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流浪的人者

    巡撫是不設副職的,但巡撫有屬官,即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政、人事,為從二品,按察使專管一省刑名、司法,為正三品。考慮到布政使和按察使在省內的地位和影響力並不遜於巡撫,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稱為巡撫的副職,倒也無不可。但本質上,在一省之內,巡撫沒有副職,對下面的官員是具有絕對權力的。

    而省以下並不是府,而是道,主官叫道臺,或叫道員。本來省以下就是府,但布政使之下設分守道,協助布政使管理民政,按察使之下設分巡道,協助按察使管理司法,二官同屬於副手性質,但後期道逐漸發展為省、府之間的一級特別區,道臺從官階上也超越了知府。

    接下來就是府,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知府,官階為正四品。知府的副手是同知,官階為正五品,每府設一二人,更多時是因事而設,主要負責地方各種民政,其辦事衙署為廳。

    除此之外,知府還有一個副手就是通判,主要是輔佐知府處理民政,並對州府長官及屬官有監督責任。

  • 2 # 天一哥講故事

    省是清朝地方最高行政區,其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巡撫官階為從二品,為方便監管本省綠營,可加兵部侍郎銜,即為正二品。凡不設總督省份的巡撫,亦可加提督軍務銜,用以節制本省總兵以下武職,並加強對綠營的管轄。巡撫以上還有總督,總督轄一至三省,主要側重於對軍事的管轄,但對轄區民政也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巡撫並非不管軍事,尤其是對本省軍務,巡撫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而且巡撫還有自己的直屬部隊,即撫標。

    巡撫是不設副職的,但巡撫有屬官,即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政、人事,為從二品,按察使專管一省刑名、司法,為正三品。考慮到布政使和按察使在省內的地位和影響力並不遜於巡撫,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稱為巡撫的副職,倒也無不可。但本質上,在一省之內,巡撫沒有副職,對下面的官員是具有絕對權力的。

    而省以下並不是府,而是道,主官叫道臺,或叫道員。本來省以下就是府,但布政使之下設分守道,協助布政使管理民政,按察使之下設分巡道,協助按察使管理司法,二官同屬於副手性質,但後期道逐漸發展為省、府之間的一級特別區,道臺從官階上也超越了知府。

    接下來就是府,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知府,官階為正四品。知府的副手是同知,官階為正五品,每府設一二人,更多時是因事而設,主要負責地方各種民政,其辦事衙署為廳。

    除此之外,知府還有一個副手就是通判,主要是輔佐知府處理民政,並對州府長官及屬官有監督責任。

  • 3 # 夢話

    清承明制,兩個朝代官制大體相當。

    首先

    巡撫是沒有副職的,

    清代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長

    真有複製的話也許就是相當於副省長和副市長了。

  • 4 # 蓋蓋油

    清朝的地方行政體系分三級,即省、府、縣。

    省是清朝地方最高行政區,其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巡撫官階為從二品,為方便監管本省綠營,可加兵部侍郎銜,即為正二品。凡不設總督省份的巡撫,亦可加提督軍務銜,用以節制本省總兵以下武職,並加強對綠營的管轄。巡撫以上還有總督,總督轄一至三省,主要側重於對軍事的管轄,但對轄區民政也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巡撫並非不管軍事,尤其是對本省軍務,巡撫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而且巡撫還有自己的直屬部隊,即撫標。

    巡撫是不設副職的,但巡撫有屬官,即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政、人事,為從二品,按察使專管一省刑名、司法,為正三品。考慮到布政使和按察使在省內的地位和影響力並不遜於巡撫,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稱為巡撫的副職,倒也無不可。但本質上,在一省之內,巡撫沒有副職,對下面的官員是具有絕對權力的。

    而省以下並不是府,而是道,主官叫道臺,或叫道員。本來省以下就是府,但布政使之下設分守道,協助布政使管理民政,按察使之下設分巡道,協助按察使管理司法,二官同屬於副手性質,但後期道逐漸發展為省、府之間的一級特別區,道臺從官階上也超越了知府。

    接下來就是府,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知府,官階為正四品。知府的副手是同知,官階為正五品,每府設一二人,更多時是因事而設,主要負責地方各種民政,其辦事衙署為廳。

    除此之外,知府還有一個副手就是通判,主要是輔佐知府處理民政,並對州府長官及屬官有監督責任。

  • 5 # 小島知風

    巡撫和知府的官職於明代開始正式設立,之前各朝代雖有巡撫,但是並不是像明清時期所理解的巡撫職能,知府這一官職其實始於唐代,但是當時是州府並行,知府並不是很完善,這兩個官職都是自明代以後開始逐步完善,也為清代所沿襲,形成我們現代所認知的職能。

