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古羅馬被叫做“大秦”是漢以後的稱呼,原來叫“驪軒”叫“驪靬”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

    有人說是因為波斯語發音的原因,漢朝與古羅馬中間隔著說波斯語帕提亞帝國,此國不僅兇悍,把羅馬軍團打的丟盔卸甲,而且從地理位置上講,還佔據了絲綢之路的商道核心,西邊跟羅馬人做生意,東邊又可以跟同時代的大漢王朝通商。

    中國之所以知道那邊有個叫大秦(羅馬),主要就是因為跟波斯人認識的。

    而羅馬帝國為領土以西的地方,用波斯語則稱為Dasnia。而Dasnia翻譯稱為漢語,則是“大秦”。

    是音譯的話有點說不過去,因為言語會發生很多不同的漢字名字出來,史書上的記錄就不會一樣的。

    如耶穌的音譯就各不同還乾脆譯“椰鼠”的。

    個人認為之所以叫大秦,可能跟中國古人的一種習慣有很大關係。

    在周和周代以前就把古希臘叫做“大夏”

    當時的希臘做海上生意已經很厲害了,早就和古中國有了接觸,希臘曾發現過來自華夏的出土文物,有飾品也有錢等等

    前秦的時候中國也並非是和外界沒有接觸,而且當時的希臘地盤也很大,包括埃及的女王也是希臘種。

    後朝就用前朝的名稱來稱呼一個模模糊糊很遠又很強大的國家,其實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習慣

    還有就是你曾經也跟我是一家人的親切感。

    稱呼古羅馬為大秦也是因為這種原因,還還加上春秋五霸裡面的“秦”是最西邊的。

    在漢朝史書稱古羅馬為驪軒,到了漢朝才叫“大秦”

    所以應該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古羅馬錢幣上的影象“秦”字

    看起來似乎是很相似

    但是這種說法可能是,只能當其中一種說法吧!

    個人認為還是和習慣有關。

    漢朝和古羅馬的接觸。

    中國歷史中記載的漢使者甘英,去尋找古羅馬(大秦)來到過帕提亞帝國,但是卻被帕提亞人忽悠回了老家。而古羅馬人慕名訪問大漢,也是被帕提亞人忽悠回了。

    西域都護班超,遣掾甘英往通大秦。抵條支,臨海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告以海水廣大,往來須齎三歲糧,英疑憚而止。大秦屢欲遣使於漢,為安息遮遏不得通。《後漢書·西域傳》)

    但東漢時期(公元73年),班超經過艱苦努力再次前往西域,並將這條線路首次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

    公元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洛陽,朝見漢桓帝,標誌著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東西方兩大帝國外交關係正式建立,這條路線首次正式打通並延伸到了歐洲。

    但是這條線相對來說是很遠的,兩邊都被神秘化了。

    《後漢書》裡面還有個專門為大秦寫了一篇,把大秦說的天花亂轉,富裕的簡直是神仙一般的地方,連西王母都扯上了。

    古羅人稱華人為“賽里斯”

    而古羅馬描寫大漢也是和他們長成一樣,還特有錢的主,絲綢鐵器好的不行不行的

    但我認為所謂的“大秦”“驪軒”不見得就是指古羅馬。

    因為安息人的做妖,所以從漢來就沒有直接使團到過羅馬,對於所謂的羅馬也只是道聽途說。

    北魏也有記錄

    《魏略》:“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

    《魏略》又記載了大秦國的地理位置“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

    從北魏的記錄來看,這個“大秦”不光是指羅馬,應該是指漢朝包括新月一帶和歐洲,而“驪軒"應單指讓前秦人看見“魚鱗陣”做戰的古羅人。

  • 2 # 水煮汗青

    古代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大秦”並非指古羅馬帝國,如今有很多學者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最終也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答案。

    歷史資料上神秘的“大秦”

    大秦一詞最早出現在《魏略》:

