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風軒主

    據說《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還發生在我們的故鄉呢。二千多年前,在我們家鄉的聖公山下出生了一個神童,傳說是因為神仙報恩託生來的。

    這個神童名字叫項橐,生得討人喜歡,聰明驚人。七歲這年,孔子與子路周遊列國,這日正路過聖公山腳下,見兩個小兒正在池塘爭論太陽大小,此時,太陽剛出,好似一個紅紅的大車輪,有一個牧童說"你看,早晨的太陽象個車輪子,而中午象個盤子,這就證明早晨太陽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項橐反駁道,"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呀,為什麼太陽早晨蒼蒼涼涼,中午曬得燙人。"說到這兒發現了孔子師徒二人,就讓孔子評理,孔子一驚,這方面的學問沒涉獵過呀,想了一會兒,終於沒有解答。牧童嘲笑道,"是誰說你知識多呀,連這也不知道!"

    孔子被道得哭笑不得,項橐對孔子誠懇地說"我們都認為你很淵博呀。"孔子低下頭俯身對項橐說"我當拜你為師!"。轉身又對子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是孔子這種不恥下問,虛心求教的精神,才使得孔子成為儒家的創使人,流傳千古的聖人。

  • 2 # 吉壽亭主

    《兩小兒辯日》出自《列子·湯問》,主要講述的是孔子向東遊歷列國途中,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上前詢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提出太陽遠小近大的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卻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於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完整版本。其實原文字來就是一種虛擬的場景,並且已經說到孔子並不知道如何判斷是非,孔子想一想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想大概出自《論語》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或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經典語錄回答起來更加符合孔子的言論。

  • 3 # TonyDeng

    《兩小兒辯日》是個寓言,其寓意並非譏笑孔子的,所以孔子不需怎樣迴應。

    辯日中,雙方的依據都是日常經驗,也都是真實的理由,只是對太陽而言,這些理由無法相容解釋,因為太陽實在太巨大但又太遙遠,雖然很炎熱,但這樣的物理尺寸超越了當時人類的認識界限,孔子縱然是當代最聰明最博學的人,也是有所不知,這是必然的,但不是恥辱。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沒有強行解釋,直接承認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列子是道家論辯學派代表,他用一系列的寓言說理,表達矛盾和悖論,都是探討邏輯的。在這個故事中,實際上沒有貶低孔子,兩小兒之笑曰“孰謂汝多智”,只是難倒孔子之後的得意,覺得孔子也有不知道之事,原來自己也很聰明。

    聰明和智慧的區別,就是如此。兩小兒是聰明,贏了表面,孔子是智慧,勝在裡子。如果為了表現自己聰明而強行辯解,那將如何?現代有這樣的真例項子嗎?有!《鄭人買履》、《刻舟求劍》、《自相矛盾》等等,都很真實的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 4 # 明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的話,孔子有自己對良知正義的界定,他是一個好學的人!但自然科學知識,當時是很缺乏的,他並沒有自己確定的答案,只是想當然!

  • 5 # 百合寫作情感

    對於兩小兒辯日,孔子做為儒學大師,不會直接回答“吾不知也”。

    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

    春暖花開,草長鳶飛,孔子駕車開始新一年度的周遊講學。

    行至半路,前方兩小兒攔住車,要問問題。

    孔子本想趕時間,又一想,“周遊講學,豈有孺子不教之理?”

    於是下車,彎腰細細聽來。

    一小兒說,“日出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因為日出時大如車蓋,中午時小如盤。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一小兒說,“日出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因為日出時涼爽,中午時炎熱。不是近的熱遠的涼嗎?”。

    孔子聽完,心下一驚,“如此問題,怎地從未想過呢?”

    思索再三,兩小兒講得都有道理,只是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但錯在哪裡呢?孔子來回踱步,仍不得其解。

    因要趕路,孔子便對兩小兒說:“我將手掌舉起,見手掌比日還大,豈可講手掌大於日乎?我將腿伸至河裡,見到腳離水面近了,豈可講腿已變短乎?但何至於此,吾亦不知啊。”

    兩小兒說,“以為您能解答啊。”

    孔子與兩小兒施禮辭行,“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吾三人一起思考此問,終是能解的。”

  • 6 # 順道自然

    《兩小兒辯日》想一想孔子會說什麼來回應兩個小孩兒的笑呢?

