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能造軍艦和能造先進的軍艦之間差別大了,當時清政府自己造艦能力有限,李鴻章要是全靠自己造,那麼不到1894年日本就會開戰。

    李鴻章對於中國產軍艦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在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的時候,其大部分軍艦都是從國外購買,加上福建船政局是左宗棠創立,因此很多人批評李鴻章崇洋媚外,不注重培養自己的造船能力。不過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在左宗棠調任陝甘以後,福建船政局就有沈寶楨接管。而沈寶楨和李鴻章在海防建設上有著很多共同想法,兩人經常商討相關事務。因此李鴻章對福建船政局的影響頗大。特別是沈寶楨出任南洋大臣以後,接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吳贊誠、黎兆棠等人都出自李鴻章帳下。此後福建船政局的發展,和李鴻章是有很大關係的。

    “伏波”號炮艦

    比如在吳贊誠任上時,李鴻章親自寫信提醒他,福建船政局原來建造的舊式炮艦艦型老舊,國外早已淘汰,建議吳贊誠可以仿造歐洲的新式巡洋艦,先造4艘。這樣等購買到鐵甲艦以後,就可以配套成軍。

    正是在李鴻章的建議下,福建船政局才轉為建造歐式巡洋艦,並在此後建造了“開濟”、“鏡清”、“寰泰”等艦。這些軍艦較福建船政局早期產品要成熟的多,後來成為南洋水師的主力。李鴻章對於福建船政局的發展顯然還是做出了不少貢獻的。

    “開濟”線圖

    李鴻章選擇從國外購買軍艦,主要還是因為自身技術侷限和海防的緊迫性

    在李鴻章的推動下,福建船政局的造艦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和國外相比,依然有相當的差距。“開濟”等艦造好以後,其艦型就已經遭到淘汰,此時英國等海上強國已經開始建造更新式的防護巡洋艦。而受限於自身技術水平和經費,福建船政局還無法建造。至於更先進的大型鐵甲艦就更不要說了。

    此時清政府面臨的海防壓力很大:中法戰爭法國摧毀了福建船政水師,南洋水師也不堪一擊;日本屢次在臺灣、琉球等地挑起事端;沙俄因為和清政府邊疆糾紛,多次威脅要從海上進犯。

    而在這幾個國家中,即使最弱小的日本,此時也裝備了“扶桑”、“比睿”、“金剛”等鐵甲艦。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顯然不可能坐等福建船政局慢慢發展出建造鐵甲艦和防護巡洋艦的能力,只能先從國外購買。

    “扶桑”號鐵甲艦

    實際上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平遠”號直到1886年12月才開工,而且這其實只是近海防禦鐵甲艦,屬於加裝了裝甲的蚊子船,效能較“定遠”、“鎮遠”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而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廣乙”也要到1889年才下水,其效能較北洋水師裝備的防護巡洋艦也要差不少。

    考慮到當時清政府面臨的海上壓力,李鴻章顯然等不到這個時候了。如果李鴻章真的願意等,那麼日本也極可能提早發動戰爭。

    “平遠”號鐵甲艦

    結語: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從國外購買軍艦是當時無奈的選擇。實際上當時日本海軍中的主力軍艦也大多來自外購,所以並非李鴻章選擇有誤。李鴻章唯一的問題,是在購艦的同時沒有加強對自身造船業的投入。不過考慮到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情況,很難在建設北洋水師的同時扶持福建船政局的發展,因此這也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鍋。

    “廣丙”號巡洋艦

  • 2 # 減水書生

    歐洲是當時的世界中心,不是因為這裡最早資本主義、最早民族國家,而是因為歐洲的經濟、科技和文化是當時的最高峰。軍艦,尤其是鐵甲艦,是蒸汽文明的最高水準,而且是這個最高水準上的一頂CROWN。所以,也就那英、法、德這幾個屈指可數的國家,能造出堪當大戰的鐵甲艦。大清雖然大,還只是邊緣國家,又怎能造出像樣的軍艦來?

