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晏聽

    一說及齊襄公這個人,往往最先被提起的都是他與妹妹文姜私通、殺害妹夫魯桓公的事情。

    在《左傳》上,齊襄公,連弒魯、鄭二君,不守信義,欺騙臣工,基本上每一次出場,都是負面形象。

    《左傳·莊公八年》:初,襄公立,無常。

    “無常”這兩個字,可以很好地概括齊襄公的性格特徵和處事方式,也基本上是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

    但在死後,齊襄公得到的諡號卻是美諡“襄”。

    何謂“襄”?

    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要注意到,諡號和歷史評價是不同的,歷史評價你可以站在別國、站在後世的角度去看待。

    但諡號的視角是本國,擬定的時間是在新亡後不久。

    所以“襄”這個字,代表的是齊襄公薨逝之後,齊國內部對他的評定。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歷史記載中齊襄公所做的那些荒淫無道的事情,會發現絕大多數事件指向的後果,都是對齊國的發展有助益的。

    一、弒魯桓公

    魯桓公帶著夫人文姜去齊國訪問,齊襄公和妹妹文姜舊情復燃,被魯桓公發現,斥責了文姜。

    文姜就跑去向哥哥齊襄公哭訴,齊襄公一怒之下,設計殺害魯桓公。

    如果僅看事件本身,殺魯桓公是一個突發的偶然事件。

    但是,把偶然的事件放到歷史背景中,又可以品出別的意味來。

    在齊魯的這次外交事故中,有一個因素自始至終沒有被提及,可它對事件的影響又是不容忽視的——紀國。

    齊國與紀國,有九世血仇。

    周夷王三年,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

    此乃國恥,大約齊國的幾代君主在少年時期,都接受過這種復仇教育。只不過到了齊襄公這一代時,才終於有實力去實施復仇計劃。

    此外,從現實利益的角度來看,齊國要擴張,只能先向東南方向的紀國下手,因為其他方向,不是海,就是魯、晉、燕、衛等大國。全是硬骨頭,啃不動。

    所以無論是從復仇,還是從現實利益的角度來考慮,滅紀,是齊國幾代人拼盡全力、反覆較量,誓要達成的一專案標。

    可就在國力強盛到可以開始實施計劃的時候,一個攔路虎出現了,就是魯桓公。

    諸君且看:

    在魯隱公時期,魯國與紀國就維持著良好的姻親關係:

    隱公二年,九月,紀裂繻來逆(迎親)女,卿為君逆也。

    到魯桓公即位時,齊對紀日益緊逼,紀侯曾經向魯國求援——讓魯國出面求周王室來調解齊紀的矛盾。

    魯桓公拒絕了。

    桓公六年,夏,(桓公和紀侯)會於成,紀來諮謀齊難(齊滅紀)也。冬,紀侯來朝,請王命(請桓公轉求周天子的命令)以求成於齊。公告不能。

    從他後面的作為來看,魯桓公不是不願意幫紀國,而是知道周王室已無平難的能力。

    雖然沒有直接請周王室出面調解爭端,但魯桓公促成了周王室與紀國的聯姻,使紀國在名義上有了一個天大的靠山。

    桓公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凡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

    到十七年,魯桓公把齊侯、紀侯叫到一起會盟,讓他們倆別打了。

    桓公十七年春,(魯桓公、齊襄公、紀侯)盟於黃,平(調和)齊、紀,且謀衛(商議對付衛國)故也。 

    這裡魯國的態度就很明顯了——直接以外交手段+軍事威懾,阻礙齊國吞併紀國。

    這次會盟,肯定是觸怒了齊襄公。

    於是就在這一年的夏天,齊國入侵了魯國的邊疆,兩國爆發了一次小規模的戰爭。

    桓公十七年,夏,及齊師戰於奚,疆事也。於是齊人侵魯疆,疆吏來告,公曰:「疆場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姑盡所備焉。事至而戰,又何謁焉?」