    這是一個很好、很專業的問題,可以考察一個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提問質疑解答不出時的應變能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揣摩作者寫作目的(或者說課文能夠引伸出的啟示):

    1、鼓勵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2、引伸出對“學無止境”的思考。

    3、引伸出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種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的思考

    如果我是孔子,我就會根據上面兩點來回答:

    1、你們小小年紀,能夠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只要堅持探索,不驕不躁,前途不可限量。

    2、因為我答不出來,所以不能說我“多智”,說明“學無止境”是對的。

    3、再知識淵博也有不懂的地方,所以我們更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態度。

    5、任何人都有不知道的事物,所以我們更應該虛心,“三個人同行,其中必然可以找到可以教給我知識的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上面全部五條來回答“兩小兒”,也可以用其中一條來回答“兩小兒”。
  • 7 # 玉宿林峰

    兩個小朋友嬉笑道:“孰為汝多知乎”?孔子沉吟片刻,摸摸兩小兒的頭默道:“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哈哈!”

    倆小朋友茫然,道: “願聞其詳,孔爺爺……”

    於是,孔子說: “你們聽好了,老夫研究的都是治國安邦的大學問,似這等學前班的知識,我是羞於涉獵的。但看在你們求知若渴的份上,就教教你們吧!”

    “你們說早上太陽大的像車蓋,中午像盤盂。近的東西看著就大,遠的看著就小是嗎?那麼,你們知道天有陰晴嗎?陰天看不到太陽,那就是遠到看不見嘍!一會兒天又晴了,太陽又近了,如此這般,請問: 早上太陽近,中午遠,陰天更遠,晴天又近。如果早上陰天,中午晴天,何解?”

    “另一個小朋友,你說早上天氣涼,中午天氣熱。離人近的就感覺熱,反之就涼。那麼請問,中午時分,人是躲在屋子裡熱呢?還是站在外面太陽底下熱呢?屋裡和屋外是否離太陽一樣近呢?假如,早上站在屋外,中午站在屋裡,何解?”

    兩小兒愕然,嘆道: “孔爺爺,您真多知,非我輩所能及也。”

    其實,《兩小兒辯日》只是一則寓言類故事,出自《列子.湯問》。列子是戰國時人,原名列寇。《列子》這本書裡的內容多是他的弟子修編的。這一點與《論語》很像。裡面的故事一般借物寓意,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愚公移山》《杞人憂天》都是這本書記載的。但《兩小兒辯日》因為涉及到孔子,所以容易被人誤解,認為是史實。其實,跟《論語》是有很大差異的。

    那麼,《兩小兒辯日》為什麼拿孔子說事兒呢?

    我認為,在《列子.湯問》的編撰者眼裡,孔子就代表了那些知識淵博,但又脫離了普通百姓的那部分人。他們的所學所用與日常生活毫不相干,乃至於兩個小孩子都能難倒他。而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更具有代表性。兩小兒換做兩個青年,兩個老者,兩個農人都可以,只不過兩個黃口小兒更有說服力而已。

  • 8 # 劉老師96283

    孔子說什麼來應兩小兒的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其中的緣故。

    這還得從一場辯論說起。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辯論:一是雙方沒有代表隊,二是沒有看客,只有兩個小孩爭辯,時值東遊的孔子而巧遇。簡單介紹一下:辯論雙方:小兒甲、小兒乙;辯論內容:太陽與人的距離遠近。精彩的帷幕徐徐拉開:

    辯方小兒甲:“我以日始初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其義為: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時離人遠。

    駁方小兒乙:“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其義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辯方小兒甲,那怎麼行啊?;“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其義為: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像車上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如同盤子小了,這不是遠處的小,近處的大麼?

    駁方小兒乙,誰說的,“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其義為: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等到了中午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就是離得近的就感覺熱,而距離遠的就覺得涼嗎?

    雙方辯論進入白熱化,旗鼓相當,難分上下,面對這場轟轟烈烈的辯論,作為聖人的孔仲尼為難了,束手無策:

    結論是“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錯。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知識豐富。這一笑:將兩小兒當時的俏皮和嘲諷形象地躍然紙上。辯論終止。

    這則故事可謂中國古代寓言的開山之作。那麼我們回到原點,是孔子知識不豐富而不能應兩小兒笑嗎?非也。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宇宙是無窮的,知識是無限的,即使是博學的孔子也有所不知。

    2020年3月22日於北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大理香格里拉旅遊有什麼注意事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