝通,一來老師教育經驗豐富,更重要的是孩子更服老師,在心目中往往勝過家長!

  • 14 # 老鬼丫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不聽話,而且越說越不聽,特別在人多的時候,可能更加會讓父母生氣。

    小朋友為何“不聽話”

    小朋友隨著年齡增長,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很多事情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對事情對與錯的把握可能不是很好,而父母呢會把他們認為對的事情強加給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敗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

    父母應該怎麼做

    首先父母不應該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如果父母總是喜歡說孩子調皮淘氣,潛移默化中,可能孩子就會按照父母的方向去走,最後真的變成了不聽話的孩子。

    其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很多父母都會承諾孩子,比如,你聽話的話,我就給你買什麼,結果父母從來沒有兌換過,言行不一。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父母都說話不算數,我為什麼一定要聽話呢?

    最後呢,再跟給位父母說下。好孩子是要誇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優點,也有缺點,經常誇一下他們的優點,讓他們保持,這樣孩子也會更加努力做的更好,更聽話。相反,經常批評,打罵,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 15 # 天馬154030281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孩子純淨的心靈,一點一滴地直接和介接結受外面的感受和啟迪,而父母也是.最貼切最能有影響力的第一任教師,正面引導,學會懂禮明禮,區分好壞優劣,不驕縱任性,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逐漸成為有用之材。這就好像一座樓房根基打好,才能直挺雲霄。將門出虎子,書香生儒材。可見父母對子女言傳身教,何其重要,萬萬不可輕視!孩子不聽話,責任在父母,教育不得法,三思。

  • 16 # 有人科普

    不要總想著孩子一定要服從,家長要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渴望被尊重,教育失敗的家庭大都不把孩子當回事。家長要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孩子成功的回報。

    即使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身為父母也應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因為發展孩子的個性,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傳統教育倡導的愛,藉助親子模式,強調的內涵是“關懷”;而現代教商倡導的愛,遵循人本模式,強調的內涵是“尊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不僅被認為是現代教育愛的核心內容,也被認為是當代世界進步教育思想的基礎。

    尊重可以使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養成自信的能力。即使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身為父母也應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因為發展孩子的個性,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傳統教育倡導的愛,藉助親子模式,強調的內涵是“關懷”;而現代教商倡導的愛,遵循人本模式,強調的內涵是“尊重”。

    尊重是互相的,所以不要總想著孩子要聽家長的,而是相互溝通,客觀看待並共同分析問題才是最佳辦法!

  • 17 # 雲隨風遠

    這個問題太模糊。是多大歲數的孩子?父母對孩子說了什麼,或是要求孩子做什麼,孩子不予理會?問題是,孩子不遵從父母的意願,父母又是不是弄清楚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按通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是有樣學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便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孩子不聽話,要找出不聽話的原因;針對原因找出解決辦法。總之,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垂範、作個表率;再有什麼事的時候,與孩子溝通起來,就容易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機沒搖控器有線機頂盒要怎麼插線才能收到線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