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淙光
-
2 # 家有黃橙子
我自己的經驗是瞬間的想法趕緊記錄在手機上。因為瞬間的想法是在你腦海中想到某個情景產生的。但是腦海中的情景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你不記錄下來。就想不起來了。
-
3 # 讀心解萬事
這個屬於潛意識現象。
我們的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潛意識也是無意識,是來自本能、習慣、經歷、學習、認知等各個方面的積累吸收。是無專門意義的收集資訊。如,下班回家路上,可能在想孩子成績不好,怎麼回家教育引導,可不經意就自動經過拐彎抹角的路,回到了家裡。這種不用專門思考就能找回家的方法,就是潛意識引導。
意識是人腦對於外界事物的覺察,是一種自我感覺和外部感覺的綜合。如,下班後要參加一個飯局,朋友發來飯店地址,我們會根據自己所在位置,思考並選擇那條路最快到達。這就是意識思考。
一瞬間的記憶或想法,都是深藏在潛意識潛能,是自己的東西,它是長期的外部影響以及習慣和深刻記憶的部分,專門的回想又想不起來,記憶忘卻了,卻深深的藏入潛意識思想中。如,有時做夢會回到小時候場景,但醒也卻想不起來。潛意識裡有積極想法也有消極想法,畢竟認知會有錯誤。如,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影響,也許父母的行為語言是錯的,但他們不認為,在使用過程中,孩子會得到潛意默化進入潛意識,後期孩子成長成人,發現錯誤的認知,會改變行為,然後潛意識改變。
所以當我們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細心聯想是否曾經經歷過或在那可能發生過,會有蛛絲馬跡。
3個心理學實驗帶你揭開問題的答案
先說結論:完整的記憶依賴於熟悉的環境和精神狀態,還有跟記憶時吻合的提示資訊。
為了幫助你理解這句話,你要先明白記憶的原理:
1、記憶是一條河流,而不是燒錄機
2、記憶是編碼和解碼過程
3、記憶是主觀的,記憶是主觀的,記憶是主觀的(因為是主觀的,所以甚至是不真實的)
古希臘有句諺語,大概意思是,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鳥籠,記憶就是籠子裡的鳥,雖然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裡,但是想抓到特定的某一隻,卻有點費勁。
記憶是什麼?首先,記憶是兩件事,記和憶,假如把大腦比作一個儲存器,記就相當於儲存資訊,憶就相當於提取資訊。但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記憶的過程不只這麼簡單。記憶除了儲存和提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叫做編碼。
人在接觸一個資訊之後,要先把它做編碼處理,然後再存到腦子裡。而編碼的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教育、信仰、偏見等等,因人而異。換句話說,我們都以為記憶是客觀的,就像拍照錄音一樣,但其實,記憶是主觀的,這個主觀成分的產生,就來自於編碼這個步驟。
我們每天接觸的事物有千百件,如果都記住顯然太浪費精力了。人們傾向於記住的,是對自己最重要最有用的資訊,比如,硬幣的大小和顏色,因為只有這些特徵跟它的面額明顯相關,知道這些我們就可以完成交易。
就像記憶產生的本身不是簡單燒錄生活一樣,回憶也不是重新啟用人們大腦中過去的痕,不是機械重複,而是一個二次創作。
心理學家巴特利提出了一個人們認知中的基模的概念,基礎的基,模型的模。這個基模,指的是人們在處理經驗後得到的一些意義組塊。
有了這些基模,我們在理解熟悉的事情時會更快,它還會引導我們的預期,為處理新資訊提供了一個解釋框架。在記憶資訊時,如果之前的基模沒有派上用場,人們就會覺得新資訊難以理解。
下面我們重新回到問題,來看人們如何提取自己想要的記憶的,這個事兒會受哪些具體因素的影響。
