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讀

    在中國古代,姓氏象徵著的是一個人的血統,代表著一種身份,所以姓氏這個詞語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它只是針對於佔據少部分的統治階級而言,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氏的。所以說姓氏本身就帶著一種特殊的含義。你比如說商朝的國相比干,其後代就是以王為姓,專門和其他宗族來做一個區分。正是因為姓氏的獨特性,所以古代王朝的皇帝為了籠絡或者貶斥人的時候就會採用賜姓的手法。帝賜姓受者是必須要改姓的,否則就是抗旨。那麼有人可能會問,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我們先來說一下賜姓。最早的賜姓大抵是在三皇五帝時期,而得賜姓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嬴氏家族。相傳嬴氏先祖因為給舜飼養鳥類有功,所以被賜姓為"嬴"。西漢時期,劉邦統一全國以後處理項氏家族的手段也是賜姓,而且是賜國姓劉。一來劉邦是為了穩定項家避免他們作亂,二來劉邦可以趁機表示一下自己的寬宏大量,給新朝帶來一個好氣象。當然,賜姓除了起到安撫降將的作用以外還有很多作用,你比如說像籠絡少數民族首領以及獎勵功臣。

    漢代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匈奴,儘管皇帝多次派遣將領攻打,然而總是能夠捲土重來。所以為了能夠跟匈奴之間講和成為名義上的一家人,皇帝就會給其統治階層賜"劉"姓,在形式上以示為同源同宗,從而避免戰爭的發生。這是歷代王朝的皇帝們所慣用的手法,而對於少數民族首領來說他們也願意吃這一套。

    不僅是在漢朝,在唐朝開國之初的時候唐朝統治者就使用賜姓的手段來獎勵功臣。當時比較著名的幽州總管羅藝、江淮的杜伏威都曾經接受過皇帝的賜的"李"姓。一般來說像以上這些被賜姓為國姓的人是被納入到宗正寺之中的,宗正寺就是為皇族專門管理族譜的機構,並且負責祭祀之事。每到大行皇帝皇后的祭日之時這些改姓者必須跟其他皇族一樣前往陵園去祭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因為改的是國姓,所以他們只需要祭拜皇族的祖先,對於自己原屬的宗族祖先改姓者就不需要去祭拜了。因為在中國古代能夠成為皇族是大多數的人願望,成為皇室宗親當然是給原宗族光耀門庭的一種行徑。在古代人眼中皇帝比祖先更為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即使改姓者不去祭拜原來的祖先他們也不會有什麼負罪感,因為他們所作的是光耀門庭之事。不過這不少身在皇族中的改姓者們會在家中祭拜原有的先祖,只不過規模上不會太大,只是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地進行,畢竟宗族的養育之恩難忘嘛!多說一點,祭拜皇族先祖只是針對於那些功臣或者降將來說的,那些少數民族首領是不會祭拜皇族先祖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首領說到底他沒有同化入漢民族之中,而且跟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沒有那麼牢固,對皇帝也並不忠心,所以即使改姓他們也不會去祭拜皇帝先祖。你比如說西夏,西夏皇族接受了北宋皇帝所賜的趙姓,但是他們卻從來不祭拜宋太祖。

    有人改成國姓進入皇族,也就有人因為犯錯而被逐出皇族。那麼那些被從皇族之中踢出去的人還需要祭拜原宗族的先祖嗎?這當然是要的。在古代皇族內部的人員只要惹得皇帝不開心,皇帝就會想盡辦法去懲處,而改姓就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手段。在武則天主政的時候,她就將自己的死敵們就剔除出了皇室家譜之中。你比如說皇后王氏改姓為蟒姓,寵妃蕭氏改稱梟氏。而那些反對她獨攬朝政的李姓皇族都被改成了虺氏,自己的兩個兒子也被改成武姓。雖然他們都被逐出了皇族之列,但是遇到祭祀這樣的事情之時他們依然要參加進來。因為說到底他們身上流淌著的還是皇室家族的血。

