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hongjiu99
-
2 # 森林狼6
貸款的發展經濟。
一、你所說的一戰後,德國被多國剝削和限制(凡爾賽和約),也因為這樣德國才有機會鑽空子,一戰戰敗的德國,被西方強國的壓迫,要賠償大量的資金,此時的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同時國內基建設施受到嚴重的破壞,也因為如此,美帝看到德國這樣下去,肯定無力償還所有的債務,“華爾街”看到了商機,於是由美帝政府牽頭,經過洽談,向德國政府放貸,德國淪為了二等國,敢於向他國說不嗎?肯定不會的,此時德華人淪為了亡國奴,只有一步之遙。
(圖1是德軍坦克軍隊入侵波蘭的情境,波蘭軍隊對上了德軍,如同螳臂當車,)
二、一戰(1914.7.28至1918.11.11)距離二戰(1939.9.1至1945.9.2)只21年,但德國戰敗後,並不是馬上恢復經濟,而是到了希特勒擔任德國的元首時(1933年任總統一職),其經濟才開始發力,剛才第一點和你說過了,是貸款發展經濟,因此德國得到了新鮮血液的注入,他們的經濟得了騰飛,同時為德國的軍事創造了條件,德國本土受到條約的限制,而希特勒卻在外國製造武器裝備,其中包括了瑞典等國家,瑞士也向德國進行放貸,另外一個不可思議事情,那就是德國的民眾,他們的飲食被政府完全控制起來,包括猶太人的命運,這樣一來,達到了全民“皆兵”。
三、德國在1933年到1939年期間,德國用了短短的6年時間,從一敗塗地到世界的經濟強國,美國卻是地道的“幫惡”,德國的經濟恢復如此之快,也是德國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包括有現成的工業人員,他們可以參觀過英國模式,這是指19世紀末。
(圖2是德軍活捉了波蘭士兵,要是他們不是猶太人還好,起碼能活命呢,)
四、在二戰前奏,也就是1938年時,德國在歐洲的觀望下,依然吞併鄰國兩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因為準備建造一條公路的問題,和波蘭吵了起來,但德國怎能放過波蘭呢,於是有了德國和波蘭終止和平條約,另外德國和蘇聯也簽署了和平條約,這是希特勒一步一步的向戰爭迫近,終於到1939年的深秋(9.1凌晨),德軍的海陸空三軍對波蘭實施全面的侵略,這也是人們稱為“閃擊波蘭”,就這樣二戰開始了。在影片中看到波蘭被大批的德軍轟炸機,進行狂轟濫炸,歷史以來,波蘭不是德國的對手,也因為如此,德軍首先拿波蘭來“祭旗”。
五、到了法國淪陷之時,已是1940年夏天(6.25),法國軍隊在短短的44天內,與德軍的戰鬥中有6.9萬人的死亡,有186萬人被活捉,也就是說,法國軍隊一直以來,都在陶醉浪漫的氣氛中,從來沒有拿出真正的實力與德軍的抗衡,也因為一戰的緣故,法國境內被打到稀巴爛,剛建立起的基礎設施,希特勒就發動了二戰,這也是法國不願意與德軍拼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法國投降後,法國保住了境內的所有固定資產,意思指所有的建築,不至於被擊倒,這不排除一戰留給法國的後遺症。
(圖3是德軍入侵法國,當德軍出現在凱旋門時,代表法國已經淪陷)
總言之一戰後德國受到條約的限制,二戰前他們是貸款發展起來的,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出資人。
-
3 # 期待星期三
主要是得益於西方國家的揚格計劃與道威斯計劃。當時西方國家給予了德國大量的貸款,本意是投資,促進德國經濟的發展,使德國有能力分期賠付《凡爾賽和約》中規定的戰爭賠款。
-
4 # 我心非想111
一是忠厚的工業基礎,煤炭、鋼鐵等工業產業完備;二是貸款大於賠款,其經濟得以迅速回復;三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德國在英法的爭鬥中得到了難得發展空間;最後還有就是德意志民族做事確實嚴謹、科學,打鐵還需自身硬呀!
