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巍風哥
-
2 # 羅姐1157
眾所周知,馬鈴薯結的果實屬於變態莖,但是如果匍匐莖過長就會影響塊莖的生長與膨大,直接影響產量,那麼匍匐莖過長的原因是什麼呢?
1、出苗時間晚
未催芽或種植太晚,出苗後正處在高溫長日照,能促進莖葉生長,養料大部分用於莖葉生長,匍匐莖頂端得不到足夠的養料,所以不能膨大,或膨大很小,應早催芽適時早播。
2、結薯期和膨大期遇到高溫
馬鈴薯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土壤水分、肥料、充足的光照和較低的溫度。其中對溫度的要求是:15℃條件下出苗後7天形成塊莖,在25℃條件下需21天形成塊莖;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氣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溫度不適宜導致只長匍匐莖不結薯,尤其是馬鈴薯薯塊形成和膨大期氣溫較高,在高溫條件下,莖葉生長繁茂,氣溫高於25℃後,匍匐莖頂端塊莖停止膨大生長,而莖葉生長仍能正常進行,這時葉部所製造的有機養分全部用於匍匐莖和莖葉的生長上,從而造成莖葉徒長,匍匐莖長,有的甚至穿出地面成為地上枝條,導致單株結薯數少。
3、密度過大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馬鈴薯,如果密度過大,出苗後植株為了爭光,都向上生長,造成相互廕庇,光照不足,植株纖細,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消耗的養科多,沒有或很少養料輸送至塊莖中積累。
4、結薯期遭遇供水不足
結薯期是馬鈴薯需水較多的時期,特別是結薯前期土壤中缺水,會造成大幅度減產,如缺水後,再度降雨或灌溉時,易發生二次生長產生畸形薯。結薯期如土壤乾旱,應及時灌溉,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後期逐漸減少土壤含水量達50%-60%,促使新生塊莖的表皮木栓化,減少收穫時脫皮;收穫時,避免土壤過分乾燥減少塊莖損傷。
-
3 # 三農孺子牛
馬鈴薯和其它農作物不同,對溫度、肥、水有嚴格的要求。一般農作物喜歡溫度高,雨水多。低溫時生長緩慢,發育不良。而馬鈴薯卻喜歡冷涼,溫度低的氣候。喜水但不能過多。對肥料是喜鉀,適氮。
1.溫度高。上面我們說了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點,馬鈴薯匍匐莖生長旺盛,但是結薯少。於溫度有很大的關係。馬鈴薯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6~18℃。在適宜的溫度下,馬鈴薯地上莖葉於地下塊莖可以同步生長。但是當溫度高於25℃時,生殖生長髮生逆轉化,吸收的營養轉向了莖葉生長,地上面匍匐莖生長旺盛,而地下莖塊由於營養轉向了莖葉生長,則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
2.氮肥施量過多。馬鈴薯是喜鉀肥,但是種植時,種植戶為了追求產量而盲目過多施用含氮高化肥。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應該均勻生長較為合理,氮肥施用量大了,容易刺激匍匐莖生長旺盛。如果營養偏向莖葉生長,塊莖則生長緩慢結薯少。
所以種植馬鈴薯時應該多施含鉀肥,適量施用氮肥。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馬鈴薯忌用含氯肥,經過多年對馬鈴薯使用氯肥的研究,在耕作層氯肥施用量在100毫克/公斤以下,可使馬鈴薯增產10~20%,合理的使用並沒有壞處,反而能增產,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如果超過800毫克/公斤時,馬鈴薯的莖葉變黃退綠,甚至死亡。
3.水份過多。馬鈴薯喜歡半溼潤土壤,過分乾旱不利生長髮育,如果灌溉或降雨過多,同樣也刺激匍匐莖生長旺盛,塊莖小而少。溼度過大容易生病蟲害,塊莖水漬化或腐爛。
總結:馬鈴薯種植時多施農家肥或含鉀多的肥料,適量施用氮肥。根據土壤墒情掌握澆水量。即可避免馬鈴薯匍匐莖旺盛但結薯少的現象。如果出現了馬鈴薯莖葉生長旺盛,結薯少的情況,可以採取延長生長法,即只要馬鈴薯莖葉不枯萎發黃死亡,就讓它繼續生長,等溫度降到合適時,塊莖是可以結多變大的。農民有句老話,遲山藥蛋是好山藥蛋。
-
4 # 祥6858