    當然皇帝賜姓也不一定是給國姓,有的時候會以地方或者事件來賜姓。你比如說魏孝文帝。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就讓鮮卑族大臣改姓,很多人都是以當時的地名或者舊有的漢名改姓。在比如說三寶太監鄭和,他以前不姓鄭,只是因為他在鄭(地名)立了功,所以被賜姓為鄭。像他們並沒有改換國姓,而是讓皇帝賜予了別的姓氏,所以他們就需要先後祭拜兩個先祖。一個是皇帝賜姓的這一支的先祖,受者必須跟宗族內的其他人一起前往祭祀。然後再轉過頭來祭拜自己原來宗族的先祖。雖然非常麻煩但是古代人樂得做這件事。在古代祭祀一直都是大事,從商代開始祭祀這件事小到平民大到貴族他們都必須嚴格對待。周代把祭祀這件事體系化和制度化,形成了周禮。到後來祭祀和孝順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如果不祭祀先祖那就是不孝子孫。在古代誰也帶不起這個大帽子,因為它太過於沉重了。所以總的來說即使那些人在皇帝的要求下改了姓,但是他們還會一如既往地去祭祀原有宗族的祖先的。這不僅是對傳統孝道的一種要求,還是因為在主觀主義上他們其實是想做這樣的事情的。

  • 2 # 汗青正浩

    古時候,皇帝生活的還是很任性的,特別是自我感覺極為良好。比如,對某一個臣子比較看重時,或者是加賞時,就會賜個姓給人家。但事實上,這樣真不是很好,華人講究的是“後繼有人”,你皇帝心血來潮給人家大臣加了個姓,那人家的祖先不是要孤苦無依了?所以,賜姓這種事其實並不是那麼完美。

    而西漢之前,也就是劉邦未稱帝之前的朝代,人們似乎都只遵循著自己的姓氏生存。但劉邦上位之後,這個問題就變了。

    據說當時劉邦的手下有個叫婁敬的人,其思謀遠慮之處極深,在劉邦初稱帝時,就找到劉邦,對其進行了長篇大論,讓其建都關中。

    可是,開始的時候劉邦對這個問題還猶疑不決,後來在與張良等人的商議下,明白了遷都關中的好處。於是果斷遷都長安,並且說:最初主張建都在秦地的就是婁敬,婁既為劉呀。

    就這樣一句話,從此,婁敬被賜了國姓,成了劉敬。當然,劉邦還給了他一個奉春君的稱號。但這就算開了賜國姓的先河了,所以,賜姓是起源於劉邦的手筆。

    不過,《史記》中的記載與此傳說有點不符,雖然起源於西漢,但據說是劉邦為了安撫當年項羽的族人,才特別將他一部的家人給賜了劉姓。

    翻閱《通志》的人又會發現這樣一個記載,說賜姓是起於戰國時期的。當時趙國一名大臣為保護趙武惠王身亡,於是被賜了“肥”姓。

    如此來看,賜姓就不是從西漢開始的,應該起源於戰國時期。只不過《通志》記載的賜姓說相比於《史記》而言,其官方性質沒那麼鄭重。

    賜姓並不都是榮耀,賜的好皆大歡喜,賜不好,後患無窮

    眾所周知,賜姓其實並不只是一種獎賞,有時還會帶上皇家對人懲罰的意味。這樣一來,賜姓便被分成了兩種形式,即獎勵制與懲罰制。

    通常情況下,對一個有功的臣子,賜以國姓也好,賜以封地姓氏也罷,這都是一種榮耀。受賜者通常會全家感恩戴德,更兼受到世人的羨慕與尊敬。

    比如唐朝皇帝李世民,他對當初就給幫自己打江山的“弟兄”們賜過國姓:李。另外,鄭成功也是被賜國姓的人,就是說他應該姓朱。只不過他的本名名氣太大了,人們總是會忽略國姓的改變這一現實。但人們會稱他為“國姓爺”,可見這榮耀是極高的。

    不過,到了武則天上位的時候,她是將自己手中的權力用到了極致,這就包括賜姓。當初與她有過節的王皇后與蕭妃,分別被賜了姓,一個姓蟒,一個姓梟。

    當然,這姓是有說法的,蟒就是蟒蛇的意思,而梟則是類似貓頭鷹的一種鳥,其名極惡,傳說食母。由此可見,武帝給王皇后與蕭妃的這兩個姓可不是榮耀,而是赤裸裸地諷刺、咒罵了。

