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夜聊齋
-
2 # 平安讀歷史
完全沒有那個能力,蜀國的實力比魏國差遠了,無論是從人口還是其他資源方面,東漢十三個州,蜀國只佔一州,吳國佔不到3個,其餘9個都在魏國手裡。吳國的實力比蜀國強多了,但是也沒有對魏國造成多大威脅。
當然,從地圖上看吳國和蜀國的地盤似乎不小,但是無果主要集中在長江一線,長江以南大部分是未開發狀態,蜀國除了成都為中心的盆地不錯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叢山峻嶺,自然條件惡劣,根本無法住多少人。至於南部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對蜀國來說並無多大意義。
之前吳國和蜀國確實打了一些勝仗,給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但是那是建立在北方戰亂導致實力下降導致。隨著三國鼎立後,北方逐漸恢復了實力,對南方越來越佔壓倒性優勢。所以,後來吳國和蜀國的滅亡都是時間問題,因為戰爭的較量自始至終都是國力的較量。
諸葛亮六次北伐也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因為知道北方一旦休生養息恢復過來,蜀國只能是滅亡。 隨著北方實力的恢復,蜀國和吳國先後滅亡,劉禪和孫晧只能夠做亡國之君。
-
3 # Hap巛pyEnding
是可以叫板,但也只限於叫,依據兩國的綜合實力對比,以蜀漢的國力真正想打垮魏國基本上不可能。夷陵之戰更是把剛剛有點起色的蜀漢給直接打回原形,劉備這個創業主心骨一死更是對蜀漢的極大打擊。就算加上東吳,兩國的國力也趕不上一個魏國,最多也就是縮小了實力差距,不過蜀漢有天險可守也大大的加強了自身的生存實力,鍾會十幾萬大軍被擋在劍閣寸步難行就可以看出蜀道之險。在曹魏將多數部隊駐防在東線的情況下諸葛亮費盡全力也沒有在北伐中撈到太多好處,最後連自己都積勞成疾死在了北伐的過程中。當然了,蜀漢僅憑一州之地三分天下幾十年不倒也說明了蜀漢政權並非無過人之處,劉備更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即使有很多人在罵劉備虛偽,但他從一個賣草鞋的經歷了無數挫折與失敗仍意志不滅一步一步歷盡艱辛建國稱帝雄霸一方不能不讓人佩服,稱之梟雄一點都不過分。但丟了荊州損失了大量優秀將領之後的蜀漢與魏國實力差距之大想逆襲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覆列表
歷史上曾擁有著“全明星”陣容的蜀漢,真有能力與曹魏叫板嗎?
許多人用“國力”來解釋:因為蜀漢在領土、人口、經濟等諸多領域都處於弱勢,所以根本沒有能力與曹魏叫板。
但在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並非絕對,在一定條件下,國力弱小的一方也是可以以弱勝強的。
比如,以漁獵部落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金國,就曾在短短數年之內,接連滅掉當時東亞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遼和宋。
蒙古鐵騎能屢屢以小博大,先後滅掉歐亞大陸上數十個國家,這也是國力落後的弱國戰勝強國的典型案例。
這種以弱勝強的關鍵,在於弱小一方可以擁有更加強悍的軍事實力,從而實現逆轉。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三國時代,處於鼎盛時期的蜀漢,擁有著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一流武將和諸葛亮、龐統、法正等頂級謀臣,這支“全明星陣容”能在軍事上跟強大的曹魏叫板嗎?
