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雷較瘦

    今年5月高盛採訪了Keep創始人王寧。

    王寧說從小到大都很胖,給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帶來了負擔。因為沒錢請健身教練,零基礎的他就在網上看健身影片和文章自學,並琢磨出一套運動計劃,堅持八個月後瘦了50斤。

    2014年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正盛,網際網路+健身一時成為風險投資界的香餑餑。機靈的王寧拿到天使投資,創辦了Keep。同期湧現的專案,還有黃曉明投資的火辣健身,FitTime睿健時代,FitTime即刻運動,等等。

    這些App大同小異,都分門別類地提供健身影片,滿足初級運動者(即小白)減肥或增肌的需求,後期又新增各種細化的內容,如練馬甲線、翹臀等。總的來說,它們都是一種工具軟體。

    當時正是社交平臺的大發展時期,健身+社交這個垂直領域的想象空間巨大。看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都發展得那麼好,所以這些App無一例外地添加了社交分享功能,誰都不想錯過下一個健身領域的“陌陌”甚至“微信”。憑著投資人的熱情,這些基本成立不到一年的創業公司,很快就拿到了數百萬、數千萬的風險資金。

    以Keep為例,成立至今一共有6輪融資,累計1.87 億美金。最後一次 D 輪融資是2018 年 7 月,高盛領投了1.27 億美金,騰訊也參與了其中。彼時,競爭者基本都在B輪後就沒有傳出融資的訊息了,Keep可以說是這條賽道唯一的倖存者。

    據知乎網友爆料,火辣健身已經無法正常登入,硬派健身近期也被爆出投資的健身房跑路,其它App基本都沒有聲音了。

    成為最強王者的Keep,在拿到D輪融資後開始大肆擴張,探索商業化。這是最後上市前不得不做的一件事,Keep必須向資本市場的買單者證明自己有可行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光靠傳統網際網路的廣告模式是遠遠不夠的。

    Keep本身的影片和社交功能並不產生直接收入,但這部分卻能帶來巨大的流量。按Keep的資料,其有2億註冊使用者,假設有10%真實使用者,也是2000萬的潛在客戶。健身人群,怎麼說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比較高,購買力基本也還可以。投資人,應該就是看重這塊的變現潛力。

    於是,從創業之初一直堅守著“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信念的王寧,在已經積累了足夠內容之後,開始嘗試各種變現。智慧硬體、Keepland健身房、商城、自有品牌、輕食、付費課程、AI等等,人員規模也在一年裡從快速從300+擴大到了800+。

    如王寧所說,Keep從2014年發展至今已經不只是一個簡單的App,它同時擁有服裝品牌KeepUp、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以及智慧硬體KeepKit。

    但眼下,王寧和Keep許下的豪言壯語正在遭遇滑鐵盧。

    作為一個新的市場參與者,Keep在服裝、健身房和智慧硬體等領域都不具有成本及競爭優勢。投入偌多,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而遲遲沒有到位的後續融資,說明投資人對其發展前景產生了懷疑,不願意砸入更多的資金。

    10月24日,程式設計師節,Keep裁員,爆料人說規模高達300人。官方公佈的數字是10%-15%,無論真實裁員數字是多少,說明Keep正在斷臂求生。

    然而,如最近一篇爆文《Keep的困頓與終局》所說:

    裁員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文中提到,裁員“隨後兩個月,Keep 員工發現,三餐被取消,被每月200元的餐補代替;一棟辦公樓被退租,免費健身房福利隨著退租而消失;直到最近,衛生間裡的擦手紙也悄悄不見了。所有的細節都指向一個事實:這家公司,遇到麻煩了。”

    這篇文章讓內憂外患的Keep不得不予以迴應,官方釋出宣告強勢譴責。

    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Keep炸了。

    別嫌我事大,我在創業之前乾的就是風投,2014年-2015年間基本把所有的健身App都研究了一遍。我認為它們基本都偏離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健身理念,玩法還是網際網路的那一套流量生意。

    其實他們的好身材都與Keep無關,但並不妨礙他們安利Keep上的各種健身影片課程,畢竟是收了錢的。

    KOL之後,草根達人出場,平臺快速集聚了一批免費的內容生產者。某些有著顯著對比照的草根迅速成為了Keep的偶像人物,擁有數萬到數十萬的粉絲。那一段時間中,網路到處都是這種“改變身材、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

