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爾雅休養札記
-
2 # 情貴在真
父母對待孩子不能控制情緒,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孩子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丟去生命。
孩子犯錯正常,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階段。面對孩子犯的錯誤,家長要用耐心引導他們,給時間他們認識並改正錯誤。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知道錯就會馬上改得掉的,特別是遇到孩子叛逆期,更加讓父母頭痛,因為他們會明知故犯。這時,就要考驗父母的忍耐性了,你一急,一粗暴,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上次武漢一個家長就因為孩子在學校打牌,在學校五樓走廊當著孩子同學的面打了孩子耳光,讓孩子覺得沒面子跳樓死亡。
其實,家長面對孩子犯錯處理不當,造成孩子死亡的事已經有很多了,真得要引起我們的主意。
面對孩子犯錯,大人應該怎樣做好呢?
剋制情緒,找出原因。孩子為什麼會犯錯?無意還是叛逆?還是貪圖享樂、貪慕虛榮?等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你對孩子大罵,大打出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堵住你和孩子的溝通,讓問題無法解決。
更可怕的是讓ta覺得你不理解他,不尊重ta,讓ta產生輕生的念頭。
找出犯錯原因,家長陪著孩子一起改正錯誤。孩子犯錯,也是家長教育的失誤:可能陪伴少,可能對ta關心不夠,可能只關心學習而忽略ta其他需求……我們作為家長,就和孩子一起來改正錯誤,一起成長。
在我心裡,我一直都是覺得我女兒小時候是很乖的。但長大後,她告訴我,她小時候曾經因為貪吃,沒錢就在村裡小賣部賒賬拿東西吃。她說,賒的數少時就不怕,但當賒數越來越多時,就開始擔心,想辦法掙錢還了。後來就想到自己的那些舊書,終於賣掉給回人家了。她說,她知道這樣下去不好,但小買部的零食又太吸引人了,後來又開始賒,數多時又開始害怕,又想辦法弄錢,因此就不吃早餐,把早餐錢省下來還掉,從此就不敢賒賬了。她還說:“媽媽,我理解弟弟反覆網賭、網貸的苦,他是想改的,但自己就是管不住自己,必須讓他慢慢走出來。”
這就是孩子矛盾的心裡,ta想改,但好像困在那裡一樣,走不出來。我們做家長的要想辦法幫著ta走出“困境”,而不是粗暴對待,讓事情越鬧越大。
-
3 # 時尚育兒圈子
育兒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態問題,作為爸爸你是怎麼與孩子相處的呢?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當和父母、另一半鬧矛盾的時候,你是會忍不住發脾氣,還是吞下一肚子怨氣,一個人默默忍受呢?來聽聽兩位爸爸的說法
主持人:爸爸參與到教養孩子的行為中,勢必就會出現很具體的問題。比如為了避免成為負面榜樣,我們要不要一再剋制自己?到底怎樣把握好這個的度?
溪諾爸爸:努力做到心情平和我覺得爸爸是應該做好剋制和忍耐的。如果你把這看作是一種對自己無奈的壓抑,就會覺得憋屈;但如果覺得這是在磨鍊自己,欣賞自己有自控力,那麼就不是壓抑而會有成長的感覺了。心裡有火氣,只靠剋制和忍耐,而情緒總得不到宣洩,這樣時間久了,可能還真會形成心理壓抑。所以,長遠之道在於努力做到心情平和,方法就是理解孩子、改變自己的認知,並且設法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
李濤老師:不必為此失去真我我不會為了成為榜樣而成為榜樣。我始終認為,真正的榜樣,就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要把自己內心積極的一面引匯出來,而不應該壓抑和扭曲自己。
總之,和孩子相處時,爸爸要做好情緒管理,合理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溝通,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
-
4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情緒是心理散發的產物,對任何人都有影響,但是我想從本職相關領域談一些感想!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利於幫助孩子養成先思考,後說話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也有利於語言障礙的發生。很多口吃、發音不準、聲調異常都是語言思維混亂的結果,甚至是語法錯誤,書寫、閱讀都會因情緒變化而改變。
今天要提示父母的是: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控制你的情緒。
有心理學家說過:“所有情緒都是負面心理的產物”,孩子的心理發育階段極易受到外來因素影響,且抗干擾能力幾乎為零。先不管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是對是錯,父母每發一次脾氣,都會相當於對孩子進行了一次永久性的傷害。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情感心理就像歌裡唱的“沒有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你的脾氣帶給孩子的是負面情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1、孩子對抗不過,自我內心封閉,拒絕情感交流。2、隨時反抗,脾氣暴躁,情緒容易被激怒。3、內心情感沒有寄託,失去對學習生活的興趣,總以悲觀眼光看世界。
請所有父母捫心自問: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信,是不是你給了他太多的建議和太少的鼓勵。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是不是因為你對他的讚揚不足,只有做錯事了,你才會注意他。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控制自身脾氣是一種修養,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更是一種修煉,一念天堂,一念地域,全靠各位父母感悟!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從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與接納的心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做好孩子啟蒙教育的前期,父母要做的準備很多,前面講了很多父母的自身修養的要求,那麼還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前期需要注意的問題。
所以在語言發育階段,孩子如果說話磕磕絆絆,吐字不清或發音不準,作為第一撫養人的父母不要表現的過於激動,語言上尤其不要過於激進的糾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語言教師,所有的激烈言辭和語言行為都會讓孩子的語言思維受到影響。為了能讓孩子順利注過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在孩子精神上比較放鬆以的時候,進行引導,比如一起看兒童節目,一起看書,多帶孩子朗讀等聯絡,不但增加了孩子的認知,也為緩解口吃情緒很有幫助。
