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清雲
-
2 # 青翁文化
您的提問非常好,想必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青翁不才,分享一下我的學書歷程。
您的問題:行書的學習步驟是什麼?我用一句話可以回答:點畫學習――偏旁學習――結構學習――章法學習,而且真草隸篆都可以通用。
但具體到實踐運用,學誰的行書?哪門哪派?哪種字帖?說實話這個問題涵蓋面又非常大,史上寫行書的大家不枚勝舉,二王虞褚、蘇黃米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成親王、譚延闓等等等等真如滿天星斗,能學好一家已實屬不易。如把你的問題細化到某人某派,這樣就好理解多了。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
為更準確,更通俗的讓您得到“乾貨”,切切實實讓您一看就懂,我拿我學過的元代大家趙孟頫書法為例,給你做一個細緻的學習步驟介紹,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指正!
趙孟頫,二王書風傳承者並自成風格,元代書壇領袖,書、畫、文、印全能型人才,被譽為歐柳顏趙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對後人影響極深。
△趙孟頫行書――《心經》
第一步,學習行書,初級階段必學楷書。“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跑”。楷書是向行書過渡的一個橋樑。我臨摹的是趙孟頫的楷書代表作《膽巴碑》。
《膽巴碑》特點:趙體入門楷書的最佳範本之一,字型優美,法度森嚴,神采居上,精神煥發。用筆也是非常講究的,尤其在轉折頓挫上更見功夫,如鐵畫銀鉤,一派平和之象,卻又平中見奇。
《膽巴碑》的字帖很容易買到,裡面有詳細的筆法介紹,也就是從基本筆畫(永字八法)開始,具體怎麼寫就不展開介紹了,字帖比我說的更明白。
第二步,有楷書基礎之後,向行書進攻。臨摹《膽巴碑》一段時間(半年至一年,看個人努力),就可以考慮換貼了。趙的行書作品很多,選哪一種呢?我選的是其經典代表作《洛神賦》。
《洛神賦》特點: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妍美灑脫,端正勻稱,圓潤靈秀。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
同樣,按照教程中的基本筆畫開始學習,多臨摹,多揣摩。
第三,行、楷互相結合,反覆溫習。《洛神賦》學一段時間,再回頭學《膽巴碑》,如此反反覆覆切換,不斷鞏固。根據個人的努力以及悟性,怎麼也得三年五年時間才能略有小成,學習其中的酸甜苦辣您慢慢體會。
結束語:學習書法是一條漫長的路,唯有堅持才能達到終點。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戒驕戒躁,不懂就問,多思考,遇到瓶頸可以拜訪當地書法寫得好的人請求指點,也可以透過網路和網友交流,觀看網路影片教程。
不知您喜歡誰的行書呢?若不嫌棄,我還可以為您制定文徵明,董其昌,黃庭堅,蘇軾等人的行書學習步驟,那得需要另一篇文章分享了。
-
3 # 壹庸方室
壹庸途徑,榮幸作答,如有不當,諸位指點。
首先說說行書,廣義上的行書,指的是行楷,行書,行草。而俠義上的行書,單支介於行楷和行草之間楷不楷,草不草的不等,當然變化範圍還是相對比較寬泛的。那麼,怎麼學習行書了,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我們以硬筆為例。
