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事

    “無比痛心!無比遺憾!無法彌補!”來自1956年定陵考古發掘隊長趙其昌的回憶。

    從定陵開始,中國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作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定陵的發掘是基本失敗了,它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破壞的一座陵墓。

    1956年明代定陵發掘工作考古發掘隊隊長趙其昌曾回憶說:

    “定陵挖掘工作開始時並沒有走彎路,可以說比較順利,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料到的。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和皇后的陵墓,公元1584年開始動工,經過6年時間完成,共佔地182000平方米,耗資白銀八百萬兩。

    今天我們就回到1956年的那個冬天,看看考古是怎麼毀掉定陵的。

    一、定陵被開啟

    1958年,中國向全世界公開發布訊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開啟,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

    1、為什麼會去開定陵?

    郭沫若與吳晗

    兩個關鍵人物,郭沫若與吳晗。

    1950年的時候,有一位叫吳晗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他對明史很有研究,他就主張挖掘明成祖的長陵。

    而郭沫若同志,似乎對於發掘過去帝王陵墓有這非常濃厚的興趣,他不止一次打報告要求開啟秦始皇陵,雖然每次都被國家拒絕,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

    有一次,吳晗在陪同郭沫若等專家參觀十三陵時,提出了自己的這種想法。郭沫若當時說:對長陵的挖掘的文物,可以建一座博物館,更可以推進對明史的研究,隨行一幫文人均深感贊同。

    他的理由是:“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發掘長陵後,可利用明成祖的隨葬器物,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工作,同時將出土文物整理後,就地成立博物館,對首都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

    說幹就幹,於是,吳晗找到了郭沫若(中國科學院院長)、茅盾(文化部部長)、鄧拓(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范文瀾(中國科學院近代史所所長)、張蘇(全華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聯名上書《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給國務院,並得到了批准。

    考古隊員們

    但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等專家們認為,長陵是主陵,應先“試掘”其他規模較小的陵,積累經驗。於是,經周恩來總理同意,1955年12月,最終將試掘的目標定為了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2、一年時候找入口

    1956年5年,經國務院批准,由考古院、文物局組成的專家團正式對定陵展開挖掘,其中以吳晗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為主導。

    郭沫若參觀定陵

    但是這些考古人員啊!因為沒有一個是內行,所以乾脆在定陵明樓旁邊,花了一年的時間挖了三條探溝,每條探溝足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長,一無所獲。

    指路石

    好在正當考古隊準備放棄的時候,一名隊員在地下探溝角落發現了刻有一行字的指路石,上面文字為“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開宮門

    隨著金剛牆的出現,隊員們知道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材就在牆的對面了。最終,考古人員在開啟宮門後,

    搬磚

    採取抽取牆磚的搬磚方式,將定陵徹底打開了!

    龍椅

    當人們真正進入定陵的地宮內部時,隊員們就興奮了,通道兩旁不僅有皇帝和皇后的龍椅,還有相當多的陪葬品,金銀、玉器、瓷器被完好的儲存著。

    這次挖掘定陵,發現了一批如金絲翼善冠、皇帝金冠、金絲冠、鳳冠、明神宗烏紗翼善冠、黃金酒壺等一批有價值的文物。

    二、暴殄天物

    定陵到底毀掉了多少文物,現在肯定沒人知道!後來,考古隊報告的資料是3000多件文物,其中了包括龍袍等600多件絲織品,其餘為器物藏品。

    而最珍貴的就是這些明代絲織,因為一直以來在考古界很少能夠看到明代的絲織品,能夠儲存下來的幾乎沒有。

    而定陵的大量的整匹絲織品,這些織錦綢緞數量一共為69卷,全都是獨立成卷,在兩端和中間各用一道絲線纏住(俗稱腰封)。

    織金壽字龍雲肩通袖龍欄妝花緞襯褶袍

    其中皇帝的袞服、龍袍等,更是巧奪天工,如以緙絲方法織造的袞服,所用材料除大量金線、孔雀羽毛外,還有紅、藍、綠等28種絨線。

    被毀的絲織品

    結果,當定陵地宮開啟後,這些絲織品沒有得到很好保護,被空氣侵蝕而褪色、變脆,變黑,破碎。

    而對於這些衣物,絲毫沒有經驗的考古人員,居然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當塗料老化龜裂時,這些絲織品隨之碎裂就徹底毀了。

