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ku006
-
2 # 小龍女5505
水滸傳中兩位厲害的出家僧人,同是兩位勇將,魯智深和鄧元覺都武藝高強、戰力流、作戰驍勇,可惜各為其主。論武藝還是宋江麾下大將魯智深更勝一籌,方臘麾下大將鄧元覺也只是略低。
-
3 # 黑夜野玫瑰
誰才是水滸中的第一高僧呢?
論佛性。當初智真長老之所以力排眾議剃度魯達,看中的就是魯智深價值千金的捨身取義。細細算來,魯智深一生從不為己,打鎮關西為救金翠蓮,打小霸王為救劉太公女兒,大鬧野豬林為救林沖,華州刺殺賀太守為救史進,徵四寇是為兄弟義氣,無一不在為大義而舍小我。他是真正踐行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那個人,將佛家“捨身取義”放大到了極限。縱然殺人放火,也必成正果。鄧元覺在外形上與魯智深有所相似,同樣不念經書放浪形骸,但兩人有本質區別。鄧元覺以佛家弟子為方臘國師,貪圖榮華富貴,沉醉功名利祿,與魯智深相去甚遠。
論人品。魯智深從不恃強凌弱,瓦罐寺不搶老僧之粥就可見一斑。作為魯智深對立面而出場的鄧元覺,拋開政治因素和個人感情因素而言,其實也不失為一個忠誠敬業的臣子。他守杭州和烏龍嶺,恪盡職守。雖和方臘在軍事指揮上有小矛盾,但仍以大局為重。當方臘被圍後鄧元覺擯棄前嫌,主張救援。而石寶則以自己利益為重,堅持自守。兩人人品立見高下。這也導致鄧元覺在救援路上被花榮一箭射落馬下,以死報君。
論武功。書中明確記載,杭州城下,魯智深和鄧元覺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就連石寶都說:“小將也看呆了,不曾見過這對敵手。”麻子認為,兩僧五十合平手,但五十合外魯智深多半會輸。兩僧使用的都是較重的禪杖,在滿血的相同情況下,武器更重的魯智深體力流失會更快。武松之所以在五十合後上前助戰,原因也就在於此。可以說,兩僧經此驚天一戰,還是打了個平手。
花和尚魯智深VS寶光如來鄧元覺,誰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高僧?想必各位看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
4 # 小葉過河
魯智深武藝高強,在梁山步兵頭領中是數一數二的。但是跟方臘麾下的南國四元帥之一的寶光如來鄧元覺相比,熟讀《水滸傳》多年的小葉認為還有略有不敵。具體分析如下:
從石寶衡量雙方的武力《水滸傳》中兩人有過一次直接交手:
這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合,不分勝敗。
而且在旁觀戰的方臘的兒子方天定對另一位南國四元帥之一的石寶是這麼說的:
只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便宜與寶光和尚。
表面上看是不分伯仲,但是比較二人武功石寶是個關鍵人物。這時,石寶說:
小將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手。
從石寶的話中可以分析出如下含義:
1,奉承領導,畢竟方天定是被方臘定為太子的人,石寶作為部下要順著領導的意思說。2,認可為雙方實力不分伯仲。這就是字面上的理解了,可能真的沒見鄧元覺有過對手。3,可能認為鄧元覺的武藝在自己之上。因為如果說不曾見過鄧元覺的敵手,那麼自己跟他同僚多年,也都是四大元帥,肯定免不了武藝上的切磋。這說明他自己也不是鄧元覺的對手。可是實際上石寶的武藝是非常強的,他直接殺死梁山軍的索超、鄧飛、燕順、鮑旭、馬麟五員將領,這在整個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後來吳用知道石寶的厲害,建議智取杭州城也沒有成功。最後梁山軍中也無人能打敗石寶,他最後兵敗自刎而死。
他直接殺死的五個梁山好漢中索超比較有參考價值,他跟索超打了不到十合,回馬便走,索超在追趕的時候被他回手用流星錘擊殺。由此可見索超的智謀和武功都在石寶之下。
