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天的雷風
-
2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1644年,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局勢,讓他沒有了別的選擇,投降是他的必選,唯一需要他猶豫的就是他究竟該投向誰?
不否認在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前,吳三桂的確有著一支強悍的武裝,也正因為如此,1642年在松錦之戰中取得大勝的清軍,依舊無法攻破山海關的城防,而吳三桂手上的武裝力量也的確令人畏懼。
《明季北略》中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夷丁突騎置籤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可以說吳三桂不但擁有一支高達4萬人的軍隊,更裝備了一支特殊的騎兵部隊——夷丁突騎數千,從名字上來看,這應該是由蒙古、女真人所組成的騎兵,並且經歷了實戰的考驗,否則不會在歷史上留下“敵望之輒遁”的威名。這恐怕也解釋了松錦之戰中吳三桂和他的主力部隊為何可以從清軍的反包圍中突圍,也解釋了清軍入關後,吳三桂為何可以將各路農民軍一路追打到雲南乃至緬甸,手上沒有硬實力是絕對不行的!
然而有實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成為地方一霸是另一回事,1644年的吳三桂儘管擁兵數萬,但遼東和山海關的局面,已經不足以他繼續選擇堅持。此時的他正遭受到李自成、多爾袞東西兩路夾擊的局面。
1、公元1642年2-4月,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全部被清軍攻陷,寧遠以東的明軍據點全部丟失,近三萬明軍被殲。
2、1643年寧遠至山海關之間的前屯衛等據點被攻陷,約四千明軍戰死。吳三桂放棄寧遠撤往山海關。
“殺戮明前屯衛城內官兵數目 前屯衛城有總兵官二員:李富明、袁尚仁。副將二員:祖、李。參將一員:韓。打聽一員:葉,遊擊一員:陶。都司一員:常。守備十餘員,千總、把總約三十員。兵四千人,其中蒙古兵約一千人。以上官兵盡殪之。”
3、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滅亡,山海關以西近乎全部進入李自成的版圖。
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已經是吳三桂最後的底牌!而擺在他面前的道路,也就只剩下了投降!
明朝滅亡,遼餉已經不可能再支付,吳三桂手下雖有數萬大軍但卻無錢供養,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山海關以西的明朝州縣紛紛歸降大順政權,自己退回南方的路線更遭到切斷,與南明會合已經無望。而寧錦防線的摧毀,也讓吳三桂這個遼東最大的軍頭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即便是自給自足也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美夢。那吳三桂究竟要投誰?不得不說在這個環節上,滿清政權體現出了更強的優勢。
儘管後人不斷哀嘆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清為何能夠一統中原將幾千萬人口壓制在身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政治戰略上,清朝的佈局更加實際,只要能保證自己一統天下坐穩江山,清朝從不吝惜將更多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下放到漢族官員的身上。對比明朝時期文官無兵權、武官沒實權,清朝體系下的漢族官員卻可以得到更大的才華釋放,看著越來越多的漢奸成為了滿清的實權派人物,本來就在中央政權下維持家族利益的吳氏家族,其掌門人吳三桂又豈會不動心?
對比北京老家包含父親吳襄在內的數十位親人被抄家下獄,另一頭的清朝卻給出了封王、聯姻的誘餌,某種程度上吳三桂也是另一個版本的鄭成功,忠於朝廷只是一個口號,誰能給予最大的利益保住家族的富貴才是王道,在這個天平上,吳三桂只能傾向於滿清。
清朝初年,八旗勁旅的確所向無敵,但真正讓他們問鼎天下的,則是他們的政治策略!