    一年後,也就是桓公十八年,魯桓公死在了齊國。

    桓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

    根據這樣一條時間線,我們可以看到,齊魯的矛盾,已經醞釀了十餘年,到魯桓公十七年(也就是他死的前一年),矛盾突然激化,那時齊襄公應該已經對魯桓公忍無可忍,才會採取軍事行為。

    俗話說“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魯桓公顯然是齊國擴張之路上必須拔除的一根硬釘子,如何制服或說服魯國,應該是齊襄公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而妹妹文姜受辱罵,不過是一根導火索而已。齊襄公或許確實只是一時衝動——但在這個一時衝動背後,卻是多年的忍無可忍和蓄謀已久。

    在魯桓公死後,幼弱的新君魯莊公即位,莊公雖也有保紀的想法,但已無力實施。

    莊公四年,齊順利完成滅紀大業。

    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紀季。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

    二、弒鄭子亹

    根據史書記載,齊襄公年輕時與鄭國的公子子亹產生過矛盾。後來子亹即位後,齊襄公把他騙到首止會盟,因為子亹還記著舊仇,對齊襄公不太恭敬,齊襄公一怒之下把子亹也殺了。

    秋,齊侯師於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於陳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和殺魯桓公一樣,這次殺子亹,背後也是有更深層次的目的的。

    齊襄公需要一個對齊國有利的國際環境,所以他想把各國的國君都換成自己放心的人,在他掌國期間,干涉了三國國君的更替——魯、鄭、衛。其中,魯君和衛君的人選,最終成功換上了他自己的外甥。

    我們回到鄭子亹的事件上來。

    此時的鄭國正處於動亂之中,小霸一時的鄭莊公去世前,因為沒有安排好繼承人的問題,導致四個兒子爭奪君位,子亹就是其一。

    只要子亹在位,齊襄公就很難把鄭國發展成盟友,因為私人矛盾的緣故,他害怕鄭國會在背後偷偷放冷箭。

    所以乾脆故技重施,把子亹殺掉,換一個自己放心的、或者不那麼的厭惡的人上位。

    請注意,這件事發生的時間也是桓公十八年。

    魯桓公死在夏四月,鄭子亹死在秋七月。

    一年之內連弒二君,在當時的國際上肯定產生了不小的轟動。

    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人對齊襄公的評價是“無常”。

    這個“無常”,不僅僅是喜怒無常的意思,而是——不守規矩,不按常理出牌。

    試著想象一下,在外交活動中,一言不合,就把對方的國君直接殺掉,這是什麼行為?

    這種行為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不僅是各國諸侯驚惶,齊國內部也是會恐慌的。

    當大家都在遵循周禮的處事原則時,忽然出現一個人,全程打亂拳,你完全猜不到他下一步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這種人,就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三、公孫無知弒君

    齊襄公的父親齊僖公非常寵信侄子公孫無知,衣服禮儀等種種待遇都和太子一樣。齊襄公即位後,降低公孫無知的待遇。後來,公孫無知聯合被齊襄公放鴿子的管至父、連稱一起弒君。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夫人。」

    冬十二月,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門中。石之紛如死於階下。遂入,殺孟陽於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戶下,遂弒之,而立無知。

    如果我們站到公孫無知的立場上,猜測他的心理行為,他在目睹鄭魯二君被弒之後,心裡的不安全感肯定有所增長:

    國君把看不慣的人一個個都幹掉了,接下來,是不是要輪到我了?

    魯、鄭兩個好歹都是堂堂國君,你都下得去手,而我公孫無知只是一個臣子,你豈不是想殺便殺?

