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汪仙貝
-
2 # 阿飛影視娛樂
我覺得雖然現在科技現在很發達,但是人類的文明現在在全銀河系來說還是很低的,只有一級,當人類文明達到3級了,基本上可以統治銀河系,這些外太空原石什麼的就不是問題了。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們所在的地球,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來自太陽系內部以及邊緣小行星入侵的困擾。在太陽系的邊緣,存在著由眾多岩石、冰晶等物質組成的固態小星體,天文學家稱之為柯伊伯帶,那裡是很多彗星和小行星的來源地。而在太陽系內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也有一條小行星帶,那裡分佈著大小不一的固態巖質小行星,已經觀測到的就有幾十萬顆之多。
處於柯伊伯帶和小行星帶之間的小行星,經常會發生著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碰撞,有的融合成更大的天體,而有的四分五裂成為碎片,還有的在巨大撞擊力的作用下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在太陽系中向著四面八方前進,其中就有一部分向著地球的方向奔襲過來。
對於從太陽系邊緣入侵的小行星來說,木星起到了很好地保護作用,這個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依靠強大的萬有引力,將絕大部分的小行星攬入了她的懷抱,從而使得地球遭受撞擊的機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與地球形影不離的月球,同樣也發揮出了應有的保護功能,那些從木星引力逃離的小行星,以及從小行星帶向著地球方向飛來的小行星,也有很多都被月球的引力所吸引砸向月面,形成了數不清的隕石坑。
除了木星和月球的保護之外,地球的大氣層還是最後一道屏障,那些“掙脫能力”很強的小行星,在逃離了木星和月球引力的束縛下,在墜入地球之前,還要透過大氣層的考驗,在高度達上千公里大氣層的阻攔下,大部分的小行星會因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而燃燒殆盡,體積大點的會在高溫下發生裂解,從而加速燃燒。只有那些體積非常巨大、密度非常高、速度非常快、硬度非常強的隕石,才有可能降落到地面,從而對地球產生嚴重的衝擊傷害。比如,6500萬年前引發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其直徑達到10公里,爆炸當量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炸藥。
那麼,假如有一顆非常巨大的隕石再次降臨地球,以我們的科技水平能否阻擋呢?從目前的情況看難度應該非常大,因為小行星的事前監測就非常困難,因為它們本身不發光,移動速度又快,靠我們現有的太空探測器根本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判斷,而一時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但是,科學家們早已關注過這個問題,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論證,並且相應地進行了多項技術儲備工作。
人目前的導彈攔截能力來看,使用導彈攔截的效果估計行不通,主要是導彈速度和攔截區域的選擇,最先進的也僅能達到第一宇宙速度,而小行星的速度遠大於此,因此必須迎頭攔截。假如在宇宙空間中攔截,那麼核爆產生的高能射線對小行星的損傷估計很有限,而如果在大氣層中攔截,那麼衝擊波是有了,但是一定會使小行星發生裂解,眾多的碎片產生的不可預估的傷害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在今後提高外太空攔截科技能力方面,重點將會放在深空核爆攔截之上,應用攜帶鑽地核彈的發射攔截飛船,在特定的時機發射鑽地核彈,鑽入小行星一定深度以後引爆,對於體積較小的小行星起到炸碎的作用,從而落到大氣層中全部燃燒;對於體積較大的小行星,則會改變其執行軌跡,從而偏離向地球墜落的路線。但是這個技術的前提,必須要留給太空飛船發射和深空航行充裕的時間,同時也要抓緊提升深空太空探測技術水平,做到早發現、早評估、早計劃、早實施,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地球的安全。
-
4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威脅人類的小行星來臨時,人類唯一的希望就是派遣一個小組在逼近的小行星內放置一枚核彈。小行星爆炸成碎片,地球才能從厄運中被拯救。 小行星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穀神星是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直徑933公里,而有記錄以來最小的小行星之一,1991年發現的直徑只有6米。一顆直徑大於10公里的小行星被認為是“滅絕級別”,如果它與我們地球相撞,它的威力足以摧毀地球上的生命。