-
3 # 雲帆漢劇
他當時的處境是自己有幾萬大軍,但是一面是李自成,一面是多爾袞,必須要投降一面,否則兩面都要攻打他,根本活不下去,李自成這面把陳圓圓給霍霍了。那就是沒看的上李自成,就算投降了也沒有好下場,還效忠誰,當時崇禎已經死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了,也是不得已,誰不想青史留名。
-
4 # 未濟
吳三桂一開始沒想投降,本是打算和清軍和談,先穩住清軍,藉助清軍的力量攻打李自成,恢復明朝。至少讓清軍先不要進攻,緩兵之計。沒想到多爾袞帶兵入關,假意何談,實際是入主中原,吳三桂也是沒辦法了。
吳三桂當時進退兩難,想恢復明朝,就要打敗李自成,還要防著清軍。兩頭都有敵人,打起來自己根本不能贏。必須先穩住一頭,要在清軍和李自成中間選一個,有說法是陳圓圓的原因,被李自成的大將霸佔,這是其中之一。再者,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和清軍是沒法比的,而且將領的素質不高,和清軍也不能比。要選,也是選擇和清軍合作。
不管他選誰,吳三桂都要揹著背叛明朝的罪名。若是吳三桂選擇了李自成,那就要和清軍繼續作戰,而且李自成不一定能真心接納吳三桂,待遇方面也是需要談的。多爾袞看準了這是個好時機,什麼條件都答應吳三桂,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李自成起義軍有很多因素影響,成功是很難的。
不投降已經沒有辦法,只是選擇誰的問題。不管選誰都要背罵名,相比之下,清軍是更好的選擇。何況吳三桂的初心是想恢復明朝的,無奈多爾袞太精明,最後吳三桂沒辦法,明朝大勢已去,只能幫著清軍了。
-
5 # 愛陳成魔
如果老闆睡了員工的老婆會不會兩個人處的很好,吳三桂也是被逼的,至於以後對明朝餘黨屠殺,那也是破罐子破摔,名聲在外也不在乎了
-
6 # 齊君
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在民間有著幾種說法,其一最出名的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了。在吳三桂本來要歸降於大順之時,農民軍攻入了吳三桂在北京的府邸,開始了殺傷搶掠、姦淫擄掠。尤其是吳三桂的愛妻寵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強姦。當時訊息傳導了吳三桂的耳朵上是勃然大怒,瞬間與李自成決裂,馬上轉向大清,要用大清的實力與李自成死磕到底,來解心頭之恨,也是為什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還攻破明軍和農民軍幾十城,可能也是為陳圓圓報仇雪恨。 最後被大清封為了最大的異姓王!其二就是皇太極對吳三桂的賞識和愛惜,希望吳三桂歸順清朝委以重任,讓其怦然心動。還有就是吳三桂是一個手段和眼光都是非常高明的人,知道明朝已經無力迴天並且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是小農意識,成不了氣候,唯一可能的就是關外的大清,所以順水推舟的歸降了大清。
-
7 # 使用者9813197035302
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性,在生存與滅亡的風口浪尖上,桂哥還是傾向於由漢人組成的大順,怪就怪成哥管理下屬不嚴,致使桂哥怒髮衝冠一怒為紅顏。再加上清朝外在歷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帝王的治理,清政府在組織結構和軍隊戰鬥力上,要優於李自成的農民軍,所以歷史的天平慢慢的傾向了由多爾袞率領的清軍。
-
8 # 酉陽749
感謝邀請。形勢的急劇變化,讓吳三桂腦袋似乎要轟然炸開,他站在了命運的三叉口。此刻他有三條路:一,進京歸降大順,在李自成面前,像哈巴狗一樣,搖尾討巧,期待劉宗敏大發慈悲,放還已被其摧殘得不成樣子的陳圓圓。二,西進,西進,與李自成大戰北京城,以身殉國,成就大明忠臣英名。三,撤軍山海關,與清結盟,借兵救出陳圓圓。吳三桂斷然選擇了第三條路。他的本意是把多爾袞當作棋子,不料卻被多爾袞玩弄於股掌之中。他無奈踏上了不歸路......多年以後,吳三桂在雲南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理所當然,沒人會相信他騙人的鬼話。
-
9 # 卓爾艾米
吳三桂降清,其實是一種“被動下的主動”,“主動下的被動。”在被動中他總是選擇主動,在主動中,又不斷陷入無限迴圈的被動中。
借師助剿——多爾袞入關——一片石決戰——為君父報仇——與阿濟格夾擊闖軍——瘋狂追殺農民軍——多爾袞接順治入京——平西王穩了——利益保住了。
降清,迫不得已的選擇?這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破釜沉舟,亦或是瞞天過海,暗度陳倉?
他究竟是訂城下之盟還是伺機東山再起,再戰江湖?
向對手攤牌,是乞降還是想另立山頭,找一個“實力合夥人”?
計劃失敗,他何去何從?且看艾米為你解讀吳三桂降清真相。
我們先來回顧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1644年,大明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中,崇禎皇帝自縊身亡。
深夜,山海關的總兵府內,門窗緊閉,一個身影挑燈奮筆疾書,燭光搖曳,身影婆娑,隔著窗戶,映照出一個偉岸的身影,時而踱步,時而以拳擊掌,時而俯身伏案,時而搖頭,時而傳出一聲聲嘆息。
夜很深很深,燭光跳動著,像極了一個個音符,一個個毛筆小楷字躍然紙上。佛曉時分,天空露出魚肚皮色,終於,窗戶推開了。
幾天後,關外的多爾袞案桌上,擺放了一封令他興奮不已的來信。寫這封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
而讓多爾袞興奮莫名的不是吳三桂的來信,而是他隱約捕捉到了一個歷史性的契機,這個契機為他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改變了歷史程序,讓歷史從此進入轉折點。
吳三桂的這封信中,他以一個“亡國孤臣”的身份向多爾袞“借師助剿”,不是投降信卻勝似投降信。
這就是明末歷史上著名的“借師助剿”導致的吳三桂降清事件。
吳三桂為什麼降清?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學者們卻拿出了諸多解釋,而且還有多個版本。
其一,紅顏禍水說。
其二,追贓助餉說。
其三,臥薪嚐膽說。
其四,投石問路說。
其五,追隨崇禎說。
其六,同流合汙說。
為什麼坊間有這麼多的說法呢?