    不安日增,公孫無知又不是什麼純良本分之人,最後產生弒君行為,也不足為怪。

    四、功績

    文章寫到這裡,我們差不多可以總結一下,從國內的視角來看,齊襄公的功績有哪些:

    一、滅紀。(闢地有德曰襄)

    二、干涉魯、鄭、衛國君人選,為齊國謀求良好的外交環境。(因事有功曰襄)

    齊襄公的私德是不容洗地的差,但僅就齊國那幾十年的發展而言,他又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君主。

    前一任齊僖公和後一任齊桓公,走的都是以德服人的路線。

    而夾在這兩位“守禮”的君主之間,齊襄公一生,幹了大量的髒活,他雖為齊國謀得了實際的利益,也使齊國在天下諸侯間喪失了信譽。

    他強國思維是“以武服人”的戰國思維,但顯然,在春秋時期,這種思維並不適用。

    因為這一時期,尚無任何一國,有滅其他大國的實力。

    我們可以看到,春秋的戰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多國聯兵作戰。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外交關係對於國力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後期上位的齊桓公,在一開始,也是走的齊襄公的老路,試圖武力爭霸。但幸而他遇到的是輔臣是管仲,管仲看清了時勢,對內強兵固國,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繼絕”,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方使齊國一躍而霸。

  • 2 # 平沙趣說歷史

    齊襄公,姜姓,呂氏,名諸兒,齊僖公長子,齊僖公在位時,將他立為太子。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齊僖公去世,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齊僖公乃是春秋三小霸之一,他留給兒子的,是一個蒸蒸日上、富有強盛的國家,只要兒子不是太敗家,齊國就不會衰落,而齊襄公自然不是敗家子。

    齊襄公元年(前697年),齊襄公剛剛辦完老爹的喪事,很快就瞄上了許國。齊襄公和魯桓公在艾地會見,謀劃安定許國。這是齊襄公第一次以國君身份處理國際事物,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強國君主必備的野心與理想。

    齊襄公二年(前696年),衛國的左右公子因不滿衛惠公害兄繼位,趁衛惠公離國之際發動政變,擁立公子黔牟為國君,史稱衛君黔牟。衛惠公無奈逃亡到齊國,因為齊襄公是他的親舅舅。

    齊襄公二年(前696年),齊襄公和魯桓公、紀國國君在黃地結盟,齊、紀兩國結成和議,商量著要一起對付衛國,以幫助衛惠公復位。

    可以說,僅就齊襄公在位初期的政績來看,他絕對當的起明君之稱,可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其實也是有道理的。齊桓公曾跟管仲提及自己好色,政事你自己看著辦,我只要女人,而作為齊桓公老哥的齊襄公,好色程度更在齊桓公之上,畢竟,齊桓公不亂倫。

    齊襄公(當太子時)跟異母妹文姜私通是他的一大汙點,但是參照歷史可以知道,僅僅亂倫是不會被稱作昏君的,齊襄公得此名號,跟他做的其他事有關。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齊僖公很快就知道了兒子和女兒的事,他勃然大怒,將文姜嫁給了魯桓公,以此斷了兩人的孽緣。

    齊襄公四年(前694年)正月,不知情的魯桓公傻傻地帶著老婆文姜回孃家齊國。文姜自從出嫁,就再沒有和齊襄公見面,此次久別重逢,更是乾柴烈火,兩人又混在一起。

    魯桓公很快得知此事,他看著自己的綠帽,怒不可遏,怒罵了文姜一頓,文姜轉頭就向齊襄公哭訴。齊襄公於是設宴招待魯桓公,並故意將其灌醉,然後派公子彭生幫助魯桓公登車,趁機將魯桓公勒死。事後,齊襄公又殺死公子彭生給魯國一個交代。

