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魑魅涅磐

    的確日本軍艦的艦橋看起來很高也算是日本軍艦設計的一種傳統吧,畢竟早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很多軍艦就以高艦橋著稱,像日本二戰時期戰列艦普遍使用的這種高艦橋結構叫做“塔式艦橋”。而這種設計也是有其戰術用途在內的,並非是無意為之。之所以日本人設計這麼高的艦橋是,因為在一戰結束後日本海軍總結一戰交戰經驗後,全新設計了更側重於防禦作戰的長門級戰列艦,除了為其配置了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410MM主炮外,為了提前發現敵情以及為遠距離設計觀察炮彈落點及指揮/通訊需求,日本特別為長門級戰列艦設計了高大上的塔式艦橋,因為加高艦橋後的長門級戰列艦綜合性能優秀,所以之後日本海軍建造的軍艦在艦橋設計上也都延續了這種高大上的設計思路。畢竟在那個雷達還不受重視的年代,各國海軍主力戰艦主要還是以士兵目測為主,所以為了更早的發現敵情,就只能透過加高艦橋高度換取“站得高看的遠”來提升日本海軍軍艦的觀測能力了,而基於這種設計思路下,也就形成了這種看起來很高大的軍艦設計風格。而到了現代日本海軍的軍艦依然艦橋樓設計的比同類軍艦高也是有原因的,這個首先要從世界上第一款搭載相控陣雷達的軍艦---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說起,在宙斯盾雷達還沒有上艦之前,軍艦上搭載的各種雷達為了探測距離更遠,普遍將雷達架設在高度很高的艦橋桅杆頂端來增加探測距離。但是到了宙斯盾雷達上艦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出現時,其搭載的宙斯盾雷達是由四面直徑超大的AN-APY1無源相控陣雷達陣面組成,這些神盾雷達的天線直徑達到了3.65米,所以光是從體積上就決定了全新的宙斯盾雷達再也無法繼續假設在更高的桅杆頂端了,因此最先搭載宙斯盾雷達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將艦橋設計的很高,用來在艦橋上樓面上裝設這些直徑超大的宙斯盾雷達天線,特別是其艦橋最上層還設計有航海指揮室,使得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艦橋高度看起來也比較高。接著到了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亮相的時候,其並沒有繼續採用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那種宙斯盾雷達天線設計,畢竟對於綜合作戰實力更強的伯克艦而言,除了要搭載更為先進的雷達外,在驅逐艦自身的外形隱身和航行機動性等方面要求更高之下,所以考慮到類似提康德羅加那種過高的艦橋,會抬升軍艦重心高度繼而降低伯克艦的橫向穩定性和機動性。而且高大上的艦橋也會增加伯克艦的外露表面積,不利於其隱身需求。所以伯克艦在宙斯盾雷達天線佈設上,採用了45度夾角的天線佈置方式,不但能夠做到四面雷達天線全部整合到艦橋樓上保持了360度全向探測覆蓋,而且艦橋正前方沒有雷達天線所以也不用像提康德羅加級一樣額外加高艦橋指揮室。當然艦橋後方兩具雷達天線為了保證後方探測需求,相比正前方的雷達天線還是額外加高了一些高度。而日本的金剛級/愛宕級/南韓的世宗大王級導彈驅逐艦,在設計初期都是拿伯克艦作為藍本參考設計的,所以在艦橋設計上也直接套用了伯克艦的設計思路。特別是日本首艘宙斯盾驅逐艦金剛級導彈驅逐艦,可能是覺得美國伯克艦的雷達佈設高度太低,加之日本傳統軍艦一直都有特意加高雷達天線位置的傳統影響,金剛級導彈驅逐艦在參考伯克艦的基礎上,額外將佈設在艦橋四周的宙斯度雷達天線抬升了一定高度,以至於和伯克艦緊挨一起時,金剛級的艦橋高度明顯更高。再有像西班牙海軍的F-100宙斯盾護衛艦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採用美國的宙斯盾雷達,而是計劃採用歐洲合作研發的APAR相控陣雷達,由於該雷達天線直徑遠遠小於美國的宙斯盾雷達天線,所以體積和重量更輕的APAR主動相控陣雷達便可以再次登上高度更高的桅杆頂端來增加探測距離。不過在專案中期階段西班牙推出了歐洲護衛艦合研專案,轉而採用美國的宙斯盾雷達,所以在一定確定好的艦橋頂端,額外設計了一個很粗大的桅杆來容納體積巨大的宙斯盾雷達天線。其他像歐洲多國研製的神盾艦雖然也有采用探測距離和探測精度等方面綜合性能更好的神盾雷達,不過受限於成本等方面限制,歐洲各國的神盾艦並沒有採用類似伯克艦那種直徑超大的神盾天線,而是合作開發了體積和質量較小的“小盾”雷達,於是體積和重量很輕的小盾雷達天線便可以裝載在高度更高的桅杆頂端來增加探測距離了,那麼對於這些軍艦而言,出於降低軍艦重心和航行機動性需求,艦橋因為不再需要裝設神盾雷達天線,所以艦橋高度都設計的比較低,畢竟這樣能夠降低軍艦重心提升軍艦的航行機動性。德國薩克森級導彈護衛艦挪威南森級導彈護衛艦法國地平線級導彈護衛艦英國45型導彈驅逐艦