    01.清政府確實嘗試造軍艦了,而且造出來了

    最具代表的就是平遠號巡洋艦,是福州船政造出的第29艘軍艦,滿載排水量2640噸,吃水4.4米,擁有四臺鍋爐、兩臺三級往復式蒸汽機,2400馬力,航速10.5節。而且,這艘軍艦,主炮為口徑260毫米的克虜伯後膛炮,兩門副炮為口徑150毫米的克虜伯火炮,還配有速射炮、機關炮以及魚雷發射管。

    這是清政府造得最牛的軍艦了。買來的鎮遠號呢?

    鎮遠號鐵甲艦,長94米、寬18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主炮是4門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副炮是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還有4門75毫米克虜伯跑、8門機關炮、4門速射炮,以及三具魚雷發射管。

    軍艦比體量,體量大則火力強、裝甲厚,戰鬥力和生存力也就更強。所以,平遠號跟定遠和鎮遠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真正幹起仗來,就得是鎮遠和定遠這種級別的鐵甲艦往上衝,原因是火力猛、裝甲厚。

    平遠號是根據法國“黃泉級”仿造的,目的是近海防禦,在具體功用上就比不過進口艦。而之所以仿造“黃泉級”,是因為這個級別的噸位小,超過2000噸,福州船政造不出來。而之前,福州船政一直是造鐵架木製的軍艦。所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逆襲超越。

    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水師也就列裝了這麼一艘中國產艦。原因就是福州船政造得其他軍艦,李鴻章看不上。

    中法海戰時,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原因就是鐵脅木殼船真得幹不過法國軍艦,拉出去就是送死。所以,李鴻章看不上也有看不上的理由。

    02.買船還是造船既有銀子的問題也有政治的問題

    李鴻章的北洋,一直就是要買船。其實,李鴻章還是比較務實的,有時候就得有意識的短視一下。你是可以慢慢造,但是造船要花錢。造的船多了、買的船就少,因為銀子就那麼多。而但凡遭遇戰事,你的船還沒造出來,那還有什麼用。

    所以,北洋水師,基本上就是以買船為主,買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軍艦,還有定遠和鎮遠這樣的超級鐵甲艦。

    1885年,福建船政大臣裴蔭森上書準備仿造三艘法國“黃泉級”近海防禦鐵甲艦。但是,李鴻章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當然是船政造的船不行,根本沒法與歐洲進口船比。

    而其中當然也涉及到銀子的問題,每艘仿造艦的價格是46萬兩白銀,三艘就是130多萬兩。而定遠號和鎮遠號,分別花了140萬兩和142萬兩。所以,李鴻章的意見,當然是繼續買歐洲的穹甲巡洋艦。後來,清政府兩不得罪,福建船政別造三艘了,就造一艘;而李鴻章的北洋可以繼續買,但少買點兒,就買四艘吧。

    可以發現,李鴻章的北洋是佔了上風的。原因不是朝廷有多喜歡李鴻章,而是因為主事福建的左宗棠死了。所以,福建勢力自然就爭不過李鴻章。

    所以,是買船還是造船,這裡面不止有銀子的問題,還有政治的問題。李鴻章的北洋得勢,清政府肯定要傾向買船。

    如果左宗棠沒死,福建船政得勢呢?可能會多造幾艘,但最後還得買。因為清政府追求的是富國強兵,這個願望太迫切。所以,建立一支強大海軍,最有效率的辦法就是買船。

    03.李鴻章為什麼非要買船

    造船就不行嗎?

    福建船政在之前,一直都是在造鐵架木殼的落後軍艦。你就是拼命砸錢,他也造不出定遠和鎮遠這種軍艦。甚至,低一級的軍艦也造不出來。

    因為清政府的整個工業基礎不支援,當時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造出平遠艦也算是奇蹟了,說是零部件全是中國產的。但是,連軍艦的設計都是參考法國軍艦來的,你零部件怎麼可能全部中國產。而且,1886年底才開工,1889年就竣工了,福建船政的速度也太快了點兒吧。所以,這個只能存疑,與其說造出了平遠艦,還不如說組裝了平遠艦。

    籌辦海防二十餘年,迄無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謂自強者安在?