    同年七月,齊襄公在首止召開諸侯盟會,鄭國國君鄭子亹參加盟會。鄭子亹曾跟齊襄公結怨,此次會面也沒就此事道歉,齊襄公就將鄭子亹殺了。

    齊襄公五年(前693年),齊襄公遷移紀、郱、鄑、郚四國,四國實力弱小,只能乖乖聽話。

    齊襄公七年(前691年),齊襄公攻打衛國。次年派兵攻打紀國,紀侯離國出奔。

    齊襄公十年(前688年),齊襄公率領諸侯奉周莊王命令護送衛惠公回國,誅殺左、右公子,衛惠公復位。

    在齊襄公在諸侯間呼風喚雨的時候,國內其實已經暗流洶湧。

    當初,齊襄公派遣大臣連稱、管至父到葵丘駐守,按慣例約定瓜熟時節前往,到明年瓜熟時節派人去替換。但等連稱和管至父在葵丘駐守一年後,齊襄公卻不派人替換。連稱、管至父請求換防,齊襄公拒絕。古人思鄉之情極重,再加上駐地生活艱苦,所以二人極為不滿,開始策劃叛亂。

    兩人知道光靠自己手上這點人馬造不了反,得朝中有人。正好,齊僖公的寵臣公孫無知不受齊襄公寵信,地位下降,連稱、管至父便與其聯合。

    另外,連稱有個堂妹在齊襄公的後宮,但齊襄公忙著跟文姜幽會,哪有空理她,所以她也心生不滿,連稱便讓她偵察齊襄公的情況。公孫無知也許諾事成以後封她為她夫人。

    地方軍隊、朝臣兼宗室、後宮已經完成謀劃,齊襄公卻對此一無所知。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十二月,齊襄公外出遊玩,在貝丘打獵,公孫無知發動政變,殺齊襄公自立。

    次年,大臣雍廩襲殺公孫無知。兩個在國外的公子馬上往回趕,公子小白先到,即位,是為齊桓公。

    齊襄公在位是做出了成績的,但他一死,齊國陷入內亂,國力衰退,他自己也博得一個昏君之名,就像吳王夫差,將國勢推向頂峰,但也成了亡國之君,如何不昏?

  • 3 # 尚宮女史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對外擴張,滅掉紀國,攻打魯國,衛國,削弱鄭國,使齊國更加強大,為齊桓公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他又有昏庸的一面,剛愎自用,政令無常,數欺大臣,動輒殺人,群弟出逃,和妹妹文姜私通而殺魯桓公。

    他的精明強幹讓齊國國力強盛,他的昏庸又讓齊國發生內亂,而他亦被殺死。

    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做的大事:

    1.滅紀國

    紀國位於齊國以東,是齊國稱霸的第一個擋路石,必須除掉,況且齊紀本有世仇。齊僖公在世的時候,就是魯、紀、鄭三國聯軍打敗齊、宋、衛等國聯軍,使齊僖公無緣霸主,到了齊襄公繼位,首要任務就是滅紀國。

    公元前695年,魯桓公、齊襄公與紀侯開了一個盟會,魯桓公試圖讓齊紀和好,但失敗了,冬天,齊襄公就攻打了魯國邊境,第二年,齊襄公殺死了魯君和鄭君,第三年,齊國佔領了紀國的郱、鄑、郚三邑。紀國迅速分裂。到了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國滅亡。從此齊國稱霸沒有了後顧之憂。

    2.攻打衛國,扶立衛惠公

    衛惠公是衛宣公與宣姜的兒子,而宣姜是齊襄公的妹妹,也就是說齊襄公是衛惠公的舅舅。

    當初,衛宣公給兒子公子伋和宣姜定下婚事,後聽說宣姜很美,就自己娶了,生下公子壽和公子朔,公子伋和公子壽素有賢名,而公子朔陰狠想當太子,於是攛掇宣姜說公子伋的壞話。衛宣公就派人殺公子伋,結果公子壽也被殺死,於是衛宣公死後,公子朔繼位,是為衛惠公,左、右公子為給公子伋和公子壽報仇,趕走了衛惠公,衛惠公跑到齊國讓齊襄公幫他奪回王位。

    公元前589年,齊襄公聯合齊、宋、陳、蔡四國攻打衛國,準備護送衛惠公回國,第二年,周莊王下令攻打衛國,齊襄公率軍誅殺了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回國復位。