1.擇貼問技強化控筆:先行我們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最好是從行楷啟蒙,如果基礎比較好,行書學習也沒有不可以。這個環節主要以臨摹為主,但是需要明白學習的是技術,絕不能照貓畫虎,適得其反。在練習技術的過程中,也就是強化控筆能力的過程,沒有控筆能力,一切都是理論,因為你沒有辦法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表達。
2.取眾博彩開拓眼界:行書的範疇是非常寬泛的,並且行書的精彩也是俯拾即是,不能只盯著一本貼不放,這樣只能寫別人的字。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就要多學諸家之字,要吸收每一家字帖中自己認為精彩的東西,博取眾家之長,學會技術的切換,搭配,變化。整個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自己能力提升的過程和自己審美提高的過程,逐漸放棄自己不喜歡或者說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3.拓技融理推陳出新
在一系列學習中,基礎功底不斷提升,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技巧支撐你書法的發展,在掌握了字法,一定筆法的過程中就要需要更多的技術,同時需要注重篇幅佈局的學習,不能只為了寫單字而寫單字,更需要做好篇幅佈局,形成一個整體。期間,需要融匯豐富的技術,用提按,大小,方圓,欹側,疏密等表達自己的意願,這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附圖為壹庸拙筆。
-
4 # 墨林自牧
其實這個問題很大,我單從學書本身談一談:
首先看你是喜歡哪種字型。但我覺得前提是你需要楷書功底。
如果你喜歡“二王”,那麼您從《集字聖教序》開始學習行書,是再好不過了。不建議起手就學《蘭亭序》。因為《蘭亭序》是在非正常情況下所得,且還是臨本,最重要的是它的圓筆較多,初學者很難去駕馭。而《聖教序》與“歐楷”接近,這個你學習的時候還是先了解一下“歐楷”,這是你學《聖教序》的點畫質量和結體都有幫助。如果你學的是顏體一派的,你直接學顏真卿的行書就行了,這都是在有基礎的情況下學習。如果說楷書學歐陽詢,行書學顏真卿;或者楷書學的“顏體”,而行書學《聖教序》,這樣行麼?這樣行,但是不建議,這樣學起來有難度,費時費力。至於說行筆啊其他外在的事情,我就不贅述了,說白了,你寫多了,那些都是潛移默化的。以上就是我學習行書的一些經驗,希望對書友有所幫助。
-
5 # 烏石林硬筆書法
學習行書入門還是離不開選帖臨帖,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又適合的字帖。歷史上行書寫的好的有:王羲之、宋四家、顏真卿、董其昌、趙孟頫等都是很精典,選好一人一帖後用心臨習,再加上請老師指點,進步會很快的。希望簡單的回答能幫到你!
-
6 # 8914291520356山虎
行書學習的步驟首先應找到一家自己喜歡的字型,如二王風格,再找來墨跡本字貼對貼臨習;臨習字大小盡量與原貼一致,建議先單個字臨一遍再每排字對臨可多臨3~5排以加深對字的間架結構理解與記憶,以便將來創作時打好堅實的基礎,臨完一貼3~5月再集齊所有二王風格的墨跡本貼通臨並長時間臨習,能訓練出自己對原貼七至八分像,與原貼“精氣神"氣韻、節奏、提按、墨色等變化都極為相似,因出色的書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臨摹高手,如米芾臨作足可以以假亂真之地步,相傳《中秋貼》是他的臨作而已。然後再建議臨習篆隸或其他書體融入之前的習作裡而形成自己個性特點鮮明的書體的,最後再多讀書或進修古代漢語文學以提高個人涵養,當你學富五車時您的書藝之路就自然已開啟,並可達到勝利的彼岸了,到時均讓人羨慕不已!
