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麒麟閣論史
-
2 # 蔥頭不開花
明朝開國六公爵
指明朝為開國立下大功,建國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們分別是(排名分先後): 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明初封賞的公爵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南韓公李善長,李善長跟隨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不過他是文臣,所以所做的事情就是押運糧草,留守後方,儘管如此功勞也是卓著。及至後來明朝建立之後,他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並且被封為上柱國,後來更是交給了他一項重任,這項重任就是重新修訂官職和禮儀。洪武三年的時候,李善長因功被封為南韓公,在六公爵中為第一。但是後來他推薦了胡惟庸,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因為謀反而險些被殺,李善長在當時雖然僥倖躲過一劫。但是之後發生的藍玉案,李善長卻是沒有再躲過去了,最終全家都被處死,只有一個兒子因為娶了公主,但也被流放,曾經風光無比的南韓公至此二代未傳爵位而宣佈沒落。
第二個公爵就是魏國公徐達,徐達的命運要比大多數人都要好,也是六公爵中唯一能夠子孫永享爵位的人。徐達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勳,在戰場上功勳卓著,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北伐蒙元,先後滅掉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後來在洪武三年的時候被封為魏國公,只不過他運氣不太好,疾病發作竟然早早的去世了,對於提前去世的魏國公朱元璋向來是不吝封賞,死後追封為中山王。徐達死後,他的爵位由他的長子徐輝祖繼承,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此外,在朱棣謀反的時候,徐達的六子徐增壽由於支援朱棣,後來被封為定國公,所以徐達這一個爵位不僅傳承了下去,還成為了開國六公爵當中唯一一門兩公爵的人。
第三個公爵就是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義子,但是他獲封卻不是因為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而是實打實的戰功彪炳,他一開始就跟隨著朱元璋東征西討,立下無數功勞,又來又跟隨著常遇春北伐蒙古,所以獲封也是實至名歸。但是他的運氣不是太好,早早就去世了,後來他的兒子李景隆繼承了爵位,李景隆並不是一個優秀的繼承人,尤其是在軍事上根本無法與其父相比,在朱允炆將南京城交給他防守之後,很快的投降。後來雖然因此保留了爵位,只是之後還沒有逃脫清算的結局,他被削去爵位。
第四個公爵叫做馮勝,他被封為宋國公,他一生也參與了眾多重要的軍事行動,甚至累功在洪武三年被封為宋國公,只是後來他因為藍玉案被牽連丟官罷爵。第五個公爵是衛國公鄧愈,他的戰績不在北方,主要集中在南方,但是後來也是因病去世,朱元璋給他封了很高的爵位,後來他的兒子鄧鎮繼承了爵位。只不過鄧鎮後來因為娶了李善長的孫女,在李善長獲罪之後他也被牽連。第六個爵位是鄭國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長子,因為父親的原因所以獲封爵位,但是他並沒有自己父親的英勇和軍事才能,所以後來也是因為戰敗而獲罪,爵位傳到他弟弟手上不久也被剝奪。
這就是明初六公爵的最後的結果,可以看到最後能夠將爵位一直傳下去的只有徐達一人,並且也只有徐達做到了一門兩公侯。其後的五位公爵都是傳之二世就已經斷絕,再沒有繼續傳承下去。
-
3 # 溫讀
歷朝歷代在建國之初都會去封一些有功與國家的功臣,在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依靠著白手起家,真正從開局一個碗到最後的君臨天下,簡直就是登上了人生的巔峰。一個好漢三個幫,朱元璋能奪得天下也和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此朱元璋登上帝位以後便對這些人封爵和賞賜。當中有最為著名的要數六位公爵了,他們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鄭國公常茂、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曹國公李文忠以及最後的魏國公徐達。
雖然在明初的時候,這些人被封賞了很多的東西,而且地位和榮譽也是最高的,可這六個人當中唯一能夠安然到明末的家族也就只有徐達的家族。當中的原因就然我一一為大家進行分析。
我們將這六個公爵分為四類結局模式,第一類是因為藍玉案受牽連,第二類是因為朱棣清算,第三類則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住,而最後一類,第四類則是最後功成身退的人。
