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建股俠
-
2 # 雨田聊創業
一、 明確政府職責,改善對外貿易環境
(一)明確政府職責
許多國家政府為了獲取外匯收入以擴大進口和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日益重視政府在促進出口中的作用與職責。
(二)改善對外貿易環境
當前世界各國努力改善本國對外貿易環境,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極參加國際性的經濟、金融和貿易組織。它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復興與開發銀行、世界貿易組織。
2、成立和參加地區性的經濟貿易組織(集團),相互給予貿易優惠待遇。
3、簽訂貿易協定,保證貿易的穩定發展。如歐盟、歐洲自由貿易區、東盟、拉美一體化協會簽訂的許多貿易協定。其中有些是優惠性的,有的是非優惠性的;有些具有廣泛的內容,有些只限於某些產品。歐盟還與非加太的發展中國家簽訂《洛美協定》;它們都促進了雙方國家的貿易發展。
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按照第二屆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透過《普遍優惠制決議》,發展雙邊之間的貿易關係。
5、參加各種商品協定與生產國組織、維護和發展貿易利益。
二、建立和加強促進出口的組織
(一)重視本國駐外經濟商務代表的工作。駐外經濟商務代表的主要目標:盡最大努力,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增加國家的出口淨收入。
(二)設立有權威的綜合協調機構。
(三)成立專門的為促進出口服務的機構。透過這些機構,為出口商提供各種服務,促進他們的出口。
三、扶植和獎勵出口企業
(一)扶植出口企業和貿易公司。為了擴大出口,需要擁有一大批確有競爭能力的出口企業,為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十分重視扶植有競爭能力的出口企業。
(二)實行表彰出口有功企業的制度。
四、利用金融措施促進出口
金融貨幣措施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促進出口的重要措施,其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一)設立專門的金融機構。設立進出口銀行等專門的金融機構,向出口企業提供優惠的出口信貸,以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就是國家為了擴大出口,對於本國出口商或商業銀行向外國進口廠商或銀行提供的信貸,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出面擔保。當外國債務人拒絕付款時,這個國家機構即按照承保的數額給予補償。
五、藉助傾銷促進出口
(一)商品傾銷。商品傾銷就是商品出口國以低於該商品國內市場出售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出售商品,其目的是開啟市場,戰勝競爭對手,擴大銷售或壟斷市場。
(二)外匯傾銷。外匯傾銷是利用本國貨幣對外貶值擴大出口的措施。當一國貨幣貶值後,出口商品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降低,提高了該商品的競爭能力,從而擴大了出口。同時,貨幣貶值的國家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削弱了進口商品的競爭力。
外匯傾銷不能無限制和無條件的進行,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才起到擴大出口的作用。
1、貨幣的貶值程度大於國內物價上漲的程度。
2、其他國家不同時實行同等程度的貨物貶值和採取其他報復性措施。
-
3 # 墨染浮生醉
比如說進口石油,然後我們在用進口的石油加工完成的東西出口去其他國家,這樣就是進口促進出口,如果沒有石油進來,我們就沒辦法加工成其他冬東西,那麼我們也沒有出口!!!!
-
4 # 牛牛說金融
自從亞洲第三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代表就是最初的來料加工行業。從中國的進出口資料來看,1978到2017年,按人民幣計價,中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高到27.8萬億元,增長782倍,年均增速達18.6%。其中,出口總額從168億元提高到15.3萬億元,增長914倍,年均增速為19.1%;進口總額從187億元提高到12.5萬億元,增長664倍,年均增速為18.1%。從結構來看,貨物貿易佔世界比重大幅提升。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貨物進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僅為0.8%,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列第29位。2017年,中國進出口佔全球份額為11.5%,貨物貿易份額居全球第一,其中出口佔比為12.8%,進口占比為10.2%。
1、進出口順差帶來了什麼
改革開放後,全華人民辛苦帶來了巨大的外匯儲備。三駕馬車中,出口佔據一席,但是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他不僅僅是一席那麼簡單。投資、出口、消費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是出口,把他描述成經濟的引擎並不過分。所有的增量資金都來自於外貿盈餘,熟悉貨幣理論的都很清楚,基礎貨幣一欄有外匯佔款,而這些全部來自於貿易順差。說的直白一點,每當貿易順差帶來一美元收入,央行就會在市場按照匯率投放等額人民幣。這些增量貨幣為投資和消費提供了源動力,所以中國貿易順差這些年,廣義貨幣M2增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說,巨大的貿易盈餘帶來了增量資金,刺激了基建和消費。另外也帶來了資產價格不斷高企的局面,從98年開始因為增量資金的投放,資產價格的漲幅可以說是恐怖。如果房價是船,那麼貨幣供給就是水了。
關於貨幣相關知識的邏輯派生,可以看前面的其他文章,再此不在簡單重複。
2、進出口資料的結構變化