索超曾經在大名府跟楊志交手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楊志曾經在二龍山跟魯智深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所以這麼看來石寶的武功不在魯智深之下,甚至在魯智深之上。如果石寶的武功不如鄧元覺,那麼鄧元覺肯定要強於魯智深。
看武松的反應武松是魯智深的親密戰友,兩個人都是從二龍山投奔而來,都是步兵頭領,每次行動也是焦不離孟。看當時武松看到魯智深久戰不下的時候表現是:
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
古代演義小說中描寫戰場交戰,雙方主將對戰之時,一對一的時候較多,倆掐一的狀況不多。三英戰呂布,或者是曹魏六英戰呂布這種情況都比較極端,也很少見,但是充分說明了呂布恐怖的戰力。
武松衝出陣來雙戰鄧元覺,本身有點不和道義。武松和魯智深都是梁山上,甚至是全書中一等一的高手,武松都要衝出來助陣可見按照他的判斷,魯智深至少是沒法打勝鄧元覺的,這在以往兩個人一起行動中是絕無僅有的情況。而且他跟魯智深常年交好不可能不知道魯智深還有致命的弱點。
魯智深的致命弱點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他出場很早,作者著墨很多,對他無論是性格,經歷,還是武功都有比較深入的描寫。就連最後的大BOSS方臘都是被魯智深擒住的,而且給了他一個遇潮則寂,立地成佛的結局,可見作者對這個角色的偏愛。他力氣大,武功高,在書中基本沒有敗績。打仗時遇到菜鳥就秒殺,遇到高手也不至於落敗。
對鎮關西,二龍山的原寨主鄧龍,小霸王周通,基本對方都是沒有還手之力,就不用說董超薛霸之流了。對楊志,呼延灼,鄧元覺這等高手呢也能相持不下。但是他有兩個致命的缺點導致他之前差點落敗,甚至喪命。
第一個弱點就是,耐力不足。在瓦罐寺戰崔道成和丘小乙的時候,這兩個三腳貓的功夫明明的不敵他,但是跟崔道成只打了十幾合,便跑了。又被崔道成和丘小乙追上,又戰了十合又跑了。這是全書中魯智深最狼狽的一次,作者給了三個原因:
智深一來肚裡無食,二來走了許多路途,三者當不的他兩個生力,只得賣個破綻,拖了禪杖便走。
所以說魯智深的耐力和體能堪憂,持久戰一定會敗。
再有一點魯智深雖有蠻力但是機智不足。從在十字坡險些被孫二孃做成包子餡可知。不要說蒙汗藥防不勝防,那麼武松為啥就能把孫二孃反制了?
反觀鄧元覺貴為方臘國的國師,那麼文韜武略就必有過人之處。此消彼長得出結論魯智深武力不敵鄧元覺。
結論:魯智深武力雖強,但是透過現場觀眾石寶,武松的反應,以及魯智深自身的弱點來看,筆者認為魯智深武力不及鄧元覺。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魯智深和鄧元覺武藝相當
魯智深、鄧元覺、石寶都是超一流悍將,沒有絕對的差別,只有微小的區別。而魯智深、鄧元覺、石寶的武力就更接近了。
花和尚魯智深:天孤星,水滸排名第十三,步軍頭領之一。戰績:鬥崔道成十四五合,令崔道成只有架隔遮攔,掣仗躲閃,抵當不住;獨鬥崔道成和邱道人十合之上,肚裡無食,路途勞累,當不得他兩個生力,只得賣個破綻,拖了禪杖便走(5)。鬥史進一二十合(5);八九合令崔道成漸漸力怯,正鬥到深澗裡,喝一聲“著”只一禪杖,把生鐵佛打下橋去(5)。鬥楊志四五十合,不分勝敗(16)。鬥呼延灼四五十合不分勝敗(58)。鈕文忠魂不附體,措手不及,被魯智深一禪杖,連盔帶頭,打得粉碎(93)。劈面把馬靈一禪杖打翻,擒住(99)。李懷在後,被魯智深打死(107);掄起鐵禪杖打將來,方貌抵當不住(113),鬥寶光國師五十餘合,不分勝敗(115)。
魯智深是林沖稱讚過的第一人“這個師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這話從八十萬禁軍教頭口中說出是非常有分量的;魯智深鬥楊志四五十合,雖不分勝敗,但魯是佔了上風的,不然楊志怎會心有餘悸“那裡來的和尚!真個好本事,手段高!俺卻剛剛地只敵得住他!”