    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溼、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裡,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已經開啟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腐敗風化。

    三、萬曆皇帝屍骨被毀

    1959年9月30日晨,在定陵幹活的民工王啟發,接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的指示:“馬上就要開館了,複製的棺槨已經做好,原來的棺槨就沒用了。你帶幾個人到地宮把那些棺木抬出來扔了,好迎接領導來檢查清潔衛生。”

    金絲楠木館

    於是,王啟發在幾十名警衛戰士的幫助下,將沉重的棺木抬起,來到寶城上,將三具巨大的棺槨掀下了山溝。直到一個星期後,夏鼐才知道這個訊息,他馬上打電話讓博物館重新撿回棺木加以保護。而這些棺木都被附近村民撿回去,當柴燒了。

    考古現場

    1966年8月24日,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即被擺到定陵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由一位20歲的定陵女講解員組織狂熱的人進行批判。結束後,在一片口號聲中,十幾個大漢把石塊猛地向屍骨投去。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響動,三具屍骨被擊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後,烈焰騰起。木柴伴著屍骨“叭叭”炸響。

    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畫像、已經考古的資料照片等等全部被毀!

    1979年,參與過發掘的趙其昌、王巖等編寫定陵的考古報告這樣說道:

    “可惜的是20多年的歲月,不少文物已經面目全非了。棺槨毀於定陵建館之初,帝后屍骨、頭髮、牙齒毀於‘文化大革命’,原始資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黴汙,特別是那些囊括了中華精品的帝后服飾、織品等等,幾經翻動,殘損更甚,所幸幾大冊發掘工作的原始記錄,尚儲存完整。”

    不用我多說了,定陵的發掘,完全就是人類考古史上的大悲劇,也是大破壞!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定陵出土文物中極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我們也許永遠都看不到了!

  • 2 # 小方說歷史1990

    萬曆帝后棺槨旁邊放置了許多裝滿隨葬品的木箱,歷經三百多年後木箱已經全部腐爛。明代青花、金壺金盤、珠寶首飾等都暴露在外。萬曆的棺槨是迄今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開啟的皇帝棺槨。【出土酒器】地宮清理出的文物除了祭祀用的禮器,絕大部分都是皇帝與兩位皇后的生活用品。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酒器,萬曆後期沉迷於酒色,就是這些酒器陪伴他度過沉淪的生活。酒器多為金玉、寶石製品,穩定性強,因此在出土後被完整地儲存了下來。【出土武器】萬曆皇帝生前也想越馬橫刀,但是群臣都反對他親自統領軍隊。所以萬曆的戎裝基本就沒派上過真正的用場。【萬曆的CROWN】這件CROWN前後各十二串珠子,據說這是為了在莊重的禮儀活動中,提醒皇帝時刻保持端正的姿態。【萬曆金冠】整個金冠需要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過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在萬曆帝后CROWN出土前,人們只在文獻上看到明代帝后CROWN的樣式記載,定陵文物為目前唯一的實物樣式。出土時的樣子萬曆所在的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帝國之一。但是政治的腐敗,讓大明王朝日漸衰落。就在長城以北,強悍的少數民族女真正在崛起。【四頂皇后鳳冠】三龍二鳳冠:這是由黃金、寶石、翡翠、珍珠編織而成的鳳冠。中國傳統京戲的服飾就取材於明朝服飾。萬曆兩位皇后的鳳冠堪稱世界上最貴的帽子(想必也十分沉重),上面的珍珠就有3000多顆,還鑲嵌大量寶石。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 3 # 老豬的碎碎念

    【首次官方主持發掘的皇帝陵墓】

    定陵,是大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就是那個特別不愛上朝的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大概在435年前,其形制和規模在大明皇陵中都算的上不小的,其地宮門的深度竟然足足的達到了27米之深,這座陵墓在五十年代是由郭沫若和當時的北京副市長吳晗(本身是個明史專家),上報給國務院被批准後進行挖掘。所以定陵的開始成為我們考古歷史上第一所主動挖掘的帝陵,也是目前唯一一處被開啟地下玄宮的明代皇陵。