因為他們都能從某一方面說出一些道理來。
比如,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第一種學說道出了箇中緣由,是說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欲強佔人妻,是“導火索”作用。作為吳三桂愛妾的陳圓圓,身陷闖軍陣營裡,人身自由被限制,後來又被劉宗敏欺負,差點成了人家老婆。
第二種學說,道出了另一個緣由,李自成錯誤的增加軍餉的政策,採取了“殺雞取卵”式的極端做法,動搖了明朝士紳官員的追隨新朝的信心,客觀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第三種學說,則道出了吳三桂在面臨李自成闖軍和多爾袞清軍的兩面夾擊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危難之際,為形勢所迫,他必須做出選擇。出於對李自成入京城後諸多政策做法的不贊同,或者說不適應,認為政見差異太大,導致了他“降而復反”的舉動,讓後世認為他首鼠兩端,沒有信譽。
這種學說,說明吳三桂在清軍即將入關的事實面前,放棄了玉石俱焚的壯烈做法,卻選擇了“越王勾踐”式的權宜之計,圖謀東山再起。後來,康熙削三番,他起兵造反的發展軌跡,印證了這種學說。
第四種學說,他的舅舅祖大壽,降清在先,多次勸說他投降,是示範負面作用;後有朝廷重臣洪承疇降清,可謂是現身說法,動搖了他效忠明朝的信仰。這些因素讓他在風雲變幻的局勢面前,猶豫不決,當明朝官員紛紛歸順塞外胡人政權後,他選擇了“識時務者為俊傑”式的“不為玉碎,先做瓦全”的“摸著石頭過河”,順大溜了。
第五種學說,指出了吳三桂對明朝的忠誠度取決於崇禎皇帝。在他看來,只有名正言順的崇禎皇帝有號令全國的氣概,如今皇帝在北京城裡被賊寇逼死,可謂國仇家恨。自己忠心的皇帝不在了,誰來君臨天下?李自成?他心不甘!塞外攝政王多爾袞,殺伐天下,逐鹿中原,歸順者眾,他沒有更好的選擇了。而明朝皇室沒有皇子可以繼任者,要麼被李自成捉了,要麼,在他眼裡不算正統,他先不服!
這個學說說明了,崇禎皇帝作為吳三桂唯一的信仰,是他唯一的靠山,皇帝駕鶴西去,他對李自成增加了怨恨。當他後來降清後,極力慫恿清軍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在心理上讓他找到了平衡點。所以,這個學說,也稱為“心理失衡”說、“信仰缺失說”。
第六種學說,在前述學說基礎上,認為他本是邊關大將,長期和清軍作戰,憑藉山海關大戰清軍,對清軍的八旗軍有深刻認識,認為在平原戰場上,六萬清軍騎兵“滿萬不可敵”,儘管他靠著“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意志堅守經年,但在潛意識裡產生了更多的敬畏和怯戰思想。說白了,戰場上,他勇冠三軍,但內心裡是崩潰的,沒有了崇禎皇帝,“清軍不可戰勝”成為他心裡的惡魔,如夢魘一般揮之不去,在精神上折磨著他。
以上六種學說分別從誘因、外因、局勢、劣勢、格局等方方面面揭示了吳三桂降清的多方面原因。這些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利益讓他選擇了投降清廷。
吳三桂降清,衝動付出的代價?我們從他給多爾袞的一封書信中或可以探尋一些蛛絲馬跡,這封信收錄在《清太祖實錄》裡。
儘管,今天的某些清史學家用今天的局面,來肯定吳三桂,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更有人為吳三桂變節行為辯解,言必稱,“吳三桂不行,你行,你來”!
然而,認真審視那段凝重的歷史,有些話卻不能不說。
其一,吳三桂最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投降行為,而天真地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義的事業。
他在信中說,“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
“三桂受恩深厚,憫斯民之罹難,欲興師以慰人心。”
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知道,他要報恩,要興師復仇,但感到兵力不足,向多爾袞“泣血求助”。這些文字顯示,最初為給君父復仇,他向敵人求助,至少說明,當時的格局他還沒有看清,更沒有意識到歷史的改變卻是因他錯誤地選擇而奠定。
其二,他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降而復反”,原因在信中也說得清楚,其實是李自成的“擄掠家人”和“追贓助餉”錯誤造成的。
信中,吳三桂說,“今賊首僭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可以看出,他對大順對待前朝官僚的做法,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可以說,恨到了骨子裡!
