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火星一號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以下有些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是基於理論推測(主要來自地震學),因為人類目前最深只鑽探到12.6公里的地下,而地心與地面距離6371公里。

    地球內部由多層結構組成,位於地球中心的是地核,然後向外是地幔,最外層是地殼。

    地殼

    我們就生活在地殼的上方,它的厚度介於5至70公里之間,佔地球質量的1%。海洋地殼較薄,主要由玄武岩組成。而大陸地殼較厚,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地殼的主要元素組成如下:氧47%;矽27%;鋁8%;鐵5%;鈣4%;鎂、鉀和鈉2%。

    地殼可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漂浮在地幔上方。板塊不斷運動,它們的速度與指甲生長的速度大致相同。當這些板塊相互摩擦時,就會發生地震。當板塊互相碰撞時,就會形成山脈。當一個板塊滑入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就會形成深溝。

    地幔

    地殼的下方就是地幔,它的厚度可達2890公里,佔地球體積的83%。地幔主要由富含鎂和鐵的矽酸鹽巖組成。由於地幔溫度高達上千度,足以使岩石熔化形成岩漿。壓力使岩漿上浮,然後冷卻,最終回落。這樣的地幔對流被認為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地核

    地球的中心是地核,它由兩部分組成——外地核與內地核。地核佔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一,佔地球體積的16%。

    外地核由液態的鐵和鎳組成,它的厚度約為2200公里,溫度介於3700至5500攝氏度之間。內地核也由鐵和鎳組成,但為固態。內地核的厚度約為1200公里,溫度高達55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內地核的自轉速度不同於地球的其他部分,由此可能產生了地球的磁場,能使地球抵擋宇宙射線的襲擊。

    儘管人類還不完全瞭解地球內部結構,但可以肯定的是絕無什麼地心文明。

  • 2 # 菊花茶杯墊

    一般星球內部都是有個地核,我們地球也是如此。是不是還有人認為內部結構是空的或者有外星人駐紮呢?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請問,這種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來自何方?)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佔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這一類比單位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 3 # 錦繡科學

    地球的外形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地球赤道直徑約為12756千米,極直徑約為12712千米,類似一個扁狀的球體。赤道周長大約為80152華里,所以有『坐地日行八萬裡之說』。

    地球內部有三個圈層,就像一個雞蛋一樣,也有三個圈層,地殼是雞蛋皮,地幔是雞蛋清,地核是雞蛋黃。但地球的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為核心和外核。

    地殼是地球的表層,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

    地殼是山川丘陵、江河湖泊、海洋盆地、天坑洞穴等依託之地,同時也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之所。地殼的厚度極不均勻,大陸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5千米,地殼最厚的地方在中國的青藏高原,約65千米;海洋的地殼厚度只有5~10千米,地殼最薄的地方是太平洋底部的馬裡亞納海溝,它的深度可達11034千米。

    地殼富集著90多種元素,其含量丰度依次為氧、矽、鋁、鐵、鈣、鈉、鉀、鎂8種元素,它們的質量總和約佔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佔二分之一,矽佔四分之一。矽酸鹽類礦物,如長石、橄欖石、角閃石、雲母等,在地殼中分佈最廣。

    地殼上最古老的岩石有42.億年,說明地殼的年齡最大可達42.8億年。海洋形成於35億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是藍藻,由它形成的疊層石有35億年的歷史。

    地幔位於地殼與地核之間,厚度約2865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

    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衰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形成『岩漿』。所以說,在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柔軟的可以流動的岩層,地質學上叫『軟流層』,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岩漿房,地球上的岩漿都來源於此。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核位於地幔下面,它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

    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內地核二層,外地核厚度約2220千米,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內地核是一個直徑為1250千米的球心,物質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

    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超過132萬個大氣壓,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地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核心交界處溫度約為6300℃,核心溫度約為6600℃。

    在地球自轉作用下,呈液態的外地核相對於金屬固態的內地核是流動的,這就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地球的磁場是一個球形罩,罩住地球,就像一個鐵布衫,套在地球上,使地球上的萬物免受太陽粒子,宇宙射線的傷害。沒有了它,地球上就不會產生生命,更不會有生命的繁衍生息。