    這是慈禧太后對裴蔭森上書試造鋼甲兵船的批覆,雖然最後是同意了,但不滿之詞已經溢於言表。從1860年代開始,你們就造軍艦、辦海防,造出了一個福建水師,結果一戰就給報銷了。所以,這是最高層對造船的態度,從不滿意到將信將疑,你們試試吧。

    慈禧太后都能有這種想法,李鴻章這個明眼人當然不會沒有這種遠見。不是造船不好,而是造船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雖然國內洋務運動如火如荼,但是周邊紛爭卻接連不斷。中法戰爭剛剛打完,現在急需強軍,可以不備戰但起碼能唬住別人不欺負你。要實現這個目的,當然是買船了。

    李鴻章的北洋一系,師承的是英國,從軍官到士兵幾乎都是英華人給訓練的。所以,北洋這夥人知道歐洲的軍艦有多先進,也知道自己造軍艦有多困難。可能,也有點兒崇洋媚外,對自己不自信。

    但這種不自信也是有理由的。1890年,張之洞才把漢陽鋼廠建起來。你福建船政在1886年就要造純金屬的戰艦,還全部中國產,那鋼板從哪來?小規模造可以靠一些小鋼廠,但大規模製造呢?

    基礎差、底子薄,造不出合格的軍艦,更造不出最先進的軍艦,所以,也就無法快速組建一支能唬住人的海軍艦隊。於是,李鴻章就只能拼命買船了。

  • 3 # 37mmSKC30

    說是造,實際上是仿製組裝而已,鍋爐輪機火炮裝甲這些核心技術的研發,基本上沒有(不要隨便聯想)

    不過話說回來,某企業起碼還會對著買來的零件自己設計拼裝,韃清是斷然沒有這個本事的,倒還不如它。

    更不用說韃清自己組裝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 4 # 神州195566275

    當時雖然有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黃埔船廠三家造船基地,但總體造船水平不如西方列強。以最強的福州船政局所造最大的中國產巡洋艦也不過2300噸。2500噸及以上的軍艦尚需進口,否則就沒有定遠、鎮遠之類的7000噸級主力艦。所以當時決定購、造並舉,是一種速成法,也是海防形勢所迫。

  • 5 # 天國之手

    基本可以確認問題者想黑李鴻章

    我也有一問,同時期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影響力,究竟帶來了怎樣的差距?

  • 6 # 陶短房

    因為李鴻章要買的船,清朝造不了。

    自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進入所謂“同治中興”時期,以恭親王、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希望引進歐洲“堅船利炮”來自強,而不改變中國傳統的體制和文化,而發展近代海軍就成為抵禦外侮、自立自強的關鍵。

    最初清廷的想法是“溼租”,直接從英國搞一整套艦隊,連軍艦帶官兵一概用洋人,這支艦隊在太平天國後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由總稅務司李泰國牽線操作、阿斯本指揮的所謂“中國艦隊”,但這支艦隊抵達中國後因英方不願受中方參與指揮,導致雙方分歧,清廷在曾國藩堅持下將這支艦隊“出款遣散”。

    阿斯本艦隊

    此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先後嘗試自己造艦,最早出成果的是曾國藩(安慶軍械所,中國第一艘自制輪船“黃鵠”號),但第一個成規模的是左宗棠、沈葆楨等在法華人日意格、德克碑幫助下建立的福建船政局,至甲午戰爭前已能生產全金屬結構的穹甲巡洋艦,其次是李鴻章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但這個局雖成立很早(同治四年即1865年),卻長期將重點放在製造火炮上,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廠塢分離”,在造船方面才開始崛起,在“三洋海軍”建立時期當然使不上力。