其三,他認為自己的求援信,是借師助剿的正義之舉,而且,承諾事成之後,必有重謝。但這種僥倖心理,被無情地擊碎了。
信中,他乞求多爾袞,“速選精兵,直入中協”,和他“合兵以抵都門。”他認為,他們這是強強聯手,是為明朝掃除禍害。“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看看,看看,多麼慷慨激昂,深明大義?!直到此時,吳三桂也沒也並不認為,清軍可以奪得天下,出兵就是幫忙一起打賊寇。
但吳三桂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多爾袞是何其老奸巨猾,直接斷絕了他的退路。“剃髮獻關”讓他絕了後退之可能。“上了賊船就下不去了。”更讓吳三桂追悔莫及的是多爾袞憑藉他寫的這封信做出了逐鹿中原的決定。
所以,寫的這封信,看似求援,實則乞降。因為,多爾袞用“剃髮獻關”做要挾條件,逼其就犯。
其四,吳三桂對清軍的幫助,是有信誓旦旦地許諾的。但結果讓他始料未及——多爾袞棋高一著。
吳三桂在信中明確承諾,“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看到了嗎,吳三桂借師助剿,多爾袞可以獲得豐厚的土地回報,幻想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大家相安無事,是不是想的很美?事實上,吳三桂先後給多爾袞寫過兩封信,他都不相信清軍會趁著入關之際,問鼎中原!天真地以為,清軍如果願意幫忙,去除心頭之患,然後,還和過去一樣,“劫掠而歸”,僅此而已。
但結果事與願違。當他剃髮獻關後,和清軍打著“為君父復仇”的旗號,對農民軍窮追猛打,北京城都沒顧得上進,欲圖把李自成斬盡殺絕,從而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決心和勇氣,途中,他還不忘了和南明勢力聯絡,表達自己為明皇復仇的決心。
此時,多爾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北京,兵不血刃,佔領北京城。然後,出其不意地去盛京把順治接到了北京。
從四月和李自成決戰山海關,到十月順治進京的半年裡,吳三桂都在追擊農民軍,獲悉順治進京的訊息,吳三桂如夢方醒,此時,生米真的已經熬成粥了!後來,他就成了“周潤發”,成了平西王,一路發達。
從上述幾點分析可以知道,當時的亂像,關內有李自成的大順,關外有多爾袞的清軍。此時,力量薄弱的他必須要倚靠一方的力量尋求平衡。而李闖軍的所作所為,他不認可,視其為賊寇。而逼崇禎皇帝自縊身亡,這是國恨家仇。
所以,急於復仇的吳三桂,無疑已經被這團烈火吞噬了心智!復仇之火,把他的心燒焦了,讓他迷失了方向,錯把敵人當恩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寫過一本著名的《人性的弱點》,告訴我們,必須從人性本質角度,挖掘潛在弱點,充分認識自己,並不斷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長進,取得成功。吳三桂身上的弱點顯而易見,優柔寡斷,易衝動,所謂“衝動是魔鬼”,必須付出代價,他因一時衝動借師助剿,最終釀成大錯,並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10 # 宋安之
因為吳三桂沒有實力,只能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大清政權之間選擇一個政權投靠。
而以歷史來看,吳三桂最後降了清朝。
首先吳三桂當時的兵力也就是5萬左右,雖然久經沙場,但並不具備成為一個獨立政權的條件。
吳三桂當時控制的地盤,也就是以山海關為中心,擁有當時永平府一府之地。這樣的地方根本保證不了糧草後勤、兵源補充、軍餉等,更何況吳三桂夾在大清和大順中間,永平府也就是有山海關之險,其他地方基本上一馬平川,這樣小的地盤,吳三桂根本守不住。
所以吳三桂必須要選擇一個政權投降,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戰死,為明朝殉國,很明顯吳三桂沒有這個覺悟。
至於為什麼投降大清多爾袞呢?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到現在都沒有蓋棺定論,有可能是大家熟悉的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有可能是因為李自成的追繳助餉波及了吳氏一族,甚至吳三桂認為父親吳襄被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迫害,認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維護不了他的利益,所以吳三桂剛開始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來臨時變卦,反悔了,沒有選擇,只能投降大清政權了,由此走上了三姓家奴之路。
-
11 # 雍親王府
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後,吳三桂除了選擇李自成或者清朝中的一方進行投降,別無他法。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起義軍向北京持續逼近,本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崇禎皇帝並沒有難逃,而是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吳三桂身上,為此他下令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命其放棄關外的全部領土,火速回京勤王。
然而,吳三桂卻在崇禎皇帝最需要他火速馳援的時候,選擇了慢進緩行,從寧遠到山海關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吳三桂足足走了十四天,直至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也沒有看到吳三桂的一兵一卒。而崇禎皇帝在失望與悲憤中,選擇了在煤山自盡,至此,正統明朝滅亡。