    3.殺魯桓公

    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妹妹文姜有了私情,後來文姜嫁到魯國,做了魯桓公的夫人,兩個人從此斷了聯絡。

    後來齊僖公去世,齊襄公繼位,十五年匆匆而過,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和齊襄公有約,文姜要求一起去齊國,有大臣阻止,但魯桓公沒有當回事,還是帶著文姜去了齊國。

    到了齊國,齊襄公和文姜一見面,舊日情意瞬間火花四射。雖然彼此身份都有了變化,但阻止不了兩顆想要在一起的心,於是兩人又雙宿雙飛了。

    魯桓公知道後火冒三丈,去質問文姜,文姜仗著在齊國的地盤上,根本不給魯桓公任何面子,並把他的指責通通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早就看魯桓公不順眼了,於公於私都留他不得,齊襄公也不管後果如何,就定下一計要取魯桓公的性命。

    四月的一天,齊襄公宴請魯桓公,宴會上將他灌醉,讓公子彭生去送他,並給了彭生暗殺魯桓公的任務,彭生將魯桓公弄到車上,動作麻溜的弄死了魯桓公。魯華人傻眼了,打是打不過,只能要求交出彭生,齊襄公想也沒想就把彭生殺了,來給魯國做為交代。

    4.殺鄭子亹

    公元前695年,高渠彌殺死鄭昭公,和蔡仲一起迎立鄭昭公的兒子公子亹繼位,是為鄭子亹。

    第二年,齊襄公在衛國的首止召開諸侯盟會,鄭子亹不顧祭仲的勸告,一意孤行要去參加盟會,蔡仲找了個藉口沒有同去,高渠彌隨著鄭子亹去了首止。

    在首止,齊襄公讓帶甲武士殺死了鄭子亹,高渠彌逃回鄭國。同祭仲迎立鄭子亹之弟公子嬰繼位,是為鄭子嬰。

    5.被殺

    公元前687年,齊襄公派連稱和管至父在葵丘駐守,約定一年之期,瓜熟蒂落的時節就派人去替換,結果時節早已過了,齊襄公始終沒有派人去替換,甚至連稱和管至父發來請求,齊襄公也置之不理。這惹怒了兩人。

    兩人開始策劃叛亂。先找到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是齊僖公同母弟的兒子,很得齊僖公的喜歡,公孫無知各方面的待遇都和齊襄公一樣。齊襄公很不滿,即位後,立即降低了公孫無知的待遇,公孫無知暗恨在心。

    連稱、管至父便說服公孫無知發動叛亂。連稱有個堂妹在齊襄公宮中,但不受寵,公孫無知答應她,殺死齊襄公後,讓她做自己的夫人,條件是讓她監視齊襄公的一舉一動。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姑棼遊玩打獵,受到野豬驚嚇,從車上摔下來傷了腳,鞋子也丟了,狼狽不堪的回了宮。訊息很快傳到公孫無知那裡,公孫無知和連稱他們便帶人襲擊齊襄公的住所。

    事情緊急,齊襄公沒有任何準備,就被殺死了,公孫無知自立為國君。第二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齊國無主,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紛紛踏上了回國路,公子小白搶先一步,做了齊國的國君,是為齊桓公,開始了齊國的爭霸之路。

    齊襄公的一生,有功有過,但絕不能武斷的認為他就是一個昏君。

  • 4 # 漢周讀書

    1、違約

    公元前687年(齊襄公11年)。

    齊襄公和大臣們商議,

    葵丘這地方很重要,

    要派軍隊去駐守。

    可這地方很艱苦,

    大家都不想去。

    最後齊襄公指定連稱和管至父倆個大臣:“就你們倆了!工作上的事,不要推來推去!”

    倆人沒辦法,

    國君您派我們去,

    這個忠於職守,

    我們一定去,

    可要約定個期限吧?