-
7 # 杉石石
我認為學習行書在具體步驟上並沒有一定之規,非要先學哪個,後學哪個。但雖然這個沒有硬性標準,你卻可以從他人的學習經驗中有所借鑑。
一般來說,學習的過程都是先易後難,學習書法也是如此,先從比較容易上手的帖開始入門,這就有一個選擇字帖的問題,也是學習行書的第一步驟。很多學書者的行書學習之路是從王羲之的《蘭亭序》開始的。
事實上,《蘭亭序》也確實比較適合初學者,從用筆上看,《蘭亭序》仍以中鋒為主,這對大部分從唐楷入手行書的初學者來說毫無陌生的感覺,上手比較容易。
·王羲之《蘭亭序》在結字上看,《蘭亭序》介於行與楷之間,筆畫連帶很少,幾乎都是字字獨立的,這對寫慣了楷書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好訊息。
可以說《蘭亭序》對想學習它的初學者很友好,它以較低的門檻對初學行書的書法愛好者敞開了大門。
還有人認為,學行書以《聖教序》入手比較好,因為《聖教序》是集字碑刻,其特點就是嚴謹,而且確定是王羲之所寫,所以更適合初學王字的人。
·王羲之《聖教序》但相反意見是,正因為《聖教序》是王羲之的集字碑刻,不是一揮而成,不是連貫書寫,所以《聖教序》缺少行書中最重要的“行氣”和連貫之勢,不適合初學者。
其實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我認為,不論《蘭亭序》還是《聖教序》,都是公認的行書經典範本,選擇哪個都有道理,完全可依個人喜好加以選擇。
可供初學行書的書法愛好者選擇的行書法帖有很多,我之所以推薦上述兩種,純粹是經驗之談,原因就是那是很多初學行書者常見的選擇。
當然你也可以依個人興趣和喜好選擇別的帖,比如,顏真卿或米芾等人的行書。
有人又說,米芾的行書難度較大,中鋒、側鋒轉換很多,並且結字上也較難掌握,不適合初學者。
但我還是那句話,就是這個完全看個人興趣,你說你就喜歡米南宮的字,也不能不讓你學不是,這個既無條文規定,也不歸法律管轄。
·米芾行書作品米芾的行書是難練,想學好不太容易,但有志者事竟成。萬事就怕有毅力,肯下苦功。
而且,上手就學米,且取得成就的書者也大有人在。
比如,當代女書法家周慧珺先生,早期由楷書轉行書就練米字,幾年後就學有所成,堪稱為學書者樹立了榜樣,成為學米標杆,為世人所讚歎。
·周慧珺書法作品所以,選什麼字帖既可參照他人常用之經驗,也可依個人興趣來定。
選好了字帖只是第一步驟,接下來就要以刻苦的精神開始臨習。臨行書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中要求的那些起始折轉上的一些規矩和之類的動作,在行書中反倒多餘。行書講究流暢,講究筆斷意連,過多的頓筆和回鋒會破壞行意,變成阻滯。
所以,這些由楷轉行之中的一些問題,要適當避免。
行書臨帖,不要臨一筆就停下看帖,然後再往下臨,要養成運筆連貫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後的行書學習和創作都有好處。
選定一本行書字帖,具體要練幾年?
這個完全視學書者的勤奮努力程度而定,也許幾年,也許更久。
在基本掌握所學帖的用筆、結字和章法特點後,下一步驟,可以試著出帖來寫,嘗試搞搞創作。同時還要找找所學書家的其它行書經典作品來繼續深入學習,進一步掌握其風格特點,以做到對所學書家的較通透了解。
·國展入選行書作品又幾年過去後,在行書的學習上你已吃透一家,也小有所成,那下一步驟幹什麼呢?其實,這時你發現,儘管你學習行書這麼久,要想流暢的創作一幅作品也並不輕鬆,這是因為,儘管你已對一家行書有所掌握,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你只學其一,還須學其二。
其二是什麼呢?
就是其他名家高手的經典之作,你還須在其他書家的作品裡吸取精華,併為已所用。
透過對眾多名家的博採眾長,這時你才在行書上做到了學有所成,才能有所收穫。
然後還有下一步驟嗎?當然還有,如果你想在創作行書作品時更流暢,在用筆、結字和章法上更入佳境,你還要略懂草法,在行書作品中加入草書的筆意。換言之,要以草書的筆意來寫行書,這樣你的作品境界才更高,才更有看頭。
所以,行書的學習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在學習中感受和浸潤的過程。
不過只要你有恆心和毅力,再加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持久的練習,就一定能在行書學習上有所收穫。
-
8 # 抱庸詩書
第一,從硬筆行楷的臨摹入手。行書分為行楷與行草,介乎其間的才是狹義上所說的行書。行書與行草對行筆的速度與節奏要求較高,這對初學者具有較高的難度,因此先臨學行楷是比較科學的。
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疑惑,是不是練行書必須從楷書開始?抱庸個見,這個問題因人而異。規範字基礎比較好的,不必先練楷書,完全可以從行書開始練起。反之,規範字基礎太差,必須要補補楷書的底子。