    “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

    這裡的犂靬也是頗有爭議,根據該詞的讀音,有人把《後漢書》上的“犂鞬”和《史記》中的“黎軒”聯絡在一起,認為是同一個地方。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的黎軒位於安息之北,而《魏略》記載的犂靬卻在安息之西。

    參照物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大秦國的位置也就變得更加神秘。有人認為,大秦就是古羅馬帝國,這個觀點我並不認同,從《後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就可以看出,中國史書上的大秦和當時的古羅馬帝國有很多差別。

    據《後漢書》記載:“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

    大秦國的人喜歡種樹,而且種的品種是用於製作絲綢的蠶桑。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絲綢不僅出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與瓷器和茶葉一樣,在戰爭時期還被用於戰馬和武器的交換。

    因此,那個時期的中原王朝對絲綢製作的技術嚴格保密,而且對蠶種和桑樹的種植也是保密的。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類似這樣的故事也出現在東羅馬歷史學家普羅柯比的著作裡,據《哥特戰爭》記載,在公元5世紀,有幾名印度的伴侶從賽達林國(新疆和田一帶)偷偷帶走蠶卵,獻給了東羅馬的查士丁尼皇帝。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的時間是東漢時期,其中還記載了甘英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的事,當時是公元97年,這個時期羅馬帝國還沒有養蠶的技術。據普羅柯比的說法,東羅馬是在公元5世紀才從賽達林國獲得蠶卵並開始養蠶。

    再有就是關於人種問題,據多部史書記載,大秦人長得和華人很像: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

    《晉書·四夷傳》記載:“其人長大,貌類華人而胡服。

    《魏書•列傳》記載:“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

    諸多史書都記載了大秦人長得像華人,而且《魏書》更是寫出了大秦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衣服車旗擬儀中國”。從這些外貌牲來看,大秦顯然不是古羅馬帝國,我們從羅馬帝國時期的史學家蘇埃託尼包斯著作,《羅馬十二帝王傳》中可以知道那個時代的羅馬人長什麼樣:

    該書對尼祿皇帝(公元54年—公元68年)的相貌描述是這樣的:“尼祿身材高矮適中,體表有斑紋,散發臭味,頭髮淺黃,面容與其說風雅,莫如說端正,眼珠淺綠……”

    尼祿皇帝所在的歷史時期與甘英出使大秦的時間相差幾十年,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在一個國家發生人種變化情況。尼祿的長相比較接近歐羅巴人,與華人相差甚遠,但是史學家們都非常堅定地認為,大秦人“類似”華人,所以大秦肯定不可能是古羅馬。

    歷史上的大秦在哪裡?

    關於史料上記載的大秦,具體位置是一個謎,我在《後漢書》上也發現前後矛盾的地方。

    大秦的位置,《後漢書》有寫“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西王母所居處,根據古籍記載其實就是在崑崙山;弱水也是地名,據《山海經》記載,弱水位於崑崙山之北。按照這樣的位置,大秦應該在新疆一帶。

    但是《後漢書》寫甘英出使大秦的時候,他想要渡海過去,安息人就嚇唬他說海上風險很大,經常有渡海者死在海里,結果甘英放棄了去大秦的念頭。文中還提到,安息帝國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他是漢朝與大秦之間的貿易中轉站,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安息人因此阻撓漢朝與大秦之間的往來。

    這段記載又把大秦的位置放到了安息帝國與漢朝中間,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與安息帝國相鄰的確實是東羅馬(拜占庭),所以也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大秦就是羅馬帝國。但實際上,《後漢書》裡關於大秦國位置的記載是前後不一的。

    結語

    關於大秦國的記載,我們從一些宗教的書籍中也可以看到,但是最後會發現,這些記載的位置並不一致。

    大秦這個名字的來歷,《魏書》的解釋是:“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從中國歷史資料記載來看,大秦人長得像華人,服裝車旗像中國,那一定與中國有著某些淵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學習網站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