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orsch炎寶

    他不光代表著一個名字,一個流傳千古的偉人,而且還代表著一層更深刻的意義——愛國。千百年來我們紀念這位偉人,紀念他的才華出眾,紀念他的忠肝義膽,紀念他的執著無悔,可以說他執著的一生就是他愛國的一生,那麼我們究竟對屈原瞭解多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如何表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到屈原。

    屈原名平,生在公元前三三九年,楚國沒落貴族家庭,曾出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受楚王器重,後因奸人作梗被楚王疏遠,直至流放,最後在鬱悶中投入汨羅江自殺。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是忠於楚國的一生,就是忠於人民的一生,他對內為了楚國本身繁華富強,楚華人民擺脫黑暗統治積極制定新憲法,對外為了想讓楚國一統江山,不怕辛苦奔走各國,提出聯齊抗秦的合縱政策。

    如果說什麼東西最表現他的愛國主義思想。那麼無非就是他的晚期作品《離騷》了。“餘故知 只為患兮,人而不能捨也。指九天一偽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這開頭段的內容,他明確地指出“我知道忠言自諫會遭災惹禍,但我忍著痛苦不把忠心拋棄。渺渺蒼天你為我作證吧,我的一切都表示對君王的忠誠。”看完這四句話,不用我多加解釋,多麼激昂的忠誠,多麼執著的忠誠,蒼天為證,忠心可表,堂堂男兒為了國家的利益寧願粉身碎骨,試問前百年來有有機人能做到這點!《離騷》寫於晚期,這就說明屈原已經被楚王疏遠了,在那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時代,誰不願自己的意見被採納,誰不願自己能在眾英才中出人頭地,更何況是滿腹經綸的屈原呢?實際上屈原並不是沒有動搖過。當他正騰雲駕霧,浩浩蕩蕩地正要出遊時,“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詩人的眼睛猛然間瞥見了他那出生,成長的故鄉。那種血肉相連,生息與共的炙熱情感,剎那間粉碎了他去國遠遊的美妙嚮往,使他無法繼續自己的行程,此情此景,甚至連他的僕人和馬都難過的邁步開步子。這一感情上的劇烈轉折,把詩人的內心世界的悲憤性衝突推向了高潮,而整個詩意的演講也就不能不到此為止了。詩人上下求索,雲遊入荒,但最終得立足點還在他的念念不忘的祖國。人常說,從小看到大,如果說晚期的《離騷》是屈原思想的經典的話,那麼早期的《橘頌》就是基礎。這首詩明確闡述了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是運用橘樹的特徵來自比。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受命不遷"這四個字,其本意是指橘樹的生命,只生在南國,不能遷移到北方去。大家可能馬上會聯想到,剛才作者在《離騷》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故鄉戀戀不捨,去而復返的感人情景,我想從這點就足可以表現出其為基礎的作用了。當然《橘頌》不光寫了這一點,其又以橘樹的各種美好的特徵為本,表達出與其相同的品行。在這我要著重指出一點。《橘頌》決不是一篇空文章,也不是一時興起而作,可以說屈原一生所表達出的不管是從對自己的品行還是對國的忠誠都與其句句相應的。也謂是"一生忠心無悔怨,《橘頌》一篇表雄心。"簡而言之,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實質上就是詩人愛國思想的體現。

    秦,統一天下,六國破滅,楚國也難逃厄運,屈原的理想沒有實現,但他一生為國家利益為人民利益所進行的鬥爭決不會因為楚國的破滅而抹殺。歷史的車輪不停地轉著,千百年來無數炎黃子孫紀念他,敬仰他,一個人能作到身死而魂在,死有何憾!

    屈原的一生光輝無比,《離騷》更是萬古流芳。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屈原選擇死是既無奈又明智的做法.但憑他一個人的力量,但憑他的一顆赤膽忠心是遠不足夠改變社會現實的,因為君主昏庸,奸臣當道.與其看著國家消亡,看著自己的忠貞之心被破碎,看著自己極其想振興報國但卻又束手無策,還不如讓灕江之水沉沒自己,同時也沉沒面對現實的痛苦.一切都因他寧死也不願同流合汙,不願讓自己高尚的品德受沾染,他太愛自己的國家了!生與死本來就是相對的,也許當一個人已經徹底覺得生存毫無意義時,為什麼不能選擇死呢?也許死他的靈魂將會在另一個純潔自由的國度實現生平無法完成的理想與抱負!我這樣說覺不是封建與迷信的看法,對理解的思想有時也是可以用想象去昇華的!生命雖然可貴,但是在一些愛國之士面前往往比不上愛國的情操與精神!

  • 2 # 賣玉石的小哥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中的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創作成就來說,他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眾性集體性的創作,個性的表現甚少。而屈原的創作,卻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這標誌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個新時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絡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並不能背離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並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僕,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儲存了獨立思考、忠於自身認識的權利。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後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後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 3 # 陳年往事1222

    屈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他開創了楚辭文體,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中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和《詩經》一起構成了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產生了無窮的影響。屈原在詩歌的語言和表現形式上也做了變革,不僅加長了句子,更加大了篇幅。

    他提倡舉賢授能,主張嚴明法度,反對貴族專權,同情人民疾苦。其最高理想是使祖國富強,進而統一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

  • 4 # 是三姑娘丫

    對一個人的評價要有褒有貶,我們就先來說說屈原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可以從兩方面來評價:

    第一,屈原是“楚辭”這一詩歌體裁的的創造者,屈原的《離騷》便是重要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所以“楚辭”又稱“騷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屈原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我們都知道,屈原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雖然讀起來有些難懂,但仔細斟酌,在字裡行間都能夠感受到他對楚國的熱愛,對百姓的關心。比如《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等等。在《離騷》中有很多這樣的詩句,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屈原的愛國之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屈原的詩和屈原的愛國之情都是他身上難能可貴的品質,但他的死是我覺得是非常遺憾。

    活著就有希望,死了便什麼也沒有了,屈原帶著憤懣不平,報國無門的心情投入汨羅江 ,死對於他來說可能是很好的解脫,也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名聲。但是我覺得死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何況是帶著未了的心願離開。屈原的理想社會是有明君,有良臣,百姓安居樂業,他要的就是社會的安定,百姓的安樂,可他一死什麼都化為烏有,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生命只有一次,活著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 5 # 曹宗國

    從你提出的問題來看,主要是對屈原的政治評價。屈原是一位具有貴族精神的楚國貴族,是一位具有正確的內政外交主張和很有才幹的楚國大夫。他的社會理想是“美政”,也就是王者要清明不要昏庸,要近君子遠小人,要善待老百姓。

    屈原還是楚文代的代表人物,是中國第一位詩人,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會完全康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