對硬筆行楷的臨摹,重點圍繞筆畫與結構,因筆尖結構原因,硬筆行書的用筆比較簡單,臨學起來也要比毛筆書法上手快。即便如此,在臨摹中,還是要對原帖的用筆技巧和結構規律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梳理,這樣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透過讀帖與換臨來豐富筆意砥礪風格。臨摹到一定程度之後,通常至少要臨到四五分像才開始換帖臨摹。帖讀多家,是為了融通,不能學了後者忘了前者,換臨的同時就需要借鑑吸收與轉化。臨第一本帖務必深刻細緻,這是生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而換帖時,則可以有針對性的去選擇性臨摹,比如,只臨用筆或者只臨結構,甚至是隻臨行氣章法。最核心的是,不論讀誰的臨誰的,心中一定要始終“有我”。
風格才是書法人的藝術標籤,然而風格建立在技能技巧、書學涵養、性格情懷之上,既在字內,也在字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史、經典碑帖或者去看書展,學書不僅要進得書中去學思,也要跳出書來去感悟。當然,最直觀、最有效的還是要圍繞著書寫作品來下功夫。
第三,把握硬筆行書的力量與節奏。力量是線條宏觀與微觀的第一排程,節奏則關乎行筆取勢的氣韻質感。線條與結體本身就是力的痕跡,而節奏使力量變得個性鮮活,因此在書法創作階段,這二者才是最關鍵的。
所有的書法習練都在於久久為功的“累積效應”,同一人,其書法高度取決於書法學養,學得越實,練得越多,書法一般也就越好。
抱庸淺談。
-
9 # 養正書法
行書的學習過程,和其他書體一樣,包括對書寫工具的認識,臨摹時字帖的選取,書家背景的瞭解及基本功的訓練、筆法的掌握,臨摹、創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特殊之處。
下面就這些方面分別闡述一個,以供書法愛好者閱讀,不足之處請指正。
一、書寫的基本功
執筆
古人說:“凡學書者,先學執筆。”掌握執筆方法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 ● 步驟與要求
1.端坐(或站立)於桌前,胸(或腹、腿部)離桌沿約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執筆,身體自然放鬆,姿勢如抱嬰孩,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2.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夾持筆管,無名指、小指併攏由內向外輕輕推抵筆管,做到指實掌虛,筆管豎直。
3.抬高肘部使之離桌懸空,輕豎手掌使手腕平順。
● 執筆練習
用毛筆蘸上墨汁,在元書紙上畫一小點,然後按上述執筆姿勢與要求,把筆尖豎直對準紙上的小圓點,要求筆尖與圓點的距離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圓點墨跡滲化擴散。每次練習5-10分鐘。初練時手會抖動,筆會搖晃。練習一段時間後,握筆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既能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習運筆打好基礎。
運筆
即用手腕運轉毛筆。要學會運筆,就要先弄清楚指、腕、肘各個部位的作用及相互間的關係。一般說來,指的作用主要在於執筆,腕的作用在於運筆。如書寫字徑30毫米以下的小字,由於點畫、間距較小,動作細微,而多用五指協調運筆;如書寫拳頭般大小的字,由於運動範圍擴大,而以用腕為主,指則輔之;再大些的字,用腕已無濟於事,就必須用肘來配合腕共同完成書寫。因此,指、腕、肘各部位的作用不同,但關係密切,相輔相成。
● 枕腕
枕腕有兩種,一種是把腕直接靠在桌面上,另一種是用左手墊在右腕下。由於枕腕能使腕部有依託,因而執筆較穩。枕腕運筆法適宜書寫小字,而不適用書寫大字。
● 懸腕
就是腕離桌面而肘靠桌面的一種運腕方法。因懸碗比枕腕擴大了運筆範圍,能較輕鬆地運動手腕,所以適宜書寫字徑50毫米左右的字。但懸腕比枕腕難度要大,需要經過更多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 懸肘
就是肘、腕都離桌面懸空書與,懸肘能全方位顧及字的點畫和筆勢,能使指、腕、肘各部位自如地調節擺動,因此書法家大都喜用此法。初學書法者也可直接學練懸肘,紮實地打好書法的基本功。
運筆的基礎練習
● 提與按
提,就是把筆鋒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筆鋒用力往下按。提與按是書法運筆的最基本技法。書法的點畫,線條的粗細、濃淡、節奏等變化都是在提與按的運筆動作中完成的。它是創造書法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練習提與按是為了提高運筆的能力,得心應手地與出各種完美的點畫。