    受到“自律給我自由”的雞湯鼓舞,更多人參與到了健身當中,而Keep的使用者數也一度增長到了2億。但是使用者留存數和活躍人數,卻不理想。

    歸根到底,Keep健身是反人性的,根本不可能持續,所以大多數人下載註冊用過幾次之後,便解除安裝或者丟到一邊了。

    Keep懂運營,卻不懂健身。

    早在Keep推出初期,就有許多健身從業者批評Keep不專業,影片課程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小白不懂正確發力,容易製造傷害。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Keep在資本的加持下高歌猛進。

    而運動小白們,也天真地認為跟著Keep健身,就能順利擁有馬甲線、翹臀。大家都忘了,那些健身動作並不適合自己,只是一味地模仿堅持。所以,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因為Keep健身而受傷。

    1.影片課程的模特以此為生,常年鍛鍊,普通人跟他們不同

    2.動作難度過高,我作為健身達人也覺得困難,小白更不適合做

    3.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勞逸結合的基本原則

    4.堅持不能帶來好結果,要聰明地健身,學習對的健身方法

    遺憾我人微言輕,即使寫了N篇批駁的文章,也激不起一點浪花。我創業的想法,最早便是做一個以人為本的健身App,我知道這裡面還有機會。可惜找了一輪也沒有願意的投資者,只好作罷。

    後來Keep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引入了一些專業的機構或作者,開始普及“正確的健身姿勢”。但是,為時已晚,Keep在整個專業健身界的名聲已壞,願意“同流合汙”的越來越少了。那些受傷、受害的早期使用者,也早已離Keep而去了。

    綜觀Keep的策略,無非就是增加使用者的活躍時間,以此增加流量,所以瞄準人性的弱點,想出了很多與健身不相干的“歪門邪道”,如:

    1.明星廣告代言

    2.扶持健身網紅

    3.允許某些使用者釋出過於暴露,隱含色情意味的照片/影片

    4.使基礎的健身工具複雜化

    這些都與健身的核心需求八竿子打不著,反而破壞了忠實使用者的好感。當真正想用Keep健身的人呆不住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偽使用者,或是短期使用者了。也就是說,Keep並沒有一批真正可以依靠的付費使用者。

    就算使用者再有情懷,再有初心,可以無條件支援Keep的產品或服務一次,但只要一次體驗不好,或者自家產品價效比低於市場水平,之後就不會再光顧了。而Keep恰好在這方面並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有著巨大的劣勢。

    本來Keep應該成為一個專業的、系統的健身平臺,幫助健身小白從零基礎,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掌握安全、有效的健身方法。在資本的加持下,它是有機會為改善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做出貢獻的。

    可惜,它走偏了,選擇了一條貪多求快的道路,一條以流量為本的不歸路。這是屬於上一代網際網路王者BAT的玩法了。

    現在Keep所遭遇的困境,不過是它在前幾年所作的錯誤決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當風一停,被風口吹上天的豬,自然要掉下來。

    甫經裁員,內部人心不穩,外界包括投資人、供應商、客戶等等都會對其產生疑慮。上述及其它文章爆料,又直指Keep內部存在著管理決策的混亂,以及各種勾心鬥角。總而言之,Keep團隊並不是馬雲手下的“十八羅漢”,大家一條心,做不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任何創業企業都會遇到困難,但此刻的難關Keep困難並不容易度過。在內憂外患之下,如果掌舵者沒有足夠的智慧,Keep真的可能會炸裂、炸穿。

    我不認同Keep的做法,但同為創業者,我還是會為他們打氣。

    注:

    我並無落井下石之意,也輪不到我。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作為前風投,多年的職業訓練令我養成了預測未來的習慣,回顧當年的預測很有意思。我大部分預測都是錯的,只能做壁上觀的我非常羨慕那些創業者。

    很早之前,我就認定Keep不改變的話,就會走入窮途末路,被人打敗,或被自己打敗。

    我是個資深健身者,不僅有十多年的西式健身經驗,現在還有兩年多的傳統健身經驗。整個健身行業,我可能看得相對全面一些。

    不以人為本的網際網路健身,是沒有前途的,時間會證明一切。Keep發展了5年,該來的宿命還是會來。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健身+網際網路,以健身為基礎,網際網路作為技術手段,幫助更多的人觸達靠譜的健身知識和方法。

