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鄉村小妹
-
2 # 張小張說三農
冬瓜莖蔓開裂多是枯萎病危害所致,今天我就和大家說道說道冬瓜枯萎病的危害症狀和防治方法。
一、冬瓜枯萎病的危害症狀枯萎病會對冬瓜的莖蔓、葉片、花、果實等產生危害。葉片發病多從葉片邊緣發生,出現半圓形黃褐色或者淡褐色的病斑,病斑一般較大,發生後期葉片上會出現許多散生的小黑點。莖蔓發病病部暗褐色,後期變為黑色,病莖出現開裂現象,會有琥珀色膠狀物溢位。
二、冬瓜枯萎病防治方法1、輪作:有條件的要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2、合理施肥:施肥時要注意施肥均衡,氮肥用量不能過大,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性。
3、做好田間排水:起壟栽培,挖好排水溝,保證雨後不積水。
4、藥劑防治:藥劑選擇烯醯·百菌清、霜脲·百菌清、錳鋅·百菌清、代錳·戊唑醇、苯醚甲環、氟矽唑、噁酮·氟矽唑、福美雙等噴霧防治。
-
3 # 芬芳wanzhen
冬瓜是很好的一種蔬菜,它熱量低,是減肥的佳品,因此受到很多的喜愛,但是在冬瓜的生長過程中蔓枯病嚴重影響其生長。
冬天莖蔓枯萎開裂是蔓枯引起的,冬瓜蔓枯病主要危害冬瓜莖蔓,同時也危害葉片和果實。莖蔓染病,初始在節部產生油浸狀褪色裂紋,並分泌出膠脂,病情嚴重時,蔓上裂紋部位出現爆裂,主蔓基部裂開口還會流出灰色或紅色膠狀液體,俗稱“爆血管”,側蔓裂開後產生白色油狀物,乾燥後呈赤褐色。
部分植株出現生長髮育緩慢或停止生長;重則全株死亡。葉片染病,初始在葉緣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病斑呈“V”字形擴充套件,或產生圓形及不規則形病斑,黃褐色或淡褐色,具不明顯輪紋,後病部產生黑色小點,易破裂。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亞門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天氣因素對病害的發生流行至關重要。在溫度變化大時,病害發生嚴重。當天氣變化不定時,高溫高溼,致使病害流行,蔓延速度加快。此外,在地勢低窪、冬瓜枝蔓茂密、通風不良、溼度大、作物長勢弱等條件下發病重。
1.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選用耐熱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選擇乾爽、排水良好的地塊栽培,合理定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生長勢,提高抵抗力,減輕發病。
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藥劑可選用80%大生M-45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0%品潤幹懸浮劑500倍液,或75%猛殺生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硫膠懸劑500倍液等噴施。重點噴在瓜秧中下部莖葉和地面。對於莖部病斑,還可在發病初期削除莖部病斑,並塗抹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0-3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保護地還可用百菌清等粉塵劑或煙劑。
-
4 # 大山世界說
引言:冬瓜又名枕瓜,屬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其莖蔓在冬瓜的生長髮育過程中,發揮著支援葉、花和果等器官和疏導各類營養物質的重要作用,是我們在栽培冬瓜的過程中需要特別保護的器官組織。
根據題主描述的症狀,再排除機械或人為損傷導致的莖蔓開裂枯萎後,感染菌核病的冬瓜植株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不過仍需觀察其它部位有無染病特徵、考慮溫溼度條件是否適宜病害發生等因素才能更好的對病症進行確認。因此本篇文章對冬瓜菌核病進行介紹,希望為題主識和防治菌核病提供參考性幫助。
一、什麼是冬瓜菌核病冬瓜菌核病是由核盤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這種病菌除危害冬瓜外,對其它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蔬菜均能造成危害。在0-35攝氏度的溫度環境中,這種病菌均可生長髮育,最適宜其生長的溫度環境為20攝氏度,因此在冬瓜的整個生育過程中,都可能遭受菌核病的侵染。
病菌的主要形態有菌核、菌絲體、子囊盤、分生孢子等。病菌常以菌核的形態潛藏在土壤或種子中越冬、越夏,等到溫度適宜病菌生長繁殖時,菌核便會萌發分生孢子、菌絲等在田間進行侵染。病菌的侵染能力極強,可直接從花朵與葉片的表層氣孔侵入,也可藉助病株殘體進行接觸傳染。
通常病害發生後,主要對冬瓜的果實、花朵和莖蔓部位造成影響。染病的的果實會出現生斑、腐爛的情況,染病的莖蔓會出現腐爛中空或縱列乾枯的現象,這與題主所描述的症狀較為類似。由於病菌侵染和反覆侵染的能力較強,在不及時對病情加以控制的情況下,田間可能會出現大面積染病的情況;在連茬栽培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的田間,由於菌核積攢的數量較多,容易出現發病較為嚴重的情況。
二、菌核病的識別與防治對於菌核病的識別,可以從果實和莖蔓兩個部位的染病情況、病害的溢位物、田間的溫溼度和栽培情況及各方面綜合進行識別和考察,確定為菌核病後可及時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1、透過病害特徵識別