    這樣的事在武帝時沒少發生,當年反對她登基的越王與琅琊王,後來就被賜了虺姓。而她的孃家人武維良、武懷運的後代則被賜為蝮姓。

    這兩個姓又是望字生意的,即有著巨毒的蛇。這種賜姓就被稱為賜惡性,它不但沒有榮耀,還會讓其後代生生世世帶著精神上的懲罰。

    不過,賜人惡性的肯定不只是武則天一個人,比如東漢時期的桓帝,他就在上位之後,將一度專權的梁冀族人賜姓:薄。而南朝的梁元帝也曾賜惡姓,武王蕭紀當初曾經造反,梁元帝便賜了他饕餮的複姓。

    其實不管是薄還是饕餮,這種侮辱都是顯而易見的。當時被賜姓的人固然可以不為所動,但其後代會始終帶著這一層侮辱,導致命運無法翻身。

    賜姓之後的人如何祭拜自己的祖先,具體事宜需要分別對待

    賜姓既然是各朝各代都經常出現的事,那問題又來了,被賜姓的人就意味著改換姓氏,如此自己的祖上該如何自處?到底還能不能祭拜自己的祖先呢?

    華人從古至今都講究尋根問源,自己的出處,姓氏的來由,祖先的發展,一系列的問題都因為一個姓的改變而讓被賜姓者及後人的命運發生改變。

    不過,我們倒也沒必要為其太過糾結。比如說被賜了惡性的人,這幾乎就相當於沒有賜一樣,他們頂著的不過是一種懲處,自然不會將祖先拉進來。所以,他們該祭拜還是照常祭拜。

    另外,賜姓中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沒有被賜予皇家的姓氏,而是以當地的封地賜姓,這雖然也是一種獎勵,但差不多與惡姓一樣,不會被限制祭拜自己的祖先的。

    但是,對於被賜國姓的人而言,那就完全不一樣了。畢竟姓氏為華人最基本的“根”,如果皇帝賜了你“李”、“朱”類的國姓,你還去祭拜自己“張”、“王”等“異姓”的人,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畢竟,祭祀有宗室之說,祭祖也要按宗室的規矩進行。如此自己本姓的祖先就與被賜姓者不相關了,他要做的就是與皇家為一宗,對皇家祖先進行祭拜。

    嗯,這確實是個讓人很不是滋味的獎賞,得了個大獎不假,可自己的祖宗給丟了。所謂的光宗耀祖如果都如此的話,恐怕沒幾個人希望自己的後代如此有“出息”了吧。

    好在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上面有政策,那下面的對策也就應運而生了。通常被賜國姓的人會讓其族人,或者是相關的人去替自己祭拜祖先。

    如此,被賜國姓者既忠了臣子的敬服之心,也不至於讓自己的祖先墳塋、靈位蒙塵。這也算是沒辦法的辦法,誰讓皇帝比逝者還要高一級呢。

    說到這裡我們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解,賜姓除了惡姓之外,其他都是不錯的表示,至少是來自皇家的關懷。所以,不管是出自於為了安撫、籠絡,還是被賜僅以封地為姓,都彰顯著皇家的恩寵。苦就苦在賜國姓這一說了,明明被皇帝青睞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可祖先就是跟著榮耀不起來,好不尷尬。

  • 3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皇帝賜姓是中國姓氏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有姓氏的人一般都是貴族,平民一般沒有姓氏。姓氏是血緣和血統的標誌,是身份的象徵,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賜姓也發生了變化,在唐朝五代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賜姓也富含了更多的政治目的。

    賜姓制度。

    古代賜姓制度,一般分為四種情況:

    一、賜國姓。直白一點就是賜予和皇帝一樣的姓氏,這是皇帝對臣子的最高精神獎勵,只有對皇朝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可能獲得此項榮譽。獲得賜姓的人,被列入皇室屬籍,成為皇室宗親,歸專門掌管皇室家族戶籍的宗正寺來管理。武則天建立的“大周”國姓是“武”,也算是一個朝代的國姓。(國姓爺鄭成功雕像)