    而在行業變革的下一步,是傳統健身復興,逐漸取代西式健身。隨著我們華人重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傳統健身也將再次走向普通老百姓,走向全世界。

    我的預測可能是錯的。

  • 2 # 奧寶打怪獸

    只要軟體還在運營,裁員只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家常便飯。

    軟體執行,人需要自律這件事情,更是超越人性,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律,那麼恐怕就不會出現這麼多時間管理的工具了。

    對於運動這件事情來說,Keep將原本枯燥無味的運動變為一個個有趣好玩的健身影片,使用者直接跟著影片便可以邊學邊做,

    對於Keep來說,使用者社群是一個使用者互動的地方,更是使用者堅持下去的原始動力。

    在Keep的使用者社群裡邊,很多使用者會記錄自己打卡堅持的過程,會將自己的成果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你看,我之前怎麼樣,現在,我變得多麼健美,多麼好看。

    有了這些更加直觀的使用者展現之後,其他使用者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只要我這麼做,也一定會變成這樣的。

    能不能堅持下來就是兩碼事了,但是至少在這一刻,使用者願意為了變得更好而付出一些東西的,這也是給予使用者及時即時滿足感的一種方式,看到別人的成果,也相當於看到了自己的成果,最終自己也會變成這樣的。

    另外一方面,使用者社群讓使用者看到了更美的自己,雖然運動是反人性的,自律是不正常的,但是,人都是愛美的視覺動物,為了變成更美的自己,我相信有不少的使用者還是可以不斷堅持下去的。

    運動是反人性的,自律是不現實,但是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人人都願意為了變美而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利用人性對於美的追求,我相信終究會不斷堅持運動下去。

  • 3 # 生活破了音

    說得簡單點就是盲目擴張與快速發展必踩的坑,所以Keep才有了自己的說法是公司的正常運營現象。Keep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從APP到產品、平臺轉變拓展,畢竟是新手,探索過程裡經驗欠缺,難免發展受阻,做出調整!但願一切美好吧!

  • 4 # 鴻海電器彭海

    keep是2014年成立的,是一款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APP。具說裁員並不網上報的那麼多,目前一直都在正常執行。後期因該不會再裁員了。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效率就是生命】!

  • 5 # X夜空中最亮的星Y

    這個軟體下載後只用過一兩次!沒有更深的去體驗過這個軟體裡一些比較好的應用,所以後面如果不能繼續Keep我想也沒有多大影響!

  • 6 # sir中州道

    在新的經濟領域的發展,裁員不只是一家之說。

    我們在申斥公司不人道的同時,也應審視下為什麼是A ,不是B或者C被裁。

    不管裁無不裁都在哪裡,無力改變別人的決定。

    不如更好的豐富自己,知識和健康永不過時。

    做最好的自己

  • 7 # 濤聲依舊212339465

    沒辦法,Keep遇到困難了。只能保核心,先活著。對於Keep來說,這場風波的意外收穫是:關注它的人,還是很多的。

  • 8 # 每日嘻一哈

    我覺得裁不裁員對使用者來說沒什麼影響,喜歡使用Keep的人照樣使用,不喜歡的人對於他們來說更是無關緊要,做好自己就行

  • 9 # 王莫名

    業內人士表示,健身App轉投線下的變現難題未解,Keep選擇瘦身裁員過冬,也是在新的商業化模式下尋求的一直嘗試,但在健身主業造血能力尚未完全證明的情況下,這些嘗試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線下擴張

    雖然Keep官方迴應稱,裁員人數實際為總員工數800人的10%-15%,最佳化人才結構提升組織效率是公司長期發展的管理必要項,沒驗證透過的業務及時關掉,績效差的進行最佳化,是合理的組織調整和最佳化現象。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線下擴張轉型的步伐過快,Keep才實施了全面的降本措施,減少人員冗餘,裁員正是探索新商業模式的開始。

    資料顯示,Keep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為使用者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健康飲食指導及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自2015年2月上線以來,便長期霸佔了App Store中健美榜的榜首,收穫了大批擁躉。去年7月,Keep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1.87億美元。

