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平之戰,是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當時要是李牧代替廉頗統領趙軍與秦國白起打。最終誰能戰勝?
6
回覆列表
  • 1 # 依山傍水65486

    長平之戰不需李牧而廉頗足以抗秦。按平原君之語:“廉頗野戰不如白起,拒秦防守有餘。"長平之戰廉頗雖數敗於秦,但主力未損。退守丹河堅壁秦軍,使秦不能速戰速決,有效地消耗秦軍,讓秦欲戰不能,欲退無法的兩難處景。如趙堅持久抗秦,秦陣容必會多變,其它五國會有作為。趙王丹如按虞卿之諫外交伐謀,遊說楚、魏,用重金賄齊而促成合縱陣容則秦必退。不談勝否但可解長平之戰!可惜趙王丹不用,注成悲劇!故王夫之評論趙國:棄名將不用致長平慘敗。千古銘言,以史為鑑!

  • 2 # 沉140769451

    長平之戰時,李牧怕還只是個毛孩子,他統領個啥?!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純屬不讀史的胡說八道!廉頗善守毫無根據!所謂反間計換將根本不現實!秦國發全國十六歲以上青壯投入長平之戰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迷信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是很愚蠢的!

    首先,根據《史記.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的記錄,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馮亭獻韓上黨郡時,秦軍沒有進入上黨,趙軍也沒有進入上黨,兩軍連面都沒見到,哪來的相持對峙?!昭襄王四十六年,秦、趙兩軍仍是如此,秦軍卻是在南韓作戰,侵佔南韓。直到長平之戰當年的昭襄王四十七年,左庶長王齕才領軍攻佔上黨郡,《史記》記載因上黨民逃往趙國,趙軍接收上黨難民才因而攻趙,與馮亭獻上黨郡毫無關係。四十七年三月,趙軍犯秦軍斥候,才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敗第一陣,損裨將茹,五月王齕破兩座鄣城取趙軍四尉,六月破光狼城奪趙軍西壁,廉頗連敗四陣失四地,丟掉了比長平關更易守難攻的空倉嶺防線。

    而左庶長王齕又是多大的官呢?左庶長在秦二十級軍功爵位中排名居中的第十級,是將軍、權貴們入職軍中的起始爵位,它可以領導的只有士卒和軍吏,而不能指揮將軍,因為它是將軍爵位中最低階的,比趙軍的裨將茹還要低一級,裨將相當於秦軍功爵中第十一級的右庶長。以王齕的爵位,他率領的可能是秦軍主力嗎?!空倉嶺防線實際上只是一條山中的狹長谷道,秦軍主力到來根本展不開,也用不上。根據史書的記載來看,在王齕突破空倉嶺防線之前,秦軍的目標根本不是趙國,而是南韓,亡韓才是秦國的目標,秦軍主力不可能在南韓上黨地區。

    王齕的意外突破應該才是秦趙長平之戰爆發的真正原因,也證明了廉頗善守“神話”的破滅。

    空倉嶺的突破,使秦國看到了進攻趙國的戰機,但也破壞了先滅韓的戰略,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雖然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戰略上卻是失敗的。所謂趙國的最終滅亡說是長平之戰的影響,是牽強附會毫無道理的,是忽視了戰國史實的胡思亂想。趙並非亡於人口不足,人口的多寡並不是決定國家興亡,戰爭成敗的關係,所謂綜合國力的比較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情況下都是相反的。綜合國力弱小一方擊敗、甚至消滅強大一方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馬其頓滅亡古波斯、雅利安滅亡古印度、元滅宋、日耳曼滅古羅馬、清代明、俄羅斯擊敗拿破崙、北美十三州獨立、普魯士擊敗法國、衣索比亞擊敗義大利、中國擊退美國、越南打敗法國、打敗美國、以色列獨立建國等。秦也是一步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關鍵還是在國家的領導者,而不是什麼綜合國力。

    至昭襄王47年九月,趙軍已經被包圍了四十六天,按古代一個月三十天計算,趙軍被圍當是在七月中旬,更準確的說是七月十四號,那麼趙括接替廉頗只可能是七月初,而秦軍攻取西壁是六月,對長平關攻擊的時間十分短暫,根本無法證明廉頗是能守的住的,根據之前秦軍月取一地的速度,秦軍對長平關的進攻還只是試探性的,並沒有發起什麼真正的進攻,趙括就已經接替了廉頗,也算保住了廉頗善守的“虛名”。長平關距離趙國都城只有百餘公里,之間的關隘已經不多了,廉頗一味防守的戰略根本救不了趙國,他沒有取得任何一場防守戰的勝利。而進攻他的,只是一個職小、位卑的秦軍低階將領,一個只在長平、邯鄲之戰有記錄的左庶長王齕。敗在王齕這樣一個無名之將手中,相信廉頗也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善守”的名將。

