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文化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自 " 陳橋兵變 " 稱帝至疑似 " 斧聲燭影 " 駕崩,共計在位 16 年。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而另外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身體都很健康,而且禮賢下士,在朝野中有不錯的聲譽。可是為何終其一生,趙匡胤都沒有立太子,甚至沒給兒子封王呢?難道他是真的有意讓弟弟趙光義接班?

    五代十國形勢圖

    趙匡胤的嫡長子趙德昭在宋朝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十歲了,但是趙匡胤在位的 16 年時間中,趙德昭始終未被封王,他的最高官職就是做到了使相,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對使相這個官職有過間斷的介紹,他的地位和節度使及宰相平起平坐,但是立親王還有一個臺階。而趙光義在宋朝建立後不久就被趙匡胤封為晉王,並且被擢升為開封府尹,這就是五代時期的 " 親王尹京 "。

    後周太祖郭威

    五代時期有一個慣例:尹京的親王就是帝國未來的指定接班人!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的身份成為太祖郭威的接班人,而後周之後的宋朝則延續了這一慣例。那麼,真的是因為 " 金匱之盟 " 的約定,讓趙匡胤不得不傳位給弟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傳位給弟弟,很可能就是趙匡胤的本意!

    趙匡胤劇照

    趙光義本來在朝野沒有多大的名望," 陳橋兵變 " 後,他長期的身份不過就是皇弟而已,但他的權勢是趙匡胤一手培養的。比如趙光義 " 陰養死士 ",高瓊、葛霸等一批武將長期圍著他轉,趙匡胤不但不管不問,還賞賜給他們財物,讓他們盡心盡力輔佐晉王;晉王生病時,趙匡胤親手給他艾灸,晉王嫌疼,趙匡胤就在自己身上先做實驗;趙匡胤還多次表示 " 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 "。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給人帶來了 " 傳位晉王之志素定 " 的印象。

    趙德昭畫像

    那麼趙德昭既然已經成年,趙匡胤為何不把他立為太子,而是始終寵著弟弟呢?這又要聯絡到戰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了。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毫無避諱地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五代時期的長期戰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皇帝的勢力無法制止武將專權,杜太后說得沒錯: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帝,就是因為後周主幼國疑!所以,趙匡胤只有傳位給長君才能避免宋朝成為第 " 六代 "。趙匡胤、趙光義、趙德昭三人的年齡分別相差 12 歲,如果真的立趙德昭為太子,那可能真的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國家內耗的結局。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除掉趙光義,要麼傳位趙光義。他選擇了後者,來保全弟弟和侄子的性命。

    趙匡胤與趙光義

    然而,趙匡胤的一番良苦用心最終打了水漂,弟弟趙光義即位之後並沒有放過自己的兩個兒子。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許正是因為趙光義的即位,宋朝才避免了二世而亡的結局。

  • 2 # 文史獸

    趙匡胤本來就有意傳位給弟弟?京兆尹?金匱之盟?笑話,這些都只是歸來後的趙普和趙光義聯合起來又演了一齣戲罷了(就像當年趙普幫趙匡胤演戲是一樣的道理)。

    《太祖實錄》、《太宗實錄》被太宗、真宗父子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而元修《宋史》又因為時間匆忙幾乎全部照搬,所以裡面關於太宗繼位的細節基!本!不!可!信!第三次大修改定稿時,連主持修史的官員都看不下去了,一個拒絕簽名,一個直接懟,被貶了出去。這個耿直boy王禹偁後來還另外寫個小冊子《建隆遺事》,才算保留下了部分真相。

    太宗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證明自己繼位的正當性罷了。哥哥原本就有意傳位給他,這是他極力想讓後世相信的。你信了,就是上當了。

    金匱之盟是假的,就不說了。說說京兆尹吧。沒錯,五代以來親王任京兆尹,幾乎相當於儲君了。但是,那是要看具體情況的。事實上,這最多隻是一種默契,從來就沒有像太子一樣是公開的身份。

    而當時趙匡胤的兒子們都還太小,自己又要忙著平定各方,於是,讓弟弟來當京兆尹就成了即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最優的選擇。

