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把書讀薄

    多接觸書,從能夠讀進去的讀起,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常逛書店

    常逛書店或圖書館,那裡書多,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並且,大家都在讀書的氛圍也能夠促進讀書。

    如果條件允許,不妨多買書,書多了,更易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張之洞說:“買書勿吝……即使買而不讀,果於此道篤好,子孫亦必有能讀之者。”

    斯蒂芬·克拉生所著的《閱讀的力量》一書指出,研究結果支援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當書很容易取得,當環境中充滿讀物時,閱讀就很容易發生。家中是否是個充滿讀物的環境,與孩子的閱讀量相關:讀得越多的孩子,家裡通常有越多的書籍。研究者請一些準教師回想自己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習慣。說自己年輕時不太喜歡閱讀的12位準教師都生長於缺乏書籍的環境;10位說自己小時候便熱愛閱讀的準教師都生長在充滿書籍的環境中。

    尋個夥伴同讀書

    《紅樓夢》裡,甄寶玉說:“必得兩個女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裡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裡糊塗。”林黛玉幼時在林家還有兩個伴讀的丫鬟呢。

    老舍說:“各處都成立幾個人的讀書小組,約定時間舉行座談,交換意見,必有好處。我們必須多讀書,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覽群書。假若有讀書小組呢,就可以各將所得,告訴別人;或同讀一書,各抒己見;或一人讀《紅樓夢》,另一人讀《曹雪芹傳》,另一人讀《紅樓夢研究》,而後座談,獻寶取經。我想這該是個不錯的方法,何妨試試呢。”(《談讀書》)

    老舍的設想,現在應該實現了。我看現在很多地方都有讀書會,一群小夥伴定期搞讀書講座,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誰擅長什麼就講什麼,取長補短。雖說參加讀書會,也不免要花費些時間,但如果能夠對讀書有所促進,交到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倒也可取。

    從能讀進去的書讀起

    建議從能夠讀進去的書讀起,逐漸培養自己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提升讀書的效率。鄭玄說:先易後難,以漸入。林語堂說:“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尚沒有達到可讀一本名著的相當時期時,他即使勉強去讀,也必覺得其味甚劣。孔子說,五十讀易。他的意思就是說,四十五歲時還不能讀。一個人沒有到識力成熟的時候,絕不能領略《論語》中孔子話語中淡淡的滋味和他已成熟的智慧。”(《讀書的藝術》)

    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應該遵循這個規律。從能夠讀進去的書讀起,一點點培養好讀書的能力和習慣,然後再一點點提升讀本的質量和層次。

    比如,沒耐心讀長篇名著的,就先讀短小的文章;讀不下去平淡的文章,就先從節奏明快的小說或故事讀起;讀不了繁體字豎版書,就讀簡體字橫排版的文言文……循序漸進,穩步向前。

    尋個性情相近的作家

    林語堂表示,對於讀不進去的書,要果斷放下,並且要找一個跟自己性情愛好相近的作家來讀,這樣才能長進快。“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學上的愛人,他自會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樂自為所吸,甚至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亦漸與相似。這樣浸潤其中,自然獲益不少,將來年事漸長,厭此情人,再找別的情人,到了經過兩三個情人,或是四五個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薰陶不淺,思想已經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東覽西閱,所讀的未必能沁入魂靈深處,便是逢場作戲。逢場作戲,不會有心得,學問不會有成就。”(《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列舉了幾個找到自己中意作家的例子,比如,蘇東坡初次讀莊子時,覺得他幼時的思想和見地正和這書中所論者完全相同。袁中郎讀到徐文長的文字時,興奮地從床上跳起來,叫起他的朋友,兩人共讀共叫。喬治·艾略特第一次讀盧梭感覺是“一次觸電”。

    當然,想要找到跟自己性情相近的作家不大容易,可能是可遇不可求。或者需要廣讀書才能做到,或者找個博學之人來推薦。

    叔本華認為,一個人也只能記住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寫道:“期望一個人能記住他所讀過的所有東西,恰如要求他把吃過的所有東西都留在肚裡。食物滋養了他的身體,書籍充實了他的精神,正是這二者使他成為自己的樣子。如同身體只吸收它能同化的食物,一個人也只能記住他感興趣的東西,即符合他的總體思想或利益目標的東西。因此,人們不會對任何事情產生客觀的興趣,也不能從所讀中學到任何東西:他們將讀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

    不妨八卦一些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前言》中記:“一次我聽他(錢鍾書)在電話裡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話雖如此,但是若還能知道蛋是如何產下的,也是有用處的。

    老舍就主張讀書需瞭解瞭解作者以及評論界對作品的評論。老舍說: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關於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該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儘管我們並不想做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瞭解,吸取更多的營養。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好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