    因此“三洋”和福建海軍建立之初,只有外購和福建制造兩個可靠渠道。但福建造船之初左宗棠“點歪了科技樹”,希望仿效鄭芝龍搞“既能當軍艦、又能當貨船”的兩用軍艦,走了一段彎路,後來又在中法海戰中遭遇“團滅”,雖然勉強恢復,但也只能做到批次建造鐵骨木肋巡洋艦、木殼巡洋艦,和試製穹甲巡洋艦(只造出一艘,即後來被調入北洋艦隊的“平遠”號)的水平,一支配套完整的大型遠洋艦隊,需要作為艦隊主力的鐵甲艦(戰列艦),作為攻守中堅的快速裝甲巡洋艦,鎮守軍港、控扼海口的淺水炮艦(蚊炮船)、偷襲的魚雷艇,以及作為輔助艦船的炮艦、練習艦等,其中鐵甲艦、蚊炮船、魚雷艇等,當時的福建都無力建造,即便能建造的軍艦,主機、主炮和許多配件也完全仰賴進口,這樣的生產力只能勉強滿足南洋、粵洋、福建三支淺水近海艦隊(即便如此南洋海軍也從德國訂購了”南琛”、“南瑞”兩艘巡洋艦和辰、宿、列、張四艘魚雷艇,並從北洋海軍接收了淘汰下來的四艘舊蚊炮船“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廣東海軍訂購了蚊炮船“海鏡清”),而完全無法滿足一心建立正規大型艦隊的李鴻章胃口。

    “平遠”號是甲午戰爭前中國能建造最好的軍艦,難以勝任北洋艦隊這個級別艦隊的主力,且既不能批次建造,許多關鍵裝備也要仰賴進口。

    正因如此,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之初,就從英國訂購了前述四艘蚊炮船,後來又增訂了多艘蚊炮船,當發現蚊炮船不合用後,又從德國訂購鐵甲艦(“定遠”、“鎮遠”,第三艘因缺錢改為巡洋艦“濟遠”),從英國訂購了多批次多艘裝甲巡洋艦(北洋艦隊巡洋艦除“濟遠”、“平遠”和甲午海戰前從廣東征調的三艘木殼“廣甲”、“廣乙”、“廣丙”外都為英制),從英德兩國購買了一些魚雷艇(包括搭載在兩艘鐵甲艦上的四艘艦載魚雷艇),以及大量主副炮和主炮炮彈,這些都是當時國內各廠無法建造或無法批次建造,但北洋艦隊這一級別的海軍必須擁有的。

    “定遠”號這個級別的主力鐵甲艦,當時的中國造船業“連拼都拼不出”

    由於成軍後至甲午海戰前的十年,清廷中樞對如何建設和保持海軍出現路線分歧,沒有添置一艘主力艦艇,因此北洋艦隊的出現未能推動中國本土造船和軍工產業的發展,並像東鄰日本那樣由全部進口過渡到中國產、進口各半,最終向全中國產發展。

  • 7 # 風塵講歷史

    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清朝的國門被列強用大炮開啟,並不斷侵略中國,為了救國圖強,清朝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也是在這一時期清朝擁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等造船廠,建立了造船工業,擁有一定的造船能力。後來參加甲午戰爭的軍艦中還有一艘中國產的平遠號,這是福州船政局參考法國“柯襲德”、“士迪克十”、“飛禮則唐”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後設計製造出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是當時中國造船業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開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後掉歸北洋水師。那麼既然清朝自己能造軍艦,為何李鴻章還要向外國購買軍艦組成北洋艦隊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內的造船水平還是太差了。雖然清政府開展了洋務運動,但是清朝本質上還是封建官僚體制,制度的落後阻礙技術的發展,不管是福州船政局還是江南製造總局的造船水平都不算高,造出來的船效能不好不說價格還十分昂貴,這麼一比較還不如去外國買戰艦划算。國外的戰艦不僅款式新,技術高,價格也還在接受範圍內,那麼為了增強自身實力肯定是去國外買船划算。