中國最初的出口商品主要由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等貿易方式構成,加工貿易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80年代的6%增長到90年代的53.4%。此後,隨著貨物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進,加工貿易佔比開始緩慢下降。加工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出口商品不斷最佳化,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2017年,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佔出口比重分別為94.8%和5.2%。1985年至2017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從16.8億美元增加到1.3萬億美元,中國已經連續9年保持機電產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地位。同期,高附加值產品佔中國出口比重從2%左右大大提高到了28.8%。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粗放式的來料加工行業隨著各種成本增加必然要逐步出逃,比如運動品牌的代工率先轉移到了東南亞的越南等國。先前的代工企業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品牌,比如晉江系的多個品牌皆出於此。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產業升級帶動的出口,以機電產品為例其佔出口份額達到了60%,該領域中國出口僅次於德國。相對於紡織類產品,機電技術含量較高,但是在世界上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綜合成本拉動。中國的機電類生產類似於代工,一些元器件和核心部分依賴進口完成,自主研發有待加強。
透過進出口資料對比我們能發現,進口資料和出口相關程度非常之高,幾乎這個季度的進口左右了下個季度的出口。
這是因為,機電行業的出口佔據國內出口的6成,帶來出口額達到1.5萬億美元。其中的核心部件需要進口,在國內有2-3個月的加工期後出口到其他經濟體。如果這兩個圖是季度呈現,其效果更直觀。
3、電子類產品的出口在崛起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手機制造國,幾乎世界上大部分智慧手機都來自於此。以蘋果為例,他在美國完成研發後加工環節都在富士康完成。富士康做的就是低端的代工,他對出口貢獻了6500億元。
這個資料佔據2018年手機行業出口的6成,有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他在的產品主要的市場是國外,他就是華人非常不熟悉的手機品牌名字叫傳音。這家企業解決了黑人照相模糊問題,靠著這個創先迅速佔領了非洲市場。相對於富士康的代工,華為和傳音電子企業的崛起更令人欣慰。
傳音品牌目前主要做的是非洲市場的功能機,目前出口量在國內手機品牌排名第一,2017年資料其出貨量已經達到了1.7億部。這個品牌在非洲已經是街機級別的存在,我們熟知的知名品牌都無法撼動其市場地位。
4、進出口資料看經濟預期
中國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巨大的工業規模就必然需求大量的進口。比如我們是石油、鐵礦石類的資源第一進口大國,同時我們也是貿易順差第一大國。所有的生產需要大量的基礎能源供應,如何判斷經濟走勢進口資料就是一大指標。
目前國內經濟學家大部分都是透過過去資料來預測經濟走勢,比如用電量的情況,乘用車銷售等等。這些過去發生的資料只能說明過去如何如何,卻不能精準的預測後期如何。即便有人膽大包天的加以預測,也是南轅北轍不得其法。
中國是世界工廠,對未來經濟比較嚴謹的看法應該是看進口資料。這是因為,進口的是原材料,出口的是產品。如果進口大面積下滑,那麼下一個季度的出口就不會有多大的驚喜。中國的經濟體系都是圍繞出口這局大棋來下,那麼核心的觀點應該要著眼與此。
無論是新興的電子類產業,還是傳統的機電業,其出口的預期都源自歷史上的進口多寡。這是一條脈絡,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朝這個方向去看看。具體操作方法就不一一列舉,這個結論絕對比那些大嘴經濟學家看到的要靠譜。
經濟的三駕馬車在中國的邏輯是出口是發動機,投資和消費是兩翼。出口帶來了外匯盈餘,外匯佔款為投資和消費提供了支援。這就是三家馬車的內部辯證統一,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表明的。如果你可以舉一反三,得到的遠比我想表達的東西要多一些。
-
5 # 農信老元
大學學的國際貿易,不過後來沒從事過相關的工作,但是這方面的理論還記得一些,比如之前很流行的比較優勢理論:就是各個國家都應該從事自己相對擅長的行業,然後生產出商品與其他國家交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很多年,中國都在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做襯衫,然後去換美國的飛機。而美國把更多的把資源放在金融領域,結果就是現在的情況。我們的製造業起來了,美國開始後悔了。然後特朗普上臺了。
所以,目前來看,進出口更多的是由國家政策決定的,企業能做的只是控制好自己的產品質量,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最後能不能成功還是看政策,比如我們的華為公司。
回覆列表
中國企業的出口國內增加值率,並構建進口產品轉換強度和進口產品種類範圍來反映企業進口產品轉換,實證研究了進口產品轉換對於出口國內增加值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進口產品轉換強度對出口國內增加值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進口產品範圍擴大對出口國內增加值提升具有抑制效應;對不同貿易型別、不同所有制、不同要素密集度企業而言,實證結果比較穩健。進一步的影響機制檢驗表明,企業進口產品轉換透過生產率、要素密集度、貿易條件和貿易結構等路徑顯著影響了出口國內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