方法:用筆蘸墨,藉助腕力使筆鋒由少到多地接觸紙面按下去,然後輕提,使筆鋒著紙由多到少,最終復原到先前豎直的形狀。
● 線條
線條是表現書法藝術本質的重要載體。各種書體的筆畫都是以線條的形式構成的。線條是書法的基礎,練好線條可增強筆畫的節律感,使字形更富彈性張力。
1. 橫、豎線條的練習
用筆蘸墨,橫畫起筆時筆尖垂直向右輕按,然後勻速、沉穩地向同一方向執行,至橫畫末端慢慢提起;豎畫向下運筆,方法與橫畫相同。運筆時要注意腕與肘的相互配合,用力要均勻,線條一般不短於100毫米,可分粗、細兩種線條進行練習,粗線條以8毫米、細線條以4毫米左右為宜。書寫出來的線條應平直、均勻、有力,要避免枯燥僵硬、肥腫軟弱和兩頭尖細。
2. 弧、曲線條的練習
筆管豎直,筆尖入紙後要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用手腕控制筆鋒轉動,順勢而行。運筆時切忌筆鋒絞側,書寫的線條要流暢、勻稱、有彈性。 筆法
指運筆的方法
●藏鋒與露鋒
起筆或收筆時,筆鋒藏而不露稱為藏鋒;筆鋒外露有尖稱為露鋒。
● 方筆與圓筆
起筆或轉筆處,呈方形或稜角形的稱為方筆;呈圓形的稱為圓筆。
● 中鋒與側鋒
中鋒,又稱正鋒,指書寫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它是書法的根本筆法,是使筆畫渾厚、圓勁的關鍵。無論哪種書體,都以中鋒為貴。
側鋒,指書寫時筆鋒偏向筆畫的一側。側鋒運筆容易出現一邊光一邊毛的情況,使筆畫顯得扁平、單薄,無古樸之趣。但側鋒運用得當可豐富線條的變化,展現字型的妍麗姿態。
筆法要領
無論何種書體,每一次運筆都分起筆、行筆和收筆。起筆方法正確,行筆才能順當;行筆順當,收筆才能圓滿。因此這三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 起筆
起筆分藏鋒與露鋒兩種,除行、草書外,一般多用藏鋒起筆。方法:筆鋒從相反方向逆入著紙,隨即轉鋒,使筆毫平鋪而出,即“逆入平出”。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逆入時方向偏移或用力過重。
② 轉鋒時幅度過大或筆鋒絞側。
2. 改正的方法
① 逆入時起筆要輕,行筆方向與所寫筆畫的方向大致平行。
② 轉鋒時要輕提,使筆鋒如同起筆前一樣,再按筆鋪毫。
● 行筆
中鋒行筆是運筆的基本原則。行筆注重用腕。方法:起筆後筆鋒平出,筆毫根根著紙,一齊用力,使墨線上條的兩邊均勻滲透。
1.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行筆不穩,速度或快或慢。
② 起筆後側鋒行筆。
2.改正的方法
① 行筆要流暢,速度與力量要均勻。
② 起筆後調整筆鋒,採用中鋒逆行,切忌順勢平拖。
● 收筆
毛筆字筆畫遵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原則。方法:行筆至筆畫末端時,回收筆鋒。橫畫收筆輕提筆鋒向左回收;豎畫收筆筆鋒向上回縮。遇到出鋒的筆畫,如鉤、捺等,多作筆勢回收,即鋒出而勢回,起筆與收筆互相照應,使筆畫含蓄、充實。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收筆一掃而過,筆力分散,沒有聚力送到底。
② 有按無提或回收幅度過大。
2. 改正的方法
① 收筆時要聚鋒,順勢而行,要留得往筆。
② 要提鋒,收時注意提按結合,邊按邊提。
二、行書臨帖
臨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應該說對具備不同書法基礎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個人經驗在方法、步驟上也是會有差異的。這裡所介紹的臨帖步驟、方法、要求,是對初學者來說的,是從嚴格練習基本功角度出發的。為了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講究方法。其具體步驟、方法是:
1.解散結體學筆畫
行書中有筆畫和連筆,有各種形態,在臨習全篇以前,要就單個字進行分類練習。這種分類,可以分筆畫,也可以分偏旁。按筆畫分的如點、橫、豎、鉤、撇、捺、挑、折等各類筆形。按偏旁分的如 “言”、“忄”、“氵”、“木”、“亻”、“宀”、“阝”、“辶”、“扌”、“金”、“口”等各類部首。這種分類筆形與部首的練習,一是有比較,練時印象深;二是單個練習,注意力集中,不會顧此失彼。目的是在臨寫全篇以前,對範帖的結體、用筆先有所研究、熟悉。分類以後,先用雙鉤摹出(可以用鉛筆,也可用毛筆),現在也可以用影印的辦法,分類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筆法。
2.分段臨摹打基礎
在分類個體練習之後,可以進行分段和全篇的臨摹。開始臨摹,分段字數可少一些,然後逐步增加,直至分段臨完全篇,才能紮紮實實地把基礎打好。分段臨摹如何進行呢?