果實部位染病多發生在殘花部位,發病初期病部呈水浸狀腐爛,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部長出白色菌絲,後菌絲經過生長髮育結成黑色菌核。油果部位染病時症狀特徵同殘花部位,先呈水浸狀後逐漸腐爛,最後在病部長出黑色聚合。
莖蔓部位染病多先發生在接近地面的莖基部位,初期病部褪色並長有水浸狀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變為褐色,遇到田間溼度較大的情況時,病部容易變軟腐爛,並長出白色綿毛壯菌絲。若病情較為嚴重繼續向莖蔓髓部侵染,會導致莖稈出現腐爛中空或縱列乾枯的情況。
綜上對於菌核病的識別主要是觀察果實、花朵、和莖蔓3個部位,識別的要點在於病部呈水浸狀腐爛,長有白色菌絲或菌核,又或者莖稈出現腐爛中空或縱列乾枯的現象。通常由於莖蔓部位組織受到嚴重破壞,病部以上的部位會出現葉片、莖蔓等枯萎的現象。
2、定植前藥劑防治
菌核病發病後,並無較好的藥劑可以防治病害,但可在定植前可以進行藥劑防治,具體的操作方法為用20%甲基立枯磷配置成藥土,然後將藥土埋入土壤中,利用藥土來滅殺土壤中的菌核。
3、發病後製定防治措施
根據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一般在地勢低窪、田間溼度較大、多雨的季節病害的發生較為容易流行,但目前在發病期並無較好的藥劑可以控制病情,主要依靠控制大棚內溫溼度,減少病害的發生。具體的方法為:上午悶棚提溫、下午放風排溼,適當的提高夜間溫度。
對於連茬栽培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的田間,有既往病史而又再次發生菌核病嚴重的情況,應當制定採收後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的防治措施,或在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來滅殺土壤中的菌核,或採收後進行20釐米以上的深翻耕,積極改善土壤中的菌核情況。
三、菌核病的前期防治措施前期的預防措施以農業防治為主,主要是減少病原進入田間或抑制菌核的生長,以及培育壯苗和控制溫度環境。
1、減少病菌的的數量
透過上文我們瞭解到種子和土壤是菌核主要的攜帶者,因此在播種前對土壤和種子進行消毒處理,能夠較好的減少菌核的數量,從而減輕的病害的發生。對於種子可以在播種前用5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分鐘,也可用10%鹽水進行飄種,能夠滅殺種子上攜帶的菌核;對於土壤除上文提高的深翻耕作和夏季灌水浸泡滅殺菌核外,還可以用紫外線塑膠膜覆蓋土壤或高畦覆蓋地膜的方式來抑制菌核的萌發,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
2、加強田間管理
生長茁壯的植株抗病能力強,發病時受到的危害較輕,因此在栽培的過程中前期要施入充足腐爛成熟的有機肥,後期要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及時追肥,促使植株生長旺盛、茁壯。在澆水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田間的澆水量以保持田間的溼度低於65%,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在大棚內多發菌核病的早春季節,適宜控制溫度在29-31攝氏度的高溫,使得菌核不能很好的萌發,從而減少的發生。
冬瓜莖蔓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開裂枯萎,有可能是感染菌核病所致,建議題主對發病植株進行仔細的檢查,根據果實、莖蔓部位的發病特徵綜合判斷,是否屬於菌核病。對於屬於菌核病的應減少澆水量、控制溫溼度來控制病情的發展。後期栽培的過程中,根據整體的發病情況,採取輪作或提前預防的農業防治措施,避免病害再次發生危害冬瓜。
回覆列表
。每年春種節瓜和冬瓜時開始,病菌隨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秋棚冬瓜發病更普遍。當病菌傳到瓜的蔓葉上,可從傷口、水孔、氣孔等自然孔口侵入。種子也會帶菌,引起子葉發病。發病後產生的分生孢子又可以傳播重複侵染。天氣因素對病害的發生流行至關重要。在溫度變化大時,病害發生嚴重。氣溫18—25℃,相對溼度85%以上時最易發病。土壤含水量高、氮肥多而磷鉀和微量元素不足造成生長偏嫩弱、種植過密、苗徒長、節間長以及多年重茬種植等因素都有利於該病害大發生。
冬瓜蔓枯病以兩種形式危害作物,一種是病菌侵染到維管束後由於菌絲迅速生長而引起了機械的堵塞作用,進而由於病菌能分泌果膠分解酶和纖維分解酶,前者使導管內積累許多膠狀物質而堵塞導管,後者破壞寄主細胞壁和導管周圍部分細胞而使植株表現萎蔫;另一種是病菌在生長代謝過程中能分泌一種毒素,干擾寄主代謝系統,使多元酚氧化酶異常活化,而積累許多醌類化合物,使植株中毒而死,同時使寄主導管產生褐變現象。
重治:發現病情後,使用青枯立克、大蒜油、沃豐素噴霧、灌根2-3次,能控制病情蔓延;對於維管束髮現異常(變黃未變黑),中午萎蔫1-2天的,能繼續生長,解除病患。中草藥製劑能夠殺菌、營養復壯,促進傷口的癒合,減少病害發生,促進樹體健壯。中草藥安全性高,在病害發生時,提高用藥濃度,縮短用藥頻率,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損失,而且產品與作物親和,無抗藥性,多次使用,效果累加。
早防:抓住冬瓜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早防,使用青枯立克在定植前蘸根;使用青枯立克、地力旺、沃豐素在緩苗期、苗期灌根2次;使用青枯立克、沃豐素在果實生長期噴霧2次,病害高發期同時復配大蒜油或其它化學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蔓枯病透過雨水傳播,雨後或者澆水後,病菌大量繁殖。因此澆水前1-2天噴霧用藥,能夠有效降低病原菌基數,降低病害爆發的可能。