我們首先來說第一類“藍玉案”牽連的。大家都知道,藍玉一案牽扯了很多的人,這裡不僅僅有藍玉的眾多幹兒子,還有和藍玉較為親近的人,這些人當中有李善長、馮勝、以及鄧愈。其實,朱元璋當時清算藍玉除了其囂張跋扈外,還因為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安心的治理天下(主要是朱標死了),於是他趁機抓住了他們的罪狀,便將這些武官一一治理了。這一治理,牽扯的人較為權貴,當中就有三個公爵,由此開始,這三個公爵就已經沒落了。
在說完了三個公爵的隕落後,我們在說一說第二類的情況:“朱棣清算案”。在朱元璋將自己的皇位傳給朱允炆後,朱棣因為實在氣不過,發動了較為震驚的“清君側”。而在最後,棣哥靖難成功,將當時反對他的人進行了清算,而當中正好就有曹國公李文忠的後人李景隆,當時的李景隆奉命守住南京,可是後來因為實在是抵擋不住燕王軍隊的攻擊,導致了棣哥破城而入,當登基後便將其的爵位削去了。
第二類則是“自己太背了”這裡的公爵只有一人,那就是常遇春的兒子常茂。他是因為自己在一次軍事戰爭中大敗而歸後被治理。
最後一類便是“一直延續”的公爵了,這裡我們要提的便是魏國公徐達了,這位公爵是這六個公爵中命運最好的,也是將自己的爵位和榮耀傳的最遠的一個異姓臣子。主要原因是還是徐達會來事。就拿胡惟庸案來說,當時是宰相的胡相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全朝的文武百官都去附和,為由徐達沒去,最後就是因為此舉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和讚歎,而其做人又尤其低調,在教育子孫方面更是將其視為家訓。正因如此,徐達的爵位才能夠安安全全的傳承下來,這與其平時的為人有著重要的關係。
雖然有人說朱元璋這麼做有卸磨殺驢的味道,可是就這些公爵而言,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徐達那樣安分守己,不貪、不爭,到最後才能夠抱住自己的爵位,造福自己的子孫。
回覆列表
引言
明朝的開國六公爵是明朝異姓能獲取的最高爵位,且爵位可以世襲。但是其中的五個僅僅傳了兩代,只徐達這一系不僅世代沿襲,而且還出現了兩支世襲公爵,開國六公爵都為明朝的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它們後來的傳承迥然相異。
(一)開國五公爵爵位被廢之原因分析一 、政治結構的不穩定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並且與功臣家族聯姻(主要與開國六公爵聯姻),希望透過朱家與功臣家族的聯盟,達到江山永固的目的。比如:徐達的三個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李善長的兒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馮勝的女兒嫁給朱元璋的兒子為周王妃,李文忠本身就是朱元璋的外甥,鄧愈的兒子娶了李善長的外孫。這樣的一種政治體制存在於明建立之初,隨著統治的鞏固,這種體制幾度受到挑戰。
1、功高震主威脅皇權而被廢。
第一次發生於朱元璋統治的中後期。因許多功臣肆意妄為、橫行不法、霸佔農田,而朱元璋系小農出身,天性對農民比較親善,對“恃功而驕”的行為深惡痛絕,開始對功臣產生不滿。
善長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
不滿的心態產生後,朱元璋開始對功臣進行打擊。在洪武九年,李善長被削掉年祿一千八百石;
馮勝在征討遼東勝利後,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的賞賜,原因是有人告發馮勝藏匿了許多良馬,又向投降的遼東人索要珠寶,一度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
這一系列事件加劇了朱元璋和功臣集團的矛盾。而此時也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組資料
朱元璋是1398年去世,太子朱標是1392年去世,建文帝1398繼位時,虛歲22歲,李善長死於1390年,鄧鎮在1390年被殺死的,馮勝是在1395年被殺死。我們發現,李善長、鄧愈的兒子、馮勝的死都是在朱元璋死之前,剪除這些人是因為朱元璋感覺到他的大限快要到了,要為他的兒子、孫子剪除禍患,害怕後來的皇帝鎮不住這些功臣。比如
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逾二年,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開國公爵被廢我們還需要具體分析,第一代開國公爵中本人在世即被廢的有兩個,李善長和馮勝。胡惟庸謀反案件牽扯到李善長,所以李善長整個家族七十多口人都被處死;而馮勝因功勞太大,是朱元璋生命的末期最忌憚的人,因此被殺。在朱元璋生前被廢除公爵世襲爵位的還有鄧愈家族。鄧愈的兒子因為娶了李善長的外孫,也被牽連殺死。
2、皇權爭奪中站錯隊被廢除。