第一,對臨。對臨時要求,先弄清筆法,即筆的執行、筆勢、起、收、使轉、轉折及筆畫的形態。下筆以後,用筆要符合或要像範帖的形態和筆勢筆姿,要對照範帖檢查所臨作業,反覆進行練習,直到準確為止。實際上這也解決了結體問題。在弄清和掌握熟練筆法以後,再把注意力轉移到結體和章法上來,看結體的緊密程度,收和放,上字和下字之間距離呼應、聯絡等,還存在什麼問題,並再臨幾遍。在對臨過程中,在腦子裡不斷加深對字形、寫法的印象,甚至閉起眼睛即會在腦際出現字帖中的字形。對臨階段,普遍容易產生的不足是臨摹者觀察往往不細緻,對範帖的點畫形態只看個大概就下筆了,寫出來也只能似乎相似,但極不準確。其次是也許感覺到了,但由於用筆還不熟練,表現不出來。所以對臨得好,需要時間,需要方法。初臨帖,寧願慢一些,但也要紮實一些。開始似乎慢一些,但經過幾段臨摹以後速度會快起來。切記“欲速則不達”。
第二,背臨。背臨的目的是為了創作的需要。許多人臨摹了很久範帖,但一旦離開範帖就不會寫了,在創作時就用不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們在對臨時只是依樣畫葫蘆,臨摹時不記憶。
背臨是為了促進記憶,所以對臨階段就要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理解和記憶範帖用筆和結體特點,透過一遍一遍的背臨就完全掌握了。當你臨完這個帖時,你也就基本掌握這家的書體了,創作起來就不會感到困難。
第三,意臨。臨範帖的意趣,不完全求形似,但又不能完全離開範帖,得存原帖的一定意趣,又有自己對藝術的意趣的追求。如王鐸臨柳公權帖(圖98),雖然臨的是《淳化閣帖》中柳公權的《聖慈帖》,但從結體到筆法,滲進了王鐸的意趣和風格。意臨是介於臨摹和創作之間的一種手段,也是臨摹的最後階段,它要求意臨者具有一定的藝術見解,並且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傳統的技法。如果沒有具備這種條件,意臨就達不到目的。
對臨、背臨、意臨在實踐過程中,不可能截然分開,有個螺旋形提高過程,但注意力、時間等方面必須有重點,不可亂了步驟。亂了就會事倍功半,看起來似乎進度快,實際效果不佳,反而慢了。這裡要提醒的是,一家帖都未真正熟練,就去臨另外的帖,朝三暮四,最後哪家帖也未真正掌握,這顯然是很難提高自己水平的。
三、行書創作
書法創作的規律,都是大體一致的。都要具備較熟練的傳統技法,有一定的藝術、文化素養,懂得書法創作必要的知識。行書的創作當然也不例外。
下面談談學習行書創作的步驟、方法等問題。
根據我這幾十年的習書經驗來看,我認為學習書法創作可分為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它可以包括一個人一輩子從事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為什麼?因為模仿性創作,顯然指初學階段到比較熟練階段;探索階段則應指探索而形成自己個性和個人風格的長期創作過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一輩子都處在探索階段,如米芾那樣, “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可見,他以前所創作的書法還有宗師痕跡,還帶有模仿他人的因素,經過長期“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才不知何為祖,才是真正創造性的創作了。現在有些人似乎早已“成家”,“不知以何為祖”了,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祖”,沒有認真臨過幾日帖。我所以不贊成學現代人的作品,是由於他們中不少人的作品有種“天生的軟骨病”。這種“軟骨病”一旦學來就沒法治了,到你感覺到時已是“覺悟太晚”,想糾正就太難了。當然,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沒有截然的界限。模仿性階段也有探索性成份;探索性階段更有模仿性因素,因為也在吸取前人的創作經驗。現對這兩個階段的步驟和方法作些闡述。
1.模仿性階段的創作
初學習書法的人,臨摹了一段時間範帖以後,心裡總是癢癢地想搞創作。這種心態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在是時行見效率和重視自我價值的時代。但是,在沒有熟練掌握技法以前,這只是一種主觀願望。在創作之前必須專心於臨摹,不要急於搞創作。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範帖技法以後,可以先進行模仿性的創作。