    而且洋務運動是洋務派主導的,屬於地方派系,並不團結,洋務運動的幾個領軍人物如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就不和。在洋務運動剛開始時,國內造船水平最高的就是南洋的福州船政局,但是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創辦的,讓素來看不慣左宗棠的李鴻章去福州船政局買戰艦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鴻章自己的江南製造總局的造船技術又一直停步不前,沒辦法只能向外國購買軍艦。

    當然,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局面也不允許李鴻章再花費多餘的時間去造中國產戰艦。十九世紀末清朝所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西方又開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若想立足於世界必須短時間內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部隊,但是從造船到訓練再到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國外購買戰艦,快速提升海軍戰鬥力,否則還沒等清朝的中國產戰艦造好呢,日本就打過來了。當然日本能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是因為買了很多強力戰艦,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艦隊後就不再增添新艦,止步不前最後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後的翻盤希望。

  • 8 # 追記歷史

    清末清政府被外國列強揉捏了一番之後,雖然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朽的無可救藥,但也認識到了落後就要捱打的事實,所以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就展開了。其實歷史上咱們的造船技術並不落後,尤其在明朝時期的造船技術,可以說在世界上首屈可指,當時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了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如果當時沒有先進堅實的造船基礎,鄭和是無法遠洋到世界各地的,所以咱們的造船業起步並不晚。

    到了清朝越來越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清皇室始終以高高在上的高姿態自居,而國外卻在轟轟烈烈的進行著工業革命,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和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嚴重脫節。在受到了外國列強的欺負後,雖然當時清朝的朝政已經混亂不堪,但也還有一些人能正確的認清形勢。你問題當中提到的李鴻章就是其中一個,後世對李鴻章爭議比較大,對此人的評價褒貶不一,我們就不再脫離主題過多的評論了,咱們主要討論你提出的買船問題。

    洋務運動的實行,讓清末各種各樣的製造局拔地而起,但這些新興的裝備製造產業,並沒有前期積累的先進經驗。所以讓他們造一些小船小炮還說得過去,如果讓這些尚在雛形階段的製造局,去打造大噸位並配有先進武器的軍艦,就顯得有點兒不太現實了。而當時的李鴻章又急於建造一支有戰鬥力的海軍部隊,以圖讓這些軍艦能抵禦外國列強的侵略,自己的國家一時半會兒又造不出高階軍艦,那麼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拿來主義了,所以當時去國外購買船也是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

    還有就是這些製造局雖然都成立了,但是長期遺留下來的封建管理制度並沒有改變,從而導致這些新成立的武器裝備製造部門生產效率低下,就更別說能讓他們有跨越式的發展了。自上而下都存在著見不得人的貓膩,比如曾經咱們在就影視劇中看到的清軍在和日軍海上作戰時,有段故事情節清軍的炮彈裡都是沙子,這並不是誇張虛擬的影視劇情,那時候確實有這些情形存在。

    清末並不是不積極的去製造武器裝備,這樣或那樣的製造局還是有武器出廠的,但由於製作出的武器質量差,而且成本還相當的高,甚至比直接從國外買還貴。所以時間長了自給自足造武器裝備的熱情也就慢慢熄滅了,李鴻章面對這樣尷尬的境地,不是他非要去外國買船,而是不這樣做又能如何及時打造一個海軍呢?

