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星皂坊

    在總熱量相同的情況下,攝入的飲食結構不同,身體吸收的養分是不同的,身材會有很大的差異。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同樣的身高體重下, 體型卻不相同。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之外,最主要是後天的因素——飲食和運動的不同造成的,而運動效果又是以飲食為前提的。所以,最終的差異還是來自於飲食的差異:

    總熱量相同,三大宏量營養素的比例不一定相同;

    三大宏量營養素的比例相同,每一種類的選擇不一定相同。總熱量相同,三大宏量營養素的比例不一定相同。

    假如您每天需要攝入1800千卡的熱量才能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

    來源2:900千卡來自於碳水化合物+360千卡來自於蛋白質+540千卡來自於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5:2:3);

    第1種熱量來源下:很快就餓了,並且會流失讓很多肌肉分解成蛋白質供身體所需。最後因為肌肉流失,其他營養攝入也不足,身體就會變得虛弱,脂肪多肌肉少,身材看起來就軟趴趴的,不夠挺拔。

    三大宏量營養素的比例相同,每一種類的選擇不一定相同。

    1、碳水化合物。

    我們用GI值來區分碳水化合物的好壞。

    低GI值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體更加的健康,並且因其抗餓,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較小,所以能有效的控制體重。反之高GI值的食物就會讓人容易發胖。

    比如糙米飯的GI值低於大米飯的,就更利於控制體重。

    2、蛋白質。

    不同的食物蛋白質含量不同,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也不同。

    比如,雞蛋的蛋白質是13.3%,黃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

    但是,身體對雞蛋的蛋白質吸收率高達98%,而對大豆吸收利用率只有65%。

    3、脂肪。

    脂肪包括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

    前面3種對身體有益,我們都要攝入。因為我們常吃的肉類和雞蛋、牛奶等都含有飽和脂肪酸,所以呢,炒菜的時候,我們就要多選用花生油、菜籽油等這些富含不飽和脂肪的油類。

    反式脂肪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避免。

    很多零食裡面、油炸食品都有反式脂肪,它們對身體是有害的。

    從花生油裡面攝取油脂和從零食裡面攝入油脂,對身體的影響當然是不同的。

    前者讓人變得健康有力,後者破壞身體健康。

    小結:

    我們吃東西不光要看熱量還要透過表象看“內涵”,不同的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身材隨之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好的食物讓人變人煥發勃勃生機,壞的食物讓人虛弱無力,體型當然也好不到那裡去,要麼肥胖,要麼乾癟。

    我是天星媽,祝您減肥成功!

  • 2 # 健身教練雲子Eric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恆定律,身材的胖瘦和總的攝入量(指一天吃下去的食物)與消化量(運動,工作,學習,生活,包括自身的基礎代謝)的差值有關係。

    但是卻忽略一個問題,就是剛才你提出來的飲食結構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同樣是130磅,體型卻相差甚遠,因為肌肉的密度和脂肪的密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涉及到運動和營養的問題,營養包含了飲食結構。

    同樣是3磅脂肪和3磅肌肉對比。

    身材的好壞卻受多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飲食,訓練,作息,遺傳,疾病等等。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對不同營養物質的吸收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腸胃不好,吃多少都不胖,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吃的比我還多,但是體重還不到100斤,男生身高175。也有些人吃嘛嘛香,吃的不多,但是還是胖。還有些人對牛奶不消化,喝了拉肚子,有些人對碳水比較敏感,吸收很快,對蛋白質吸收差,還有經常鍛鍊的人,比不鍛鍊的人看起來更結實,代謝也會更高。有些人很瘦,但是就肚子上有脂肪,有些人下半身胖上半身很瘦的梨型身材,也有肚子特別大,手和腳非常細的人,還有一種全身的比較胖,胖的比較均勻的人等等都會有。

    如果只是單純的計算總熱量是不夠精確的,之前也說了,人體對不同物質吸收不一樣,每個人的吸收功能也不一樣,好比同一個班,學霸和學渣每天都是一起上課一起放學,都是學8個小時,但是成績卻完全不一樣。

    俗話說,種豆得豆,老人言:吃啥補啥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多吃優質蛋白,少脂肪,體型自然會更健美些,如果飲食是多油脂,多碳水,少蛋白和蔬菜,那麼身材一定更容易胖,因為碳水能開啟我們的營養通道,讓脂肪快速的吸收,脂肪自然而然會讓身體看起來更胖一些。所以想要保持一個好的身材,就要合理膳食,注意飲食結構,適當的鍛鍊,良好的作息,保持身體健康,身心愉悅!

  • 3 # S小姐愛健身

    你好,我是紫薯很甜,很高興看到你的問題,針對你的疑問,我是這樣回答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我覺得我們應該重點分析下我們的身材對什麼食物比較敏感,也就是說吃什麼東西容易胖,吃什麼容易瘦。若有些人先天對澱粉比較敏感,對碳水化合物不敏感,在維持攝入熱量不變的前提下,調整了澱粉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那麼身材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如果有些人對很多食物都不敏感,即使你再怎麼調整飲食結構,我想身材都不會有變化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不管怎麼吃,都不會胖或瘦的原因。

  • 4 # 行遠健身

    攝入總熱量不變,攝入的食物結構不同,對身材會有一定影響,但要想真正改變身材,還要配合運動,不管是增肌還是減脂,都要有所側重的進行鍛鍊。

    日常攝入的食物中包含碳水、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與身材關係最密切的是碳水、蛋白質和脂肪。對大多數人來說,身材發胖或變瘦,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碳水攝入量,其次是蛋白質和脂肪。

    攝入熱量高於消耗熱量,人體就會發胖,反之則會變瘦,保持平衡,就會保證體重不會產生太明顯的變化,或者是體重基本保持不變。

    日常飲食中,如果碳水攝入量較高,佔比超過50%,就容易導致發胖,低於50%,尤其是低於35或30%,則容易變瘦。但前提是攝入熱量要與消耗熱量之間存在熱量缺口或熱量盈餘。

    攝入相同的熱量,如果降低碳水熱量比例,比如攝入35%的碳水,蛋白質熱量提高到50%,其餘為脂肪熱量,碳水進入身體會被分解成葡萄糖,會被身體直接利用,用於基礎代謝量、日常生活和工作,還有一部分用於體育活動和消化食物。消化蛋白質類食物的熱量要高於消化碳水類食物,也就是蛋白質類食物的食物熱效應比較高。因此攝入熱量相同,提高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量,實際被身體吸收、利用的熱量會略低一點,但實際差多少,則要看蛋白質類食物是動物蛋白質,還是植物蛋白質,動物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要高於植物蛋白類食物。減肥期間多攝入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也就是肉蛋奶,比較適合減肥。

    在有熱量缺口的情況下,一般10-20%的熱量缺口更適合減肥。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多攝入蛋白質,減少碳水攝入量,會更有利於減肥。

    要想增肌、增重,要使攝入量高於消耗量,產生熱量盈餘,而且要做增肌鍛鍊。

    不僅要考慮調節攝入熱量,也要注意消耗熱量,要想減肥,就要有熱量缺口,要想增肌增重,就要有熱量盈餘,要想維持體重,適當減少主食攝入量,並適當增加蛋白質類食物攝入量。

    不同的飲食方法,產生的效果也會有所差別,比如同樣是用於減肥的飲食方法低碳高蛋白飲食、生酮飲食、八小時斷食法、輕斷食等飲食,在結果上都會有所差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從哪些方面能夠看出凱多其實是一條人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