模仿性創作,第一步可以集範帖中的對子、短語,進行模仿性的練習。如《聖教序》中,可集“松風水月,清華仙露”或“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圖99),進行臨摹性的創作,既有以範帖的寫法作依據,又可以適當進行藝術處理,大小、輕重、濃淡都可以進行適當變化。反覆進行這種模仿性創作,不僅促進臨摹範帖,增加理解、認識和記憶,又學習了創作的形式和藝術處理。這種模仿性創作,技法、格調起步就高,遠超過自己沒有根據的隨意寫。這樣經過一段時期的臨摹和模仿性創作,技法已經熟練,認識有所提高,就可以進行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臨摹和模仿性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做法是自選內容進行創作,這又難了一步。即要以《聖教》、《蘭亭》的筆法來寫這兩帖中沒有的字。不僅如此,且藝術處理也要求高了,如同臨摹中的意臨,應有自己對藝術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藝術質量要求也更高了。這樣不斷進行,即會越來越熟練。
2.探索性階段的創作
經過長時間臨摹和模仿性創作,已經非常熟練一種寫法,創作幾乎已形成習慣性愛好,這時候,為了不斷探索,就要臨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靈感性地進行。譬如歷史上許多名家,起初都學王羲之,後遂成諸家,各具特色。這裡不妨引文獻作論證。王獻之“模矩雖出於逸少,而筆勢飄飄,已而元常庭域矣”。歐陽詢“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命其體”。虞世南“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褚遂良“臨寫右軍”,“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實出於羲之”。顏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於粗魯”。楊凝式“下筆便到烏絲欄”。蘇軾“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徐季海”;“中歲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米芾“書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趣”;“妙於翰墨,得王獻之筆意”。趙孟頫“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則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這是歷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創作出自己作品獨特風格面貌的經驗。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兩位書法大家,怎樣根據自己對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臨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長,用於自己的創作中去。顏真卿吸取篆書的中鋒用筆、線條圓渾,和隸、篆的正面結構,改變王羲之欹側結構,轉折外拓,改變內擫,創作出自己的獨特風格面貌。蘇軾崇尚豐腴美,他不贊成杜甫對書法“貴瘦硬”的審美觀點,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所以蘇軾的行書處橫勢,線條豐腴,骨力勁健,藏巧於拙,外柔內剛,有豪強之氣。他臨寫“二王”後又臨顏真卿的書法,為了加強骨力又學了李邕,加強巧趣又學了楊凝式,然後融會貫通,形成“吾書如綿裹鐵”。他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從兩位著名書法大家的探索性創作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的經驗:
一是要有自己很明確的審美觀念和賞識水平。對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個性愛好有清晰的認識,從這點出發去追求創作的趨向和作品的風格,探索作品的面貌。如是豪放的,還是清雅的,或是剛勁峻拔的,或是渾厚朴拙的,等等。如果連這點都還模糊的話,自然就談不上去追求怎樣的風格和麵貌。探索創作就是為了探求追索自己作品的情趣。
二是要解決技法上如何體現,懂得並善於借鑑傳統的技法是如何體現情趣和神韻的。如筆法的方圓,筆姿筆勢;結體的點畫和使轉,結體造型的面貌姿態應如何體現;章法的疏密虛實、錯落,黑白的處理,等等。這些形式美如何體現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和麵貌。即是說,作品的神韻,可以從歷史書家中吸取哪些方面,要有目的地去臨摹和吸取,在創作中努力體現出來。在這種不斷地探索中就會使自己的作品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面貌,作品的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三是要提高自己對藝術、文化,包括對書法藝術知識的修養。如對藝術形式美、文字學、詩詞學、書法藝術美、鑑賞等等,都應有所研究,不斷增強藝術的悟性。這是探索性創作階段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日常必須經常關心和學習的內容。當然,這不是一日能成的事,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