    當年雖然在挖掘的過程中屢屢碰壁,以至於差點沒有成功,但後來挖到一個指路石,從而為考古隊知名了挖掘方向,在順利挖到定陵的金剛牆後,這座密封了幾百年的帝陵地宮大門被緩緩開啟了,整個帝陵地宮分為前殿、中殿、後殿三部分,萬曆帝和2個皇后的棺槨都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考古隊員在這三個棺材裡面共清理出將近3000件的寶物,其中金銀材質的器皿都完好的儲存了下來,瓷器也都完好無損,但大量的絲織品由於當時技術條件不夠,被大量的毀壞了,幾乎沒有成匹的絲綢儲存下來,當然在寶物中,最厲害的當初萬曆皇帝的金冠和皇后的鳳冠,這些都成為了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目前這些文物儲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其中有一件鳳冠是古代中國展區的展品,大家可以前去看個明白。其後玉器、珠寶、木器、錫器也都有出土,目前儲存完好,基本都在博物館的庫房之中。在下面給去定陵的朋友做個小小的提醒,定陵門口的定陵博物館中的文物都是複製品,看看就得,別當真。

    下面是筆者親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鳳冠,特發幾張給大家過過癮。

  • 4 # 野史也是史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萬曆在位四十八年,二十二歲時開始營建自己的壽宮,花費了八百萬兩白銀歷時六年建成,閒置了近三十年之久。定陵儲存下來的文物有三千多件,而毀掉的文物也是不計其數。

    明定陵的發掘過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最早確定要發掘的明皇陵並不是萬曆的定陵為,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當時準備發掘長陵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作為明史專家的吳晗先生對此極其看重。

    長陵最終為何沒有被髮掘呢?這主要是因為長陵的建造規模實在是太大,一時間很難找到通向地宮的墓道。考古學家們只好決定先找小一點的陵墓進行試發掘,等待積累足夠多的經驗後再發掘長陵。

    在對其餘的十二座明皇陵調查後,考古學家偶然發現明定陵有塌陷漏洞,最終明定陵成了最初發掘長陵計劃的試驗品。定陵在與世隔絕數百年後,當考古人員開啟金剛牆上的第一塊磚時,大量黑色濃霧噴射而出。

    最後考古人員使用“拐釘鑰匙”,順利的推起來自來石,人們終於推開關閉了數百年的幾十噸的石門。定陵的發掘工作總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文物的損毀並沒有發生在發掘初期,而是在發掘之後,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

    (六龍三鳳冠)

    明定陵損毀的文物

    在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絲織品應該是歷史價值最高的文物。在定陵發掘前,民間很少能見到明代的絲織品,保留至今的實物更是微乎其微。定陵當時出土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寫著尺寸、時間、產地等。

    然而由於當時保護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後來半腐的絲織品衣物上,幾個月後這些絲織品全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儲存環境太過簡陋,大部分絲織品已支離破碎。

    (三龍二鳳冠)

    後來因為別的原因,考古學家們停止了發掘,已經開啟的定陵被擱置,大部分的珍貴布料和木料,直接暴露在自然環境下,迅速乾枯腐敗。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人劈了當傢俱使用。

    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後來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在普通的平房中放置了近六十年,四年前這些珍貴的文物才被搬遷至新修建的地下文物庫房中。

    (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

    定陵的發掘很快引發了海內外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然而由於但是技術落後,挖開容易,保護起來卻很難,很多奇珍異寶遭到無法修復的毀壞。後來便停止了帝王陵墓的發掘,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明定陵儲存的文物

    定陵中的隨葬物品多大三千餘件,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飾、袍料匹料、宮廷器物和喪葬儀物,可謂是品類豐富,世所罕見。孝端皇后棺槨中除身上的金緞被和褥墊外,還有百枚“消災延壽”金錢及其它隨葬品。

    (羅地灑線繡百子衣)

    萬曆的棺槨中塞滿了各種陪葬品,除織錦被織飾匹料外,還有頭戴的烏紗翼善冠,腰間的玉帶等。經過清理共發現金器數百件,其中幾種金冠最為精美。各種袍飾匹料達六百多件,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