我本能的判斷你所說的馬鈴薯匍匐莖旺盛、但結薯少的原因是營養失調、光照不足所造成的。
你已經明白說明馬鈴薯匍匐莖旺盛、結薯少;這個典型外觀排除了病蟲害、氣候溫度和生長不良的其它因素。
這裡我還排除馬鈴薯特有的生長特性也可能發生這種狀況的因素;
馬鈴薯種塊由於特有的休眠期(一般根據不同品種2一4月),和芽的生長適溫;你不會因為播種期錯位而導致瘋長不結薯。
馬鈴薯塊莖形成生長適溫17℃一19℃,晝夜溫差大對塊莖生長有利,那麼如果說是3月一4月釆收的馬鈴薯,那麼這個時節的溫度是(適宜大多數地區)馬鈴薯塊莖膨大的適溫。
根據你說的情況,我認為由下列原因造成;
一 土壤狀況,可能你是指小面積或者是小菜園,土壤肥沃,應該是中熟馬鈴薯種,種芽密度較大,匍匐莖在密度過大的情況下形成瘋長。
二 光照 馬鈴薯莖葉喜光,在強光照射下,莖杆粗壯,葉片顏色深且厚,不易瘋長,但由於莖葉的擁擠影響了光照。
三 肥料 太肥沃的土壤不適合馬鈴薯栽培,土壤營養不平衡,含氮素過多,會造成營養生長過旺,不利於薯塊膨大。
通常管理的程式是,馬鈴薯出芽後2一3片葉時,每一種塊薯芽過多可適當掰除,以利通風透光;肥料應以土雜肥為主,營養需求標準按氮磷鉀1:1:2比例底肥施用,不須用追肥。溫度適宜生長期根據植株生長狀況少量多次適當化控。
由於土壤、肥料的問題,造成匍匐莖、葉的旺盛生長;土壤充足的養分呈慣性的輸送給了馬鈴薯枝葉,枝葉的旺盛擁擠妨礙了葉片的光合作用;而薯塊膨大期所需的營養和光合產物渠道全部被阻斷,這樣很自然形成了結薯塊很少的情況。
-
5 # 荊楚田園豬子
一、馬鈴薯不結薯原因分析
播種太晚
例如春季馬鈴薯種植,南方一些地區露地種植適播期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如果推遲到3月上中旬播種,就會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的情況,這是因為退出種植的薯苗在出苗後日照時間長,氣溫高,容易出現旺長,出現不結薯現象
植株旺長不結薯
品種屬於中晚熟
由於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春秋兩季都比較短,不能滿足中晚熟品種生長時間要求。二作區利用中晚熟種種植,就會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現象。這是因為中晚熟種匍匐莖的生長和塊莖的形成一般都比早熟種晚。在二作區種植,氣溫和土壤溫度升高後沒有結薯條件,有的品種會因高溫而長出地面,這樣就不結薯。但也有些中晚熟品種,結薯較早,塊莖膨大速度較快,在二作區種植,只要採取催大芽、早播種、播後覆蓋地膜等措施,也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馬鈴薯種植
品種引用不適宜當地種植
南方育出來的馬鈴薯品種屬於短日照型別,調到北方二作區就會表現莖葉生長繁茂,只長秧子不結薯,或結薯很小,產量很低的情況。
溫度影響
一些品種在長日照低溫下能結薯,在長日照高溫下不結薯。有的品種對日照長短反應不敏感,但對高溫反應比較明顯,尤其植株生長過程在夜間高溫23度時不結薯,在12度下能夠結薯。
培土過淺
馬鈴薯如果培土過淺,會導致馬鈴薯膨大期受外界溫度影響較大,後期溫度過高,不利於馬鈴薯膨大。
土壤過於乾旱
馬鈴薯膨大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忽視後期管理,土壤過幹,不利於馬鈴薯生長髮育,建議保持膨大期土壤見幹見溼。
二、預防措施
針對此種現象, 在栽培過程中建議種植戶注意以下幾點:
選用脫毒、早熟優質品種
要想獲得高產、高效,需選用生育期適宜的脫毒良種。春季覆膜栽培應選中薯1號、超白、東農303和早大白等極早熟品種,透過催芽、曬芽、適時早播等措施促使其早生快發,使薯塊的形成和膨大期處於較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而獲得較高的產量。而選用生育期偏長的品種,其塊莖的形成及膨大期正值高溫階段,受高溫的影響較重,結果造成嚴重的減產。
及時催芽,適時早播
在土壤化凍後儘早整 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過程儘量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
注意培土厚度
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釐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建議隨苗生長進行培土1~2次。