誰道魯智深只會步戰,鬥呼延灼四五十合不分勝敗分明是二馬相交,但這一戰,魯智深佔了點小便宜,呼延灼新敗勞累有時,而魯智深卻是好整以暇,精神飽滿。魯智深最出彩的一戰是與寶光國師鄧元覺五十餘合,不分勝敗。用方天定、石寶的話說是:如此了得,名不虛傳!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手。考慮到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力氣,以及六十二斤水磨禪杖重過鄧元覺五十餘斤的渾鐵禪杖,把他排在鄧元覺前錯不了。
鄧元覺:方臘大太子南安王方天定屬下元帥,號寶光如來,人皆稱為國師。穿一領烈火猩紅直裰,系一條虎勇打就圓□,掛一串七寶瓔珞數珠,著一雙九環鹿皮僧鞋。襯裡是香線金獸掩心,雙手慣使一條錚光渾鐵禪杖,可重五十餘斤。鬥魯智深五十餘合,不分勝敗。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115)。
鄧元覺因戰平魯智深一戰成名,他是方臘大太子南安王方天定屬下四大高手之一,按書中的排名尚在石寶之前,只是這樣一個牛人居然死在花榮箭下。
-
6 # 久哥聊小說
不用說,魯智深和鄧元覺都具有相當高超的武藝,一人是梁山的步軍大帥,一人是方臘帳下的四大元帥之一,單看他們的身份,就知道他們能耐非常。至於兩人的武藝孰高孰低,還別說,小說中兩人正好有過一次交手記錄,我們不妨透過兩人交手的狀況,來判定他們的武藝高低。
宋江進攻杭州時,在杭州城下,魯智深與鄧元覺展開了一場大戰,小說中這樣寫道:
當時開城門,放吊橋,那寶光國師鄧元覺引五百刀手步軍,飛奔出來。魯智深見了,也不打話,掄起禪杖,便奔將來。寶光國師也使禪杖來迎。兩個一齊都使禪杖相併。這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我們看到,這兩個大和尚交手了五十回合,但很遺憾,並沒有分出勝負,這麼看來,想透過兩人的交戰狀況來分出他們武藝的高低,恐怕不太可能,畢竟小說中他們有且只有一次交手記錄。
但是,彆著急,透過正面描寫判斷不出來,我們還可以透過側面描寫來判斷,什麼側面描寫呢?那就是觀戰者的感受,正當魯智深和鄧元覺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小說中又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
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 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現在大家心裡有數了吧,武松作為觀戰者,他擔心魯智深“有疏失”,故而“心中焦躁”,隨即“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鄧元覺自知武松厲害,如今兩大高手戰他一個,他當然不敢戀戰,所以退回城去。
也就是說,在魯智深和鄧元覺交手的時候,武松作為步戰高手,他已經看出了門道,如果魯智深佔上風,他怎麼會“恐有疏失”,又怎麼會“心中焦躁”,甚至直接出陣助陣魯智深,要知道,兩個打一個,是不公平的行為,武松是個頂天立地的好漢,這個時候怎麼連面子都不要了呢?只有一種可能,再交手下去,魯智深將會處於劣勢。比起面子,還是兄弟的性命重要,所以武松不得不出手相助。
因此,透過武松的一系列反應和行為來看,我個人認為魯智深的武藝稍遜鄧元覺半籌,不知各位看官怎麼看呢?