    總不能讓我們倆一輩子呆在這山溝溝裡,

    回不了北上廣吧?

    正好瓜送上來,

    齊襄公邊啃瓜邊就說了:“明年瓜熟的時侯,輪到你們回來。”

    ——及瓜而代。

    這個條件可以,管、連二人答應了。

    襄公12年,瓜熟了。

    葵丘這地方讓管、連兩人呆得都發黴,

    巴到瓜熟,

    齊襄公那邊卻毫無動靜。

    是不是把我們忘記了?

    急急派人向襄公講理,

    不料襄公來個翻臉不認人:“誰說瓜熟讓你們回來了?”

    連稱 管至父大怒:“這個言而無信的昏君!”

    齊襄公有個堂兄弟公子無知,

    他們的爺爺很喜歡他。

    齊襄公很討厭他,自己上位,

    先修理了無知一通,

    把他的待遇降了好幾級。

    公子無知恨透了襄公。

    連稱有個堂妹是襄公的女人之一,

    幾年見不到襄公一面,

    幽怨生恨。

    大家聯合起來,

    連小妹當間諜,

    公子無知當未來的國君。

    再許諾小妹未來的國君夫人位置!

    找機會幹掉襄公。

    這年冬天,

    齊襄公打獵受傷,

    得到訊息的這幫人發動政變,

    打進宮內,殺了齊襄公。

    公子無知上位,自立為國君。

    其中還有個插曲,

    襄公手下管鞋的老費沒找到鞋子,

    讓襄公打了三百鞭。

    連稱那些人殺進宮時,正碰上老費。

    費鞋子拉起袍子給他們看背上的血痕:“你們看看!我帶你們去殺了這個昏君!”

    不料到裡面卻把襄公藏起來,

    帶了一撥人反打連稱他們,

    人少被滅了。

    連稱他們差點找不著了,

    殺了襄公的男寵孟陽,

    在門後發現一隻沒穿鞋的腳,

    拉出來果然是襄公,一刀殺了。

    ——費鞋子怎麼想的真是不明白,但是真忠誠啊。

    2、霸道

    齊國在春秋時是個超級大國。

    是《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封國,

    周天子賦予齊國討伐不臣的權力。

    牛氣沖天。

    齊襄公叫呂諸兒,

    齊國第十四位君主。

    在位期間在國際上十分霸道,

    齊襄公四年,

    連殺了兩個國君,

    心狠手辣,聞名天下。

    魯桓公是齊襄公的妹夫,

    齊大魯小,

    魯國小心翼翼地侍候著齊國。

    齊襄公四年,

    魯桓公帶著夫人文姜對齊國進行友好訪問。

    他不知道的是,

    他的夫人文姜和親哥哥呂諸兒居然有一腿,

    當年在齊國就私通亂倫。

    這下帶著這個禍水到齊國,

    齊襄公和妹妹舊情復燃,

    又搞到一塊了。

    魯桓公被這綠帽子壓得怒火中燒,

    痛罵文姜。

    襄公呂諸兒擺下酒宴,灌酒!

    魯桓公大醉,

    齊國的力士公子彭生上前,

    抱著魯桓公上車,

    手上偷偷加力,

    把桓公扭死了。

    魯華人來討公道:我們國君好好地來,怎麼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齊國呢?齊襄公又把彭生殺了,以掩眾口。

    同年,

    齊國在衛國召開國際大會,

    鄭國國君公子亹和大將高渠彌參會。

    前不久高渠彌殺了鄭國國君鄭昭公,

    迎立了公子亹。

    名不正言不順,

    心裡打鼓,可害怕齊國的力量,

    同時鄭國還有個流亡國君在國外,

    是個威脅。

    還是去了。

    果然齊襄公拉下臉,

    殺了公子亹,

    車裂了高渠彌。

    文姜

    3、亂倫

    《詩經》中不少寫到齊襄公諸兒與妹妹文姜的亂倫情事,

    諷刺這些身居高位的貴族的荒淫無恥生活。

    文姜和姐姐宣姜的美貌,

    天下聞名,

    詩經中傳唱的,

    即有他們姐妹的淫行,

    也有她們的美豔。

    文姜未嫁時,

    豔名傳遍國際諸侯各國。

    許多國家的公子哥兒都到齊國來求親。

    先前文姜相中的是鄭國公子姬忽,

    誰也料不著小姬拒絕了!