伴隨著崇禎的自盡與明朝的滅亡,吳三桂瞬間成為了“斷了線風箏”,對他來說更加危急的是,他已經處於了李自成大順農民軍與清軍夾擊中,擺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三條路:第一,投降李自成;第二,投降大清朝;第三,突圍南下與在山東等地的明朝軍隊匯合再圖他法。
這其中,第三條無疑是難度最大,並且是最不可行的。
一方面,此時的北直隸和山東等地已經被李自成佔領,此時的吳三桂只有關寧鐵騎最後的四萬多戰力,顯然無法與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正面對抗。
另一方面,吳三桂南下更面臨著前途未卜的局面,且不說南方的明軍部隊對於他的接受程度,此時的全國上下已經是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明朝的國祚是否可以繼續延續,已然是個未知數,吳三桂也不會斷然去冒這個險。
所以,吳三桂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選擇在李自成與大清朝之間,選擇一方進行投降,這樣更加符合吳三桂所面臨的的實際,同時也更加符合吳三桂的性格。
吳三桂最初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隨後便背叛了他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必然非常清楚吳三桂的厲害以及山海關的重要意義,於是,李自成以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作為人質,向吳三桂展開了招降,並以勞軍的名義給吳三桂的軍隊送去白銀四萬兩,給吳三桂本人額外一萬兩,同時許以了高官厚祿。
對於投降大清朝來說,投降李自成貌似更加容易為他以及他的部眾所接受。
其一,吳三桂及其屬下將士已經與清軍征戰多年,早已經是結下了深仇大恨。
其二,吳三桂與清軍有過交鋒,是互有勝負,但是並沒有同李自成進行過直接的對抗,心裡上更加容易接受。
其三,投降清朝畢竟有著“華夷之辯”這樣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這也讓吳三桂更加傾向於投降李自成。當然,李自成並不是純粹的漢人,而是西夏党項人的後裔,。
其四,李自成的態度非常的主動,並且送來了真金白銀,這也讓吳三桂對於李自成有了更多的好感。
在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決定向李自成投降,並且率部開拔,撤出山海關,向北京準備面見他的新“主子”李自成,但是吳三桂在回京路上的一番遭遇,讓他瞬間放棄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
就在吳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驛時,吳三桂遇到了從北京成功出逃的家僕,同時也收到了三個令他極為震怒的訊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關了起來;自己的父親遭到了劉宗敏的嚴酷“拷掠”,已經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為劉宗敏霸佔。而這便有了那句經典的“吳三桂衝冠一發為紅顏”,直接怒斥“李賊自送頭來”,就此與李自成反目。
於是吳三桂率兵殺回了山海關,打跑了此時守衛山海關的唐通軍隊,並且開始收羅明朝殘兵,直接與李自成形成對峙,同時,派人前往關外,還是與當時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進行接洽。
吳三桂對於李自成的由投降到反叛,其速度如此之迅速,除了李自成在對待吳三桂及其吳三桂的家人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就此激怒了吳三桂,同時,更是因為吳三桂透過此事看到了李自成政權農民階級落後的本質,更是對於自己前途的擔憂,實際上,這也是由吳三桂所處的地主士大夫階層與李自成所代表的的農民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所決定的,只不過吳三桂更加看重個人的利益,這才使得矛盾短時間內就迅速激化,並且集中爆發了出來。
吳三桂陣前向多爾袞投降,就此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最開始於多爾袞進行接洽,並不是以投降的名義,而是打著“討伐李賊,為崇禎的報仇”的旗號,向多爾袞借兵平叛。
吳三桂派使者向多爾袞“借兵”,希望多爾袞帶兵從喜峰口出關,繞道李自成背後進行夾擊,並且相約在剿滅李自成之後,願意與大清朝劃長江分治。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一眼就被多爾袞看穿,不接受吳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吳三桂率部歸降,並且是帶著當時清朝幾乎全部的兵力,火速行軍,快速趕到了山海關地區。
與此同時,李自成這面在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的訊息後,李自成親率大軍,還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隨軍而行,企圖“恩威並施”的拿下吳三桂和山海關。吳三桂這面則是一邊繼續與多爾袞進行接洽,一邊讓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前往李自成營中,與李自成談條件的同時,也是在拖延時間。而李自成也逐漸從吳三桂的“奸計”中緩過了神來,但是李自成明白的太晚了,他已經因為自己對於吳三桂歸降的妄念而耽誤了最好的作戰時機。
就這樣,吳三桂、李自成、多爾袞已經齊聚山海關,山海關大戰就此打響。