  • 9 # 李曉偉

    確實能造而且水平還不錯

    清朝生產的最新式的鐵甲艦是平遠號,並且這艘戰艦在後來加入了北洋艦隊也取得了很好的戰機,至少證明了一點自產的鐵甲艦效能還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大清的艦隊全是由類似於平遠號的鐵甲艦構成的話,那麼對於列強來說實際上威脅並不大,因為大炮鉅艦的思路本身沒有錯而且後來驗證了那就是戰列艦,所以以當時英國主流的鐵甲艦和德國鐵甲艦來說,平遠號的實力遠遠是不夠看的哪怕是對付早期的日本聯合艦隊都很吃力,因為平遠號自身噸位不大而且裝備的火炮口徑也不大。

    沒有鎮遠定遠的厚重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也沒有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艦的航速快和射速快的優勢,自身火力和防護力極其有限哪怕對比北洋艦隊的二流軍艦致遠、濟遠都差很遠,所以李鴻章深知就算能夠自產軍艦那麼自產的軍艦效能也遠遠不如買的,而要迅速見效的情況下自然需要外購。

    為什麼需要外購這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清朝對北洋艦隊有一定投入,那麼你如果自產這種小型鐵甲艦你根本無法跟慈禧交差,你拿了那麼多銀子卻搞幾條小船你說破天慈禧會信你?所以李鴻章也是多方面考慮,不光考慮了自己的前途還考慮了慈禧太后是否高興的問題,而且跟列強購買也能拉進與列強之間的交流。

    所以李鴻章他不得不買洋人的軍艦,要不然真的打起來靠平遠艦這種鐵甲艦北洋艦隊可能在黃海就被全殲而不是在軍港被全殲,所以老佛爺看見大船自然安全感倍增這樣李鴻章也好交差。

  • 10 # 淡定成仁

    清政府是個農業國家,不會造軍艦。西方已是工業國家造出來的艦先進。這個怎麼說呢!就像李鴻章說的知我罪我留給後人說。如果沒有李鴻章日本早就打過來了。

  • 11 # 大連文東大叔

    我來評論兩句:清政府李鴻章是革新派人物,當時李鴻章立志打造大清國有自己的工業,如在大連旅順船舶維修總局等,但是當時大滿達滿腐敗無能封建閉關鎖國,沒能實現中國洋務運動工業自主化,只能依賴進口,所以說當時大清朝不能建造蒸汽機貨船和軍艦!只有買東歐列強軍艦,請不要誤導全國友友!

  • 12 # 芒月

    自洋務運動開展之後,清政府引進了許多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了近代化的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等造船廠就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產物,從而使清政府擁有了一定的造船能力。

    雖然當時的清政府能夠造出軍艦,但是造出來的軍艦整體價效比還是遠遠沒有國外的好。不僅是款式、效能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國外,連造價也是高出了國外許多,還沒有買人家的便宜。

    而且,十九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當時的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須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部隊。但要是自己去造的話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恐怕不等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就被人家欺負上門了。

    所以最簡單、快捷的辦法就是向國外購買戰艦,從而快速地提升海軍戰鬥力。

    其實,當時的中國海軍戰艦並不完全都是從國外購買的。當時,李鴻章就曾建議吳贊誠依仿歐洲的新式巡洋艦來建造軍艦。

    在李鴻章的建議下,吳贊誠帶領福建船政局先後建造了“開濟”、“鏡清”、“寰泰”等軍艦。這些軍艦相較於福建船政局早期所造船隻要成熟很多,後來更是成為了南洋水師的主力。

    只是非常可惜,這些在國內已達最高水準的軍艦放在那些海上強國的軍艦面前,就像一個小孩站在一位大人面前不堪一擊。中法戰爭中,法國摧毀了福建船政水師,而南洋水師也同樣不堪一擊,被打的支零破碎。

    自此之後,清政府所面臨的海防壓力更大:日本屢次在臺灣、琉球等地挑起事端;沙俄因為和清政府邊疆糾紛,也多次威脅要從海上進犯……

    在此等壓力之下,李鴻章只能選擇從國外購買先進戰艦。不是李鴻章不願意等自身造船業發展起來,而是海外眾列強虎視眈眈容不得他等。

    只是,北洋艦隊建立起來以後並沒有加強自身造船業的投入、發展,致使其止步不前。其實日本最開始也是從國外購買戰艦,只不過後期投入較大,慢慢的就形成了自主生產。

    最後,清政府完全被日本所超越,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甚至,清政府也因此走向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期肺癌症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