    等到趙匡胤騰出手來,趙光義已經在開封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了,隱隱還有架空趙匡胤的威脅。這時候趙匡胤如果下斷然措施,當然趙光義是擋不住的,只是趙匡胤不願意罷了。你想啊,一個連功臣大將(也是悍將)都不願意殺的人,怎麼會願意手足相殘呢?如果趙光義沒有露出明顯謀反的跡象,做哥哥的是斷然不會對弟弟下殺手的,甚至連逼反這種陰損的招數他也不願意做,真那樣的話,不就跟對淮南李重進一樣了麼?宅心仁厚又對自己超自信的趙匡胤相信自己假以時日肯定能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根本不屑於對親弟弟使用那些陰險伎倆。

    所以,趙匡胤先是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遷都。先從開封遷到洛陽,再遷到長安。這樣就能跳出趙光義老巢,從開新局。當然,如果趙光義能明白哥哥的苦心,從此安分守己就更好了。當然,這個計劃失敗了,不過沒關係,有的是機會。

    然而,事情變化之快超出了趙匡胤的想象,恐怕是他的行動已經刺痛了趙光義,於是燭影斧聲發生了,趙匡胤壯年暴斃,什麼也沒來得及安排就歸天了,也包括自己兒子的太子問題。

    所以,如果要問為什麼趙匡胤在位十六年不立太子?很簡單,剛開始是不合適(孩子太小),後來是忙於征戰統一天下(本來幽雲十六州還是極有可能被趙匡胤收回的,畢竟同時代和趙匡胤的水平在同一高度的,幾乎沒有),再到後來,是在等待和製造機會的路上,卻把命搞丟了。

    如果對手不是自己的親弟弟,問世界誰又是他的對手呢?

  • 3 # 狄飛驚

    趙匡胤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這是唐末五代環境使然——“五代不立太子是政治常態”,但他是有皇儲人選的,那就是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暫不論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一、五代不立太子是政治常態

    五代政權沒有一個正式冊封的太子,皇帝確認皇儲身份的方式是慣例做法——“親王尹京”,即“親王封號”+“京城府尹職銜”,試看如下例子:

    1. 後梁時,養子朱友文以“博王、開封尹”為後梁太祖朱溫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2. 後唐時,次子李從榮以“秦王、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3. 後晉時,從子石重貴以“齊王、廣晉尹”為後唐高祖石敬瑭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4. 後漢時,長子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生前未及封王,死後追封魏王);

    5. 後周時,養子柴榮以“晉王、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由此可見,即便是柴榮這種遵遺命即位,無可置疑的儲君,即位前也未被冊為太子。郭威本來是有充足時間冊立太子的,但他沒有,所留遺制內容是“晉王榮可於柩前即皇帝位”,其他皇帝的遺詔通常也是“X王XX可於柩前即位”,沒有一個立太子的。

    至於那些不是以“親王尹京”身份即位的帝王,如後唐李從厚、後漢劉承祐、後周柴宗訓等等,大多是因為前任皇帝死的比較突然,沒來得及走“封王+尹京”的程式,自然更不可能取得皇太子身份,只能直接按遺詔繼承皇位。

    二、趙匡胤因襲五代慣例

    趙匡胤建宋,制度大多沿襲唐末五代,沒有大的創新,朱熹曾說“太祖……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在確立皇儲之事上,趙匡胤及其繼任者也受到五代慣例影響:

    1. 宋太祖死前,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正是柴榮即位前的職銜,皇儲之選;

    2. 宋太宗即位,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尹,後改封秦王,皇儲之選;

    3. 宋太宗晚年,欲以三子襄王趙恆為儲,遂以為開封尹,改封壽王,於是立為皇太子。

    事實上,自晚唐以來,“皇太子”就成了稀罕物事,中原王朝第一個經過正式冊立的皇太子竟是宋真宗趙恆,以至於京師滿城歡喜雀躍,爭睹皇太子風采。

    至於其中原因,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說的很明白:

    “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

    兵荒馬亂,禮崩樂壞,那些在承平年代實行的複雜禮制並不適用,趙匡胤在宋初也不可能預見今後的王朝命運,他不立皇太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反正前朝都這麼幹。

    綜上所述,親王尹京即是皇儲身份,不需冊立太子的慣例已沿襲數十年,成為世所公認、十分明確的意思表示,就連趙光義傳位給自己的親兒子,也要先廢了趙廷美這個皇儲,然後封趙恆為王,再任開封府尹,最後才名正言順冊立為皇太子。