  • 4 # 環球科幻

    直徑12700公里的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球的內部結構設想主要來自“有根據的猜測”,這些主要來自地震學,因為人類往地下鑽井深度最深的鑽孔僅穿透了12公里多點,而我們與地球中心之間的距離為6,300公里,連地球的皮都沒穿透。儘管有這些限制,我們知道地球的中心非常熱。我們每往下一段距離就可觀察到溫度不斷上升,因此在某個深度,有可能直接遇到灼熱的岩漿也說不定。但是,常識告訴我們,從地表鑽孔中看到的這種溫度的快速上升不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否則地球的中心可能和太陽一樣熱。

    目前公認的地球結構理論是,它具有一個核,一個固體核心和一個液體外核,一個粘性的地幔和一個矽酸鹽地殼。由於引力吸引,融化和分類了地球的組成部分,因此稠密的物質被拉到了核心,在表面留下了較輕的元素,形成了地殼。記錄地震產生的折射和反射地震波傳播穿過地球不同層所花費的時間,這告訴了我們很多有關地殼以下物質的型別和位置的資訊。例如,S波根本無法透過地心,而層之間地震速度的變化會導致一些波發生折射,像光在空氣和水等兩種介質之間透過一樣彎曲,而其他波則像光一樣從鏡子反射。

    根據對稠密隕石的研究,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地球的實心核心主要由鐵(約80%)和少量的鎳組成。液態外芯由摻有鎳的鐵和微量的氫元素組成。目前,我們認為,液態外核中的對流結合地球的自轉會引起地球的磁場。由於科學家只能直接觀察地球結構的一小部分,因此他們將諸如地震學,天文學和其他地球物理學領域的間接證據拼湊起來,以推測地球內部建築的本質。透過收集證據,他們制定了一個模型,包括地殼,地幔以及內外核。該模型解釋了我們在地球表面觀察到的許多現象。

    其實沒有人能見到過地球內部真正的景象,所以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無從得知。科學家關於地球內部的假設也僅僅在一些探測資料上進行的,從來沒有拿出來過真憑實據的地球內部資訊。好多科幻故事甚至描述地球內部是空心的,有地下世界的存在,但這些迷一樣的故事事實上也從來沒有被證實過,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真實的影像資料資訊。

  • 5 # 聽泉烹茶

    目前,人類已經能到月球上去進行探測,但對地球裡面是個什麼樣子?還了解的很少,就拿石油鑽井來說吧,最深的鑽井也只能鑽到一萬米上下,只有地球半徑的1/630左右,人們現在還無法對地球一萬米以下的地方進行直接觀察,只能做一些間接的推測。

    火山噴出的熔岩,雖然已經不是處於地下深處時的面貌,但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來自地下幾十公里深處的東西,更多的材料是依靠對地球物理方面觀測研究所得的結果,包括,地磁、地電,地熱等,特別是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情況的記錄,我們可以推測出許多地下深處的情況。

    對其他天體的研究,也能幫助我們推測地下的情況,比如對整個地球的化學成分所做的推測,就是參考了對天外來客隕石,進行化學分析得出的結果。

    現在人們得到的認識是,在地球裡面溫度很高,壓力也很大,愈往深處,溫度愈高,愈往深處,壓力越大,物質也越緊密。

    根據在許多礦井和鑽孔中實測的結果,在地面下十公里以內,得到每深一百米,地溫約增加三度的平均數字。雖然各地差別很大,但總的來說,能夠證明地球裡面愈深愈熱。估計在地殼及地幔邊緣的岩石層內,增溫的情況類似,來自地幔上部的岩漿噴出地面時溫度常在一千度以上,證明地幔的溫度是很高的,地核內更是這樣,因此一般估計地核內的溫度最高約5000度。

    地球從表面到核心越往深處去,壓在單位面積上的物質越多,因而越深壓力越大,在地殼下面約有9000個大氣壓左右,在地幔底部約有136.8萬個大氣壓,到地球的中心,更達到360萬個大氣壓上下。因此,地球內部是一個高溫高壓的世界,就溫度來說,應該是熔融狀態,但是,強大的壓力使他們大部分仍舊是固體的狀態,只是有許多具有一定的塑性,可以緩慢的流動。

    由於地震波的橫波不能透過地核,因此有人認為地核是液體,經過更細緻的研究,認為地核外層是液體,在地球的最中心,還有一個半徑是一千公里的固體核心,由於那裡的壓力非常大,地面上沒有這樣的環境,我們很難想象那裡的物質究竟是什麼樣子,曾經有人設想部分原子的殼層已被破壞,物質處於一個超級緊密的狀態,但現在還沒有得到證實。