下面,我們用歷史事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當陽之敗
在投奔劉表以前,劉備因為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多依附於實力較強的軍閥,很難有機會進行獨立的軍事建設。
投靠劉表以後,劉備雖不受信任,但因為要為荊州看家護院,他逐漸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
但這支軍事力量的戰鬥力如何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我們看看他們的表現。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征伐荊州。為捉拿劉備,曹操曾經率領五千騎兵急行三百里追擊。
曹操這樣高強度的追擊,實際上是犯了兵家大忌,用諸葛亮的話說,這叫“強弩之末”。
但就是這樣一支日行數百里的疲憊之師,照樣打得劉備無力招架,這就是“當陽之敗”。
在當陽長坂坡,劉備丟盔棄甲、拋妻棄子,僅僅帶領數十人逃脫,幸好得到關羽水軍的接應才逃出生天。
這個時候的劉備軍雖然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萬人敵”的猛將,但根本不堪一擊,無力與曹軍相抗衡。
二、落鳳之殤
公元212年,兵強馬壯的劉備發起了益州之戰。這個時候的劉備軍,正處於一個巔峰期。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州大部,文有諸葛亮、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在龐統的策劃下,劉備在入川前期打得順風順水。
涪城一戰,劉備用計斬了高沛和楊懷,吞併了劉璋的白水軍;緊接著,冷苞、張任等蜀將亦被劉備擊敗,李嚴、費觀、吳懿更是直接投降。
但正在風頭正勁之時,劉璋的兒子劉循意外成為了劉備的勁敵。
劉循帶領張任等將領,硬是在雒城與劉備苦苦對耗了一年之久。在攻城的過程中,軍師“鳳雛”龐統還被守軍的流矢射中而亡。
劉璋軍戰鬥力之渣,這在當時有目共睹的,所以無論是孫權、張魯還是劉備,都有意奪取西川這塊肥肉。
而劉備軍在雒城之下竟然苦攻一年不克,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其戰鬥力確實堪憂。缺乏攻堅能力,這也是劉備軍的頑疾。
三、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黃忠陣斬夏侯淵,這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因此,此戰留給人們一種刻板印象,認為曹操是一敗塗地、大敗虧輸。
然而,從總體上看,漢中之戰是一場戰略相持為主的戰爭,最後以曹軍主動撤出而告終。
而在戰爭前期,蜀軍實際上損失巨大,一敗再敗。
比如,戰爭開始,先是蜀將吳蘭、雷銅兵敗被斬,張飛、馬超敗走。
“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三國志》)
接著是蜀將陳式被徐晃擊敗,死傷甚多。
“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三國志》)
後來黃忠斬了夏侯淵,成為戰爭的一個轉折點。然而,張郃接過帥印之後,竟然能從容指揮曹軍全身而退,這說明蜀軍的解決戰鬥的能力實在欠佳。
四、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其實這是關羽的“智勝”,而非蜀軍戰鬥力的真實反映。
當時,關羽利用洪水暴發,將麻痺大意的于禁灌成了落湯雞,讓本來不習水戰的魏軍失去了戰鬥力。這根本體現不出蜀軍的強力。
接下來關羽圍困樊城,面對被洪水泡過的城池,蜀軍也是久攻不下,攻堅能力欠佳的缺點再次暴露無遺。
而曹軍這邊,趕來救援的徐晃能在正面對決中完敗關羽,這更該說明雙方士兵在戰鬥力上的差距。
“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三國志》)
五、夷陵之敗
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大敗,除了劉備指揮上的失誤以外,還與他們戰鬥力低下,特別是攻堅能力不足有關:
“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三國志》)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蜀軍面對逆境時的表現是什麼?兵敗如山倒,土崩瓦解,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是一支弱旅戰鬥力弱、軍紀渙散的典型表現,在今天的一些體育賽事,特別是足球比賽中,這種現象非常常見。
六、北伐無力
蜀軍戰鬥力差的短板,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仍然沒有得到改觀。
在第一次北伐中,本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繼叛魏,響應蜀軍,形勢一片大好。
但蜀軍缺乏攻堅能力的老毛病還是限制了他們再有作為,因為廣魏郡、隴西郡堅守不降,蜀軍久攻不下,這使得諸葛亮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而反觀魏軍,則是充分發揮了他們“穩、準、狠”的特點,名將張郃率軍火速增援,而且一擊就打中了蜀軍的“七寸”:他在街亭完敗馬謖,成功逼迫諸葛亮退兵。
而後面的幾次北伐,魏軍幾乎都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蜀軍因為攻堅能力不足,往往在糧食耗盡後無奈選擇退兵。
這是一種“打不動”的無奈。即便當時的蜀漢“全明星隊”重生,也是真心帶不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