    至此,趙匡胤十餘年不立太子的原因,和趙光義為皇儲的意思表示就十分明確了。

  • 4 # 五味社

    趙匡胤不立太子是從唐朝中期到五代就有的政治形態。

    太子的住所稱為“東宮”,“東宮”從建立伊始,權力一直在擴大,成為了國家的次要權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與皇權發生衝突。朱熹曾評價唐朝初年的東宮就好像“另一個小朝廷”,可見其勢力之大,職能之全。

    正因如此,從唐朝中期開始,太子的權力得到制約,“東宮”也日漸衰敗,甚至在唐憲宗時期,東宮在大臣的心目中是“日益疏賤”。

    東宮的權力制約一直到唐朝末年。五代時期,連立儲制度都發生改變,“太子”不再是儲君的標誌,而是“以尹京為儲貳之位”,也就是誰擔任首都行政長官(尹),誰就具有儲君的身份。

    宋朝作為五代的延續,自然受到五代政治形態的影響,趙光義行開封府尹,也就具有儲君的身份。或許趙匡胤有過立太子,建東宮的想法,但未來得及實施,便突然逝世。

    趙光義即位後,東宮制度重新建立,但東宮設定簡單,權力被制約,是宋朝皇帝所遵循的,尤其在立儲君上,不是很晚才立,就是乾脆不立。

  • 5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因為,他不想早死。

    唐朝自安史之亂起,就藩鎮林立,到了末年,軍閥混戰,中央政府完全失去了權威,皇帝基本等於一個長安市長。和平時期的禮樂規章完全失效了,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麼皇帝受命於天,都被”有槍就是草頭王“代替了。有的將領更是明目張膽地喊出了“何為天子?兵強馬壯者自為之”。

    關鍵是他們不僅這麼說,還這麼做。咱們看看五代十國皇帝的下場:

    朱溫,被兒子亂刀砍死。

    朱友貞,想削藩,手下大將一怒,倒戈向李存勖,很快被砍了腦袋。

    李存勖,打下中原後想加強中央集權,重用伶官監視大將,結果幾年就被射死了。

    李嗣源,李存勖他老爹李克用的義子,奪得皇位,死後皇位也被義子李從珂所奪。

    李從珂被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逼的自焚,傳國玉璽就是他燒沒的。

    石重貴,石敬瑭的侄子,想不認契丹他這個幹爺爺了,結果被抓到北方“狩獵”去。

    劉知遠,他侄子繼位後被郭威殺死。

    郭威,兒子全被殺光,讓自己的內侄柴榮繼位。

    柴榮,剛死就被趙匡胤篡位。

    可以看出,當時就沒有順順當當讓兒子繼位的。要麼是義子,要麼是自己剛死繼位人就被人幹掉,要麼乾脆自己就被人幹掉,讓侄子繼位還是不錯的了。因為當時亂成一鍋粥,你不夠狡詐,不夠狠毒,不夠經驗豐富,你全家都要被別人砍死。

    所以,趙匡胤剛奪得帝位,都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宋會不會成為“六代十國”的“後宋”,自己的兒子還年幼,讓他即位,想都不敢想。所以,內定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作繼位人,任開封府尹。這個官職,既能通上,也能通下,在五代就是儲君的代名詞。

    後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終於把江山穩了下來,兒子也長大了,他自然想立他們為儲君了。然而,趙光義已經經營了這麼多年,怎麼可能輕而易舉地把帝位讓出來。所以,哥倆一直在博弈,其中要遷都洛陽,就是想把趙光義弄出他的大本營,清理他。

    可惜趙光義先下手一步,燭影斧聲想弄死了他哥。

  • 6 # 閣下可知司馬懿

    我們現代人,帶著上帝之眼看宋朝,自然知道是連綿幾百年的大朝代,但是早當時的趙匡胤和其他的將領看來,宋朝可能也只是延續著五代十國的一個小王朝罷了。所以趙匡胤其實也延續著五代的舊俗——不冊封太子,隱立繼承人。

    五代時期最大的問題是,皇權一點都不穩固,沒有什麼神聖性可言,只是得勢大軍閥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冊封了太子,等於立了一個自己的對手,會嚴重的削弱自己對軍隊和朝臣的控制力。

    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皇帝沒有留下遺詔,突然駕崩了,總要有一個後備。怎麼辦呢?所以就需要隱立一個繼承人,於是五代的君主們就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形成了一個默契,那就是封親王,領首都府尹的,就是潛在的繼承人。