-
5 # 雄鷹展翅長空
首先是德國在一戰中並未喪失元氣,一戰的戰場在德國本土外進行而德國的本土並沒有遭到破壞。協約國也未對德國軍國主義者進行清算,德國的行政機構並未徹底重組,德國擁有大批高素質的人材與6000多萬民眾,擁有完整的工業基礎,而德意志民族以嚴謹、勤勞而著稱,這些都是德國在一戰後復興的基礎。
其次德國在一戰後付出的戰敗賠款並不是很多,而與此同時所獲得的國際投資卻很多。根據道威斯計劃:1924-1928年德國向協約國付出的賠款是110億金馬克,而美英對德國的投資卻是200多億馬克。根據楊格計劃規定1929年開始德國向協約國賠款1139億馬克分59年還清,但1929年爆發了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德國無力支付賠款,為了解決德國賠款問題1931年美國總統胡佛發表了《延債宣言》宣佈德國可以延期還債,但1931年德國宣佈拒絕還債,納粹上臺後德國賠款問題不了了之。
最後納粹上臺後實施排猶政策,驅逐猶太人並沒收其財產。與此同時實施國家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就業問題發展了經濟。希特勒上臺後德國迅速走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經濟強國。
回覆列表
因共處孤立處境而同病相憐的蘇聯和德國,於1922年在熱那亞會議上籤訂了“拉巴洛協定”。蘇德的互相接近,突破了西方大國對這兩個“國際棄兒”的孤立和封鎖,為兩個國家的初步復興打下了基礎。但德國的真正復興是得益於美國壟斷資本大舉進入德國後。
一戰結束後,由於德國的戰敗,法國在歐洲大陸重新獲得了自普法戰爭失敗以來夢寐以求的霸權。法國戰後外交戰略的如意算盤是依靠在戰爭期間確立的與英美兩國的同盟關係,操縱新成立的國際聯盟組織,組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安全網路,維持凡爾賽體系,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越地位,壓制德國的東山再起。
另外兩個戰勝國英國和美國則另懷鬼胎。英美兩國作為法國的盟國,雖然表面上不便於公開反對法國的歐洲霸權,但英國從當時的現實利益出發,害怕法國過於強大,進而稱霸歐洲,構成對自己新的威脅,於是便採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躍成為各國的債主,其對德政策更多的著眼點也是扶持德國,欲將德國變成其在歐洲的重要基地。美國在扶植德國、削弱法國的外交戰略上與英國達成了高度一致,它們不僅聯合起來挫敗了法國肢解德國的計劃,而且極力扶植德國削弱法國,防止歐洲大陸被法國掌控。
在此背景下,英國同美國一起主張適當地放寬對德國的賠償要求。法國等一些國家利用戰勝來訛詐戰敗國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各國被迫在損失賠償的法理上尋找讓德國賠償的依據,這樣德國的賠償已經大大的減少了。
作為在一戰後成為新崛起的一種力量的美國,在歐洲分裂和矛盾不斷的時候,美國的態度成為了最後的決定因素。在美國的支援下,1924年4月9日,美華人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
該“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鬥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同時該“計劃”把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絡在了一起。
後來“揚格計劃”取代了“道威斯計劃”,實際上,“揚計劃”也就是修訂版的“道威斯計劃”,它把德國應付的賠款總額縮減為263億美元,59年付清。
但正所謂:“成亦蕭何,敗亦蕭何”,1930年“楊計劃”開始生效,但這時世界經濟大蕭條已經開始,當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從美國首先爆發時,美國便大量從德國抽回資金,造成德國經濟陷入總體危機,德國支付能力大受影響。
由於德國的殖民地被剝奪殆盡,不可能如同英法那樣可以在殖民帝國的基礎上組建排他性的經濟集團,對外輸出經濟危機,德國面臨著極為不利的經濟態勢。在這種回天乏術的態勢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便打算依靠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統治來拯救德國。1933年希特勒掌握了權力,他拒絕履行凡爾賽和約,其中包括賠償。並且從此走上了一條擴軍備戰,瘋狂侵略的不歸路。
作為一個依靠直覺、靈感與天賦駕馭群眾和指導國家外交政策的人物,希特勒其人觀察力敏銳,在他執政的第一年裡,希特勒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當成功。萊茵河西岸重工業區的工廠相繼恢復了正常運轉,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權。在他的親手設計和主持下,德國的“經濟奇蹟”開始了。
在希特勒上任後的前三年裡,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建設方面。不能否認,他的政府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實在出色。在這段時間裡,希特勒把德國這個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該計劃為當時高失業率的德國創造了大批就業機會。
在這三年內,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一直處於高位,當然這也得益於大量舊工廠重新開工,世界經濟復甦等客觀因素,而德國國民的失業率從30%以上降到接近為零,隨著長達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各種造車廠、修車店、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是1938年建立的“大眾汽車”公司。
當然,希特勒熱衷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大戰積累實力。他曾經說過:“人民需要度假,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精神狀態。”“你們看著吧,德國經濟很快就能達到足以支撐戰爭的規模了!”
而至於題目所問的:“法國一戰時那麼強,40年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可以借鑑的就是一句話:“勝利者往往產生保守思想,從而成為下一次戰爭的失敗者”。“二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戰”歷史的延續,而“一戰”是歐洲列強的長期利益爭奪的必然。在歐洲的歷史上,德國不過是一個後起的強勢爭奪者。
信奉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歐洲列強在外交方面無一不推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獨立”、“自由”、“主權”……都只適用於自身。為了自身利益的擴充套件,武力征服是它們對外使用的第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