    組成地殼的物質是岩石,密度較地球內部的物質小,越深密度越大,地核中心達到水的17倍以上,許多人認為,地核主要是鐵和鎳組成的,但這一切現在都還有待探索證明。

    現在還沒有可以直接觀測地球深部情況的方法,地球裡面許多情況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謎,但是在那裡溫度很高,壓力很大,物質很緊密,卻是可信的。

  • 6 # 震長

    簡單來說,地球內部就是岩石,越往裡越是高溫高壓,甚至是軟流層或者液態。具體來說,地球內部分有很多層,這就是常說的圈層結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分別透過研究地震波發現了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由此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最外層是地殼,薄薄的一層岩石,平均厚度是33公里。地幔是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的部分,其厚度約2850公里,是地球的主要部分。地幔之下就是地核,它是地球內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地核密度大,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又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

    科學家們認為,核心在產生地球磁場的地球動力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地球動力學的電磁轉矩導致核心相對於地幔和地殼旋轉。2005年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宋曉東等人透過研究穿過地核的地震波,證實核心處於超速旋轉狀態,其旋轉速度要比地球表面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快3萬倍。

  • 7 # 地震博士

    地球內部分四層,由外到內分別為地殼、地幔、外地核、內地核。

    首先,地殼在地球的最外層,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殼就相當於雞蛋殼。地殼的四大組成元素為氧、矽、鋁、鐵。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千米!但是海洋地殼較薄,而大陸地殼較厚,大陸地殼又可分為上層的矽鋁層和下層的矽鎂層。

    其次,則是地幔。,幔可以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岩石圈,相對較硬。而上地幔下部則是相對比較軟的軟流圈。而下地幔則主要由鐵鎂的矽酸鹽類組成,因而也較硬。地幔一直延伸到地下約2900千米處!

    再次則是地球外核,地球外核則是由液態的鐵、鈷、鎳組成。而液態的外核主要透過地震波的探測而發現。因為地震波中的橫波(S波)不能在液態中傳播。而根據地震記錄圖反推的結果,外核恰好沒有橫波(S波),因此地震學家推測外核是液態的!

    最後則是地球的核心,核心由固態的鐵組成。這個是由丹麥女科學家萊曼女士發現的。

  • 8 # 科學薛定諤的貓

    地球平均半徑6400千米,地殼的深度一般在0-33千米,地殼和地球的關係就像蛋殼和雞蛋,地殼只是地球最外圍的薄薄一層,但對於人類來說至今連這個雞蛋殼都沒有突破,目前人類挖掘最深的垂直深度是位於卡達的鋁沙欣油田,深度達到了12289米,超過了蘇聯的科拉超深鑽探12262米。

    地殼的物質組成是透過地震波和人工鑽探的方式瞭解到的,都是一些固態物質主要分為:矽鋁層和矽鎂層,也就是花崗岩層和玄武岩層,還包括一些鋁鐵的矽酸鹽物質;海洋的地殼非常薄,厚度一般不超過10千米,內部有超鎂鐵質累積和構造化的菱鎂礦。總的來說地殼主要是岩石和礦物質。

    地幔的厚度平均在33千米到2900千米之間,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它們的物質形態和組成也有很大不同。上地幔主要是固態物質和熔融態物質的混合,科學家透過地震波在這裡的傳播速度,模擬出了上地幔的物質橄欖岩60%,輝石30%,其它超基性岩10%,熔融物質主要是被高溫所融化的矽酸鹽。下地幔物質的平均密度為5.1g/cm3,受高溫高壓的影響,這裡的物質組成是一些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亞鐵、氧化鎂、氧化鋁和二氧化矽。

    地核的厚度是2900千米到6400千米,分為三個層次,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和。丹麥地震學家英格·萊曼在1936年發現,內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因為該層能夠傳輸剪下橫向地震波,因此它必須是實心金屬的,並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能夠沉入底部,一定具備了一定的質量,同時還能夠形成地磁場,因此被鎖定為鐵和鎳組成的緻密核心。而地核的外部在地震波的反射波中顯示傳播速度明顯變慢,外地核和過渡層有可能是熔融態或液態的物質。

  • 9 # 雲瀾滄海

    就結構等而言,我們對地球的內部有很多瞭解。但是,細節尚不清楚,因為內部探測非常困難。溫度非常高,任何探測器都無法穿過相對較淺的深度。雖然無法深入到足以觀察,觸控和取樣地球核心,但我們可以透過許多其他方法瞭解其成分,密度和相位。