    小姬的理由是“齊大非偶”。

    齊國太過強大,

    咱們高攀不起。

    這個姬忽是個聰明人啊,

    千百年來,

    這可是給向豪門攀親的人們的當頭棒喝。

    諸兒和文姜親兄妹變成情哥哥情妹妹,

    居然毫不知恥。

    殺死了老公魯桓公,

    齊姜回不了魯國。

    拖拖拉拉地走到兩國交界處,

    汶河邊的禚城停了下來,不回去了。

    派人給兒子——繼位為魯莊公帶信:“這兒風景好,空氣新鮮,我就住下了。”

    齊襄公大模大樣地來和妹妹幽會。

    車馬鮮豔,飛馳在大馬路上,天下人都知道了他們的醜事。

    詩經之《國風 齊風 載驅》就是一首諷刺詩。

    大約意思:汶河流水卷波濤,路上行人如觀潮。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往來自逍遙。

    齊襄公惡名傳播天下,

    他自己倒坦蕩蕩。

    姐姐宣姜嫁在衛國,

    外甥姬朔用不名譽手段殺了兩個兄長,

    當了國君,為衛惠公。

    華人不服,把他趕跑,到齊國依附舅舅。

    齊襄公九年(前689年),

    齊襄公糾集了多國部隊,

    開進衛國,

    把衛國的大臣左右公子殺了,

    趕走衛君,

    讓衛惠公復位。

    不知什麼原因,

    齊襄公出了個餿主意,

    把宣姜嫁給衛惠公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公子頑!

    這亂七八糟的都是什麼事。

    宣姜又為公子頑生了五個子女。

    文姜、

    宣姜兩姐妹成為春秋是最有名的蕩婦。

    4、作死

    現代人經常說不作不死。

    這個齊襄公是折騰的夠嗆。

    但奇葩的是有些事他還得到別人的讚揚!

    如殺了鄭國君臣,

    在所謂的君臣大義上,

    很多道學家表揚他殺亂臣賊子,乾的好。

    齊國邊上有個小國紀國,

    被齊襄公欺負,最後滅國了。

    又有人往上追溯了九代,

    說那時紀國的祖先害了齊國的祖先,

    所以齊襄公滅紀國,

    是為祖先報仇。

    講了一大堆理由,總結一句話:齊襄公報了九世之仇,《春秋》義之。

    司馬遷寫《史記》,評價齊襄公: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

    講得公道,這樣一個人,

    壞事做了不少,

    最終還是不守信用,

    欺騙大臣被殺,罪有應得。

    他打獵受傷也是因為虧心事——殺了為他賣命的公子彭生。

    圍獵見到一隻大野豬,不知道為什麼,隨從都說:“這是公子彭生啊!”

    齊襄公這樣的人心中,只有別人對不起他,沒有他對不起別人。

    當即大怒,罵道:“彭生還敢來見我嗎!”

    張弓搭箭給那野豬一箭。

    大野豬像個人一樣前肢抬起,站了起來,把襄公嚇了一大跳,摔下車把腳摔傷。

    這才住宮裡,給管至父、連稱他們殺死他的機會。

    不過公子無知他們也沒得到人民擁戴,

    被齊華人殺的殺趕的趕。

    齊國無君,

    齊襄公的另一個兄弟公子小白,

    搶先回到齊國成為君主,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然後大家就一起把荒誕的齊襄公給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嬰兒換尿不溼就會哭,有什麼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