    賜國姓的主要目的有幾個:安撫投降的將領;籠絡少數民族首領;獎勵對國家有功人員;顯示皇帝的恩寵。

    漢朝時期,曾經給投降的匈奴王族賜姓“劉”,顯示皇帝的恩寵,唐朝開創時期,賜予了眾多將領國姓“李”,如:瓦崗舊將李世績、幽州“總管”羅藝、石州“賊帥”劉孝真、江淮杜伏威、河北高開道等人皆被賜姓李氏,穩定唐朝。明朝末期,鄭成功被賜姓“朱”,人稱“國姓爺”。大都是為了王朝的統治而賜國姓。(李世民也賜了很多國姓)

    二、因地、因事、因功賜姓他姓。北魏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孝文帝曾經賜姓主要將領們,一般為李、米、元等姓氏,這是為了漢化做出的決定。三寶太監鄭和,原來姓馬,因為在靖難之役中鄭村壩之戰中立功,被賜姓鄭。秦始皇的祖先,為舜帝飼養鳥獸有功勞,舜賜姓“嬴”,“嬴氏”也逐漸發展成為諸侯國。(秦始皇的嬴氏也是賜姓)

    三、賜惡姓。這裡不得不提到武則天了,她將皇后王氏和寵妃蕭良娣分別改姓為蟒和梟,反對武氏專權的李氏皇族宗親改為虺氏,武惟良、武惟運是武則天的哥哥,他們被賜姓為蝮氏

    四、其他賜姓。武則天的兩個哥哥沒有後代,她就將自己姐姐的兒子賀蘭敏之賜姓為“武”,繼承宗室。自己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賜姓為“武”。唐朝後期。各地藩鎮割據的勢力,也有申請賜姓的。(武則天賜姓花樣眾多)

    賜姓絕大部分是皇帝統治意願的體現,也有少部分是被動的,比如唐朝藩鎮要求改姓,那就屬於威脅的意味了。

    皇帝賜姓後能不能祭拜自己的祖先?

    這裡要分幾種情況,假如賜予國姓後,就等於入了皇帝的宗室,祖先和皇帝的祖先是一樣的,已經改了,這是皇帝給的榮譽。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公開祭祀自己的祖先的,應該祭拜皇室祖先。漢光武帝劉秀認了漢宣帝為祖父,漢元帝為父親,他祭祀的時候祭祀漢宣帝、漢元帝,自己的祖先交給大臣來祭拜,祖先只有一個。如果賜國姓,入了皇室宗親的戶籍,祭拜的祖先就是皇帝的祖先,自己的祖先就由別人來代勞了。

    其他賜姓和祭拜自己的祖先沒有多大關係,該祭拜自己的祖先就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個沒有多大關係。

  • 4 # 吳常之音

    華人的名字和西方一樣,其實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天地所贈或者帝王所賜。

    第二部分是堂口先祖所留。

    第三部分是父母所取。

    其中,第一部分在歷史的發展中消亡了,也就是原始的姓。現在所謂的姓其實是氏,也就是第二部分所說的。

    在第二部分中,堂口先祖之後又分堂口,所以出現了新的姓名組成,即“姓+輩分+名”,但是,輩分又在歷史中丟失了。

    所以,最終人們的姓名,指的是“姓+名”。21世紀以後,很少有人重視姓名中的輩分名詞,當然也有,但是很少。

    2.姓名的忌諱

    取名字的時候,還有很多忌諱。拿三字姓名來說,取名的三個字要有五行對應,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每個漢字對應五行屬性。可是後來,由於漢子的演變出錯,有些字眼的五行屬性產生混亂。