吳三桂固然是精兵強將,但是李自成這面是人多勢眾,雙方都已經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撐,只有多爾袞率領著滿清大軍在坐山觀虎鬥。
而已經支撐不下去的吳三桂最終也接受了多爾袞的條件,剃髮稱臣,正式投降了滿清,隨後多爾袞率軍直撲李自成大軍而來,瞬間扭轉了戰局。李自成大軍根本無法招架八旗鐵騎的衝擊,全線潰敗,主將劉宗敏負傷,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舉行登基大典之後,便率部撤出了北京,從此開始被滿清大軍一路追擊,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宮山,大順政權滅亡。
而取得山海關大戰的勝利後,吳三桂以“復君父之仇”的態度告慰了崇禎皇帝的在天之靈,然而這也昭示著吳三桂對於大明王朝感情的終結。此時的吳三桂,在高官厚祿面前,也徹底放棄了“復明”的想法,同時也拋棄了對明朝的最後忠誠,已經成為大清平西王的他,轉而成為清軍南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鋒,親手埋葬了明朝最後的殘存力量。
特別是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親率大軍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流亡在緬甸的南明永曆政權的皇帝朱由榔,吳三桂更是將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雲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統全部滅亡。而吳三桂也憑藉擒殺永曆皇帝的功勞,晉封為親王爵位,鎮守雲貴,自己的兒子吳應熊還迎娶了建寧公主。
此時,吳家的權勢達到了巔峰,而這都是用南明皇室的鮮血換來的。
事實上,吳三桂從最開始的投降李自成,到投降多爾袞,到最後的發動“三藩之亂”,都是吳三桂“賭徒性格”的體現,一方面是吳三桂始終想要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則是他會將所有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的籌碼,一旦機會到來就會全部押上去,這其中包括了他尊崇的明朝皇帝崇禎,自己的父親吳襄,他的兒子吳應熊,以及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兵士,在他看來都是他謀求利益的“工具”所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造就了吳三桂一生之中的多次“背叛”,也被人不斷的嘲諷和批判。
-
12 # 阿塏侃史
吳三桂手握四萬遼西精兵,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先是投降李闖,後再投降多爾袞。
然而,這些都只是形勢所迫。其實,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他最想做的是:擁立崇禎帝的太子,再徐圖發展。在朝代更替的歷史節點,“勢”是一種很難道清的東西,但它客觀存在,並裹挾著那個時代的人朝著它預設的軌跡而行進,即使是大明王朝這種龐然大物也不能倖免,更何況是擁有區區幾萬兵馬的吳三桂?
吳三桂不是個天生的反骨仔,更不是主動投降清廷。下面,閘述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吳三桂是皇太極得不到的男人松錦大戰以後,明朝九邊的精兵基本上禍害完了,洪承疇投降,祖大壽被逼投降,關外八城只剩下了四城。吳三桂率領不到三萬的殘兵,孤零零地守護著關外最大的城池——寧遠城。
在寧遠這個地方,曾經兩次讓清人嚐到苦頭,連清太祖都親身體驗過寧遠城頭大炮的威力。皇太極是個十分開明的皇帝,他決定不武力攻取寧遠,改為招降守衛寧遠的將領,有三點原因:第一,他習慣用招降的手段,也比較有效;第二,漢官張存仁勸他招降,因為在松錦大戰中、吳三桂當了逃兵,想必明朝會追責;第三,寧遠城是真不好打、攔路虎般的存在。
於是,清太宗授意張存仁、吳三鳳、祖大壽、裴國珍等兩位數的人員給吳三桂寫信,還自己親自操筆寫了一封。下圖是他寫的內容:
針對這排山倒海般的勸降信,吳三桂僅僅禮節性地給祖大壽回了一封,因為祖大壽是他的舅舅,還有恩於吳氏家族。至於其它的信,三桂沒怎麼搭理。
不久以後,清太宗在病痛中駕崩了,帶著永遠沒有得到吳三桂的遺憾……
在當時,吳三桂是有能力帶領隊伍投降清廷的,但他沒有投降,主要是崇禎對他也很好,不但不追責,還重用信任他,給他添兵加餉。
結論:作為清朝皇帝的皇太極都沒能夠招降吳三桂,他就更不會主動投降新接手清廷的攝政王多爾袞。
第二,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是被逼的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后起兵,一路打進北京城,這個過程太順利了。吳三桂感覺農民軍十分厲害。
2,農民軍在沒進北京城以前,軍紀還是比較嚴明的。就算剛進城,他們也是住在民宅之外,並不怎麼擾民。吳三桂對他們沒有強烈的反感。
3,李闖怎麼說也是漢人,三桂在他和滿人之間,天生會親近漢人。再加上明朝一慣貶稱滿人為“建奴”、“夷”、“奴王”、“奴子”等,這就給吳三桂心理暗示,投降清朝會受人鄙視。
4,明朝國滅、皇帝身死,吳三桂受到清朝和大順兩面夾擊,他必須選擇一方,以免腹背受敵。清人排除了,只剩下李闖。更重要的是:其父吳襄和家人共計四十餘口都在李闖的手中作為人質。國家他拯救不了,最起碼他要在亂世中保全家人。
基於以上的考慮,他被逼選擇投降李闖。
第三,衝冠一怒為紅顏說吳三桂反回山海關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也很有幾分道理。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吳三桂祭拜完崇禎帝后,給往事打了個句號。然後他啟程離開山海關,準備到北京城領取李自成對他的封賞。當時,他的心情是十分高興的。李自成答應封他侯爵,還發給他部隊餉銀,他太缺軍餉了!