另外教孩子學會自控,還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
一樣米養百樣人,有的孩子是含羞草,有的是刺玫瑰,孩子之間的社交看起來單純、幼稚,但仔細觀察,他們的交流行為都受性格、修養、認知、環境的影響,社交能力反映著一個孩子的素質高低,其本質其實是個人自控能力的大小。學會自我控制,有助於孩子獲得良好的社交能力表現,自我控制能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控制行為,能幫助孩子養成用腦思考、理智處理人際關係的習慣,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時,獲得更多加分。
-
5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但老師,漢惠心理工作室負責人。
父母對待孩子不能控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首先對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影響。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就是造成孩子膽小,恐懼,害怕,自卑。因為他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發脾氣,因為越小的孩子越沒有判斷力,所以孩子會過分自責,自卑。
其次,對孩子現在及成人後人際關係的影響。在人際關係中退縮,過分警覺,不信任。父母控制不了脾氣,孩子不知道父母何時會發脾氣,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過多的關注在父母是否會發脾氣上,何時會發脾氣上。長大之後,他對周圍的環境對人也過分警覺,不信任。
第三,孩子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父母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沒有其他地方去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孩子在三歲之前和媽媽有一個共生期。在這個共生期內,孩子還不太會表達,孩子會把媽媽的所有情緒吸收到自己的內在。所以也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人長大之後就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挫折和困難,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急躁發怒,這很有可能就是跟三歲之前的共生期有關,他有可能有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媽媽。
以上是我的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個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
6 # 吳蕾生命智慧
我是吳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蕾親子情商開創者。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情感的暢通。“溝”是彼此間存在的距離,如何才能跨越鴻溝讓彼此達成一致呢?必須首先建立起情感與資訊交流的通道。
在親子關係中,無處不在的便是情感,最為糾纏的也是情感。管教與對抗、懲罰與反叛,在愛與恨之間衝撞翻騰。確實,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孩子不聽話,學習不上心的時候,無名之火有時候真的想壓都壓不下去。因為,失控感所帶來的挫敗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但事實卻是無計可施。
你的情緒來得並非莫名其妙,只不過透過這個情緒的背後,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控制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失控,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他控”,轉變為孩子的自控。喚起孩子對學習的參與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能夠激發孩子自主的學習動機。而燃起孩子的興趣,並且培育好孩子的積極性,離不開家長的耐心與積極的關注。
1、科學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是他社會生活的環境,家庭是身心獲取能量的港灣,社會性的肯定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外部因素,而來自父母的肯定則是推動孩子積極自主的根本動力。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肯定孩子在學業方面以及興趣愛好方面積極的、好的地方。儘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負性評價。
在家長積極的關注下,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積極動力。
2、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計劃
家長可以教孩子制訂計劃,根據任務的“重要”與“緊急”的關係,安排好完成的前後順序。當然,任務要合理,讓孩子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對任務的掌控感,並且完成任務後一定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對家長對自己都有信心。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通常集中注意力學習15~20分鐘後,可以稍作休息,玩十分鐘。隨著學齡的增加,再逐漸增加學習的時間。
3、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的好處是,孩子會更有參與感,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可以從一兩個切實的小目標開始,不管孩子制定什麼目標,尊重並協助他執行達到目標,從而一點點的燃起孩子對達成目標的信心。
只有當孩子認同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訊號,才不會對抗外來的控制。此時,家長就退居到協助者的位置,失控感就不會總是來得那麼突然與強烈了。
作者簡介
從小我媽因為和爸爸家的親人發生矛盾,就會把氣撒到我身上,打罵。以至於我很抗拒接近她,從不牽手挽著胳膊。現在她生病了,脾氣越來越暴躁,我更不願意靠近她,坐下來一起聊天也不行,我都30了,我害怕她,害怕她突然發脾氣,突然大叫,我的心會哆嗦。
我意識到,我現在就是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他當時和我一樣害怕一樣難過。我要改變,必須改,不要我的兒子和我一樣害怕。和我的兒子說對不起,有脾氣慢慢釋放,不要忍著忍著大爆發。我愛我的兒子,好好對待自己的情緒。
回覆列表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