第二次政局動盪發生明成祖朱棣時期。朱元璋死後,孫子建文帝繼位,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造反,這樣造成了新一輪政治秩序的不穩定。圍繞在建文帝身邊的既得利益派與朱棣的造反派之間發生了權力衝突,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建文帝,因此常家就成為外戚。
常氏為興宗外戚,建文時恩禮宜厚
常家得到建文帝特殊照顧;因李文忠與建文帝的親戚關係,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自然也受到青睞,這樣常、李兩家站在了建文帝一邊,如李景隆曾率兵五十萬同朱棣大戰。因而在朱棣造反成功後,這兩個家族自然也就受到了排斥,直至被罷爵,實則是因為在皇權爭奪中站錯了隊。
二、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馮勝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明朝的稅收在洪武朝是2400多萬石,而開國六公爵的俸祿加起來是22500石,不計算其他爵位,僅僅這六個公爵就佔到了國家收入的千分之一,到了明朝中後期,國家財政收入惡化,嘉靖三十年,稅收總共是900萬兩,軍費加賑濟1300萬石,這種情況下,恢復公爵對國家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後來對這些被廢除的公爵並沒有恢復,大部分得到的是一個侯爵或伯爵,既報答了這些家族對明朝建立的一種開創貢獻,又儘量減輕了財政的負擔。
如果說開國公爵在朱元璋、朱棣兩朝因為各種原因被廢,那麼後代皇帝能不能感恩他們的貢獻恢復這些家族的公爵爵位呢?我們看到在嘉靖十一年,被廢除的五公爵家族沒有被恢復公爵,而是給了一個侯爵。我想恢復侯爵是因為感恩這些家族在明朝建立時的貢獻,但為什麼不恢復公爵呢?除了血脈的疏遠外,更多的還是出於經濟上的考量。
(二)徐達家族能夠世襲公爵的原因兩次政治秩序的動亂中徐達家族沒有受到波及且能成為六公中的唯一能夠世襲公爵的原因有兩點:
1、徐達的奠基作用
在朱元璋的時候,徐達非常恭謹,不像其他公爵那樣依仗權勢、功勞肆意妄為。並且因徐達去世比較早,徐達的兒子襲爵,他們並沒有資歷和威望,自然不會對皇帝構成威脅,也就不需要剷除。
在朱棣時期,徐達家族當時分成兩派,一派支援建文帝,一派支援朱棣。支援建文帝這一派的徐達家族自然受到打擊,為什麼最後爵位能得到保留,並且可以一門兩公爵呢?
明朝建立後,徐達一直奉命北征元朝,直到元朝和明朝進入相持階段,徐達一直長期駐紮北平,抵禦北元的騷擾。
明年(洪武六年),達復帥諸將行邊,破敵於答剌海,還軍北平,留三年而歸。十四年,復帥湯和等討乃兒不花。已,復還鎮。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
因此徐達從洪武元年直到洪武十七年病死,一直在北平。而朱棣是在洪武三年獲封燕王,十三年就藩燕王,燕即:北平一帶,這樣朱棣就與徐達有了交集。朱棣是北平的王爺,徐達是北平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且朱元璋把朱棣封到北平,就是為了接徐達的班。抵禦北元的過程中,朱棣經常跟隨徐達出塞打擊北元實力,並且習得了徐達帶兵打仗的本領(此後朱棣成了永樂時期最有軍事才華的將領),因此兩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徐達家族和朱棣家族的特殊關係
朱棣在十七歲時娶了徐達的長女徐氏,我們知道封建時代王爺可以有多個老婆,但是徐氏是正妻。在靖難之役 ,朱棣領兵在外,李景隆率兵攻擊北平,徐氏在城頭激勵將士,最終打敗了李景隆。朱棣當上皇帝后,徐氏被封為皇后。兩人感情非常深厚,徐氏死後,朱棣還為她守齋,並且此後朱棣不再封后。
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中,經常為朱棣輸送情報,最後被建文帝斬殺。朱棣繼位後感激徐增壽,因而封徐增壽的家族為世襲定國公,此後徐增壽的兒子因驕縱被御史彈劾,朱棣也每每寬恕他。原因一是因為徐增壽,二是因為皇后徐氏。
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在靖難之役中站到了建文帝身邊,朱棣當上皇帝后,徐輝祖被削爵幽禁,但是朱棣念及徐達在明朝開國時候的貢獻,故又讓徐輝祖的兒子襲爵。
成祖詔群臣:「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後。」遂命輝祖長子欽嗣
我想這不僅是源於徐達對明朝的貢獻,更是源於朱棣與徐達之間親密的關係、朱棣和徐氏之間的情誼,不然為何其他幾個公爵沒有復爵。
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鄧愈能被封為公爵是因為對朱元璋一朝的貢獻。 而公爵能否世襲的關鍵在是朱棣一朝,明朝開國六公爵僅徐達家族能夠世襲公爵,原因在於徐達家族是朱棣朝的外戚。而我們知道繼朱元璋之後,明朝天下已經轉到了朱棣這一系,之後的皇帝也都是朱棣和徐氏的後代,因此徐達家族的世襲公爵得到了沿襲,並且一門兩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