  • 2 # 青春作伴好讀書

    我現在越來越感覺:讀書這件事,沒有啥習不習慣的。

    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多出去溜達溜達,看山看水,結交達人,等到某一時刻,覺得想要非常瞭解某一領域,或者某一個事件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的去看一本相關的書,並可能津津有味。

    一味強調說,讀書習慣,或者人生一世必須看書,個人覺得不可取。

  • 3 # 喵柔蒽說

    愛是個人情感,“堅持”才能被養成

    題主的問題,不是“培養讀書“的習慣,而是“愛讀書”的習慣,這樣的話,我認為可能與人個人有很大關係,這取決於你是否真的喜歡這件事。

    讀書是個好習慣,但就“堅持”這個習慣,就因人而異了,所以我認為只要解決了“堅持”這個問題,就能做到堅持閱讀的可能。不過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跟著自己的心走,真的想要讀書,就要讓自己堅持下去,如果確定確實不能堅持,也沒必要讓自己非要去閱讀。

    持續不斷地做一件事,總會產生感情的

    分享幾條我堅持閱讀的小技巧:

    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型別,比如,我個人比較喜歡文學名著類書籍,我會在圖書館,網站上,還有各類書店裡尋找各個不同版本的書籍來閱讀,國內名著沒有太大的區別,國外的可以感受下不同的譯者對於不同作品的翻譯水平,這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在閱讀的時候找到讓自己醍醐灌頂的點,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記錄下來。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把自己看過的書面幽默的語句、文字密度很高的描述、整合能力很強的句式,記錄下來,每次看到都會覺得——“哇!怎麼寫得這麼好”多逛實體書店和圖書館,即便不是全部讀完所有的書,拿起一本自己感興趣的,翻閱一下也能提取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並且,書店和圖書館是最有氛圍的,找一個舒適的地方,更加易於思考。非故事類或者短篇故事類書籍,不需要一開始便從第一頁的第一個字開始讀起,看看目錄,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從那個地方開始閱讀,慢慢再倒回來看,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不要在意閱讀時間的長短。不要在意一本書反覆閱讀。切忌聽別人的推薦來定位自己應該讀何種書籍。一些做飢餓營銷的、放大焦慮的人士,總會宣傳哪類書必讀,什麼樣的人要讀什麼樣的書,這一類的,最好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要不然還是不要輕易跟風,買來之後多半會發現要麼就是講些口水話的流水賬,要麼就是壓根沒興趣沒心思看下去,這樣體會不到閱讀快樂的書籍,請謹慎觀看。

    任何形式的閱讀,都應該被享受,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折磨,那大可不必繼續堅持。

  • 4 # 明德閱讀

    很多人都希望養成讀書的習慣,但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沒能堅持下。當我們像一名醫生一樣診斷養成讀書習慣的難點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主要障礙無非是兩個:一個是不知道讀什麼書?另一個是不知道如何能夠堅持讀下去?下邊,就讓我們從這兩個核心問題入手,來探詢掃除它們的策略。

    第二、如何能夠堅持讀下去?這就需要我們去做一些輔助的工作,幫我們慢慢的養成堅持看書的習慣。1、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留給閱讀如果你早起,那麼可以在早上劃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你晚睡,晚上睡前看一個小時到半個小時書。切記,遠離任何電子通訊裝置。2、把書隨身帶,莫要怕丟人隨時拿出一本書來看,可能很多人認為是件讓人難堪的事情那又怎麼樣呢?當你在等車的時候,在等餐的時候,在地鐵在公交上的時候,閒著也是閒著,把手機先收好,把書拿出來安心的看就是了,真的,莫要害羞。3、和愛讀書的人做朋友,愛讀書的人對他們讀過的書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他們透過讀書也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多和他們交流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相信我。4、作為新手定個讀書計劃是個很好的選擇。當然很有可能計劃會夭折,但是管他的,直接把你的讀書計劃發到朋友圈,讓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這樣你無形中就有了壓力,不想被別人鄙視,老老實實去完成計劃吧。5、找點獎勵,學會分享。比如說看完一本書,把感受寫出來,就算不寫成文章,寫成幾段話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件挺酷的事情,然後你就等著被贊吧,被讚的感覺挺好的,會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有價值,給你正面的反饋,讀書就更有動力了。

    最後我還有個適合自己的損招就是借書看,不要買太多書。“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句話你聽過吧,在養成讀書習慣的初期,手邊有太多書沒有什麼卵用,不如用借的,積極性更高,借來的書有時效的,會督促你及時看完後歸還,是很好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海賊中狂死郎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