-
7 # 墨魚軒書畫
一個是梁山數一數二的步軍頭領,一個是南朝獨一無二的寶光國師。魯智深和鄧元覺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二人交手宋江兵馬攻打杭州時,魯智深在城下挑戰,有那南朝國師鄧元覺前來應戰。這寶光如來國師鄧元覺在方臘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帥中排名第一,武藝十分精湛。
這寶光國師鄧元覺久聞魯智深大名,早就想會會了,他主動向方天定請戰:
“小僧聞梁山泊有這個和尚,名為魯智深,慣使一條鐵禪杖,請殿下去東門城上,看小僧和他步鬥幾合。”好戰分子魯智深一見鄧元覺,頓時樂了:
“原來南軍也有這禿廝出來。灑家教那廝吃俺一百禪杖!”兩根禪杖並舉,你來我往,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城樓上觀戰的方天定和元帥石寶都看呆了,沒想到魯智深這麼厲害。
梁山這邊是武松觀戰壓住陣腳,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這寶光和尚戰一個都吃力,所以見武松助戰,急忙抽身退走了。
由此可見,唯一的一次交手,魯智深和鄧元覺打了個不相上下。
二人究竟誰更厲害魯智深和鄧元覺正鬥得旗鼓相當,卻被武松給攪和了。這一來,想要透過兩人直接以戰鬥來決勝負是不可能了,那麼只能從側面來分析了。
城下倆人鬥得正歡,城上觀戰的方天定發出感嘆:
“只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元帥石寶也感嘆道:
“小將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手。”由此可見,南軍的兩個大領導狠狠誇獎的是魯智深,如果不認為魯智深更加厲害,能這麼誇自己的敵人嗎?所以南軍方面認為魯智深武藝更勝一籌。
那麼梁山方面,武松為何突然上前助戰呢?有的讀者認為武松覺得魯智深有些吃力,兄弟情深,武松怕他有失,所以持刀上去幫忙。
我卻不這麼認為。
首先武松是急性子,他的戰鬥方式是快準狠,看不得別人磨嘰。他看倆人成膠著狀態,所以上去幫忙。
其次,武松見這鄧元覺確實很厲害,“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很明顯,魯智深並沒有露出敗相,只是武松見寶光厲害,擔心有失才上去幫忙。並不是像有的朋友說武松看出魯智深吃力了。武松是個靈活戰鬥的人,有二打一的機會,何必跟你糾纏呢?
最後一點很重要,當時不僅仗打得很緊張,而且很慘烈,梁山已經死了很多兄弟,武松心頭焦躁。攻城大戰迫在眉睫,時間不允許魯智深和寶光再單挑下去,兄弟之情也讓武松不願再袖手旁觀。所以武松提刀助戰。
綜上所述,所以我的結論是:花和尚魯智深比寶光國師鄧元覺的實力高那麼一丟丟。遺憾的是,施公沒有讓鄧元覺死在魯智深的禪杖下,而是讓花榮給射死了!
-
8 # 邏輯文史游
從武松上前幫忙的那一刻起,魯智深的實力,註定不會超過鄧元覺。
首先魯智深的名氣在江南也不錯,在攻打杭州城時當魯智深前來挑戰,鄧元覺自然選擇應戰。從秀州已降的段愷口中我們可以得知,杭州城中最厲害的就是鄧元覺和石寶了,石寶表現出了不錯的智勇,鄧元覺也在杭州城外和魯智深打的難分難解。城上觀戰的石寶和方天定對於城下的打鬥都表示驚詫無比,他們沒想到宋軍中居然有人能力敵國師不敗,這也足以證明在他們心中鄧元覺的戰力也多麼高。
但魯智深並沒有拿下鄧元覺的能力,並且一旁的武松較早出戰,鄧元覺才選擇了撤退。書中有不少類似助陣的情節,比如孫安助盧俊義,花榮助史進,郭盛助呂方等,只有有一方一出戰,就足以證明此方絕對沒有佔據優勢,按照這個思路,魯智深的上限,就多少被鄧元覺牢牢鎖死了。