    萬曆的金絲翼善冠,全是用極細的金絲編織堆壘出的二龍戲珠圖案,造型生動活潑。龍冠外表不露絲毫接頭,體現出其製作的高超手工技藝。龍冠上面鑲嵌的寶石多達一百二十餘顆,珍珠五千多顆均為金絲串起。

    (十二龍九鳳冠)

    皇后鳳冠共有四種,即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和九龍九鳳冠。其中六龍三鳳冠上六條龍均由金絲編織而成,三隻用翠鳥羽毛貼上的鳳居下。冠上共有寶石一百二十八塊,珍珠五千四百餘顆。

    十二龍九鳳冠共有寶石一百二十多塊,珍珠三千五百多顆。九龍九鳳冠共嵌紅寶石百餘粒、珍珠五千餘顆,鳳冠共重兩千三百二十克。三龍二鳳冠採用的是點翠工藝,頂部是用金絲編制的三條金龍,冠口一週鑲嵌紅寶石花朵。

    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的底紋上佈滿字圖、壽字圖、蝙蝠和如意祥雲。前後身和兩袖緙絲製作十二個團龍,每個團龍周圍飾有八種吉祥圖案。緙絲工藝繁雜,熟練織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要完成這件龍袍需要連續不斷的織造十年之久。

    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是孝靖皇后棺內的隨葬品,在前後襟與衣袖上共繡有一百個活潑的童子,周圍飾八寶,還有花卉組成的圖案,有多福多壽的寓意。除以上文物外,還有其它的金銀器、玉器珠寶等,可謂是琳琅滿目。

  • 5 # 溫讀

    一些皇帝在自己駕崩後,通常都會帶著生平使用的東西,或者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到自己的地宮中,這當中可能是皇帝生平的冠帽,也可能是皇帝日常把弄的文玩。

    今天就讓我和大家聊一聊在明十三陵中,萬曆皇帝的定陵中出土的各種文物吧。

    金絲翼善帽

    這個帽子是在萬曆皇帝的定陵中被發現的,是當年神宗皇帝的金絲帽,這個帽子的形狀是典型的明朝時期的冠帽,他因為是皇帝使用的,所以通體都是名貴且尊貴的明黃色,它的形狀是有三個部分組成,立體感十足,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而且這個帽子都是由“金”材料製作而成,不僅是從金錢價值上,還是在研究價值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十二龍九鳳冠

    十二龍九鳳冠的主人是孝靖皇后。鳳冠一直是皇后最為重要的東西,正所謂皇帝為龍,皇后為鳳。這頂十二龍九鳳冠就從外表看,是由深藍、金黃以及寶石點綴而成,象徵著“母儀天下”的皇后。其實在定陵中出土的不僅僅有十二龍九鳳冠,還有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

    冕旒冠

    冕旒冠是皇帝參加祭祀時使用的冠帽,象徵著皇帝的權威和權力。冕服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帝王傳統,也是一種中國帝制的傳承。但是冕旒冠的這個傳統,在滿人進關,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後,便將冕旒冠這個帝王服飾給廢除了。此為從明定陵中出土的冕旒冠。

    明神宗烏紗翼善冠

    這個明神宗的烏紗翼善冠是在中國1958年的時候出土的,據專家學者們告知,當專家們發現明神宗烏紗翼善冠時,這個冠帽正帶在明神宗的腦袋上,由此可見明神宗對這頂帽子的重視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這頂帽子的深刻意義。

    黃金酒壺

    這個酒壺的全身都是由黃金製成,盡顯了皇家的派頭。這個酒壺和傳統的酒壺不同,這個酒壺的其他設計,例如酒壺把、酒壺口都與平常的酒壺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這個黃金酒壺的腹部是以方形的設計,而且在這個方腹上還點綴著寶石、白玉,實屬驚豔眾人的佳作。