追施氮肥不宜過晚
氮肥有利於莖的伸長。 追肥太晚,過量的氮肥均不利於匍匐莖的膨大,影響薯塊形成。
三、出現只長秧不結薯時的補救措施
如果發現及時,應找出原因,並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注意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溼潤,利於馬鈴薯吸收肥水,還可以起到降低春馬鈴薯後期土壤溫度的作用,促進膨大。要注意不要大肥大水。
視情況進行培士,對尚未封行,在後期管理中未進行培土的,可以視情況適當進行培土,加厚土層,可減少外界高溫對馬鈴薯膨大的影響。
在馬鈴薯植株生長末期至結薯期,噴用100毫克/升多效唑藥液進行控旺,用量為50升/畝,可促進塊莖肥大,提高大、中薯比例,增加產量。施用時,用噴霧器把配好的藥液均勻地噴在馬鈴薯莖葉上。
-
6 # 茉莉花9C6U
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不可澆水過勤,整個生長過程中澆3-4次水就可以了,澆水過多時會造成秧苗徒長。在盛花期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控旺。用250-500ppm的矮壯素或1000-4000ppm的比久、30-50ppm的多效唑噴灑可抑制徒長。馬鈴薯始花期噴灑200-400ppm的比久或100ppm的多效唑,能抑制地上部生長,促使地下部發育,可增產20%左右。
-
7 # 農村小杰A
田園豬子
2小時前
一、馬鈴薯不結薯原因分析
播種太晚
例如春季馬鈴薯種植,南方一些地區露地種植適播期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如果推遲到3月上中旬播種,就會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的情況,這是因為退出種植的薯苗在出苗後日照時間長,氣溫高,容易出現旺長,出現不結薯現象
植株旺長不結薯
品種屬於中晚熟
由於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春秋兩季都比較短,不能滿足中晚熟品種生長時間要求。二作區利用中晚熟種種植,就會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現象。這是因為中晚熟種匍匐莖的生長和塊莖的形成一般都比早熟種晚。在二作區種植,氣溫和土壤溫度升高後沒有結薯條件,有的品種會因高溫而長出地面,這樣就不結薯。但也有些中晚熟品種,結薯較早,塊莖膨大速度較快,在二作區種植,只要採取催大芽、早播種、播後覆蓋地膜等措施,也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馬鈴薯種植
品種引用不適宜當地種植
南方育出來的馬鈴薯品種屬於短日照型別,調到北方二作區就會表現莖葉生長繁茂,只長秧子不結薯,或結薯很小,產量很低的情況。
溫度影響
一些品種在長日照低溫下能結薯,在長日照高溫下不結薯。有的品種對日照長短反應不敏感,但對高溫反應比較明顯,尤其植株生長過程在夜間高溫23度時不結薯,在12度下能夠結薯。
培土過淺
馬鈴薯如果培土過淺,會導致馬鈴薯膨大期受外界溫度影響較大,後期溫度過高,不利於馬鈴薯膨大。
土壤過於乾旱
馬鈴薯膨大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忽視後期管理,土壤過幹,不利於馬鈴薯生長髮育,建議保持膨大期土壤見幹見溼。
二、預防措施
針對此種現象, 在栽培過程中建議種植戶注意以下幾點:
選用脫毒、早熟優質品種
要想獲得高產、高效,需選用生育期適宜的脫毒良種。春季覆膜栽培應選中薯1號、超白、東農303和早大白等極早熟品種,透過催芽、曬芽、適時早播等措施促使其早生快發,使薯塊的形成和膨大期處於較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而獲得較高的產量。而選用生育期偏長的品種,其塊莖的形成及膨大期正值高溫階段,受高溫的影響較重,結果造成嚴重的減產。
及時催芽,適時早播
在土壤化凍後儘早整 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過程儘量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
注意培土厚度
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釐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建議隨苗生長進行培土1~2次。