    當地球上一個地方發生強烈地震時,可以在地球遠端的位置測量聲波振動。測量這些波的速度和折射率可以讓我們瞭解核心的密度,材料和配置。許多地震和來自許多地方的許多測量結果使得科學家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瞭解核心不同層的大小和密度,此外,測量來自不同位置的磁場告訴我們關於轉速以及哪種鐵磁材料構成核心。

    從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科學家認為地球有一個2400公里直徑的核心組成的固體球體,主要由鐵,鎳,一些較重的元素組成,如鉑,鋨,鎢,銥,鉛,鈾,釷等,以及硫,氧,矽等較輕元素。溫度高達5700-6200度,為什麼核心是固體的呢,很大原因是這裡的壓力是地球表面的360至360萬倍。

    圍繞核心的是地幔部分,地幔有2300公里厚,呈液體狀態,主要由鐵和鎳組成,但混有大量其他微量元素。溫度3000-4500度,壓力很大,但不足以壓壞核心。因為固體核心以不同的速率在液體外核內旋轉,並且兩個核心層主要由鐵,鎳和鈷等鐵磁材料組成,這種結構產生髮電效應,產生大量磁場,有助於保護地球表面來自帶電粒子和太陽風。

    最外層就是地殼了,最厚的地殼可以在山脈中找到,特別是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其深度為70公里,或許更高,最薄的地殼是海洋地殼,在大西洋中脊的地方約5公里深。

  • 10 # 看日落日出

    地球內部包含:

    1、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矽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3、地核

    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核心的頂介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頂介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厘米。

    擴充套件資料:

    地球外部結構,地球外圈分為四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1、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2、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

    3、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

    4、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一直延伸到軟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 11 # 旅行中的蒲公英0430

    地球是由許多物質組成的實體。物質在地球內部的分佈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層次可循的,這些層次被稱為地球內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1、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矽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3、地核

    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核心的頂介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頂介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厘米。

  • 12 # 展翔的天馬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

    雖然我們憑藉現在的科學技術,是無法到達地球的內部去進行探索,但我們還是可以藉助一些生活習慣,還有一些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的。

    例如我們肯定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地球已經形成大約有46億年了,但地球基本上每天都會以24小時來轉一圈,而且這個時間相差並不會很大,也就使我們基本上很難感覺得到誤差,從而使我們感覺到地球是與勻速轉動的。

    為什麼地球轉了這麼久都還沒有停下來呢?我想我們可以轉過來看一下生活上的例子,我們如果拿一個結實的球體進行轉動的話,只要不再給它施加動力了,那麼它很快就會停止下來,而如果它是一個球體的外殼,然後裡面注滿了液體,那麼它轉動的時間相對來說就會長一些。

    其實這個球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受到一定的阻力,這樣它的轉動很快就會停止下來,而地球上擁有大氣層,並且周圍的天體也會給它施加一個力,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它轉動的阻力,但地球轉動的時間如此之長,一是因為它本身就擁有非常大的質量,二就是因為它的內部可能就是液體,擁有一定的流動性,這樣就不容易停下來。

    對地震產生的影響

    其實現在人們對於地震產生的原因,並沒有得到一個非常準確合理的解釋,主要就是認為地球的板塊活動,從而造成了地球的地震產生。

    但現在也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質疑,因為如果是由地球的板塊活動造成的話,那麼對於地球表面上的影響應該不是很大的,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要是遇到一些震級比較大的地震,瞬間就可以將一棟高樓大廈給摧毀,而平時我們要是想摧毀一座大廈的話,那都必須要準備很多的炸藥,進行爆破才可以做到的。

    如果對一座大廈進行水平的推動,那就是需要使用非常大的力了,否則要是來一陣颱風的話,不就很容易可以將一座大廈給颳倒了嗎?而如果這一陣風來的是龍捲風,它的破壞力就非常大了,只要它經過之處,就很容易會給地面上造成很大的破壞,就算是一座大廈,也可能被它摧毀。

    也正是因為龍捲風的破壞力如此之大,有的科學家也開始猜測,造成地震的原因並不是什麼板塊活動,而是由於地下的龍捲風造成的。

    這樣的猜測也不無道理,畢竟由於龍捲風的破壞力非常大,它的確可以滿足瞬間就給予地面上的高樓大廈摧毀的那種破壞力。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想要形成龍捲風,那麼這種物質基本上應該是以液態或者氣態的形式出現,因為這樣它們才可以更加靈活地轉動,從而造成巨大的破壞力。