當然,武松救魯智深除了怕魯大師有失外,也是為了後面的魯智深救武松做鋪墊(奪包道乙的混元劍)。而在烏龍嶺上,施公的另一個描寫更是直接表明了鄧元覺強於魯智深,在宋江率兵準備強上烏龍嶺時,依靠的是花榮的神箭直接射殺的鄧元覺,當然這一切都是劇本之內的事,因為在花榮看來,目前陣中沒有人具備穩贏鄧元覺的能力,要知道當時魯智深也在場,為了最完美的演繹這出誘敵之計,只能派更穩的秦明去出戰。最終花榮彎弓搭箭,射死鄧元覺(而不是射傷活捉),也能表現出鄧元覺的恐怖實力了。
其實仔細想想,鄧元覺算得上是南軍中武藝最高強之人,他與石寶被困在烏龍嶺時去向方臘求援結果被拒,遇上這樣的主子,還想幹啥。所以鄧元覺有實力,卻跟錯了主子,不然的話,他來梁山就能和魯大師組成雙禿頭組合了,出戰之前先把敵人的眼睛亮瞎了再說,哈哈哈。
魯智深與鄧元覺的差距微乎其微,二人的兵器其實是不一樣的。
-
9 # 一覽眾河小
在《水滸傳》中,和尚出場不在少數,但最厲害的兩個當屬魯智深和鄧元覺。
魯智深大家都很熟悉了,關於他的故事很多,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等等,有人更是推舉他為梁山第一英勇豪俠之人。而對鄧元覺,可能大家瞭解就比較少了,而實際上,鄧元覺也很厲害,甚至論及在各自陣營的地位,鄧元覺還要高於魯智深。
魯智深當和尚完全是被逼無奈,當了和尚以後,魯智深也絲毫沒有和尚做派,照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路遇不平照樣一聲吼,他一不打坐,二不念經,絲毫沒有出家人的樣子。不過儘管如此,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還是說他有佛心,只不過魯智深俗緣未了,要還殺生之債,所以魯智深還要再紅塵歷練。不過話雖如此,魯智深除了臨了坐化之外,絲毫沒有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反而“灑家,灑家”的不離口。
而鄧元覺呢,跟魯智深卻又不一樣了。水滸裡面沒有交代他的來歷,但是在方臘陣營,他不僅是太子方天定手下的四大元帥之一,也是方臘一方的寶光國師。跟魯智深到處稱灑家不一樣,鄧元覺都是自稱小僧。一般自稱小僧的人都是有道高僧,起碼他自己是十分認同自己這個出家人身份的。
在方臘陣營之中,除了方臘的親屬嫡系方垕、方天定、方貌、方傑幾人之外,武將方面就以四大元帥為首,鄧元覺由於國師身份,他堪稱四大元帥之首。比起其他幾人來,鄧元覺位置的確也更重要一些,負責方臘和他們將領之間的聯絡。
在另一個元帥石寶被困烏龍嶺的時候,是鄧元覺主動去找方臘請求支援,儘管方臘由於個人利益沒有排兵來,但是方臘手下婁丞相還是盡力支派了五千軍給鄧元覺。後來方臘那邊有難,鄧元覺又請求石寶去救援,沒想到石寶這時候鬧起了脾氣,居然不去。鄧元覺沒有辦法,他只好自己率領五千軍馬去救援,結果路上遇到了宋江主力,跟秦明鬥了幾個回合,沒想到秦明詐敗,鄧元覺沒有追趕居然跑去想捉宋江,被暗中埋伏的花榮一箭射死。
從這段看的出來,鄧元覺雖然是個出家人,但是十分識大體,在方臘和石寶之間盡力周旋。是方臘和石寶都是有脾氣的人,兩人雖然是上下級關係,但是互相不滿,害得鄧元覺像個受氣的小媳婦,兩頭受氣。也正是因為方臘跟自己的將領石寶鬥氣,鄧元覺夾在中間,疲於奔命,這才被花榮射死。可以說,鄧元覺間接是被石寶和方臘的矛盾害死的。
鄧元覺除了跟秦明短暫打了幾下之外,他的高光之戰是交給了魯智深。關於這段打鬥描寫的十分精彩,因為兩人都是出家人,都是光頭,都使用一個禪杖,兩人廝殺了五十回合,不分勝敗。