  • 2 # 精彩指揮官

    的確日本軍艦的艦橋看起來很高也算是日本軍艦設計的一種傳統吧,畢竟早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很多軍艦就以高艦橋著稱,像日本二戰時期戰列艦普遍使用的這種高艦橋結構叫做“塔式艦橋”。而這種設計也是有其戰術用途在內的,並非是無意為之。

    之所以日本人設計這麼高的艦橋是,因為在一戰結束後日本海軍總結一戰交戰經驗後,全新設計了更側重於防禦作戰的長門級戰列艦,除了為其配置了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410MM主炮外,為了提前發現敵情以及為遠距離設計觀察炮彈落點及指揮/通訊需求,日本特別為長門級戰列艦設計了高大上的塔式艦橋,因為加高艦橋後的長門級戰列艦綜合性能優秀,所以之後日本海軍建造的軍艦在艦橋設計上也都延續了這種高大上的設計思路。

    畢竟在那個雷達還不受重視的年代,各國海軍主力戰艦主要還是以士兵目測為主,所以為了更早的發現敵情,就只能透過加高艦橋高度換取“站得高看的遠”來提升日本海軍軍艦的觀測能力了,而基於這種設計思路下,也就形成了這種看起來很高大的軍艦設計風格。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以前以為這種“違章建築”是日本人先搞出來的,但是最近翻越資料後發現其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最先玩違章建築的不是別人,正是日本海軍的老師——英國皇家海軍,日本人只不過將這種風格發揚光大而已。這種“違章建築”風格早在1914年英國建造鐵公爵級戰列艦和其改進型伊麗莎白女王級就已經出現這種“違章建築”的風格,而日本開啟違章建築則是到1919年的長門號戰列艦之後才慢慢的把艦橋整得那麼高的。

    如果不看桅杆頂部的旗幟,光看外表高聳的艦橋你會不會覺得這是日系的戰列艦呢?

    所以高高的艦橋並不是日本人的特色,前段時間我寫的圖文為何日系戰列艦總是違章建築?從上層建築回顧海軍遠端炮擊的發展曾簡單的介紹過這一原因,又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一下。而之所以要把艦橋整的這麼高其實就是為了遠端炮擊,俗話站得高看得遠,而戰列艦的艦橋頂部在無畏艦後開始增設火控裝置,將原來的艦橋頂部的瞭望、訊號平臺改為參與遠端炮擊的火控觀測平臺。之所以要整的這麼高就是要把最長的光學測距儀搬到頂部,這樣就可以看得更遠。

    英國的無畏艦,主要紅色標記的地方,就是這個位置是無畏艦遠端炮擊的一個重要部位日本早期的軍艦桅杆都是標準的英式風格,後面才搞違章建築的

    而以前我們認知中“日系艦橋這麼高大是雷達效能羸弱”也是對的,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就是它的資訊控制裝置的整合能力差,其火控裝置和指揮裝置的資料無法快速的從一部指揮儀切換到另一部指揮儀,多種火控/觀測/指揮裝置是分開的,所以同樣是獲得目標引數的資料,英美兩國在裝置的數量、反應時間都要比日本少,更要命的是這種將不同的火控/觀測裝置安裝在不同高度的結果就是導致指揮儀和測距儀所觀測的目標資料並不相同。不過後面日本海軍也意識到了問題,於是為了保證引數資料的正確性不得不使用更加複雜的航海標繪來修正引數。

    陸奧號最初艦橋的樣子,7根桅杆圍成寶塔式的建築,對立,由於高度太高,桅杆中間的空心部分有電梯安裝1925年改裝後的樣子,不過艦橋的位置變更不是很明顯,最明顯的是彎曲煙囪,因為第一根菸囪對艦橋影響太大了到後期陸奧號大改後的樣子,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已經成了典型的違章建築

    雖然英國是“違章建築”的發源地,但是一戰之後英國的戰列艦卻是另外一種風格,那就是一體化艦橋設計,這種艦橋設計相比此前的違章建築有著不少優點,不過對裝置的整合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多種電子裝置放在一起必須考慮電子相容的問題,這一點是目前各國海軍也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相比歐美那種更加前衛的一體化艦橋設計,日系那種英國一戰時期的風格建築算是落伍的了。

    英系戰列艦後面用的這種箱式艦橋,其艦橋和桅杆成一體化的設計,是一戰後英國戰列艦的標配

    雖說二戰期間已經出現了雷達裝置,但是早期的海軍艦用雷達效能並不算很好,在進行遠距離炮擊時主要還是依靠光學測距火控系統,雷達在當時只能算輔助裝備,並不是說日本的艦橋高達就意味著它非常差(從效能上來講的確是落伍的),但在和美軍的對炮紀錄中命中率還是可以的。不過日本老想著要進行艦隊決戰式的遠端炮擊,但是美國、英國、德國的戰列艦在二戰當中都擁有20公里外命中的紀錄,唯獨整天想著遠距離打炮的日本沒有命中紀錄,也不是說它打的差,可能就是運氣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蘭什麼品種花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