    再說反間計的問題,咸陽到邯鄲現在開通高速後的距離長達一千多公里,戰國時沒有高速公路,兩地的實際通行距離更遠,在戰國那樣落後的時代,當遠在咸陽的秦昭襄王得知王齕攻佔趙軍西壁時,再派人去邯鄲用反間計,估計趙軍被圍時,傳令人還在去邯鄲的路上。有人大概會說可以用“飛鴿傳書”,但不好意思,飛鴿傳書這種通訊方式到宋代才出現,戰國時沒有,純靠人去傳遞。同時也證明秦國徵招全國十六歲以上男子投入長平戰場也是根本來不及的,等秦國各地的這些人知道訊息再集結出發時,長平之戰估計也已經結束了。

    關於李牧的故事,在《史記》中並沒有多少記載,他的光輝事績更多見於不可靠的野史和像故事書的《戰國策》。

    最後說說胡服騎射,學胡人作戰的方式對於每一寸土地都是從胡人手裡搶過來的秦國、秦軍算什麼了不起的事嗎?秦軍打不過胡騎?秦騎兵就是胡騎,而且比胡騎更厲害,秦步兵也完全掌握對付胡騎的辦法。趙國向秦軍的手下敗將學習,就能打敗秦軍了嗎?異想天開!趙國曆史上對秦軍少的可憐的幾次勝利,根本就不能證明什麼。趙武靈王倒是想的好,可連他自己也沒敢真正率領他的騎兵去與秦軍較量過,只是在秦國君權更替時,送回了秦國公子稷,也就是之後的秦昭襄王,佔了點政治上的名氣而已。

    我看,趙武靈王的所謂改革,對趙國不是什麼好事,它是一條錯誤的改革路線,沒有從根本上壯大趙國,而是虛假的讓趙國君臣因為軍事力量的提升盲目自信,認識不到錯誤,領導著趙國向滅亡又前進了一大步!

    秦朝的快速滅亡也表明,那一時代任何的改革和制度,都離不開統治者的個人能力和領導水平,一旦出現一個昏君,幾代人的努力,頃刻之間就能付於流水。一時的強盛和沒落,都不足以影響後世的發展。所以,長平之戰對趙國的滅亡沒有任何的影響,遠沒有那麼長遠的利益。

    李牧?有一萬個李牧也沒用,假如他出現在長平戰場,也可能消失在長平戰場。如果非要為戰國找一個善守的名將,恐怕李牧比廉頗有能力的多,他的戰績其實剛好是在防禦上。而廉頗恰好成名於趙國的對外進攻上,他所謂善守之名,不過是後人對長平之戰的不服氣,只看到了趙括領軍被全殲,而看不到廉頗的屢屢失敗,為趙軍的失敗找藉口,為了鞏固他的“善守”之名,故意把只打了半年的長平之戰延長到三年,這樣就好說:你看,用廉頗,趙軍守了兩年多,用趙括幾個月就敗了,所以,如果不換廉頗,廉頗再死守個一段時間,秦軍就會因為糧草缺乏打不下去撤退了。為了這個藉口,人們不昔偽造歷史,而對《史記》的記載視而不見,非說打了三年,一定要把它和馮亭獻上黨扯上關係。而史實就是雖然趙國君主同意接收韓之上黨,卻派出接收的廉頗並沒有那麼糊塗,他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他只是到達趙韓邊境就不走了,根本沒有接收,而是停下來構築防線,不上南韓挑拔秦趙開戰的當,只是那個裨將茹偏偏要用犯秦軍斥候的方式挑起了秦趙之戰,廉頗也在連連失敗後,丟失了趙國君主的信任,完全是因為他守不住,而不是什麼趕不上趟的反間計,趙國才不得不換上趙括,希望他能像他父親一樣“瞎貓碰上個死耗子”!

    秦在長平之戰的勝利,直接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又向後推遲了幾十年。如先滅韓、魏,再滅趙,統一中國的將是秦昭襄王嬴稷,而不是秦始皇嬴政。

  • 3 # 侯世勝

    從李牧幾次戰績看,李牧稍長奇兵野戰!如果李牧領兵來打長平之戰,那也得學廉頗!因為條件所限!

    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名將虐菜,真正的名將對決不會精彩,因為雙方都會小心翼翼,儘量不犯錯。就比如王翦滅趙和滅楚,分別對陣李牧和項燕,用的就是同一個笨方法:先大軍拖住你主力,然後利用我方實力強,部隊多,分兵迂迴你!你再是名將在這種拼實力的打法下也得失敗!

  • 4 # 撿句子的女孩

    趙孝成王派李牧出戰李牧也可能不會贏。因為他也是名將,名將沒有必勝把握是不會出戰的。李牧在對抗匈奴時,也曾經據守不出戰,導致當時趙王誤以為他害怕匈奴,派人頂替他,結果那人每次戰鬥都失敗,只好又調李牧去前線,李牧不戰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後來果然大敗匈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對白起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去貿然進攻犯錯誤,就像廉頗面對王齕一樣堅守不出,因為廉頗三年沒有發現戰機,白起更不會犯錯誤。

    李牧最後是死於反間計的,趙括上任也是反間計,當李牧接任廉頗繼續堅守的時候,趙國國力無法支撐,還是會中秦國的反間計,最終還是趙括出馬。

    所以,即使當時真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恐怕也難改變戰局,畢竟他們都是戰神,畢竟他的國君昏庸還是會中反間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哪些常見蔬菜,對狗狗身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