在學習行書的道路上,對學習的具體步驟、要求和方法,由於學術觀點不同,自然會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當前情況和歷史很不同,在當前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情況下,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就很不同。有人認為“傳統書法已走進死衚衕”,採取否定的態度。有人認為要用西方抽象派來改造中國傳統書法。不少人則急於要走“捷徑”,迎合某些流行色書風的需要,不重視優秀傳統,而重視“自我表現”,甚至用物質手段,取得社會某些輿論首肯,似乎這樣就擠進名家行列。這些都會影響或誘導走向不能紮實學習傳統的道路。對藝術應有自己的見解,應該有自己的道路,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淺。既愛好書法藝術,就要孜孜不倦,講求科學方法,利用自己的長處,堅持下去,不論年齡大小,總是會有所成的,會到達成功的彼岸的。
-
10 # 文化茗居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一、用筆方面
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
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
二、點畫呼應
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係。字形也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三、牽絲引帶
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透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線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
四、簡括省略
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
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併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
五、收放變化
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型,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
回覆列表
行書的學習短期內要想有不錯提高,只需要做到這三步。
第一、瞭解鋒面
首先關鍵的就是寫行書時毛筆的各個出鋒問題,不同於篆、隸、楷以中鋒為主。行書實則多以三分之二偏鋒多,相信寫了不少書法的你有這樣一個體會,中鋒按到底所書寫出來的線條並沒有多粗,而行書講究變化,這樣粗細對比就會很明顯,為了達到這個對比效果就需要我們會熟練的使用偏而不失厚重鋒。有了這個前提後,你還需要熟練從各個方向角度出鋒且連貫,行書必須是氣息連綿不斷的。
第二、熟練字法
行書的筆法往往需要在熟練的字法中才能寫出連綿不斷的氣息感,這就好比吃飯使用筷子,小時候總覺得筷子很難用偷懶喜歡用勺子,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很習慣的使用筷子,不會考慮該怎麼起用筷子,如何送到嘴邊等,因為我們已經熟知這個過程了。同理我們如果對字法很熟練的話,就不會考慮何處起筆何處轉何處收。熟練字法我們可以平常多讀帖,心裡多默寫,然後操練的時候重複練習,達到熟練就可以隨心而動。
第三、多寫作品
平時臨帖的時候,不能像篆、隸、楷書一樣單個字反覆練習。首先可以多找找感覺,找感覺的同時考慮章法。然後進行作品式的臨寫,要把臨摹的練習寫成作品樣式,這樣才能全神貫注也可以多個要求同時練習。等一張張作品呈現眼前自己就會有成就感,就會不斷的出作品,學習書法能出作品才是最有效的回饋。作品臨寫一遍兩遍當然會不盡如人意,所謂自己要做好不計遍數的心理準備以好的作品出來為主,這樣行書寫好遍指日可待了。
行書一難在筆法,因此要多熟練八年出鋒,二難在字法,所以平時多讀帖,三難在於氣息,故應多寫作品培養完整連貫的書寫感覺以達到自然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