我們先看環境因素。心理學家巴德利找來一些潛水員做了一個記憶實驗。他讓潛水員一邊潛的時候一邊記憶資訊,又讓他們在岸上的時候記憶一些資訊,然後考察他們在不同環境下的回憶效果。巴德利發現,如果潛水員們記住資訊和回憶資訊都是在水下,或者都是在陸地時,他們回憶資訊的準確率最高。相反,如果他們記憶資訊和回憶資訊不是在一個環境中,那麼潛水員們的記憶表現就會顯著下降。簡單來說,記憶的規律是,人們學習資訊和回憶資訊都是在同一環境,記憶效果最好。
除了環境因素,回憶的表現也會依賴人的精神狀態,如果你在嘗試記憶一段課文的時候心情平靜,但在回憶這段課文的時候情緒緊張或者太興奮,那麼你的回憶表現可能就不會太好。如果你在記憶資訊的時候很興奮,在回憶資訊的時候也很興奮,記憶和回憶時的精神狀態接近,那麼你的回憶表現就會更好。
為什麼記憶會依賴人的狀態?心理學家有一個解釋,說人在精神活躍狀態時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記憶儲存方式和提取方式,這些方式跟我們在正常狀態下采取的方式不同。比如飲酒會讓人們對外界刺激產生不同尋常的聯想,生成一些特殊的記憶線索,這個記憶線索對回憶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在正常狀態下,人很難再產生同樣的記憶線索來幫助自己回想。
上面兩種情況是有意識地記憶,簡單說來,順利地回憶依賴於熟悉的環境和狀態,那麼在無意識的記憶中,這種熟悉因素是不是也會對回憶起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們之前接觸過某個資訊,可能並沒有明確記住它,只是有個模糊印象,這是無意識的,當我們再次接觸這個資訊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熟悉有親近感,而願意相信這個資訊。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考察人們是否相信“世界上最高的雕像在中國西藏”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但之前曾經在實驗時無意中看到過這個陳述的人,大多會相信這個說法,即便他們根本回憶不起來自己曾經見過這句話。這種心理現象就是啟動效應。簡單來說,人們之前接觸過一個刺激,之後會更容易接受同一個刺激。實驗中,人們相信這句話是因為之前他看到過這句話。另一組沒有看過這句話的人,會選擇不相信這個說法。這種被稱為啟動效應的記憶特徵,很可能被一些商家用於宣傳,廣告就是這麼起作用的。
還有一個因素,會影響人們能否順利地回憶,那就是在回憶時給出的提示資訊。心理學家巴克利找了兩組普通人,也做了一個實驗,關於提示回憶的。這兩組人聽到的文字差不多,但其中一組聽到的文字中有這麼一句話:那個人把鋼琴調好了。這句話只有這組人能聽到。而另一組聽到的文字中有另外一句話:那個人把鋼琴抬走了。後來,在讓這些志願者回憶這段文字時,巴克利給出了一些提示鋼琴的資訊,比如提示詞是“悅耳的聲音”。那組聽過“把鋼琴調好了”的一組,都能順利回憶出鋼琴這個詞,而只聽過“把鋼琴抬走了”的一組則不容易回憶出鋼琴這個詞。
也就是說,在人們記憶資訊時,“把鋼琴調好了”一組強調了鋼琴的聲音,所以這組在回憶時,聽到提示資訊“悅耳的聲音”,自然回憶出了跟聲音有關的鋼琴這個詞。而另外一組在記憶時,沒有聽到與鋼琴聲音有關的資訊,而是聽到了“抬走了”這個與鋼琴重量有關的資訊,如果在這一組回憶時,我們提示他“重的東西”,那麼大機率他們也會回憶起鋼琴這個詞。這個實驗也說明,想要成功回憶出資訊,給出跟記憶時吻合的資訊提示,能起很大作用。
總結:順利地回憶依賴於熟悉的環境和精神狀態,還有跟記憶時吻合的提示資訊。
人們的回憶就像是一個古生物學家,用一些不完整的殘骸努力拼湊成一隻完整的恐龍,過去的事件就像一堆不完整的殘骸,其中夾雜著一些不相關的骨頭,這些骨頭就是你自己的認知,當人們回憶時,是在嘗試將這些殘骸拼湊成原來的樣子,其中既有真正的恐龍骨頭,又有不相關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