從技術上來說,核彈可以毀滅較小的小行星,但威脅地球安全的不是這些較小的小行星。真正令人擔憂的小行星是那些大於400米的小行星,不會輕易被核彈摧毀。當然,小行星被炸碎產生的大塊隕石可能會落到地球,核彈不足以消除危險。
2007年美國宇航局報告指出,在小行星表面或表面下放置核彈極有可能導致它碎裂成幾塊,如果一顆更大的小行星的大塊碎片朝著地球飛去,它們仍然是相當危險的。 因此,雖然核彈可以用來炸燬小行星,但政治家不太可能在這方面浪費昂貴的資源。至於威脅地球的大型小行星,核彈很可能無法將其完全炸燬。
2005年,美國國會要求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制定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計劃。2007年,美國航天局在華盛頓特區的行星防禦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聽起來像科幻電影裡的東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其報告中概述了幾種選擇,其中一些涉及使用核彈爆炸使小行星偏離地球。希望爆炸產生的力量提供足夠的動力將小行星推向不同的方向,防止災難發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現,與非核彈措施相比,核彈對小行星偏轉更有效,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非常大。美國宇航局測試了四種核彈使用方式:表面爆炸、延遲表面爆炸、地下爆炸和遠距離爆炸(核彈不會接觸到小行星)。表面和內部爆炸是最有效的,有很好的可能分解小行星。最終,美國太空總署認定,一系列的核彈爆炸將是使小行星轉向的最有效方式。 非核手段的最佳選擇是動能撞擊,但是這樣做需要詳細瞭解小行星表面的情況。
美國宇航局考慮的其他一些非核手段包括使用鐳射或者用一面巨大的鏡子將能量聚焦在小行星上的一個點上,並“蒸發”掉它的一部分,或者用一艘宇宙飛船將小行星拉向不同的方向。 那麼,我們有生之年會知道小行星是否有可能偏轉嗎?也許吧。
2009年12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阿納託利·佩爾米諾夫宣佈,俄羅斯正在考慮制定計劃,使270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偏離其可能與地球相撞的軌道。儘管美國宇航局聲稱阿波菲斯與地球相撞的機率只有25萬分之一,但它確實證明了人類的技術手段將小行星撞出偏離地球軌道的可能性是確定無疑的。
-
5 # 天文線上
如果有一個巨大的能毀滅地球的小行星將要撞擊我們,我們要如何阻止其發生?
我無意間(在思考這個問題的37年間)想到的最好方法是在離地面幾英里的地方爆炸一顆熱核彈頭。如果操作正確的話,炸彈不會炸碎小行星,但是會使其表面的揮發物(如冰,甲烷)蒸發。當這些東西蒸發時,它們會提供一個溫和且均勻的力使小行星轉向。對於彗星來說,做這些比小行星容易。我在1988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書《復仇女神:死星》中解釋了這一方法。
我在看電影(時新的)《世界末日》時觀察到科學家們試圖想找出解決這個的方法。然後他們打算在小行星的表面引爆一顆炸彈,把它炸成碎片。不對!不對!我在腦海中大喊。你們沒有讀過我的書嗎?!!你們只是把一顆子彈變霰彈槍的碎片,造成比一次撞擊更大的傷害。結果證明,我是正確的。科學家們應該先去檢視文獻,而不是隨便想一個聽起來不錯的新主意就在沒有同行評議的情況下使用。
一個或幾個的彈頭可以從我們現有的洲際彈道導彈部隊中取得,我們只要重新編寫其飛行軌跡和爆炸程式。這些武器通常會在達到地面前爆炸以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害,所以修改不會很難。多個彈頭不需要同時引爆,因為它們的誤差很小。
當然,問題是我們要在實施之前進行測試,目前這還是不可能的,因為國際條約中禁止在太空中使用武器。但是,如果預測到一個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就是時候允許做一次測試(在一個遙遠的,沒有威脅的小行星上)和一次實際的偏轉了。提早做偏轉測試有很大意義,因為軌道上的微小變化會導致小行星偏離軌道。
回覆列表
這個要看隕石到底有多大了,小的隕石基本上都能被軍事力量摧毀,而且還有一點就是進入大氣層是會與之摩擦,溫度升高,一般很小的隕石都基本上沒到達地球就已經被燒得啥也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