    - 後梁太祖朱溫,以朱友文為博王、開封府尹;

    - 後唐莊宗李存勗,以李從榮為秦王、開封府尹;

    - 後晉高祖石敬瑭,以石重貴為齊王、廣晉府尹(廣晉府為鄴都);

    - 後漢高祖劉知遠,以劉承訓為魏王、開封府尹;

    - 後周太祖郭威,以柴榮為晉王、開封府尹;

    一方面,這給群臣一個明確的訊號;另一方面,領了首都府尹,就掌握了首都的兵力防衛,在繼位的時候也擁有更大的主動權。

    故而趙匡胤按照舊例,按照杜太后的金匱之盟,先是兄弟相傳,然後再傳給下一代。也就是沿著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三兄弟傳下去,到廷美之後回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於是趙匡胤就以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而趙光義繼位之後,則以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其實說明趙光義至少在一開始,還是遵守金匱之盟的。但是後來趙廷美貶死,趙德昭自殺,趙光義於是就立了自己的兒子趙恆為襄王、開封府尹,後來也果然就是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

    趙家傳了三代,皇位漸漸的穩固了。也沒有必要採用這種隱立繼承人的方式了,於是真宗就明確的冊立自己的兒子趙禎為太子,五代的習俗,到此結束。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宋太祖之所以在位十六載都沒有明立皇太子,個人覺得,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五代時期皇朝更迭頻繁,說白了,有槍便是草頭王。即便那些稱帝者,也不過就是暫時處於上風的軍閥罷了,在大家心中並沒有所謂“天命所歸”的概念。今天你做大了,你當皇帝;明天我做大了,把你趕下臺,我來當皇帝;這是五代時期的常態。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後,並不代表這種情況就徹底改變了。真實,北宋建國之初的情況依舊如五代時期一般,北有契丹虎視眈眈,南方群雄擁兵割據,皇位能不能一直坐下去,恐怕連宋太祖本人都無法確定。因此,立即明立皇太子除了給一部分投機者站隊、結黨提供理由外,還變相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對手,即皇太子。自古無情帝王家,面對說一不二的皇權,親兒子也未必靠得住。即便兒子不想篡位,那麼,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呢?不如不立。加之彼時宋太祖的兒子都比較年幼,北宋建國時,其長子趙德昭才九歲,次子趙德芳更小。一旦出現什麼狀況,基本只能步周恭帝的後塵。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備胎,一旦自己出現意外,政局必然大亂。因此,宋太祖不得已採取了五代時期一個普遍的做法,即親王兼領開封府尹的預設皇儲模式。既有備無患、留下後手;又沒有白紙黑字明立,隨時可以作廢。這大概就是所謂“金匱之盟”最初的樣子了,並不是宋太祖屬意胞弟宋太宗,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江山落入胞弟之手總好過改姓易主。更何況,宋太祖彼時才三十多歲,雄心壯志滿滿,他有信心在必要的時候自己是有能力收回胞弟手中的權力的。

    其次,江山逐步穩固之後,宋太祖之所以沒有立即明立兒子為皇太子,可能還是因為兒子年齡太小,一旦自己出現意外,擔心兒子無法掌控局面。要知道,宋太祖病逝時,其長子趙德昭也不過才二十五歲而已。也就是說,乾德年間、甚至開寶初年,趙德昭也就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如果強行讓胞弟宋太宗下崗,而改立兒子,宋太祖不是辦不到,但是他卻沒有。個人覺得,一來,可能是擔心萬一自己出現意外,兒子還無力與乃叔宋太宗抗衡,到頭來皇位還是宋太宗的,兒子恐怕要落得個慘淡收場。二來,彼時宋太宗還沒有明目張膽擴充實力,形成尾大不掉的勢力,尚在宋太祖自認為的可控範圍內。而且,彼時的宋太祖正值壯年,也並不急於削弱胞弟的權力。三來,一旦出現皇儲更迭,禍起蕭牆很難避免,即便宋太祖能夠控制局面,但誅殺或者幽禁胞弟多半是免不了的。但是,從“杯酒釋兵權”的行為邏輯來看,這似乎是宋太祖最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開寶中後期,歲月不饒人,年近五旬的宋太祖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或許彼時的宋太祖已經準備著手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實力,為兒子上位鋪路了。但是,自信的宋太祖發現,經過宋太宗多年的經營以及自己的日益衰老,自己似乎已經沒那麼容易輕易控制局面了。於是乎,便出現了所謂“燭影斧聲”的那一幕。但是,個人覺得,宋太宗在眾目睽睽之下弒兄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便有此心,似乎也犯不上親自動手。兄弟二人深夜把酒,很可能宋太祖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事與願違,宋太祖的行為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後有些無奈地說了那句有名的“好為之、好為之”,或許只是為了暫時安撫胞弟,以便來日尋找機會。但是,天不假年,本已身患沉珂的宋太祖或因受到刺激病情加重,或因過於氣憤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當夜身亡,一切到此為止。最終,缺乏根基的兒子們面對羽翼豐滿的叔叔,也只能是俯首臣稱了。