那麼這兩人到底哪個更厲害一些呢。在《水滸傳》中,如果一個人的身形外貌特別突出,一般都會額外做一番描述,比如魯智深,“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像梁山好漢盧俊義、關勝、武松等等皆有外形描述,哪怕敵方陣營的遼國大將兀顏光,也有“堂堂一表,凜凜一軀,八尺有餘身材”的表述。
但是鄧元覺呢,只說了他的籍貫和武器,還有就是在跟魯智深打鬥時,把鄧元覺的衣著打扮做了一番描述:
這一身打扮倒是十分拉風,唯獨沒有對他的身高體型做描述。一般來說,如果身高體型方面格外突出就沒有必要重點鄧元覺的衣著打扮了,種種跡象表明,鄧元覺的身量跟魯智深是無法比擬的。還有一點,魯智深禪杖六十二斤,鄧元覺禪杖只有五十餘斤,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他的體型比不過魯智深。
魯智深和鄧元覺都是頂級高手,兩人武藝相當,技術層面勢均力敵。當兩人技術層面相近的時候要比什麼呢,顯然一力降十會,身大力不虧。如果繼續打鬥下去,魯智深贏面更大。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魯智深贏面大,武松為何著急跑出去協助魯智深呢。要知道戰場打鬥不是比武賭賽,從來不講究單打獨鬥,要以殺死敵人有生力量作為目標。武松和魯智深同為步兵首領,他前去支援很正常。
很顯然作為方臘手下的國師和元帥,鄧元覺為了方臘一方是操碎了心,他既要領兵打仗,還要照顧方臘跟其他將領的情緒,堪稱勞苦功高。在這一方面,魯智深就輕鬆多了,因為總指揮有宋江、盧俊義、吳用這些人,他只管執行就夠了。而且宋江一方十分團結,不會出現將帥矛盾和見死不救的情況。所以在地位和對各自陣營的作用方面,鄧元覺要強於魯智深。
不過也正因為魯智深沒有那麼多糟心事,魯智深過得比較輕鬆,在武藝方面更勝一籌不足為奇。
-
10 # 覃仕勇說史
答:魯智深和鄧元覺相比,魯智深武藝更高。
雖然我們看魯智深和鄧元覺你來我往,鬥得很熱鬧,似乎棋鼓相當。
而原著又強調是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
但大家不可被這些表象所迷惑,完全可以根據戰場外的許多跡象進行剖析的。
一條最直接的依據:單單比較武器,優劣已分,魯智深穩佔上風。
魯智深在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時,曾到山下鐵匠鋪打了一條水磨禪杖、一口戒刀。
這根禪杖的分量有多重呢?
魯智深告訴打鐵匠,就來條一百斤重的。
打鐵匠告訴他,太重了,打不出來。而且,人家武聖人關二爺的青龍郾月刀也只八十一斤重,你來個一百斤的,那不是壓住了武聖人,對武聖人不敬嗎?
魯智深就說,那就和關王爺一樣,打八十一斤好了。
打鐵匠又說,您這還是不夠尊重關二爺。
魯智深只好讓步,問,那你計劃打多重的給灑家?
打鐵匠說,不多不少,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剛剛好。
看,魯智深的禪杖有六十二斤重。一般人,不說拿它當兵器使,就提上十多分鐘,也累得夠嗆。
鄧元覺不是一般人,他是方臘的國師,大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帥之一,武功精湛,但他的渾鐵禪杖只有五十斤。
五十斤對六十二斤,誰人更強?一目瞭然。
還有,鄧元覺和魯智深在杭州東門外鬥得難解難分,在城樓上觀戰的方天定和石寶卻越看越心驚,越看越不對勁,說魯智深“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鄧元覺。石寶本身也是絕世高手,點頭同意,說的確是這樣。
想想看,作為敵人的方天定和石寶都這樣稱讚魯智深,足見魯智深更加技勝一籌。
當然,有人會說,魯智深這邊,武松不也擔心魯智深有失,挺兩柄戒刀支援魯智深了嗎?