    萬曆皇帝龍袍

    我們最後一個介紹由定陵出土的文物,便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龍袍。這個件龍袍是萬曆皇帝的“正裝”,古代高超的製作手段,使得這個萬曆皇帝身穿過的龍袍,即使是在1958年被挖出來的時候,當中的顏色以及紋飾還有色彩。要知道這件衣服已將在地下沉睡了有300年,是它見證了萬曆的一生,不論是萬曆的早年勤奮,還是萬曆皇帝后來的懶政。

    這件龍袍身長為134cm,兩個袖子長240cm,當中的設計顯示出了明王朝的大氣和不凡。

    在這整件龍袍上,兩個袖子上印著兩條龍首,這個兩個龍的龍首是向上的,顯示出了這件衣服主人的地位和尊貴。

    萬曆皇帝的早年有張居正輔佐,也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可是因為張居正在對待萬曆的管教上過於嚴厲,這便直接導致了萬曆皇帝后期將對於張居正的不滿,將自己那段時間對於慾望的壓抑,在張居正去世後,得到了最大化的釋放,(這也是為什麼在後來萬曆對張家抄家的原因之一)。有人說萬曆皇帝的懶政是和他的皇爺爺嘉靖皇帝相同,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嘉靖皇帝並不是懶政,而是一種對群臣的駕馭,可萬曆皇帝僅僅只是懶政,在對待國家大事上,沒有嘉靖有能力,也沒有嘉靖有謀略。

  • 6 # 二辻四畫生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坐落在大峪山下,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三位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皇陵。皇陵一般很少在皇帝剛成年就建造,而定陵的修建卻是在萬曆剛成年之初就開始建造。

    由於當年發掘定陵時保護不當,除了皇帝的金冠等一部分金銀玉文物,其餘大部分大量絲織品未得到有效保護,迅速風化,所以最後得以儲存的文物不足3000件。因此定陵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瞭解了基本情況後,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探究萬曆定陵中到底發掘出哪些國寶級文物。

    金絲蟠龍翼善冠

    1957年,進入定陵的考古研究人員在萬曆皇帝骨骸的頭側發現了一個精美圓盒,圓盒內裝有一頂以金絲製成的翼善冠。據資料記載,這頂翼善冠高24釐米,直徑17.5釐米,重826克,冠身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下緣內外鑲有金口,冠的後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於頂部匯合,龍首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這件出土文物即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金絲蟠龍翼善冠"。由於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皇帝金冠,所以意義非凡。

    萬曆皇帝龍袍

    只可惜當年郭沫若非要挖掘皇陵,又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援,這件封塵已久的龍袍在與空氣接觸後迅速氧化,成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碳化破碎了。也正因此,才從此定下了對皇陵只能進行搶救性挖掘的規矩。

    冕旒冠

    冕旒冠為皇帝祭祀所用,在定陵中出土兩頂。

    黃金酒壺

    萬曆專用的黃金酒壺。

    皇帝玉帶

    白玉革帶是繫於袍最外的一種代表身份地位的飾物,以玉帶最為珍貴。

  • 7 # 趣樂碳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其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

    萬曆的定陵地宮出土了各種文物,具體如下:

    金絲翼善冠

    金絲翼善冠

    至今唯一發現的皇帝金冠,金絲冠。整個金冠需要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過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

    鳳冠

    鳳冠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

    冕旒冠

    冕旒冠

    是皇帝祭天地,宗廟,社稷等大典時需要戴的禮冠,定陵共出土兩頂

    明神宗烏紗翼善冠

    明神宗烏紗翼善冠

    此冠出土時戴在萬曆皇帝的頭部。此冠用細竹絲編成六角形綢絡狀紋作胎,髹黑漆,內襯紅素絹,再以雙層黑紗敷面。

    黃金酒壺

    黃金酒壺

    明神宗朱翊鈞專用的黃金酒壺,在當時也叫作酒注。

    二龍戲珠金碗

    二龍戲珠金碗

    萬曆皇帝玉帶

    萬曆皇帝玉帶

    花絲鏤空金盒玉盂

    花絲鏤空金盒玉盂

    龍紋金臉盆

    龍紋金臉盆

    萬曆皇帝龍袍

    萬曆皇帝龍袍

    發掘時因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援,這件封塵多年的龍袍在與空氣接觸後開始迅速氧化,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已經碳化破碎了,不過還是能從中看出其精緻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