    在這主要說一說清代時期巡撫和知府以及副手職能,明代都和清代略有不同,如果詳細說下去可以單寫一本書了,所以在這只是具體講一講離我們歷史比較近的清代。

    清代巡撫為一省最高長官,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省委書記兼省長;知府為一座城市最高長官,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市委書記兼市長。

    在清代其實巡撫之上還設有總督,節制多個省份軍政大權,但是總督一般側重於管理軍事,不過對地方民政也具有一定影響力。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官職,但是通常都會在中央加各部尚書銜所以一般總督都是從一品,比如雍正時期浙江總督李衛在總督之上還兼了刑部尚書,所以李衛的官職就是從一品。

    總督一般加尚書銜主要是為了平衡節制各省提督,因為清代以武力奪天下所以比較重視軍隊待遇,因此軍職都比較高,通常都比文職品軼要高。

    比如清代各省提督就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省軍區司令員,提督的官職一般都是從一品,這樣一看它的品軼比總督還高,所以為了提升總督的品軼,通常都會讓他們在中央兼尚書銜等職務,就為了讓這兩官職對等。

    再說回巡撫,在品軼上來說巡撫是從二品官職,但是同樣一省之內除了提督還有綠營總兵官,相當於現代的軍分割槽司令。而在清代總兵是正二品官職,但是名義上總兵是受巡撫和提督雙重管理,這樣一來又變成了被管理者比管理者品軼要高了。

    所以也是想總督與提督似的,為了平衡官職,通常一省巡撫都會加各部侍郎銜,雖然各部侍郎是從二品職銜,但是兩個從二品就被抬為正二品了,加侍郎銜以後的巡撫一般都為正二品。

    其實嚴格來說總督和巡撫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這兩大官職都是直接隸屬於中央,但是提督雖然品軼很高,卻要同時受到總督和巡撫節制。

    在清代一省軍隊分為三類,提督直接管轄的一省軍權,總督和巡撫都無權調動提督的軍隊;總督麾下有自己的直屬軍隊稱為督標;巡撫麾下的直屬軍隊稱為撫標。

    但是總督和巡撫也不能隨意調動自己的直屬部隊督標和撫標,必須要經過軍機處同意,總督和巡撫才有權利調動督標和撫標。

    而且遇到戰事發生時,總督和巡撫須經請示軍機處以後,被軍機處和皇帝授權之後,均有權力調動提督所轄軍隊,即使巡撫品軼尚在提督之下,只要被皇帝或軍機處授權,提督就須受巡撫節制。

    因此清代雖然軍職待遇品軼很高,但是權力要比文職差太多了,反而要受到雙重節制,所以總督和巡撫實際權力差不多,提督品軼很高,但是權力上反而要受總督和巡撫雙重節制。

    這回再說說巡撫有沒有副職,巡撫之下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掌管一省財政、人事大權,也被稱作藩臺;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也被稱作臬臺。這兩個官職就屬於是巡撫的副手,幫助巡撫分擔一省的事物。

    布政使為從二品官,從品軼上來說和巡撫幾乎平級,但是上面說過,巡撫一般都會加各部侍郎銜,就成為正二品官職,所以巡撫加銜也是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撫的從屬關係。

    按察使為正三品官。因此從權力上來說,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撫節制,其實就相當於巡撫的副手,尤其是布政使可以算作第一副巡撫,就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常務副省長。

    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分屬管轄道員,也就是俗稱的道臺,道臺就相當於現代的省廳各廳長,但是道臺的官職都要在知府之上,道臺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職,而知府一般都為從四品官職。所以在巡撫與知府之間就隔出了藩臺、臬臺、道臺三級官階。

    最後再說一說知府,知府在清代是從四品官職,但是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除外,這倆府尹屬於我們現代的直轄市,一般都是正三品官職。

    知府的副手官職是同知和通判,同知的官職一般為正五品官職,就相當於現代的常務副市長,在同知之下還有通判,也相當於副知府,但是官職比同知略低,通判為正六品官職。

    同知輔佐處理知府的很多事宜,比如稅務、水利、鹽糧、治安等等工作,而通判則主要負責刑法,外加和同知共同分擔上述一些事宜,更重要的是通判還有負責監督知府和同知的權力,相當於現代的副市長兼紀委書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涼皮怎麼做的?需要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