必須注意,魯智深和武松屬於客場作戰,戰得越久,越對他們不利,他們必須速戰速決,而武松見魯智深久不能解決掉鄧元覺,自然焦躁,飛身上前助戰。
不用說,武松一上,鄧元覺立刻感到壓力大增,只好倉皇逃竄。
除此之外,我們看鄧元覺之死,也覺得他距離一流高手還有一丟丟遠。
在烏龍嶺,鄧元覺貪功追擒宋江,花榮暗施冷箭,鄧元覺被射落馬,幾個後梁山小兵衝上,幾刀就將他劈死了。死得窩囊,有失高手形象。
-
11 # 國平軍史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制服了一幫潑皮,酸棗園內任逍遙;手中的渾鐵禪杖,重六十二斤,身單力薄的人還真吃不消用,所以胖大和尚一定是個大力士,日後擔當梁山泊一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武功一定非常了得。
鄧元覺,是歙州僧人,號寶光如來,官拜偽江南方臘國師,使一條50多斤渾鐵禪杖,大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員猛將之首,《水滸傳》中第九十四回才登場,南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據本人判斷其武功不在連斬梁山索超、鄧飛、燕順、鮑旭、馬麟等五員將佐的南離大將軍元帥石寶之下。
杭州城下,魯智深和鄧元覺,兩條鐵禪杖,兩個和尚,兩個禿頭,晃來晃去,展開了巔峰對決,打得精彩絕倫,令圍觀者大呼過癮。
是魯智深率先挑戰,城樓上鄧元覺見是個和尚,引五百刀手步軍出城引戰,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城樓上觀戰的方天定和猛將石寶,都認為魯智深這個花和尚名不虛傳,“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但旁邊的武松看了卻內心焦躁,提了戒刀,上前助戰,鄧元覺見胖和上來了幫手,就掉頭撤回城去。
魯智深、楊志、武松,當年都是二龍山上的悍匪,本身都是武藝高強之輩,憑藉二龍山在江湖上的顯赫名聲,在水泊梁山大聚義時,在英雄排行榜上各自某得了非常不錯的排名。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至少武松覺得魯大師久戰會吃虧,又或者是為了速拿鄧元覺,也不管什麼江湖規矩了,提了兩口戒刀,要參與團戰,以多欺少。鄧元覺,見兩個打一個,當然好漢不吃眼前虧了,倒拖禪杖趕快撤退。
魯智深手中兵器渾鐵禪杖,重六十二斤;鄧元覺手中兵器同樣為渾鐵禪杖,但卻要比魯智深的輕十斤左右。持這種沉重的兵器,對壘時間久了,是非常耗體力的,當初魯智深餓肚子時,打不過丘小乙、崔道成,後來靠史進的幫忙,才將兩人殺掉。
因此,禪杖揮舞如飛時,體能和耐力的消耗極大,打鬥時間久了,明顯對魯智深不利,可謂魯大師的軟肋,自然難逃武松犀利的雙眼,才會有書中描述的武松內心焦躁,提刀上陣助戰的情形出現,如果魯大師對鄧元覺處於有利態勢,武松根本就不會“內心焦躁”。
故而,從行者武松內心焦躁,提刀助戰之情節來判斷,本文作者認為鄧元覺和魯大師在杭州城下的巔峰對決,打到最後面,魯大師的處境會稍微不妙,畢竟手中兵器沉重,需要消耗太多的氣力,鄧元覺對魯智深應該略勝一籌。
此外,從鄧元覺的最終結局,死於小李光花榮的神箭之下,從側面印證了鄧元覺的武功在魯智深之上,花榮知道以鄧元覺的實力,在一對一的打拼中,梁山將佐沒人能制服他。
於是,花榮就讓梁山馬軍五虎將排名第三的霹靂火秦明誘戰鄧元覺,戰不五合,秦明回馬就走,眾軍各自東西四散,鄧元覺就撇了秦明,縱馬來抓宋江時,被早就埋伏在暗處的花榮一箭射中面門,墜下馬去,被眾軍所殺。
-
12 # 樂天派周先俊
魯智深和鄧元覺雖是敵對雙方的傑出將領,卻都是武功高強的英雄豪傑,一雙瘋魔杖法眼花潦亂、乒乓亂響,似一道動聽優雅的交響樂,似一團地上飛舞的雪花,更似兩條蛟龍獻技人間,一陣陣搏殺聲震天動地,用殺得天昏地暗也不為過。雖然兩人棋鼓相當,但從兵器上來區分,魯智深六十二斤的渾鐵禪杖卻比鄧元覺的杖器重,武功也應稍強。
回覆列表
都是高手,勝負難分。從方天定、石寶、武松的言談舉止,魯智深和鄧元覺都獲得對方陣營裡的肯定。可惜的是,98版水滸傳和11版水滸傳都沒有拍他倆單挑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