    至於那個千古謎團“金匱之盟”,個人覺得,昭憲杜太后有如是想法不是沒有可能,也可以理解。但是,白紙黑字恐怕只能是宋太宗和趙普炮製的了。而且,昭憲杜太后並不是臨朝稱制的皇太后,宋太祖也不是小兒皇帝,她的遺囑能否作數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更何況,宋太祖本人就在現場,即便趙普筆錄是真,宋太祖臨終之前也完全有能力讓這份所謂的遺詔消失得無影無蹤……

  • 8 # 史學達人

    趙匡胤大宋帝國的開創人,因為黃袍加身奪了人家後周的皇位,然後當上了皇帝。那時候的他也就是三十多一點而已。

    但是,很令人費解的是,趙匡胤四十九歲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他睡了一覺就再也沒有起來,竟然死掉了。

    因為他生前沒立太子,所以,導致了皇位被他的弟弟趙光義給繼承了。

    趙光義就是大宋歷史上的第二任皇帝,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在當皇帝十六年,這麼長的時間內,一直不確立太子呢?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宋在建立之前,當時的整體環境如何了。

    要知道大宋這個國家是建立在五代十國期間,那時候的中原是個亂世,一般一個皇帝也就是做個幾年,十幾年就算長的了,改朝換代是十分頻繁的一件事。

    還有就是,他趙匡胤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後周的皇帝柴榮病死了,把自己八歲的兒子,交給了一群大臣,其中趙匡胤就是柴榮託孤最為重要的武將。

    人家的兒子,也就是當了皇帝,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趙匡胤就和自己的部下導演了一處黃袍加身的戲,然後逼人家小皇帝退位了。

    你看趙匡胤的皇位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趙匡胤是如何當上的皇帝,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是親眼所見的。

    所以,她在她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和趙光義,趙廷美兄弟三人叫到了自己的身邊。

    她讓趙匡胤答應她,這個皇帝的傳承,要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來繼承。

    杜太后為什麼要想出這麼一個辦法來呢?

    還是那句話,小孩子當皇帝不靠譜,容易被人家篡權。

    按照杜太后的意思,若是趙匡胤這個皇帝死後,他的皇位就給了二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就讓三弟趙廷美來當。

    趙廷美之後,就傳給趙匡胤的大兒子,以此輪推,就是這麼一個繼承法。

    因為這種傳位的方式,可以保證大宋的皇位永遠在年長人的身上。

    趙匡胤是個大孝子,他在母親面前答應了這件事,要知道皇帝那可是一言九鼎的人呀。即使他想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兒子,沒有藉口也是不行的。

    因為趙匡胤是皇帝,一言九鼎,說過的話就要算數。這是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的一個原因。

    還有就是,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也就是三十多歲,死的時候還是壯年僅僅是四十九歲。

    所以,他覺得自己還年輕。關於立不立太子的事情,他還可以往後推遲幾年。

    說白了,趙匡胤肯定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的,可是,他又不能直說,若是立了太子之後,那就表明了立場,做弟弟的趙光義當皇帝就沒有戲了。

    若是這樣的話,他就是騙了自己的母親。

    基於以上原因,索性趙匡胤就沒有立太子了,這就導致了,誰也不知道以後繼承人是誰?

    也可能是趙匡胤想等到自己死的時候,在公佈誰是繼承人。

    畢竟那時候的自己就要死了,說話不算數也就不算數了。

    誰知道他來了一個暴斃,就是和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了一頓酒。然後第二天就不省人事了。

    你看這事整的,所以,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是趙光義毒死的,因為只有他有下手的機會,而且他還是受益人,畢竟趙匡胤死後,是他當了大宋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管理好中學班級?制定什麼樣的班規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