追施氮肥不宜過晚
氮肥有利於莖的伸長。 追肥太晚,過量的氮肥均不利於匍匐莖的膨大,影響薯塊形成。
三、出現只長秧不結薯時的補救措施
如果發現及時,應找出原因,並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注意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溼潤,利於馬鈴薯吸收肥水,還可以起到降低春馬鈴薯後期土壤溫度的作用,促進膨大。要注意不要大肥大水。
視情況進行培士,對尚未封行,在後期管理中未進行培土的,可以視情況適當進行培土,加厚土層,可減少外界高溫對馬鈴薯膨大的影響。
在馬鈴薯植株生長末期至結薯期,噴用100毫克/升多效唑藥液進行控旺,用量為50升/畝,可促進塊莖肥大,提高大、中薯比例,增加產量。施用時,用噴霧器把配好的藥液均勻地噴在馬鈴薯莖葉上。
田園豬子
80粉絲 · 243贊
搜尋
種土豆最佳時間
種土豆最忌諱什麼肥料
馬鈴薯變綠還能吃嗎
土豆膨大的方法
地膜土豆最佳深度
馬鈴薯專用膨大素
-
8 # 鄉知老王
大家好我是老王,馬鈴薯栽種過程中,很多朋友發現自己的馬鈴薯莖葉生長旺盛,但是結的薯塊比較少,導致產量不理想,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施肥不合理,氮肥偏多,馬鈴薯的營養生長旺盛,反正地下塊莖的生殖生長缺乏足夠的養分。
馬鈴薯對氮磷鉀的需求量約為5:2:10,對鉀肥的需求量非常的大,特別是現蕾之後,塊莖開始發育的時候,對鉀肥需求非常的多,如果缺乏鉀肥,塊莖就會數量少而且小。因此,使用底肥,一定要用夠足夠的鉀肥,並且在現蕾期之後,每隔7-10噴施一次0.3%濃度的磷酸二氫鉀,促進底下部分的生長。
為了控旺養分過多消耗在營養生長上面,在馬鈴薯地上莖葉生長到35公分左右的時候,就要噴施相應的控旺藥物,抑制營養生長。
結薯少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品種和栽種方法,馬鈴薯依靠地下根莖的莖節結薯,地下莖節長度長,結薯的位置多數量自然增加,與紅薯是類似的道理。因此,在栽種的時候,可以將馬鈴薯芽眼朝下種植,出苗之後適當培土兩次,可以有效的提升結薯的數量。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馬鈴薯結的果實屬於變態莖,但是如果匍匐莖過長就會影響塊莖的生長與膨大,直接影響產量,那麼匍匐莖過長的原因是什麼呢?
1、出苗時間晚未催芽或種植太晚,出苗後正處在高溫長日照,能促進莖葉生長,養料大部分用於莖葉生長,匍匐莖頂端得不到足夠的養料,所以不能膨大,或膨大很小,應早催芽適時早播。
2、結薯期和膨大期遇到高溫馬鈴薯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土壤水分、肥料、充足的光照和較低的溫度。其中對溫度的要求是:15℃條件下出苗後7天形成塊莖,在25℃條件下需21天形成塊莖;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氣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溫度不適宜導致只長匍匐莖不結薯,尤其是馬鈴薯薯塊形成和膨大期氣溫較高,在高溫條件下,莖葉生長繁茂,氣溫高於25℃後,匍匐莖頂端塊莖停止膨大生長,而莖葉生長仍能正常進行,這時葉部所製造的有機養分全部用於匍匐莖和莖葉的生長上,從而造成莖葉徒長,匍匐莖長,有的甚至穿出地面成為地上枝條,導致單株結薯數少。
3、密度過大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馬鈴薯,如果密度過大,出苗後植株為了爭光,都向上生長,造成相互廕庇,光照不足,植株纖細,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消耗的養科多,沒有或很少養料輸送至塊莖中積累。
4、結薯期遭遇供水不足結薯期是馬鈴薯需水較多的時期,特別是結薯前期土壤中缺水,會造成大幅度減產,如缺水後,再度降雨或灌溉時,易發生二次生長產生畸形薯。結薯期如土壤乾旱,應及時灌溉,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後期逐漸減少土壤含水量達50%-60%,促使新生塊莖的表皮木栓化,減少收穫時脫皮;收穫時,避免土壤過分乾燥減少塊莖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