    於是,現代對於漢字的五行沒有了嚴格的屬性標準。取名大師也僅僅依靠較為常見的字或者自己的理解來取名。

    3.男姓的變遷

    第一種情況,人們的做法是立牌暗拜。

    第二種情況,人們的做法是保留祖位。

    第三種情況,人們的做法是保留祖位。

    但是後人並不清楚這些,最終的結果是,人們只記住了姓氏的一段來歷,祭拜一段來歷的先祖。

    4.女姓的變遷

    在過去,尤其是古代,女性是沒有名的。

    在父親的家中,比如蘇,就叫蘇氏,蘇三姐等。

    在丈夫的家中,比如王,就叫王蘇氏等。

    在現代,雖然名義上取消了嫁夫從夫的習俗,但叫法上還是依從過去,比如丈夫姓王,妻子姓蘇,就叫蘇氏,過著王家蘇氏(王家的媳婦兒)。

    5.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當然要拜,總得讓你知道自己從哪來的吧。但是皇帝賜姓是多麼大的榮耀。後代的後代的後代,最終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姓而已,更多的可能是記住了黃帝賜的姓。

    祖宗的姓氏愛哪玩就去哪玩去。

    歷史是一個健忘的過程,除了少數有宗氏家譜的家族,大部分人到後來都不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

    無論是哪種程度的賜姓,祖廟肯定是保留的,直到家族分支,祖廟衰敗。到那時候,想拜也沒得拜了。

  • 5 # 藤樹先生

    賜姓文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很多華夏先民為了諸多原因,而被迫改變自己姓氏的例子——比如北魏滅亡以後,有北魏宗室擔心遭到北齊高家的迫害,於是更改了自己的姓氏。此外,史書上最為常見的改姓,莫過於來自皇帝的賜姓。

    《史記》記載,劉邦建立漢朝以後,為了安撫項羽的族人,於是賜部分項家人姓劉。這算是封建王朝中,最早的賜姓先例。此外,比較有代表性的賜姓,還有唐朝皇帝賜徐世績姓李;宋朝皇帝賜西夏王李元昊姓趙(當然趙元昊這個說法很罕見);南明朝廷賜鄭成功姓朱,以至於鄭成功又有國姓爺的說法。

    當然,這種賜姓,或者代表一種榮耀,或者代表一種安撫。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種貶低、打擊意義的賜姓。比如武則天掌權時代,曾經給自己的政敵家族,賜姓為蝮姓、虺姓——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虺文忠本為李家人,因為武周建立之時,和武則天結怨,最終遭到打擊和“賜姓”。

    可以說,賜姓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

    祖先崇拜

    中華先民自古以來信仰祖先崇拜論。根據出土的殷商甲骨記載,商朝時代,上到商王下到奴隸主,將祭祖視為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祭祖文化被周朝傳承,並被周人制定成周禮,影響至今。

    因為祖先崇拜論的影響,即便後世佛教傳入中國,也不得不在佛教教義中,新增大量和祖先相關的內容。

    由此可見,在華夏人眼裡,祖先是神聖的。但是,賜姓行為,似乎和祖先崇拜相沖突,尤其是在祭祖方面,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既然改變了姓氏,那麼是否還要祭祀原本的祖先?

    一般來說,被賜姓後如何祭祖,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被賜予除皇族姓氏外的其他姓氏。比如前文說的蝮姓。這類賜姓,在賜姓之後,並不影響自己之前的祖先祭祀,在祭祖的時候,依舊可以祭祀原本的祖先。這和其餘情況下的改姓一致。

    第二種情況,就是被賜給皇族姓氏。這種姓氏,就意味著自己被皇帝強行拉入皇族的序列中,成為宗室。既然成為宗室,就意味著需要放棄原本的祖先,改而將皇帝的祖先視為自己的祖先。在一般情況下,對於古人來說,皇帝是天子,天子神聖無比,遠比祖先重要。能和天子成為一家人,堪比得道成仙,因此,在更改祖先方面,並不存在任何心理負擔。

    不過,這種情況存在例外。比如前文提到的,北宋皇帝賜姓李元昊姓趙,對李元昊來說,這並不屬於榮耀(畢竟夏景宗李元昊以“青天子”自居,認為自己也是天子,沒必要改姓),因此,李元昊在祭祖的時候,也不會祭祀北宋皇帝的祖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皮種植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病蟲害?有什麼辦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