    自D輪融資後,Keep開始了快速的線下擴張。2018年,Keep透過連線城市、家庭和戶外場景,從App向運動科技平臺轉型,涉及了吃、穿、用、練;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智慧硬體、輕食,以及廣告營銷;並更進一步表達了對線下零售的野心。

    2018年初,Keep在北京華貿中心試水第一家線下Keepland店。截至目前,從北京到上海,Keep已經開了15家Keepland門店。

    然而,擴張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多個方向的業務探索也讓Keep變得日益臃腫。

    據瞭解, Keepland的選址通常會在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和商業核心區,無論是租金成本還是硬體設施都投資巨大。在崇文門Keepland摩方店內,與傳統健身房不同,200平方米的體驗空間內,Keepland作為對傳統健身房的場景延伸,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以及健身飲食指導、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然而,在小程式上可以查到的北京Keepland門店為13家,相比2018年開設10家Keepland的擴張速度已經開始下降。

    一位曾在Keepland上過課的Keep會員表示,此前,Keepland曾推出過1元體驗,但活動終止後, Keepland約課的會員人數明顯減少。根據QuestMobil的資料顯示,今年Keep的活躍使用者資料在上升,但是使用者使用時長已經跌回到2016年的水平。Keep引以為傲的流量優勢正在流失。

    最佳化裁員轉型

    實際上,健身App目前的盈利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渠道:廣告收入、電商平臺收入、私教增值服務、開發線上線下賽事。而除了廣告收入,其他三種盈利模式幾乎算是形同虛設,幾乎所有的健身App還是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這也是Keep試圖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的原因。

    有訊息稱,消費品為Keep貢獻的收入已超一半。運動品類消費已成為第一大現金流,2019年營收預計達到10億元,超過總營收的一半,其中智慧硬體佔35%,運動裝備佔40%,食品佔25%。運動品類之後,收入貢獻佔比最大的分別是會員、廣告以及Keepland。

    為此,今年10月,全球首家線下零售店Keep Store在上海開業,將所有的運動消費品類都擺在了線下貨櫃中,成為Keep轉投線下零售業的樣本。

    雖然運動消費品收入佔比過半,也是Keep現在似乎在著重發展的一個商業化方向,但是這塊的利潤率相較而言並不算高。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Keep的Keepland、AI業務部門皆有高管離職,這也被業內視為Keep尚未具備足夠的技術和資本來支撐硬體製造的一整套研發體系,被迫進行零售商業化轉型的開始。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從目前來看,經過一年多的迅速發展和擴張,Keep仍未擺脫線上App轉投線下盈利難題,透過流量轉化為線下資源的模式並未達到預期。急速擴張不到一年時間,Keep快速裁員剎車就是最好的例證。

    流量變現危機

    在業內人士看來,Keep的擴張正是源於App上將近2億的使用者,為了將這2億使用者儘可能地將價值沉澱下來,Keep選擇了電商轉化、線下投入等方式謀求變現,但這種實際流量能下沉到線下的方式並不理想。Keep需要進入線下零售業的資料積累,客流量和轉化、復購率、單價等資料都將成為Keep這場實驗重點關注的結果。

    事實上,線下零售看似火爆,但目前無論是Keepland還是Keep Store,還將自己的市場定位在需求集中的一線城市,這套模式顯然仍處於試水階段,盈利模式並未完全成熟,還不能在全國範圍內鋪開。

    此外,在此之前獲得多次風險資本支援的還有咕咚、 Feel等健身運動App,目前仍未實現盈利,並且這些App之間內容和模式同質化嚴重,在現有的行業運轉模式之下,統一集中向線下轉化,高成本的支出已失去了與傳統健身房的優勢。流量變現難、盈利模式難突破、內容同質化已成為擺在健身App面前的最大挑戰。

    正如一封流出的發自Keep CTO彭躍輝的內部郵件所說,商業化業務同比“有成倍以上的增長,但還遠沒有達到預期”,這次的“業務聚焦和人員最佳化”是要讓Keep重新回到一個“安全線的水平”。

    宋清輝表示,所謂的建立業態壁壘就是打造一個完整的運動生態,包括輕食在內,Keep想建立自己的盈利生態體系,但如果不在一個領域內實現完全的成熟,急於商業化轉型的Keep未來幾年仍然是發展關鍵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竹簡記載哪些行為是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