然而,當他走到永平沙河驛時,從北京城跑出來的家人告訴他:老帥被拷打,陳圓圓被掠。他瞬間就炸了,為啥呢?
1,心理落差太大,本來說好是領賞的,沒想到家人被虐待了。
2,他覺得被欺騙了。
3,陳圓圓是他的心頭肉,觸碰到他的底線了。
各種負面情緒不斷地堆積,使得他一路“縱掠”,反回山海關。山海關當時守將是明朝降將唐通,三桂揍了他一個沒頭沒腦、措手不及,很快佔據山海關。
第四,硬著頭皮向清廷借兵吳三桂和李闖翻臉,多少都帶有賭氣的成份。當他回到山海關後清點人馬,遼西精兵僅三萬,還有不到二萬的各路降兵和鄉勇。這點兵員是擋不住李闖進攻的,於是,他硬著頭皮向清廷借兵。
崇禎十七年四月十日,三桂向清廷寫了第一封救援信,內容摘錄如下圖:
在信中,三桂談到了三點:第一,自己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借兵(不是降清);第二,事成後割土酬謝(代替明朝作主);第三,規劃清軍進兵線路是中協或西協,對李闖實行前後夾擊(這是指揮清軍的節奏)。
因為軍情緊急,九天以後,他又給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內容如下圖:
第二封信除了表達軍情急迫之外,特意提到“則民心服而財土可得”。說明吳三桂仍沒有投降清朝的意願,他酬謝清朝出兵的方法是財物和裂土。
對於吳三桂的這種借兵條件,多爾袞很不滿意。他的對策是等,等到吳三桂支撐不了,不得不向他投降。
多爾袞等了三天,吳三桂服了,真的來投降了。為啥?
四月二十一日,吳軍和農民軍進行慘烈的一戰,戰況空前緊張。吳三桂踮起腳盼望多爾兗的援兵,“三桂遣使者相望於道,往返凡八次”,望眼欲穿啊!
二十二日的上午,他終於等不起了,向多爾袞獻上投名狀:搞了個剃髮儀式。多爾袞說:“歐了!”
……
山海關大戰結束以後,吳三桂把李自成兜著屁股追,李自成受不了,他決定議和。李自成派出的議和人員是張若麒,吳三桂同意了議和,條件有兩件:第一,歸還崇禎的太子和兩王;第二,李自成到北京城後快速撤離。李自成表示:行!答應回到北京就把太子交回三桂的手裡。
兩個人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隨後,三桂停止追擊,返回山海關。
然而,多爾袞不樂意了。他拔給吳三桂一萬精兵,讓他作先鋒追擊李自成。三桂無奈,只得服從命令。三桂撕毀協議,李闖十分生氣,他殺了吳父吳襄,還挑頭示眾。回到北京後,他又殺了三桂一家三十四口人。
多爾袞防三桂防得很緊。三桂的先鋒軍追到京郊時,李闖已經逃離京師,留下一把大火。三桂想進城,多爾袞不許。
從此以後,吳三桂基本上就沒有其它的想法,徹底地和清廷綁在了一起。
以上,是吳三桂在那一個多月來的思想變化過程。時值多事之秋,真得立穩腳跟,否則會引來千古罵名啊!