    綜上所述,從地震這一方面來說,地球的內部是處在液態的狀態,那也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出了地震產生的原因,那麼地球的內部應該就是液態,而且由於重金屬的質量相對比較大,它們一般都會保持在地球內部深處。

  • 13 # 現場可程式設計邏輯閘陣列

    地球內部組成

    人類對地球內部探索的工具為俄羅斯的sg3鑽孔,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進行鑽探。該鑽孔的垂直深度為12,262米,地球半徑為6,371公里。 這意味著什麼? 這項探索僅佔地球直徑的0.2%,因此人類不知道更深的地方是什麼,地球內部都是什麼結構呢?

    地球的內部的組成:由內到外:地核,地幔,地殼。

    中心部位-地核

    地球的核心位於地球的最深處地核,其範圍從地表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3000公里。地核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金屬成分:鐵和鎳,其中鐵佔大多數。 整個核不是均勻,而是外部是液體,該部分是外部核。 內部是堅固的,而這部分是內部的核心。外芯的溫度範圍從外地幔附近的4000°C升高到內芯附近的6100°C,內芯的溫度從結點處的6300°C升高到地心的6800°C 。

    厚實部位-地幔

    地幔是莫霍面以下和古騰堡面以上(深2885公里)的地球中間部分。 它的厚度約為2850公里,佔地球總體積的82.3%,佔地球總質量的67.8%,是地球的主要部分。 從整個地幔稱為橫向地震波的事實來看,它主要由固體物質製成。 根據地震波的次生不連續性,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級層,極限深度為650 km。

    外層部位-地殼

    地殼是指由岩石,地球實心圓的最外層和岩石圈的重要部分組成的固體殼。地殼是地球固體表面結構的最外層。 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公里,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約為39至41公里。 高山和高原的地殼較厚,長達70公里。 平原和盆地的地殼相對較薄。 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得多,只有幾公里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厚的地方超過70公里。 赤道附近海底山谷的地殼只有1.6公里厚。 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中最深的地殼是世界上最薄的地殼。

  • 14 # Y韓韓

    地心溫度如此之高,怎麼形成的呢?

    在我們的認知中地球就好像是一個夾心奶油,因為他們內部都是熔漿,比如我們知道的火山,就是從地球內部爆發出來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火球的表面,我們在地球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熔漿流出,在海洋裡他們也會爆發,我們只是看不到而已。

    如果我們可以像切夾心餅一樣把地球一分為二,我們就可以看見地球的內部是分圈層的。地殼是地球的最外層,類似餅的外皮。地殼的厚度約為24~48千米,庭院裡、公園裡的地面是地殼的最外層。如果從地面的土壤開始向下挖,最終會碰到岩石圈。陸地上,地殼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岩。

    我們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線成為帶狀,於是"六大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他們的板塊處大部分都是很多的熔漿。我們想想都可怕吧。不知道在以後的地球會怎麼樣,承受不住的地球會不會暴打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地心附近溫度極高,平均約為4000℃以上,如此高的溫度使地核的外層呈現液態,我們想象一下,多麼的可怕啊,我們生活在地球是美好的同時也是很危險的,因為地球隨時都可以毀滅我們。

    地球深處的熱量是哪來的呢?

    在我們的地球形成之期,大部分熱量是的億年前地球形成時產生的一體積較小的物體撞在一起形成地球就會放出熱量。但有此地質學家卻認為大部分熱量來自於地球許處的天然的放射能。幾百年之後,地球內部的高溫已經足以熔化岩石中。後來,重金屬又從較輕的金屬中分離出來,沉人地心,形成了地核。

    或者說在地球形成之時,有一個火球被包裹在地球內部了,形成了現在的地球核心,我們不知道其它星球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我們還沒有到達那樣的科技,在以後的將來我們科技可以的話,可以探索一下其他星球的內部是什麼,或者和地球的內部結構一樣的麼?我們也非常期待吧。

  • 15 # 彖明

    穿透地鐵球之日,就是人類毀滅之時。穿透地球只是幻想。地球根本不叫你鑽透。地球有他的生命。時時刻刻在膨脹。地震就是其膨脹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拉拉咬人還能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