回覆列表
公元1644年,李自成破大同、真定,直逼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吳三桂歸降大順四天後在距離北京約260餘里的玉田,聽說大順軍在北京姦淫擄掠,拷打其父吳襄,索要陳園園,然後他衝冠一怒為了紅顏引清兵入關。這是我們知道的前提,然而有以下一點疑問:吳三桂為什麼降而復判,難道真是因為李自成烤打吳襄,索要陳園園嗎?我感覺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有以下三點疑慮。
一、吳三桂判變了大順後,李自成在當時有點震驚的,他還掛帥親征了。那麼從這一點上看,在李自成的心裡吳三桂算得上是個人物的,可以能成為他的勁敵,如若不然直接派個大將就可以了。李自成手下大將也不少呢,如劉宗敏、高一功、李過等,而李自成沒有。李自成既然這樣在意吳三桂,那麼他連這四都等不了就要日這個陳圓圓嗎?我想這不至於。退一萬步講,就算那陳圓圓美如天仙,可他也不至於烤打吳襄吧,李自成對其他的降將那也算得上是有所優待的。可為什麼對吳三桂這個他很在意的人這麼的刻薄呢?所以這件事有還是沒有呢,我個人感覺存疑慮。
二、我們退一步來說,就算真有這事兒,他吳三桂衝冠一怒為了紅顏,可手下的那些人憑什麼就要死死的效命於他呢?這可是當漢奸啊。就算軍令如山吧,可他吳三桂帶著這幫兄弟想降就降,想判就判,難道沒有一個人出來說個不?其他的時候還好,可這回那是帶著他們去送死。他們不怕死也行,但是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們當漢奸,難道山海關那麼多兄弟就沒有一個有民族氣節的?這一點同樣存疑。
三、當時的李自成可以說掌半個天下的兵力,而他吳三桂又有什麼呢?論兵力李自成一人吐一口口水都能淹死他吳三桂,就算是有清兵幫忙,可以當時的清軍兵力,以及加上他吳三桂的那點兵力,也不一定就能妥妥的打過人家李自成吧。還有就算他吳三桂再痴情,可做為一個手握重兵的軍事政治家,真會為了一個女人,拿這一生去賭嗎?我想這一點也是存疑的。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為了證明我的一個疑問和想法,吳三桂是做不出衝冠一怒為紅顏這麼荒唐而不靠譜的事兒的,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三月二十三日吳三桂歸降大順,到二十七日又判變李自成,短短才四天,這不符合歷史邏輯和以上列的三個疑點。那麼肯定在這四天裡發生了什麼讓吳三桂值得起兵的事兒,而且是越快起兵越好的事兒,所以吳三桂才立刻叛順引清兵入關。
那是什麼事兒呢?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明末的鼠疫。
鼠疫,是明末非常厲害的一場瘟疫,大明失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鼠疫。李自成能輕而益舉的拿下北京城,最大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場鼠疫!歷史有記載說崇禎十幾年的時候,京城就出現了鼠疫,當時死亡率都超過50%,京城幾乎沒有戰鬥力。李自成一路很順利的進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上了吊了。
以我個人的想法那就是吳三桂從在京城的家人口中得知大順軍進城後也染上了瘟疫,而且非常厲害,因此吳三桂他才背關一戰。手下的那批人也是看到了希望,所以才肯為他賣命,而且也信心十足。
引清兵入關後,吳三桂並沒有在京城逗留,直接去追趕李自成。要按平時來説,這不符合邏輯啊,試問哪個有野心的人會把京城拱手相讓?而吳三桂卻沒有在京城待上片刻。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吳三桂不願意在京城待。我想他也怕他的將士染上這場前所未有的鼠疫。
說到這,以前經常看到有為吳三桂洗白的人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想用清兵滅李自成,然後用金銀財寶再把他們哄回去。我覺得這種想法蠻幼稚的,滿清對山海關裡面的地方那早就是虎視旦旦,垂涎三尺了,怎麼可能會被大批金銀財寶哄回去?
所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其真正的目的會不會是想把清兵留在北京城,他去追趕李自成,從而再讓清兵也染上瘟疫,以此除去他的兩大勁敵李自成和滿清?這樣也就解釋了他為什麼不在北京停留,給滿清當率軍猛攻敗軍的原因。
清兵入關後,沒有直接攻打南明政權,以清兵想得到天下的志向來看,是絕對不會這樣的。那理由會不會是清兵也染上了瘟疫?
至於滿清為什麼沒有染上瘟疫?那有可能是滿清剛進城後和漢人是分居生活,因此感染量不大。再加上三四月分的時候天氣也開始熱了,所以滿清雖然染上了鼠疫,但是卻只能影響他們不立刻攻打南明,而不能讓他們徹底滅亡。
從這樣來看,吳三桂的思慮不可謂不深遠,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成了徹頭徹尾的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